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54949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docx

试验一培养基的制备

农业微生物实验课指导

(修订版)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草地保护研究所编写

2012.09.01

实验一培养基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明确培养基的配置原理。

通过对基础培养基的配置,掌握配置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是一种半合成培养基,适宜于培养各种类型微生物,尤其适合培养真菌。

这种培养基是由天然材料马铃薯和葡萄糖组成的,营养丰富而且原料容易取得,是一种使用而价廉的培养基。

马铃薯浸出粉有助于各种微生物的生长,葡萄糖提供能源;琼脂是培养基的凝固剂。

牛肉浸膏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培养基,有时又称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基本营养物质,所以可供作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

基础培养基中含有牛肉膏,蛋白胨和NaCl。

其中,牛肉膏作为微生物碳源,能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提供氮源和维生素,而NaCl提供无机盐。

在配置牛肉浸膏培养基时还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琼脂作为凝固剂。

高氏一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

如果加入适量的抗菌药物,则可用来分离各种放线菌。

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

因此,混合培养基成分时,一般是按配方的顺序依次溶解各成分,甚至有时还需要将两种或多种成分分别灭菌,使用时再按比例混合。

三.实验准备

实验材料:

牛肉浸膏、蛋白胨、NaCl、琼脂、NaOH溶液、HCl(酸液)、葡萄糖、马铃薯(土豆)、酒精、可溶性淀粉2g、KNO30.1g、K2HPO40.05g,MgSO4·7H2O0.05g、NaCl0.05g、FeSO4·7H2O0.001g(母液)、琼脂2g、自来水100mL等。

实验器材:

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培养箱、电炉、天平、三角瓶、纱布、线绳、记号笔、超净工作台、pH计、玻璃棒、量筒,烧杯和三角瓶等。

四.实验步骤

(1)PDA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的简称,即PotatoDextroseAgar 。

1、配方:

马铃薯(去皮)200g、蔗糖15-20g、琼脂20-30g、蒸馏水1000mL。

PH自然。

2、步骤:

(1)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大小约为1-3cm的小块,称200g,放入1000mL水中煮沸20-30min,用四层纱布过滤,取其滤液;

   

(2)定容:

加水补足至1000mL;

   (3)加入称量好的蔗糖和琼脂至全部溶化;

   (4)趁热分装至试管或三角瓶;

   (5)用封口膜封口,扎紧,即可进行灭菌;

(6)灭菌:

将上述培养基以0.1Mpa,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冷却后将培养基取出;

(7)一般在培养基温度降至50-60摄氏度的时候开始在超净工作台上往培养皿中分装;

(8)待培养皿中的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皿倒置,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污染培养基(此时皿盖在下,培养基中蒸发出的水蒸气是向上走的,还是凝结于培养基上,就不会有在皿盖上形成水滴后再滴落的情况了,如此可防止污染)。

 

(2)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

   1、配方:

牛肉膏3-5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20-30g、蒸馏水1000mL。

PH值7.4-7.6。

   2、步骤:

   

(1)称量:

根据用量按比例依次称取各种成分,牛肉膏常用玻璃棒挑取,放在小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用热水融化后到入烧杯,蛋白胨易吸湿,称量时要迅速。

   

(2)溶解:

在烧杯中加入少于所需的水量,加热,逐一加入各成分,使其溶解,琼脂在溶液煮沸后加入,融化过程需不断搅拌。

加热时应注意火力,勿使培养基烧焦或溢出。

溶好后,补足所需水分。

   (3)调pH值:

若pH值不适宜,可用1mol/LNaOH或1mol/LHCl把pH值调至所需范围。

   (4)过滤:

趁热用滤纸或多层纱布过滤,以利于某些实验结果的观察,如无特殊要求时可省去此步骤。

   (5)分装:

按照实验要求,可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内或三角瓶内;分装高度以试管高度的1/4左右为宜,分装三角瓶的量则根据需要而定,一般以不超过三角瓶容积的1/2为宜。

   以下步骤同上(5)-(8)

(3)高氏培养基:

高氏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

1.配方

可溶性淀粉(20g)、KNO3(1g)、K2HPO4(0.5g)、MgSO4·7H2O(0.5g)、NaCl(0.5g)、FeSO4·7H2O(0.01g)、琼脂20g、pH=7.4-7.6。

2、步骤:

