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53743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 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人教版.docx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设计比赛获奖作品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新人教版

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教师论文设计比赛获奖作品“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新人教版

一:

课题的提出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

有鉴于此,本课题结合以下原因,提出自已的构想:

1.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快速进步,知识急剧增长、技能不断更新。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只有对知识、技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好奇、兴趣,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对学生的影响,不少学生对学习感到索然无味,直接导致了厌学情绪的滋生、学习成绩的下降,甚至辍学。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好学、乐学,进而形成高效互动的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是广大教师的重要任务。

2、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是不够的,是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的。

所以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注学生的终身教育,发挥各学科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的优势,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教室,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学生的心。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研究正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能在愉悦状态下进入课堂,欣赏、领悟、探索、创造,自主地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理论依据与理论假说

1、新课程理念

教育学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各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乐学、趣学,充满活力,使教与学成为和谐统一的过程。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课堂中利用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养成主动学习的优秀品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理念核心内容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所探讨的高效互动教学模式是以开放性、主动性、适时性、有效性为原则的。

2.实用主义理论:

辨证客观的吸纳实用主义哲学家的正确观点。

3.建构主义理论:

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建构。

引发出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激发主动提出问题,并主动的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

4.“多元智力理论”:

该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考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其中就包含语言文字智能——“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

5.“经验理论”:

任何人总是基于生活经验形成了许多有助于适应环境的知识,这种“知识”就是他的“既知”。

学生正是拥有这种“既知”和“现有经验”走进课堂的,而且他们相信自己的“既知”和“现有经验”是“正确”的。

因此,在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

6.心理学:

思维是以词语为中介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实反应。

7、理论假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欣赏的主体。

如果我们的互动课堂实施“主体性自由欣赏”的模式,加强生本(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用智慧点燃智慧,用心灵沟通心灵,用创新激活创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欣赏、鉴赏,那么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语感,增强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评价,且沟通课堂内外,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欣赏、审美、积累、创新。

三、课题界定

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相当多地要通过学校课堂教学达到传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人类文明的熏陶,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之下,更深层的感受这些精神文明成果,从而实现学科任务的教与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否得到发挥,从而学得愉快,是学生最终能获得多少收获的关键性因素。

因此,“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应界定为师生共同利用课堂来完成教与学。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形成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侧重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各种材料或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科教学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在课堂中合理地融合,形成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进而形成一系列学科教学的课程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达到的预期效果如下:

1、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突破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局面。

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

具体表现为:

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沦为主的学习活动更少;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是书面作业或阅读教科书,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课外读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或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因此,这种状况应加以改变,应该使学习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2、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来对学习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澳大利亚著名学者比格斯通过科学实验,提出了所渭3P(Presage,Process&Produot)模型。

这一模型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第一.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中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方式;第二,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主要一环;第三,学习具有多种层次的结果,如质化和量化的结果;第四,影响学习过程的学习方式有两个方面,即教学环境和学生本身的因素。

从比格斯的这一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特点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了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即使学生面临的教学环境都一样,由于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学习方式的原因,学习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3、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目前的教育当中,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推进的一个障碍。

事实上,现在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

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在高分下隐含着危机。

在一些学生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

他们很少对现实情况提出自己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种课程表面达成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表现是:

虽然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未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素质;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课程要求并未达成。

一言以蔽之,从目标到教学到评价的循环是在浅层次中完成的,并未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

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

因此,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迫切的任务。

4、通过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

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课程从顺应时代发展、从关注人的发展以及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提出变革现行的学习方式,不仅是一种学习手段的改变,而更是一次学习的革命。

它是保障学习者适应信息化、学习化社会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同时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基于以上四点,我们搭建了本课题的研究框架:

(一)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进行教学案创新编制,形成能调动学生学科兴趣的一整套教学案。

2.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形成充满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提高教学效益。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增强教科研意识,进一步提高教科研能力。

(二)构建“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要吸收与融合先进的教学方法,创建适合我校的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组合式、对话式、比较式、改编式、探究式、学科融合式等等各有所长,要因文而定,因人而定,因学校而定,主要突出以下三点:

1、具体操作时,教师应注意整理、归纳、摸索正确、合理的构建方法,并将之系列化,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

2、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学生应为欣赏的主体,应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应由演员转换为主持人或活动组织者或幕后策划者,放手让学生参与欣赏的各个环节,提倡合作,鼓励竞争,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保护个性化发现。

3、提高鉴别创新能力。

教者或学生上一堂课,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习的任务。

教师注意搜集信息反馈,适时点拨。

通过反复、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提高鉴别创新能力,充分实现欣赏课程的效益。

(三)构建“高效互动”的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必然要求精选方式,有效引导,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到东西,否则就有可能表面上高高兴兴,实际上一无所得。

而一堂课要准备的材料就非常之多,上一节这样的课就已费时费力,因此,有必要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一起完成每一学科的课程开发,然后大家共享。

