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50388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ocx

《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ocx

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刘诚、朱益飞

  [内容提要]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最重要和首要的含义是指一个民族中广大的被压迫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身解放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是爱自己祖国、民族语言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精神是反对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精神基础,是推动民族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

对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进行解读,有着鲜明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列宁,民族精神,当代价值

  [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4-0048-05

  任何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都具有振奋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品格和坚定的民族志向。

民族精神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呼唤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光彩,发挥巨大作用。

对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进行梳理和解读,揭示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对民族精神理论研究的深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培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由此可见,唯物史观的根本特征是始终站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是从精神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生产实践出发来解释精神的东西。

所谓精神的东西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广义的,指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包括人的意识、情感、意志、思维及人们心理活动所创造的理论、学说等;二是狭义的,指包含于广义的精神含义中,作为其灵魂、核心并处于其深层而又相对稳定的东西。

广义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是包括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内的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风貌、精神特征。

它既包括民族文化中积极、进步、充满进取意识的、优秀的方面,也包括民族文化中消极、落后、粗俗的方面。

狭义的民族精神主要是指民族文化中积极、进步、充满进取意识的、优秀的方面,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列宁没有对民族精神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甚至没有直接使用过民族精神这一概念,更没有对民族精神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纵览列宁的著作,只有1894年底至1895年初其所作的《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一文在引用司徒卢威的话中,有一处包含了民族精神这一词语[2],但在后文中并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相应的说明和阐发。

细读列宁的相关著作,我们发现,尽管列宁没有使用过民族精神这一概念,但他却使用了与民族精神的含义相一致或包含于民族精神之中的概念或术语表达了其关于民族精神的观点,而且首先和主要是从以上关于民族精神积极、进步、充满进取意识的、优秀的角度,即狭义的民族精神角度使用相关概念的,并把民族精神这方面的含义渗透在民族问题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

具体说来,列宁认为,民族精神是广大的被压迫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身解放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

1901年6月,列宁在《新的激战》一文中,指出:

“革命的社会民主党汲取力量的主要源泉,正是工人群众的反抗精神,工人被经常受到的压迫和暴力逼得走投无路,他们的反抗精神有时不能不爆发成为殊死的斗争。

这种突然爆发的斗争唤起受贫困和愚昧压抑的广大工人阶层去自觉地生活,使他们普遍地对压迫者、对自由的敌人产生正当的憎恨。

”“工人不仅表现出顽强的反抗精神,而且也表现出机智、表现出善于随机应变和选择最好的斗争方式的本领。

”[3]这里的“反抗精神”、“对自由的敌人产生正当的憎恨”、“机智”等都表达了俄罗斯民族所固有的民族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列宁指出:

“不管各种‘文明’豺狼现在切齿痛恨的伟大的中华民国的命运如何,世界上任何的力量也不能回复亚洲的旧的农奴制度,不能铲除亚洲式和半亚洲式国家中的人民群众的英勇的民主精神。

”[4]这里的“民主精神”是这些民族追求民族自由、反对民族压迫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

同时,列宁多次提到的工人阶级的顽强的罢工精神,革命和经济建设中积极的、上进的、主动的和首创的精神,各民族工人之间的团结精神等,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民族精神的内涵。

  列宁认为,民族精神也就是爱自己祖国、民族语言的民族自豪感。

他说,“我们,大俄罗斯的觉悟的无产者,是不是根本没有民族自豪感呢?

当然不是!

我们爱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祖国,我们正竭尽全力把祖国的劳动群众(即祖国十分之九的居民)的觉悟提高到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程度。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于祖国的热爱呢?

列宁说:

“我们记得,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大俄罗斯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半个世纪以前说过:

‘可怜的民族,奴隶的民族,上上下下都是奴隶。

’大俄罗斯人中的公开和不公开的奴隶(沙皇君主制的奴隶)是不喜欢想起这些话的。

然而我们认为,这些话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真正的爱,这种爱使他因大俄罗斯民众缺乏革命精神而忧心忡忡。

”[5]由此可见,对祖国的热爱并不是对祖国无原则的溺爱,而是能够站在追求自由和解放的高度向自己祖国和祖国的人民发出最强烈的革命呼声。

  其次,列宁还批判了对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民族文化中消极、落后、粗俗的内容。

这一方面的内容将在后面展开阐述。

  因此,列宁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具有两重性,而最重要和首要的是从民族精神积极、进步、充满进取意识的层面而言的。

一个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要弘扬和提升的是民族精神中积极、进步的内容,而对于消极、落后的方面应持批判的态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但同时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恩格斯指出: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6]列宁关于民族精神的作用也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第一,民族精神是反对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精神基础。

1920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庆祝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的大会上,列宁指出:

