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49086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docx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1)本质属性是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是: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7)生产性8)民族性

2、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近代社会教育的表现(公立十一)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生产性、公共性、国际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终身性

五、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各国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民主化。

(1)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2)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

(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六、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

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6、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7、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8、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2)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3)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4)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5)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整理、提升)

(3)教育传播、交流、融合文化(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

五、校园文化

1、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形成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造的过程

(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的过程

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八、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2、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3、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

(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规范性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总而言之,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1)“教育目的”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政治性概念。

(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要求。

(3)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内容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1、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就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控制着年青一代的发展,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2)就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为教育者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导,使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

(3)就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2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激励、调控、评价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理想教育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四、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基本内涵或者基本精神是,一个总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

其基本点主要表现在: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2、其体现的精神实质是:

(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3、这也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也个性发展的统一

五、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低位存在不平衡性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是“五育”的灵魂;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

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七、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八、素质教育的意义

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九、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十、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十一、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12、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

两者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

(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职业

1、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性质、任务、过程、对象、手段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身心能知道)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

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4)对待自己:

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身教重于言教)

2、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巧妙结合

(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自我的形成

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4、专业能力的提高

5、教师的专业人格6、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六、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

(2)制定法律法规(3)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七、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会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表现在:

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

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3)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关怀的需要

八、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会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

九、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十、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6)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7)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9)发扬教育民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2、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加强学风教育

十一、理想师生关系(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人际关系:

尊师爱生(爱生是尊师的重要前提,尊师是爱生的必然结果)

2、社会关系:

民主平等

3、教育关系:

教学相长

(1)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

(2)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3)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4、心理关系:

心理相容

12、教师的人际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1、从对象上看,包括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从形式上看,包括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认知方面,表现为相互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情感方面表现为,彼此之间融洽的各种状态,行为方面,各种共同活动中是否协调一致,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结果。

13、为什么说教师热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师爱是教师接纳、认可学生的心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2、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3、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4、师爱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第5章课程

1、课程的意义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5、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2、制约课程的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要求)

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制定课程目标的直接依据应来自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但课程目标不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简单推演。

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对社会的研究)

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四、课程标准的意义

1、在国家层面,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2、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

3、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4、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新标准。

5、在教师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6、在学生层面上,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

六、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2、“决策分享”的民主概念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5、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6、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7、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

国家课程的补充8、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

同一目标的追求

八、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4、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5、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九、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1、泰勒的目标模式:

1949《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

(教育应该实现什么目标)

(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组织什么经验实现这一目标)

(3)怎样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课程/评价结果)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斯腾豪斯(英)的过程模式:

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过程模式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及以后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十、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之父”美誉的泰勒。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的。

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3、GIPP评价模式(背书过程):

斯塔弗尔比姆(美)

背景模式、输入模式、过程模式、成果评价

4、CSE评价模式:

斯太克提出,古巴、林肯等进一步发展

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教科书编写遵循原则与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理论与实践统一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4、内容的基础性与实用性

5、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它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12、新课程三维目标间的关系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使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融为一体。

第六章教学

一、教学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工作的意义

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主要地位。

教学使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势,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育为主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贯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