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516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

各章测试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B.瓦特C.牛顿D.亚里士多德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无产阶级争取自身的解放运动

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

5.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6.“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哲学是变革世界的绝对力量

D.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直观唯物主义

8.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实践性B.革命性C.科学性D.批判性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国家消亡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巴黎公社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A.费希特B.黑格尔C.费尔巴哈D.柏拉图

4.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伦理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唯物史观B.劳动价值论C.辩证法D.剩余价值学说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托马斯·莫尔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D.昂利·圣西门

三、辨析题

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已无法对我国和整个社会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已经过时了。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2.A3.D4.B5.C6.D7.C8.A9.A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D2.ABC3.ABC4.BCD5.AD6.BCD7.ABCD

[辨析题答案]

1、错误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2.“物是感觉的复合”,这种观点属于()

A旧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客观性D.物质性

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割裂是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观点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随意创造B.意识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6.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

A.运动B.实践C.科学技术D.伟人的作用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唯物辩证法的各种范畴

8.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根本性矛盾和非根本性矛盾的关系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既克服事物中坏的因素又保留事物中好的方面

C.纯粹的否定D.全盘吸收

1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动力和源泉D.矛盾的根本性质

12.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是()

A相对主义诡辩论B朴素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观点中,符合辩证法的有()

A“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B“子在川上云:

逝者如斯夫!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D“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抓典型”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3.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一切认识都需要实践的检验

6.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一把钥匙开一把锁D.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体

7.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A.激变论B.直线论C.庸俗进化论D.循环论

8.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一分为二”B.“和二为一”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D.“万物莫不有对”

9.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高下相倾

C.因祸得福,祸福相依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1.“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12.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13.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

三、辨析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被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3、世界统一于存在。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2.C3.D4.B5.D6.B7.A8.B9.D10.B11.A12.A13.B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2.ABC3.BCD4.ABD5.BC6.AB7.BD8.ABCD9.AD10.ABC11.BD12.ABD13.ABCD

[辨析题答案]

1、正确2、错误3、错误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B.社会关系实践

C.科学实验

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客体被主体所改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

6.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B.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不辩论的观点

8.“有用就是真理”的看法是()

A.主观真理观B.客观真理观

C.朴素唯物主义真理观D.机械唯物主义真理观

9.“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主观真理观B.否认真理的一元性

C.客观真理观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0.“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人的知识可以依靠书本就能得来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12.列宁提出的: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不同的认识路线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3.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B.没有理论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14.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是先天遗传的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工种不同造成人的理智不同

15.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有用

16.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主观性

D.承认真理的一元性

17.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4.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5.“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6.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理性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B.所获得的理性认识不用检验就是正确的

C.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

D.理性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

7.“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非理性主义观点

8.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难易相成(老子)

9.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理性到非理性再到理性的运动过程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D.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1.列宁说: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说明()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12.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的过程是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

13.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是对客观世界的知识性认识,价值原则是对客观世界的评价性认识

14.价值的特性是()、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15.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真理是求真的过程,价值是求善和美的过程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16.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7.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三、辨析题

1、“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2、一切知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实践

3、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2.D3.C4.C5.C6.C7.B8.A9.D10.B11.B12.A13.C14.C15.C16.A17.C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D2.ABCD3.ABCD4.AC5.BCD6.ACD7.ACD8.ABC9.CD10.ABC11.BC12.ABCD13.BCD14.ABCD15.ABCD16.BCD17.BCD

[辨析题答案]

1、正确2、正确3、错误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人口因素D.社会实践

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产品的消费关系

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最有力的杠杆

C.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志的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4.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一切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5.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一种社会形态被另一种社会形态所取代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7.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消除一切阶级对立

8.“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C.科技革命的成果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9.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片面论观点

10.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

11.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没有规律

12.下列那些现象属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所引发的全球问题()

A.环境污染B.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C.人们精神生活水平提高D.人们健康、卫生状况改善

13.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可分为()

A.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C.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D.社会主义意识与共产主义意识

14.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15.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人口因素是指()

A.世界所有人们的总和

B.某一阶段的人们的总和

C.某一国家有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16.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7.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A.地理环境B.生产资料C.生产劳动D.社会意识

18.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该社会的()

A.生产方式B.政治制度C.上层建筑D.精神文明的状况

19.政体是指()

A.政权的组织形式B.国家的政治性质

C.国家的经济体制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0.生产力的含义是指()

A.人的体力的支出

B.人的脑力的支出

C.所有制、分配关束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B.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

C.社会的阶级关系D.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B.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4.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

B.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C.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6.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