配制时,先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少于所需水量的沸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依次逐一溶化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到100mL,调pH,121℃灭菌20min。

高温灭菌后,倒平皿前加入10%酚2滴至100mL培养皿中混匀,将培养基倒入平皿内约15mL/皿。

 

实验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一、实验目的 

1、消毒和灭菌的操作方法及原理。

2、证明实验室环境与体表存在微生物。

3、学习空气、土壤、实验室中微生物分离的方法。

4、观察不同类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呈混杂状态存在,要获得所需菌种,必须从中进行分离。

在保藏菌种时不慎污染时也需予以分离。

分离纯化方法很多,基本原理相似,即将待分离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使微生物的细胞(或孢子)尽量以分散状态存在,然后使其长成一个个纯种单菌落。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它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发掘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三、实验准备

实验材料:

PDA培养基(上一次实验课已准备)

实验器材:

天平、酒精灯、培养皿、三角瓶、试管、移液管、培养箱、记号笔、

无菌水、超净工作台、棉花、酒精、拨针、接种环、手术刀和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

(一)消毒和灭菌

(1)无菌滤纸的干热灭菌(暂时不做该部分)在160℃下,烘2小时。

开始灭菌时升温不宜过猛,物品不要太挤,温度上升至160℃时开始计时,2小时后切断电源,温度降至60℃左右后,取出灭菌物品。

(2)接种针、镊子等的高温火焰灭菌在95%酒精中浸过后,通过火焰将酒精烧去,重复三次以上。

(3)紫外线用于空气消毒波长在250-280nm的紫外线杀菌力最强,30瓦紫外光灯直射2m内照射半小时,即可杀死空气中的微生物。

打开紫外灯,灭菌30min。

(4)化学药品用于种子及植物表面消毒次氯酸钠消毒:

种子用1%,植物器官用0.3%消毒各1min。

再用无菌水漂洗3-5次。

(二)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1.器材PDA培养基(上一次实验课已备),无菌镊子,无菌棉球等

2.实验步骤:

(1)取5个倒好培养基的培养皿作为对照;

(2)取3个PDA培养基,打开皿盖,使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约10min,再盖上皿盖,写明处理、组别和日期;

(3)取3个PDA培养基,用无菌镊子夹上无菌棉球在实验台或凳子上擦以下,然后打开皿盖用棉球在培养基表面轻轻涂抹(勿划破培养基),写明处理、组别和日期再盖上皿盖;

(4)取3个PDA培养基,打开皿盖用你的手指在培养基表面接触轻压3-5点,再盖上皿盖。

写明处理、组别和日期;

(5)取取3个PDA培养基,打开皿盖,对着培养基表面咳嗽或打喷嚏2-3次(或者深呼吸),再盖上皿盖。

写明处理、组别和日期;

(6)上述工作完备后,将各皿倒置保存在28℃下,培养3-6天。

3天后进行初次

统计,7天后,进行再次统计。

五、思考题

1.反复练习消毒和灭菌,并搞清楚其本质的区别。

2.统计结果并做表,完成以下表格的内容

环境/人体

菌落数(个/皿)

菌落特征(形状、颜色、大小、隆起度、边缘等)

实验三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灭菌的操作步骤及其原理

2、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和接种的一般方法,并掌握其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 

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混杂生活在一起,要研究某种微生物的特性,首先须使该微生物处于纯培养状态。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即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对病原物鉴定、病原物形态观察、植物病害接种体的培养等方面都是经常使用的研究手段。

 

植物患病组织内的微生物,如果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除个别种类外,一般都能恢复生长和繁殖。

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就是指通过人工培养,从染病植物组织中将病原真微生物与其它微生物相分开,并从寄主植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分离到的病原微生物于适宜环境内纯化,这个过程总称植物病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植物病原真微生物的分离一般都是采用组织分离法,就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过后,移到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三、实验准备

实验材料:

植物病株(校园中红豆草褐秆病)、种子(苜蓿、红豆草、沙打

旺)、土样(校园红豆草地中),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供

分离真菌,牛肉胨培养基NA供分离细菌)。

实验工具:

无菌培养皿、三角瓶、玻璃刮刀、吸管、手术刀、镊子、酒精灯、无菌滤纸、酒精灯,剪刀,小烧杯,大烧杯和记号笔等。

实验试剂:

