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52422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7课时

 

第37课时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2.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3.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①“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含义;②“双百”方针推动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③文化事业的繁荣。

2.教育事业的发展:

①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②“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③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3.新中国科技:

①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③“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④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成就。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和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建设的开展。

(2)目的: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3)提出: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4)内容:

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5)成就

(6)意义

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导火线:

《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动乱中“文化的凋零”:

文化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①破除“四旧”,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洗劫。

②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迫害。

③“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

3.文化事业的繁荣

(1)原因

(2)表现:

文艺创作再现生机。

学法点睛本知识点归纳为“一、二、三”

巧记速记

实录一

  “双百”方针的实质是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

实录二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时期

内容

意义或成就

过渡时期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②政府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③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

④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全面

建设

社会

主义

时期

①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导方针

②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③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①到1965年,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③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2.教育事业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

(1)措施:

“停课闹革命”、招生停顿、“上山下乡”、“教育革命”、“废止高考制度”等。

(2)影响

3.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措施

(2)成效

学法点睛本知识点归纳为“三、三、三”

史观史论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

实录一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前提是政局稳定,拨乱反正;重要保证是教育立法。

实录二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教育本身要实现现代化。

实录三

  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2)成就

领域

时间

成就

国防

1958年

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医学

1965年

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农业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2)提出:

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3)意义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2)表现

领域

成就

核技术

研究和

应用

①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

②注重核技术在农业、科研等方面的和平利用

③中国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空间技

术领域

①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运载火

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信息技

术领域

①1983年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②2002年,中国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生物工

程领域

①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③建立起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

(3)意义:

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法点睛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归纳为

史观史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为新时期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

实录一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而不是原子弹、氢弹。

实录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科技走向世界。

实录三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真正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生产力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实录四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政治经济混乱,但科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的结果。

实录五

  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国进行核试验的目的是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但并不是说不使用核武器,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文艺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激发了中国文艺工作者的热情,产生了大批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角度“双百”方针的目的、实质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提示:

(1)“双百”方针提出的目的是在文艺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实质:

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双百”方针主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既是对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继承,又是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新发展。

(3)经验教训:

①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②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③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角度“双百”方针的目的

                   

(2009·海南单科,22)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点拨 注意“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

其他三项与“1956年”这一时代背景不相符。

故本题选D项。

答案 D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马寅初表示:

“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文化大革命”中,剧作家吴祖光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凤霞曾被下放劳动改造。

请回答:

(1)阅读材料,回答“双百”方针的内涵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 

(1)“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

影响:

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国“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局面,拉大了在科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后,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21世纪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

 

角度1建国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提示: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4)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角度2比较“文化大革命”前后两个时期教育改革的不同

提示:

(1)从目的上看:

“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彻底改造旧教育体制,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新型的人民教育制度,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后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发展现代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科技人才。

(2)从内容上看:

“文化大革命”前教育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属于起步阶段。

“文化大革命”后教育的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更为科学合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显示当前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文化大革命”后教育发展方针的日趋成熟。

 

角度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2011·山东基本能力,2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下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

点拨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开基创业,建立人民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90年代中期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故②③④①排序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B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历史时期

发展教育的措施

对于教育发展的作用

过渡时期

扫盲运动

全面建设时期

密切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社会主

义现代

化建设

新时期

使科学和教育成为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手段

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得到法律保障

“希望工程”

答案 

历史时期

发展教育的措施

对于教育发展的作用

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发展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

动员社会力量,援助失学儿童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中国在核研究、航天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角度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突出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它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

(1)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

(3)科技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角度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提示: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2)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根本在于人才的培养。

(3)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角度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2007·江苏单科,24)江泽民指出:

“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

C.细胞学说的提出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点拨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对世界科技的贡献,考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在美国;1838年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1839年德意志动物学家施旺发现动物组织也是由细胞组成的;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2000年中、美、日、法、德、英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答案 B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向试验现场发的贺电指出: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材料二 世界主要国家研制核武器的有关资料

比较项目

国家

首次核试验年代

试验次数

备注

美国

1945

1032

苏(俄)

1949

715

英国

1952

45

不包括1962年以后与美国共同试验的次数

法国

1960

210

中国

1964

45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进行核试验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2)材料二说明了我国的核试验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 

(1)主要目的:

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

(2)特点:

起步时间晚,总试验次数少,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核试验。

(5年7考)新中国的教育

第一

考情感悟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属于课标、考纲规定的重点内容

重点掌握不同时期教育政策或方针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由此得出的历史经验教训

浙江、广东、重庆、四川在此处命题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

培养了建设人才,提高了国民素质,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现实角度: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十七大报告在新世纪提出的战略性目标

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新中国教育的成就

【示范1】

(邯郸模拟)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是(  )。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

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

解析 教育发展出现偏差是在1957~1966年,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1976~1978年邓小平对教育进行全面整顿,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答案 C

【示范2】

读图:

上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实施

解析 图中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的飞速发展。

《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消除文盲具有重要的作用。

答案 D

(5年3考)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一

考情感悟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显著标志,属于课标、考纲的重点内容

“两弹一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以及新时期航天技术的突破将是考查的热点区域

 广东在此出现两次命题,2009年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江苏也在此处命题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

增强了国防力量,巩固了新生政权,提高了综合国力,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不朽基石

从现实角度:

加强自主创新是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

新中国的科技成果

新中国科技的世界意义

【示范3】

(宁德月考)下图为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

我国实现飞天梦想,中国人能够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  )。

A.“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C.“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解析 解答本题要紧扣“实现飞天梦想”“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答案 C

【示范4】

(成都模拟)西班牙《世界报》报道:

“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德国《汉诺威汇报》:

“中国正在奋起直追:

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

A.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D.“神舟”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 由材料中“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中国人进入太空”可判断出符合这一材料信息的是B、D两项;“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中国的崛起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故只能选D项。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 D

(5年3考)“双百”方针

第一

考情感悟

“双百”方针是新中国最重要的科学文化指导方针,属于课标、考纲的重点内容

“双百”方针制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实践情况以及由此得出的经验教训将是考查的重点方向

广东在此出现两次命题,海南对此考点也有所涉及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

蕴涵着文艺、学术的基本发展规律,发扬了民主,促进了团结,是我们党指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从现实角度:

继续发扬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创作自由,营造尊重艺术、学术的文化氛围,符合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宗旨

“双百”方针的含义

新中国文化发展的曲折性

【示范5】

谭其骧在1994年说:

“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

”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的是(  )。

A.“三个代表”B.“五讲”“四美”

C.“百家争鸣,百花齐放”D.“三个面向”

解析 文化的发展指的是文学、艺术、学术方面的自由发展,指的是中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政策。

所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示范6】

(西安模拟)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

“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

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

”该讲话(  )。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解析 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6年”和“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等,可知其符合“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

答案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