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5100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

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人文社科部

 

2008年9月

编写说明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名称(中文):

政治经济学原理

2、课程名称(英文):

3、预修课程:

4、修读对象:

本、专科生

5、课程教材:

李邦君主编:

《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财经类院校开设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承担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基础理论双重任务。

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方法,阐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实践中对其的不断发展。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习,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其一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商品货币关系理论。

从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地一般运行规律,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模式

课堂讲授与专题讨论;原理讲授与案例分析;一般讲授与原著导读相结合

五、教学进度

本课程教学,共72课时,其中课堂教学54课时,研读原著及写心得体会18课时。

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周次

教学内容

1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2

第二章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3

第二章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续)

4

第三章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质

5

第三章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质(续)

6

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其趋势

7

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其趋势(续)

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9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续)

10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割

11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割(续)

12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割(续)

13

第七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4

第七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续)

15

第八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6

第九章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矛盾

17

第十章当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

18

第十一章当代市场经济国际运行

19

考试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Objectives)】

本章主要阐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为学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奠定基础。

同时,使学生认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掌握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的贡献。

【教学重点(Key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及方法。

【课时安排(TeachingHours)】

课堂讲授:

4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Outline)】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一)经济

经济一词的产生及古代与现代的含义。

(二)经济学

经济学及其类型

(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含义。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和局限性

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顺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要求而产生。

其代表人物斯密、李加图把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对创立和完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作出了贡献。

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存在缺陷和错误,它的不科学部份后被庸俗政治经济学承继和发展。

庸俗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不科学的。

但它对某些个别具体的经济现象的分析及其提出的某些具体经济思想和规律也有可供借鉴之处。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创立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政治经济学发生根本变革,成为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前进方向。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它创立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列宁的贡献。

列宁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特征和实质,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以及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和实践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等。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二)毛泽东的贡献。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系统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提出的一系列的理论观点也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邓小平地贡献。

邓小平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地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解决了中国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系列基本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中国改革开发,现代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

(四)江泽民地贡献。

江泽民为核心地第三代领导集体,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高度,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的涵义。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一切活动起决定性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过程。

它的三个简单要素是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这三个简单要素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而加入新的要素。

任何社会劳动产品都是三个简单要素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同社会制度和同一社会制度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有不同结合方式,但总有一种结合方式占主体地位。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经济范畴。

二、社会生产方式

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一)、生产力。

生产力的含义和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发展规律。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含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四、政治经济学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

政治经济学不仅研究生产关系的本质,还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的涵义。

经济制度与体制的关系。

经济运行机制的涵义和内容。

政治经济学必须重视对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

在我国必须选择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一、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和特点

(一)经济和经济规律

经济和经济规律的概念。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二)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

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

(三)经济规律的特点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具有的三个特点,即历史性、阶级背景和离不开人的经济活动。

二、经济规律体系

经济规律大体有三种类型,即一切社会共有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共有经济规律和某种社会特有经济规律。

一定社会形态既有共有规律又存在特有规律,构成经济规律体系。

在特定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由基本经济规律起决定和支配作用。

三、自觉利用经济规律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要受到经济条件所制约,要重视对经济机制的考察和研究。

关键要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努力按经济规律办事。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辨证法

唯物辨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科学的抽象法

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包括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方法是思维推理法,历史方法是按历史进程来研究。

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是统一的。

四、借鉴和运用现代科学和数学方法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不仅存有质的规定,而且有量的特征。

借鉴和运用现代科学和数学方法有助于联系经济现象量的变化及其联系,提高对经济运行规则的认识程度。

第五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真正的科学性,因为它能揭示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性是由无产阶级本性决定的。

无产阶级能够用客观又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二)有助于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依据客观规律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三)有助于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提高排除来自右和“左”地思想干扰的能力。

(四)有助于掌握和运用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高做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和其他经济工作的本领。

【思考题(Questions)】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为什么以它为研究对象?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它有哪些特点?

3、经济规律的内涵和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为什么要研究经济规律体系?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第二章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Objectives)】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及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掌握商品的基本属性及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掌握商品内在矛盾及发展,深刻理解商品和货币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准确地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Key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商品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商品价值量及其决定,货币及其流通规律,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课时安排(TeachingHours)】

课堂讲授:

6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Outline)】

第一节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

一、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的概念。

自然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自然经济的特点在于自给自足、封闭性和因循守旧。

二、商品经济及其发展阶段

(一)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的概念。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存在。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因素。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偶然的交换。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但处于从属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商品经济。

三、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依据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客观存在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产品经济这样的时序性。

衔接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中间阶段即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严格区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时序性,对生产力发展至关重要。

在社会主义社会企图跳过商品经济直接进入产品经济阶段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空想。

第二节商品的基本属性

一、商品及其二因素

(一)商品的涵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与一般物品不同的特点。

商品根据其自然属性和用途可分多种类型。

(二)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的概念及特点。

价值的概念及特点。

交换价值的含义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的含义及特点。

抽象劳动的含义及特点。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变化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经济和流通至关重要,关系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大小及其在竞争中的成败,关系商品价值在流通中能否实现。