“由于俄国工人和农民的自我牺牲精神和热情,我们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我们已经表明,俄国不仅能够产生那些当时还得不到工农支持而在反沙皇制度的斗争中前仆后继的单枪匹马的英雄。

不仅仅是这样,我们说得很对,俄国还会产生来自群众的英雄,俄国还会出现几百个、几千个这样的英雄。

……我们现在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主要根源是:

在前线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和饱经苦难的工农,特别是这三年来大多遭受了比资本主义奴隶制度初期更大苦难的产业工人,在斗争中表现出了英雄主义、自我牺牲和罕见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7]这里提到的“自我牺牲精神和热情”、“英雄主义”、“坚忍不拔的精神”,毫无疑问是俄罗斯民族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优秀品格,是最终打败反革命军队的民族精神。

  第二,民族精神是推动民族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

1918年初,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为了克服当时的困难,列宁号召广大民众要发扬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他以拿破仑时期普鲁士民众克服困难的精神为例,论述了发扬积极、进步、具有进取意识的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

他指出:

“在19世纪初,在拿破仑战争的时候,普鲁士及其他许多国家因失败以及受征服者征服、凌辱和压迫而遭受的困苦,比1918年俄国所受的大得无可比拟、难以估量。

普鲁士的优秀志士,在拿破仑的铁蹄之下比我们现在所受的蹂躏厉害百倍,但是他们没有绝望过,没有说过他们的国家政治机关‘完全流于形式’。

他们没有垂头丧气,没有被‘反正要灭亡’的心理所支配。

他们签订了比布列斯特和约更苛刻、更野蛮、更耻辱和更具有压迫性的和约,他们后来善于等待,坚定地忍受征服者的压迫,再次起来战斗,再次受征服者的压迫,再次签订难堪的、极其难堪的和约,然后再次奋起,终于获得了解放。

”[8]尽管列宁大量阐述的是普鲁士民众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

但其最终目的是要说明新生的俄国发展所需要的精神,他认为俄罗斯民族也具有这方面相同品格的民族精神,应该充分发挥这一民族精神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民族精神是推动民族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

同时,这种精神力量与反对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精神是内在关联的。

1921年3月,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时期,列宁特别强调鼓励地方尽量发挥首创精神、自主精神和进取精神。

事实证明,这种精神对实现国内经济的迅速好转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属于消极、落后、粗俗的狭隘民族主义对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1912年8月18日,列宁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对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文章指出:

“同情英国资产阶级和英国宪制的自由派地主卡特柯夫,在俄国第一次民主高潮时期(19世纪60年代初),转向了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参加了猖狂的黑帮活动。

自由派新闻工作者苏沃林,在俄国第二次民主高潮时期(19世纪70年代末),转向了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堕落到向当权者卑躬屈膝的地步。

”[9]沙文主义是指资产阶级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因法国士兵沙文狂热拥护拿破仑一世的侵略扩张政策,主张用暴力建立法兰西帝国而得名。

它宣扬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煽动民族仇恨,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

而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民族的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

对此,列宁指出:

“必须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大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

”[10]对于与沙文主义相等同的民族主义,列宁进行过进一步的论述: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种自由派(进步党—立宪民主党的)“民族主义的表现呢?

从关于‘斯拉夫人’的使命的沙文主义言论,从关于俄国的‘大国使命’的议论,从主张俄国为了掠夺其他国家而同英国和法国达成协议的言论可以看出来”[11]。

因此,属于消极、落后、粗俗的民族精神范畴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只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破坏、阻碍作用,应该坚决地批判和消除。

  列宁的民族精神思想包含着对待民族精神的基本方法。

  第一,阶级分析的方法。

阶级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阶级社会发展的基本方法。

列宁认为,阶级斗争的理论使我们能在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

通览列宁的民族精神思想,阶级分析是其对待民族精神的基本方法。

广大人民大众拥有积极、进步、充满进取意识的民族精神会对民族、国家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这样的民族精神被剥削阶级所掌握和利用,就起反面作用。

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对民族尊严的维护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

但是,帝国主义者常常是借着维护民族尊严的口号,侵略别的民族。

列宁指出:

“人们时常向我们讨论民族尊严,但我们有过1914年的经验,十分清楚地知道,有多少帝国主义掠夺行径都假借民族尊严之名。

”[12]维护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又被说成是护国主义。

列宁认为存在着革命的和反革命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护国主义,被反动阶级利用的革命的护国主义实际上也就是反革命性质的。

一些帝国主义者常借护国主义之名,欺骗广大民众而发动战争,这种护国主义(爱国主义)是要反对的。

列宁曾经指出:

“广大的群众中的确有护国主义情绪,他们认为只是处于不得已才进行战争,而不是为了侵略去进行战争,因此,我们必须特别细致地、坚持不懈地、耐心地向他们说明,要想缔结非强制性的和约来结束战争,就非推翻资本不可。

