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5564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史题库答案.docx

近代史题库答案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A4、D5、B6、C7、B8、A9、A10、D11、A12、B

13、B14、A15、D16、C

二、简答题

1、简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

前者是民族矛盾,后者是阶级矛盾。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3、为什么说清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了它的尽头?

答:

(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

(2)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片言只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死寂。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清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了它的尽头。

4、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B4、B5、C6、C7、C8、C9、B10、A11、C12、D13、B

14、B15、B16、A17、C18、A19、C20、B21、D22、D23、C24、B25、D

26、C27、D28、B29、A30、C31、B32、D

二、多项选择题

1、BCD2、ABCD3、AB4、BD5、AD6、ABC7、AB8、AB9、ABCD10、ABCD

11、ABCD12、ABCD13、ABCD14、CD15、ACD16、BCD17、ABCD18、AC

三、简答题

1、简要说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1)军事侵略

(2)政治控制

(3)经济掠夺

(4)文化渗透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1)社会制度腐败:

是更根本的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2)经济技术落后:

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破产的原因。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是最根本的原因。

四、材料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是在寻找借口,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开脱罪责。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的需要。

该论调说明西方列强在对华政策方面是一致的。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这是列强侵华的客观后果,决不是主观愿望,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B4、D5、A6、D7、B8、B9、C10、C11、B12、B

13、A14、A15、C16、D17、B18、D19、A20、A21、A22、B23、C

24、C25、D26、D27、A28、B29、A30、D31、C32、A33、C34、A

35、A36、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ABCD4、ABCD5、ABC6、BC7、ABCD8、ABC9、ABC

10、ABD11、ABC12、ABCD13、ABC14、ABC15、ABD16、ABC17、BD18、ABD

19、AB20、ABC21、ABCD22、CD23、ACD24、ACD25.AB

三、简答题

1、简答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

(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

(4)文化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2、简答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这次起义历时14载,转战18省,并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3、简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3)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4)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这是很正确的。

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4、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意义: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四、论述题

1、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

内容:

(1)兴办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2、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原因:

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惧怕人民群众。

教训: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五、材料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实例一

(1)曾国藩所谓的“剿发捻”指镇压人民革命,即太平军和捻军;“勤远略”为统治阶级解除外患。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3)洋务派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实例二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维新派所依靠的光绪帝,没有任何实权,当时的人事权和军事权都被慈禧太后所控制;维新派对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这些国家支持维新派的真实目的是要控制清廷以对付俄国;变法内容脱离了实际——过多、过急,从而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这不仅没有最大限度地孤立守旧派,相反,使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维新派所依靠的光绪帝,没有任何实权,当时的人事权和军事权都被慈禧太后所控制;维新派对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这些国家支持维新派的真实目的是要控制清廷以对付俄国;变法内容脱离了实际——过多、过急,从而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这不仅没有最大限度地孤立守旧派,相反,使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实例三

(1)守旧派和洋务派要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C4.C5.B6.D7.C8.B9.C10.A11.B12.A13.C14.D15.B

16.D17.C18.D19.C20.C21.B22.A23.B24.B25.C26.B27.C28.D

29.D30.D31.C32.B33.C34.B35.B

二、多项选择题

1.BC2.ACD3.ABCD4.BD5.ABCD6.ABCD7.ABD8.ABC9.ACD10.ABD

11.ABCD12.ABD13.AC14.BC15.ABC16.ABCD17.AB18.ACD

三、简答题

1.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3)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

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2.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清王朝于1901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

(1)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督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

(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废除科举考试;

(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四、论述题

1.试述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内容:

论战的焦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于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意义: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2.试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答:

由于这场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并把政权交给了同样是封建势力代表的袁世凯。

第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第三,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

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五、材料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途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答:

康有为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壳来宣传西学,以日本为楷模,走改良的道路;孙中山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较全面的认识,主张以美国的民主政治为楷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象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

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

结局如何?

答:

反映的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他们曾经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楷模,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在中国发动了一场百日维新。

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力量的薄弱、策略的失误等原因致使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3)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答: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取,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腐朽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图谋武力统一导致军阀混战不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A3.A4.C5.B6.C7.C8.B9.A10.A11.A12.A13.D14.D

15.C16.C17.D18.C19.C20.B21.B22.B23.B24.B25.A26.C27.B

28.D29.B30.B31.D32.B33.C34.C35.B36.B37.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2.ABCD3.ABCD4.ACD5.CD6.BCD7.ABC8.ABD9.ABCD10.BCD

11.BC12.ABC13.ABCD14.ACD15.ABC16.ABCD17.BCD18.ABCD

三、简答题

1.简述五四运动的两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

从5月4日到6月3日是第一阶段,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

第二阶段6月5日,上海工人2万余人开始罢工,揭开了工人罢工的序幕。

五四运动越出知识分子这一狭小的范围,形成了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全国规模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爱国政治运动。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五四运动前:

主要口号是民主与科学。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

正因为如此,这两个口号在当时即获得了人们广泛的赞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五四运动后:

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两个中国之命运:

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它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因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

(1)新的领导核心即中国共产党;

(2)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

(3)新的革命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新的斗争策略和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

(5)新的前途即经由新民主主义到达社会主义。

五、材料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由于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还缺乏革命斗争的实践,对中国社会状况和革命性质还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所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义规定,中国共产党“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这说明,其时党对统一战线策略还缺乏认识,采取了一种“关门主义”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提出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这与“一大”时的对现存各政党采取“攻击和排斥”的态度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思想有了重大发展,对统一战线认识有了提高。

这是“二大”的重要历史功绩之一。

但中共打算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方针是“党外合作”,两党平等合作,这是孙中山不同意的。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共“三大”决定同中国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之革命化,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这标志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

(3)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反对主要敌人,同其他革命阶级和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必须结成联盟。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残暴的,无产阶级必须团结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阶级、党派、团体和个人成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国共合作建立后,国共两党发展壮大,工农运动的高潮,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北伐战争的胜利,大革命高潮的到来,都说明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完全正确的。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D4.A5.B6.C7.D8.D9.A10.A11.D12.B13.A14.A

15.C16.A17.B18.C19.C20.C21.A22.C23.C24.A25.B26.B27.B28.A29.A

30.C31.D32.B33.B34.A35.C36.A37.A38.C39.D40.C41.A42.A43.C44.D

45.A46.B47.D48.A49.D50.D51.C52.A53.54.D55.D56.B57.C58.D59.A60.C

61.A62.A63.D64.C65.D66.B67.C68.A69.A7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ABC3.ABCD4.ABCD5.ACD6.ABD7.ABC8.ACDE9.ABC10.ABC11.ABC

12.AB13.ACD14.AD15.BC16.ABD17.ABCD18.BCD19.AC20.ABCD21.BCD22.ABD23.ABCD

24.AB25.ACD26.BCD

三、简答题

1.三湾改编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主要内容:

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意义:

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原因。

20世纪20年代晚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原因是:

(1)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

(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3、国民党政府是怎样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

(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3)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具有自身纠错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通

四、论述题

1.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之所以只能够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1)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内部没有起码的民主,外部没有民族的独立,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