(四)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含义。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不同价值量,不同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量决定的。

(五)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的。

劳动生产率的涵义及表示。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部门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同一时间创造的社会价值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三节货币及其流通规律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

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它大致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的含义。

相对价值形式的含义。

等价形式的含义及其三个特点。

简单价值形式不过是商品体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

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扩大价值形式的含义。

扩大价值形式的特点。

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

3、一般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的含义。

一般等价物的含义。

一般等价形式的出现反映了价值形式发展起了质的变化。

4、货币形式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社会生产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在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货币有五种职能:

(一)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的内含及其特点。

价格。

价值尺度。

价格标度与价值尺度的区别。

(二)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的内含及其特点。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各自含义及两者关系。

(三)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的内含及其特点

(四)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的内含及其特点

(五)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的内含及其特点

三、货币形式及其内涵的变化

(一)货币形式的变化

货币从产生的时候起,大致采用金银货币、铸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等形式。

世界货币的新形式。

(二)货币内涵的变化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内涵均发生了变化。

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

M0、M1、M2、M3、M4各自内涵。

四、货币流通规律

(一)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涵义及公式

(二)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基础。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四节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的涵义

(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二、市场经济产生的条件

(一)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生产要素商品化

(三)市场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

(四)商品经济的社会化和国际化

三、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

(一)市场经济萌芽阶段

(二)自由市场经济阶段

(三)垄断市场经济阶段

第六节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一、价值规律及其规定性

(一)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或一般的经济规律。

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规律、交换过程中的价值规律和流通过程中的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

它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三)价值规律中的作用

1、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

2、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促进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优胜劣汰。

二、供求规律

(一)供求规律及其内容

(二)市场供求与市场价格

(三)供求规律的作用

1、供求规律在均衡市场上的作用

2、供求规律在非均衡市场上的作用。

三、竞争规律

1、竞争及其产生的原因。

2、竞争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关系。

3、竞争规律的作用。

【思考题(Questions)】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

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又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商品的价值量?

它是怎样决定的?

3、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它有哪两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和流通有什么意义?

4、什么是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及纸币流通规律?

5、什么是市场经济?

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它与商品经济有和区别和联系?

怎样认识价值规律的规定性和作用?

 

第三章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Objectives)】

从本章开始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方法,阐明资本主义工资理论,从而认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以及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教学重点(Key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及其基本方法,资本主义工资。

【课时安排(TeachingHours)】

课堂讲授:

6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Outline)】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在小生产分化的基础上

小商品生产的涵义。

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是最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产生的基础。

商业资本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资本原始积累加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两个条件。

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两个条件的形成。

资本原始积累的涵义、基础、形式和实质。

三、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清除了障碍。

产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货币与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货币与资本从静止状态上不能体现它们之间的区别。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形式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两个流通公式的区别反映着它们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目的。

二、资本运动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是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及其成为商品必备的条件。

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价值包括的内容及其决定;劳动力使用价值及其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它揭示出资本增值的秘密和实质。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劳动者为资本家劳动;第二,劳动成果归资本家。

(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价值形成和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这是劳动二重性学说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运用和体现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然后将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的本质。

二、剩余劳动和生产劳动

剩余劳动不为某一社会所独有。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唯一动机。

生产劳动的涵义。

生产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与社会规定性。

马克思主要以物质生产领域以及同其有关的劳动考察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在实践中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劳动”、“劳动价值论”的区别。

三、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本质的涵义及其再认识。

划分C与V的依据。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的概念。

剩余价值的相对量与绝对量。

剩余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增加剩余价值量的途径。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和最高界限。

工作日长度的确定。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的涵义。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当代剩余价值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动化、现代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创造,是“总体工人”的共同创造。

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基本经济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着决定作用。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第五节资本主义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劳动和劳动力的根本区别。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二、工资的形式

(一)工资的基本形式

1、计时工资

马克思赋予劳动价格新的含义。

计时工资与劳动日长短和劳动强度的关系。

小时工资制。

2、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关系。

计件工资时更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

(二)其他工资形式

在实行基本工资形式的基础上出现同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各种工资形式。

如“泰罗刻”、“福特制”等血汗工资制。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还有计时奖励工资制和各种派生工资形式。

三、工资的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影响实际工资变动的因素。

相对工资及其下降趋势。

四、工资的国民差异

工资的国民差异的涵义。

影响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别的主要因素。

正确认识工资的国民差异。

【思考题(Questions)】

1、什么是资本运动总公式?

怎样认识资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4、什么是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有何意义?

5、生产剩余价值有哪两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怎样?

6、怎样正确认识自动化、现代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其趋势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Objectives)】

本章主要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考察资本积累对资本有机构成及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历史趋势。

【教学重点(Key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资本积累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资本有机构成及其趋势,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课时安排(TeachingHours)】

课堂讲授:

4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Outline)】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再生产的类型和内容

(一)再生产的类型

再生产的概念。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二)再生产的内容

任何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