”列宁清楚地说明,广大的群众确有护国主义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被反动阶级利用则变成了反革命的性质。

这“一方面是群众受资产阶级欺骗的结果,是农民和一部分工人轻信的不觉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小业主的利益和观点的反映,因为小业主从兼并和银行利润中得到一定的好处,他们‘神圣地’保卫着以残害其他民族来腐蚀大俄罗斯人的沙皇制度的传统”[13]。

爱国主义的力量是巨大的,关键是让它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如果不加以积极的引导,这种爱国主义就会变成民族间的不信任,甚至还会煽动民族之间的仇恨,爆发民族之间的战争。

  第二,辩证分析的方法。

恩格斯说过:

“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

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

”[14]事物只有克服消极的东西,保留积极的成分,通过辩证的否定即扬弃的方法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

在列宁的视野中,这是对待民族精神的又一基本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列宁指出:

“每个民族文化,都有一些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即使是不发达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被剥削劳动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但是每个民族也都有资产阶级的文化(大多数还是黑帮和教权派的),而且这不仅表现为一些‘成分’,而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

”[15]可以看出,对待民族文化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被剥削群众的文化具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形态,是先进的,这种民族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自然也是积极的民族文化。

反之,正如列宁所言——资产阶级的文化则是落后的文化。

  第三,科学批判的方法。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列宁也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运用到一系列问题的分析中去。

1918年俄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之后,国内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

列宁号召人们要抓住这一时期,加紧经济建设,同时要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

德国曾经是一个由于带有狭隘的爱国主义而具有侵略性的国家,其相应的腐朽的文化应该被批判和去除,但是,在德国的民族精神中也存在着优秀的民族养分,这又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列宁指出:

“现在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正是德国人,除了体现残暴的帝国主义,同时又体现了纪律、组织、在现代机器工业基础上的紧密协作以及极严格的计算与监督的原则……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这正是我们要学会的。

这正是我们伟大革命由胜利的开始经过许多严重考验而走向胜利的结局所缺少的东西。

”[15]根据列宁的思想,在对待民族精神的问题上,其消极、落后、粗俗的方面必须进行坚决批判。

  党的十六大指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胡锦涛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列宁的民族精神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有助于我们树立对传统民族精神进行扬弃的观念,充分发挥传统民族精神中积极、进步、优秀、充满进取意识方面的功能。

列宁的民族精神思想告诉我们,民族精神在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的传统民族精神。

这个传统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有赖于伟大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因此,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民族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中,也形成了与封建社会相适应的诸如重义轻利、重德轻才、官本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民主法制意识缺乏等对人们有广泛消极影响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所倡导的科学、民主、革命的精神,并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孕育了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尤其是形成了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精神,是对积极、进步、优秀、充满进取意识的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为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内容,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中,“要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发扬创新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但是,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从而也形成了平均主义、效率低下、缺乏竞争等消极、落后的内容,对于这方面的内容要进行批判和扬弃。

  第二,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优秀的民族精神的内涵,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民族精神包括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实践是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如果说一个民族和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积极、进步、充满进取意识的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并对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始终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的话,那么,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新的实践征途上必然呼唤着带有时代特征的优秀民族精神的产生,不断丰富和发展优秀的民族精神。

这也是列宁关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观点。

列宁民族精神中这一方面的相关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的,也必然随着这一进程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列宁有关民族精神的思想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也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有助于我们把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统一起来,防止和避免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

优秀的民族精神应该是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曾受到前沙皇政府压迫和剥削的民族对俄国的仇恨依然没有消除。

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宁提出对这些国家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他认为,民族压迫是激起各民族对帝国主义者的仇恨和团结各民族对帝国主义者作斗争的力量之一,何况旧俄罗斯帝国以及同资产阶级结成联盟的克伦斯基、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方面的胡作非为是世界上少见的。

正因为如此,要对这些国家表现出最大的让步,接受某些媾和条件,为实现和平而作出努力和贡献。

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

这就要求各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勇于正视和承认自己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本民族或国家对外侵略的历史,共同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07年度重大招标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项目编号:

07&ZD036)的阶段性成果。

]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2页。

  [2]《列宁全集》第2版第1卷第357页。

  [3]《列宁全集》第2版第5卷第11—12、14页。

  [4]《列宁全集》第2版第23卷第3页。

  [5]《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第109页。

  [6][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732页,第365页。

  [7]《列宁全集》第2版第40卷第4页。

  [8][12][16]《列宁全集》第2版第33卷第421—422页,第311页,第77页。

  [9][11]《列宁全集》第2版第22卷第45—46页,第217页。

  [10]《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第352页。

  [13]《列宁全集》第2版第29卷第104、157—158页。

  [15]《列宁全集》第2版第24卷第125—126页。

  [作者单位]刘诚,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朱益飞,江苏科技大学学工处。

  [责任编辑:

文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