一旦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完毕,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教师留下了大量的时间去继续钻研。

清代大儒章学诚主张为学要“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即做学问要选择与自己兴趣相近的和自己做得来(力所能及)的。

实际上,“性之所近”,力便能及。

“对一切来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有了兴趣,学生便能迎难而上。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开启高效课堂殿堂之门的金钥匙。

如何使学生从厌学变乐学,真正的实现有效教和有效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掌握知识,是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值得研究的课题。

五、、课题研究的计划、方法、研究制度、过程及成果

(一)课题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经历五个阶段:

准备阶段、训练阶段、反馈阶段、提升阶段、结题。

具体如下:

1.准备阶段.2009.9---12月,主要完成学生心理疏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在较先进的学法指导下参与本课题,同时在心理上作好必要的准备。

2.训练阶段.2010.1---12月.本阶段主要就是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训练.在课堂中教师要用各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3.反馈阶段.2011.2---3月.本阶段主要完成对前阶段研究的总结与修正.主要就是一要进行问卷调查,听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看看学生对本课题的参与是否让他们觉得有所收益,有什么需要改正和补充的;二要教师总结经验与教训,从理论上重新审视本课题的研究,以便接下来的研究能开展得更理想.并作好中期结题工作,包括原始材料的搜集整理,中期报告的撰写等.

4.提升阶段.2012.4---2012年12月.主要就是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方式作出适当调整之后,再让学生进行一轮训练,观察和比较调整前和调整后学生的表现情况,并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适当找一些学生进行座谈,了解本课题研究中他们的感受.

5.结题阶段.2013.1---3月.主要就是对研究材料的分类整理,各科研究的整合结题报告的撰写等,

(二)课题研究方法:

1)准备阶段:

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完成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解读课题思想、开展课改研究理论学习。

同时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各年级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表达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自我测定,奠定课题研究的扎实基础。

2)实施阶段:

文献资料法、行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收集第一手文献资料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与课题研究过程相关的原著、文章等。

并注意文献积累,特别关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半成品”生成性文献资料。

行为研究法主要指向于研究内容的过程中教学的探索性行为。

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面向全体关注个别的专项性个案研究及个别学生的个案研究。

3)总结阶段:

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

采用调查法对开题时调查学生再次进行同类内容的调查测定;并对选择样本进行对照调查测定。

采用经验总结法对群体经验及个人教育经验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论文、总结、个案及典型资料整合。

(三)研究过程中具体操作:

1)创设情知结合、师生心理相容的学习环境

师生心理相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师能尊重学生所说所想;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和表达;允许学生超越文本、超越教师、超越课堂,鼓励学生质疑。

为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空间,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富有兴趣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

“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我们特别注意营造良好的兴趣氛围,以增强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益。

“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程颐)”课教学切忌形式的单一、方法的僵化,因为那样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奇,教学中,我们根据教材内容、本人特长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导入、设问等诸多环节上创设积极的教学情景,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推进课堂有效性的实现。

“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

相反,则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必然对它漠不关心(高楠著《艺术心理学》)”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是人类认知最显著的特点。

各学科知识虽然各有理论性的特点,但新课程改革对教材生活化的设计要求,使得课堂教学蕴含丰富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认识水平等因素,向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入手,课堂导入创设兴趣情境,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探索的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挖掘学生蕴藏的潜能,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对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

我们还“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学生们的求知欲和求学欲望激出来”(夸美纽斯)。

精心的课堂设问能唤起学生的探索欲,“吊足学生的口味”。

“愤”启而“悱”发,既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又不至于因太难,久求不得而失去求知的信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样东西得之愈易,愈不把其放在心里;得之愈难,一旦取得,将愈加珍惜。

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同时又事先设计出起搭桥铺路作用的提示,使学生充分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同时在实施引导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强调要做到:

巧组织、重基础、抓关键、善调控。

3)构建活力学科课堂,不断着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实效的体现。

在课题研究中,针对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向,提出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要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将主体视为教学过程的中心。

课堂教学设计遵循全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

课堂教学要在整体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平等的机会,顾及大多数。

同时,对全体学生的基础、情趣、能力,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要有全面的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差异,分层教学。

关注着每个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而主动性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形成终生受用的学科思维能力。

主动性是学生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升华,是学生从“乐学”到“善学”的迈进。

民主性原则更是实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讲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它强调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糸。

它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地位平等、关系和谐、共同参与、积极交往。

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允许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问题的更好解决提出更佳的方案!