无菌水,75%酒精、0.1%NaClO溶液。

四、实验步骤

(一)准备工作

1.工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在无菌室、无菌箱或无菌工作台(超净工作台)上进行。

超净工作台要经过紫外线照射(30min)并用药物消毒(70%酒精喷雾)。

2.分离材料的选择选择新近发病的植株、器官或组织作为分离材料,可以减少腐生菌的污染。

任何植株坏死部分的内部或表面,都可能有腐生物的寄生,所以一般斑点病要从病斑边缘的组织剪取,即从病、健组织交界处获得分离材料,将感病组织洗净后放入试管或培养皿内。

图1:

新鲜植物病株示意图

(二)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1.PDA培养基的制备2.冲洗病叶,从病斑周围1-2mm处剪取。

3.取灭菌的小烧杯或培养皿,放入组织材料,先用70%酒精溶液处理30-60秒,再用0.3%次氯酸钠溶液处理1-3分钟。

4.消毒后,取出,用无菌水冲洗3-5次。

5.用灭菌镊、剪在无菌条件下将分离材料剪成2-3mm大小的方块,每块组织均为病健相间的组织。

用灭菌镊子夹取剪好的材料,加入培养基平板上轻轻按压,每皿4-5块,排放均匀。

6.用记号笔在培养皿上注明分离的代号、日期、姓名,将培养皿倒转置于22-25℃的培养箱中培养。

7.3-4天后,挑选由分离材料上长出的典型而无杂菌的菌落,在菌落边缘用菌针挑取带有菌丝的培养基一小块转入斜面试管培养基中央,或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央,于25℃培养箱中培养。

图2:

病原真菌在培养皿中的分离培养情况

(3)土壤细菌的分离

1.制作土壤稀释液:

准确称取土样10g,加入装有9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约20min,使土样与水充分混匀。

用一支无菌吸管从中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吹吸3次,让菌液混合均匀,即成10-2稀释液;再换一支无菌吸管吸取10-2稀释液1 mL,移入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也吹吸三次,即成l0-3稀释液;以此类推,连续稀释,制成10-1、10-2、10-3、10-4、10-5、10-6、等一系列土壤稀释液。

2.涂布:

将无菌平板编上10-4、10-5、10-6号码,每一号码设置至少三个重复,用无菌移液管按无菌操作要求吸取10-6稀释液各1mL放入编号10-6的3个平板中,同法吸取10-5稀释液各lmL放入编号10-5的3个平板中,再吸取10-4稀释液各lmL放入编号10-4的3个平板中(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时,吸管可不必更换)。

再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在平板上涂抹均匀,每个稀释度用一个灭菌玻璃涂棒,更换稀释度时需将玻璃涂棒灼烧灭菌。

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涂抹时,也可以不更换涂棒。

3.培养:

至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图3.:

制备土壤稀释液(分级稀释)

图4:

平板划线法分离

平板划线法分离的方法1.斜线法2.曲线法3.方格法4.放射法5.四格法

图5:

划线法得到的培养物

3.培养(28℃)4.分离菌种统计,计算每种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多少菌落/克土壤)5.菌种纯化(24h后)6.菌种保藏(留作鉴定)

(四)菌种的纯化1.菌落边缘切取法:

选择典型菌落,用灭菌的接种环切取边缘菌丝或孢子移

植到斜面或平板上培养,可以获得纯培养菌种。

2.PDA平板表面单孢子挑取法:

将需要纯化的菌种在无菌玻片上水滴中悬浮

开,再用接种环划线到平板上,继而在显微镜下挑选单孢子移植培养。

图6:

真菌孢子示意图

五、思考题

1.试拟出从土壤中分离芽孢杆菌的主要实验步骤。

2.如何检验平板上某个单菌落是不是纯培养?