当然,教师也应该作适当的引导,适时激励,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在实践探索中获得了新知,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4)建立积极的课堂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新课程要“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

评价标准要有个性,能够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评价过程要在时间上适当“留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学生个性心理体验,课堂评价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评价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对自己在科学教学中的表达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和水平。

实施激励性评论可以激起孩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让学生充满自信,去追求成功。

在实施激励性评价中注意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情知结合。

在评价内容方面既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评价学生方式、方法;在评价的方式上注重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以及学生内部评价。

为此我们坚持以下几个评价原则:

1)表扬为主的原则,既在课堂上不要吝惜对学生表达的积极反馈,运用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学会用正强化,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如表扬奖励,以表示对学生科学探究表达能力和方式的初步认可和肯定,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2)发展为先的原则,既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尽量了解学生,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状况作出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

3)因人而异的原则,既不用统一不变的尺度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了解每个人的基础,关注每个人的努力程度,不要求学生与学生相比,而要学生自己与自己相比,自己的现在与过去相比,从而激励学生表达能力的持续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4)学生主体的原则:

既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使评价成为学生主体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促进自我完善的活动,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并努力改进自己的学习。

要促进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主要研究活动及过程如下:

1)研究活动一:

开设辐射课

第一阶段:

征求意见,动员阶段。

2009年10月19日下午第五节,由书记主持,全体行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参加。

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确定研究课题《高效互动课堂教学》探索活动。

第二阶段:

高效课堂引领课。

时间安排2009——2010学年度两个学期的第9周

活动内容:

由校级领导、各处室主任、教务处正、副主任开展高效引领课11节。

第三阶段:

骨干教师、教研组长辐射课。

时间安排第13周

活动内容:

安排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开展高效课堂辐射课展示。

学校聘请省市知名教育专家现场点评。

第四阶段:

新教师汇报课。

时间安排:

第14周

活动内容:

由本学期调入我校新教师开展汇报课。

由校内骨干教师现场点评。

第五阶段:

全体教师实践课。

时间安排第15~21周

活动内容:

全体教师“互动高效”课堂教学探索实践课

第六阶段:

反馈、汇报会、总结会。

时间安排第18~21周

活动内容:

开展教研组、备课组研讨会、初步形成“互动高效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2)阶段性成果总结:

第二阶段:

高效引领课反馈、汇报会小结:

活动时间:

2010年10月30日下午

活动地点:

会议室

参加对象:

全体行政、教研组长、开课教师

活动内容:

1、每位开课教师先介绍本节公开课的教学构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互动的效果。

2、与会教师认真听取后,能客观地进行点评及认真研讨。

肯定本次活动是我校教学能否上新台阶一次重要的尝试,鼓励教师为改变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多出点子,提出新思路。

3、通过本次引领课教学初步形成以下几点共识:

第一:

互动是教学过程,高效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第二:

教师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适时开展高效互动教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程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三:

在引领课上教师能在教学“满堂灌”模式上有所改变,有所放手。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是良好的开端。

第四:

教学中应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情景,应该随时改变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第五:

建议建立“高效互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第六:

可先在高一、高二年先行先试“高效互动课堂”实践探索课。

第七:

要在课堂上实现高效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和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

第八:

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高效会推进高效课堂的效率,应重视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2)研究活动二:

2009年与2011年分别开展课题研究的问卷调查,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材料。

3)研究活动三:

本课题自制定研究制度以来,课题组成员一起开分研究不下10次。

通过多次的探讨,大家取长补短,均有所得,具体见附件材料。

六、课题研究成果

1)隐形成果

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研究,我们从理论上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的有了一个清楚地认识,增强了课题研究的意识,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自觉性,初步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找到了适合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和发展的途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学科探究的积极性、学生课堂参与度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学科知识表达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多样性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通过课题研究也促进了不少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大为改观。

通过经常与组内同事的平凡交流,本课题的研究也给教研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显性成果

在教研组的活动中,我们争取通过多种途径亮出自己课题研究的成果,大胆实践,请同仁们批评指正,以促进课题研究的开展。

研究课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题研究离不开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自己的教学有更深层次的领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在每次的研究课活动后,我们都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得失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将这种反思用教学后记、教学感悟等一些有效方式记录下来,及时进行搜集和整理,形成教育教学论文。

3)形成的文字成果及教师获奖情况

自本课题开始研究至2011年底,以本课题为研究对象开设的公开课、辐射课、示范课多达20多节,教学案例30多个,全校教师均从本课题的研究中获得不少启发,从而对全校的课堂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课题研究成员研究本课题历时二年多,大都有了一定的成果:

冯年林老师在区教学创新比赛中获二等奖,所撰写的论文《挤除课堂泡沫提高教学效率》获区现场论文二等奖;另一篇论文《语文教师的气质与教学》发表在CN级刊物《新课程研究》上;蔡阳平老师开设的录相课《以种植业为主农业地域类型》获区优等评价,撰写的论文《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已投稿,论文《怎样让学生爱学、乐学地理》在区课题刊物上汇编;陈朝阳老师撰写的论文《新课程探究活动——估计圆周率∏的值》在校刊上汇编。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在持续将近三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和心得,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在课题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