 

实验四微生物的纯化、菌落计数及鉴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初步掌握微生物纯化的基本方法。

3、学习并掌握微生物的形态学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平板菌落计数法是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一个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现象进行的,也就是说一个菌落即代表一个单细胞。

计数时,先将待测样品作一系列稀释,再取一定量的稀释菌液接种到培养皿中,使其均匀分布于平皿中的培养基内,经培养后,由单个细胞生长繁殖形成菌落,统计菌落数目,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

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以群落状态存在,这种群落往往是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

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的特性或者要大量培养和使用某种微生物,必须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落中获得纯培养,这种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是微生物的重要内容,一般从菌落特征、细菌特点及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鉴定。

形态学特征始终被用作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它易于观察和比较,尤其是在真核微生物和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细菌中;二是许多形态学特征依赖于多基因的表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不同种类微生物应采用不同的重点鉴定指标:

真菌:

形态特征较丰富、细胞体积较大,以形态特征为主要指标;

放线菌、酵母菌:

形态特征与生理特征兼用;

细菌:

形态特征较缺乏,使用较多的生理、生化和遗传等指标。

1.培养特征:

菌落特征,大小、侧面隆起、光泽、粘稠、颜色、边缘、表面状况、质地、水溶性色素(粘质沙雷氏菌产红色或紫红色色素)等

2.细胞形态:

形态:

球形、杆状、弧形、螺旋形、丝状、分枝及特殊形状

大小:

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的宽度或直径

排列:

单个、成对、成链或其他特殊排列方式

3.特殊细胞结构

有无鞭毛、芽孢、荚膜(糖被)、菌胶团

孢子:

形状、大小、颜色、着生位置、数量及排列

细胞附属物:

如柄、丝状物、鞘、异形胞等

超微结构:

壁、内膜系统、放线菌孢子表面特征等

三、实验准备

实验材料:

上节实验课分离的微生物;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加有氯霉素(或庆大霉素)和孟加拉红的马丁氏琼脂培养基:

在1000mL培养基中加入注射用氯霉素2mL,孟加拉红33.4mg,均于灭菌前加入。

实验工具:

记号笔、酒精灯、打火机、接种环、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拨针、滤纸。

四、实验步骤

(一)选取每皿菌落数在10~100之间的平板用于计数。

不应遗漏酵母菌的菌落,必要时可制片检查,统计每个培养皿中从土壤中分离出的的菌落数目

(二)挑菌纯化

从长有单菌落的平板中选取典型的真菌菌落(包括酵母菌菌落)转接斜面,并同时制片作纯度检查。

若不纯,应进一步挑取该菌落采用划线分离,或制成菌悬液进一步作稀释分离,直至获得纯培养体为止。

(三)鉴定:

1.搽拭干净载玻片和盖玻片

2.载玻片上加一滴水,挑少许真菌的菌丝和孢子放到水滴中,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附近,另一侧轻轻放下,使水滴均匀分布在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且无气泡

3.放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选择单个的菌丝、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4.放到高倍镜下观察和绘图

思考题

1.统计土壤中分离出的细菌种类,描述各种菌落特征、菌体形态和生化反应结果,并计算在土壤中的数量。

2.统计植物组织中和种子上分离出的真菌种类,描述每种菌的菌落特征、孢子形态和产孢结构(绘图),统计分离率或种子带菌率。

 

实验五微生物的计数和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目镜测微计和镜台测微计的构造。

2、掌握用显微测微计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方法。

3、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4、掌握应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青霉菌孢子浓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形态特征之一,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由于微生物细胞很小,只能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采用显微测微计来测量。

显微测微计有镜台测微计和接目测微计两个部件。

镜台测微计是在中央部分刻有精度等分线的载玻片。

一般将1mm等分为100格,每格长度为10m,用于校正接目测微计。

接目测微计可直接用于测量细胞的大小。

它是一块可放在目镜内的圆形玻片,其中央一般有100等分的小格,每小格代表的长度随目镜、物镜放大倍数的大小而改变。

通常必须以镜台测微计来校准,从而计算出在一定的接物镜和接目镜的光学系统中,接目测微计每格的实际代表长度,最后方可利用接目测微计直接测量被测对象的长度和宽度。

目镜测微尺的标定把目镜的上透镜旋开,将目镜测微尺轻轻放在目镜的隔板上,使有刻度的一面朝下。

将镜台测微尺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有刻度的一面朝上。

先用低倍镜观察,调焦距,待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的刻度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相平行,并使两尺左边的一条线重合,向右寻找另外一条两尺相重合的直线。

根据下列标定公式进行标定。

 

接目测微计每格的长度(m)=

例如,目镜测微尺20个小格等于镜台测微尺3小格,已知镜台测微尺每格为10m,则3小格的长度为3×10=30m,那么相应地在目镜测微尺上每小格长度为3×10÷20=1.5m。

用以上计算方法分别校正低倍镜、高倍镜及油镜下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长度。

显微直接计数法,即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计数方法。

该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其上由四条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较宽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一边的平台上各列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为九个大方格,中间的大方格即为计数室。

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但无论是哪一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都是400个。

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lmm,则每一个大方格的面积为lmm2,盖上盖玻片后,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l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0.lmm3(万分之一毫升)。

 

计数时,通常数五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上25或16,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lml菌液中的总菌数。

设五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如果是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则

1mL菌液中的总菌数=A/5×25×104×B=50000A·B(个)

同理,如果是16个中方格的计数板,

1mL菌液中的总菌数=A/5×16×104×B=32000A·B(个)

三、实验准备

实验材料:

菌种青霉菌(Saccharomycescerevisiae)斜面培养物

实验工具:

普通光学显微镜、镜台测微计、接目测微计、盖玻片、载玻片、香柏油、滴管、血球计数板、擦镜纸。

四、实验步骤

(一)菌体大小的测定

1、放置目镜测微计

取出接目镜,旋开接目透镜,将接目测微计放在目镜的隔板上(有刻度的一面向下),然后旋上接目镜,最后将此接目镜插入目镜镜筒内。

2、放置镜台测微计

把镜台测微计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有刻度的一面向上)。

3、校正接目测微计

用低倍物镜观察,对准焦距,通过调焦能看清镜台测微计的刻度;移动镜台测微计和转动接目测微计使两者刻度平行;转动推进器从而使两测微计某段起、止线完全重合,数出两条重合线之间的格数。

用同法分别校正在高倍镜和油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

4、计算接目测微计每格的相对长度

接目测微计每格的长度(m)=

5、将镜台测微尺取下,分别换上青霉菌玻片标本,先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然后在油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测量菌体的大小。

先量出菌体的长和宽占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再以目镜测微尺每格的长度计算出菌体的长和宽。

并详细记录于表1中。

例如,目镜测微尺在这架显微镜下,每格相当于1.5μm,测量的结果,若菌体的平均长度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2格,则菌体长应为3×1.5μm=3.0μm。

一般测量菌体的大小,应测定10-20个菌体,求出平均值,才能代表该菌的大小。

(二)微生物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青霉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1)取一支孢子成熟的青霉菌斜面培养物,用无菌移液管吸取5ml无菌水加入菌管中。

(2)采用无菌操作技术,用接种环将菌管内斜面上的孢子轻轻刮下,注入到盛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同样方法将另15mL无菌水分三次再加入菌管中,将剩余的孢子全部刮干净,将孢子液全部合并于三角瓶中,水平旋转振荡30min,然后倒入含有脱脂棉的无菌漏斗中过滤,得单孢子悬浮液。

2、显微镜下孢子浓度测定

(1)稀释

定量取出孢子悬液,加到无菌干燥的试管中,按照一定倍数将其稀释,稀释的程度一般以血球计数板每小格内含有5~10个菌或孢子最为合适。

(2)加样

取洁净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盖上盖玻片,用无菌滴管从盖玻片的边缘滴一滴孢子稀释液,则孢子稀释液自行渗入,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3)计数

静置5min,使孢子沉降不再流动,然后即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室的位置,然后换成高倍镜计数。

如发现孢子悬液太浓或太稀释,应重新稀释并计数。

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的计算结果取平均值,以减少实验误差,并详细记录于表2中。

(4)清洗血球计数板

计数完毕,将血球计数板取下,在水龙头上用水柱冲洗,切忌用硬物洗刷,然后自然吹干,镜检观察是否有孢子或其他沉积物,直至洗刷干净。

五、思考题

1.目镜测微尺标定结果:

低倍镜下倍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是μm。

高倍镜下倍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是μm。

油镜下倍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是μm。

2.菌体大小测定结果(表1):

 

菌号

目微尺每格代表长度

菌体大小范围

目微尺

格数

宽度

目微尺

格数

长度

3.菌体数目测定结果(表2)

A表示五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B表示菌液稀释倍数。

各中格中菌数

A

B

二室平均值

菌数/ml

1

2

3

4

5

第一室

 

 

 

 

 

 

 

 

 

第二室

 

 

 

 

 

 

 

 

 

 

实验六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2、学习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进一步熟练光学显微镜油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