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58321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docx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第1组

控制测量实训报告

 

组别:

工程测量09-2班第一小组

组员:

刘松柏、杨银宝、张金钊、陈喜乐、张华威、张俊辉、丁进、姬亚威、崔婷

指导老师:

_张文明____组长:

刘松柏__

实训时间:

2011年5月15日至2011年6月3日

 

一概述

1.1实训名称:

控制测量实训

1.2实训目的:

控制测量课程综合实训是在课堂上学完了控制测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后,模拟或结合实际生产任务所进行的一次综合性实践。

通过3周左右时间的实习,应达到以下目的:

1.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的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2.对学生进行控制测量野外作业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三角高程测量和二等水准测量作业程序及实测方法;

3.悉并掌握一级导线测量的作业程序及实测方法;

4.对野外观测成果的整理、检查和计算。

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5.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锻炼,认知控制测量在生产中的前期作用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独立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管理能力,学会观测小组中人员得协作与分工,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品质和职业道德,达到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目的。

1.3实训时间

2011年5月15日至2011年6月3日为期三周

1.4实训地点

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

1.5实训任务和组织情况

此次控制测量实训任务是围绕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布设城市一级导线并进行观测完成城市一级导线测量控制和国家二等水准网的布设以及测量,同时对布设的控制点进行三角高程测量,实训由学校安排,由测量教研室张文明老师进行组织指导。

张文明老师对待实习尽职尽责、对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解疑答惑,组织的这次实训非常成功安排得当,为我们顺利完成实训任务做出很好的指导。

虽然这次实训天气炎热、车辆繁忙但是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干劲十足,最后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实训,并且让我们熟悉掌握了导线控制网的布设和施测。

二、测区概况

控制测量实训测区为我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新校区位于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工业园区工业路马寨镇政府西500米路南。

测区北为工业路南为同兴街东面是曙光路西面是明辉路。

1,地理概况

本测区大部分都有建筑物,地势较为平坦,由于建筑物及树木及商贩摊位较多,给控制测量带来一定困难。

该地区人口流动多,车辆密集,而且有风给外业测量工作带来不便。

2,气候条件

测区全年气候主要特征为:

气候温暖,年均气温14.3度,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年降雨量640毫米左右,它四季各具特色,一年中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7.3度,一月最冷,平均气温0.2度。

3,交通情况

测区四面环道,公路交通方便

4,测区已有测绘成果及资料情况如下表。

控制测量已知点坐标

点号

X坐标(m)

Y坐标(m)

高程(m)

备注

A

42742.930

55647.540

165.568

B点高程需要自己测量,因此水准测量要从A点开始,并闭合至A点。

B

42868.548

55653.142

三、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

(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及控制网略图

(2)选点、造标、埋石方法及情况

控制点的选点由我们班实习小组每组抽调一人跟从班长实地踏勘选择,选点位置大部分为道路的柏油路上便于保存不易丢失。

造标较为简约,因为控制点只作为实训使用所以造标不必要太复杂,我们造标时直接把钢钉打入沥青路边道路面上,再用油漆进行编号做上控制点的标志以便于施测时易于辨认和寻找。

没有进行埋石,因为打钢钉作为标记就足以满足这次实训的要求了。

(3)施测技术依据及施测方法

(3.1)作业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1001—91)

(3.2)技术指标

表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km)

测角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mm)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相对闭合差(″)

J2

J6

四等

9

1.5

2.5

18

≤1/80000

6

±5

≤1/35000

一级

4

0.5

5

15

≤1/30000

2

4

±10

≤1/15000

二级

2.4

0.25

8

15

≤1/14000

1

3

±16

≤1/10000

三级

1.2

0.1

12

15

≤1/7000

1

2

±24

≤1/5000

注:

表中n为测站数。

表2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型号

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中2倍照准差变动范围(″)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

四等及以上

DJ1

1

6

9

6

DJ2

3

8

13

9

一级及以下

DJ2

12

18

12

DJ6

18

24

注: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时,该方向的2c较差可按同一观测时间段内相邻测回进行比较。

(3.3)、施测方法

1.角度测量

1.1水平角观测。

使用2″级全站仪进行测角,水平角测2个测回。

一般来讲,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折角和右折角(奇数测回测左角。

各测回之间将度盘换置180°/m+4′,观测右折角时,仍以左角为起始方向来配置度盘,即右角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应加上左角的概算。

1.2竖直角观测。

竖直角观测方法与三角测量相同。

在各级导线点上,每一方向用2″全站仪按中丝法测3个测回。

2.记录及计算

见观测数据表格(附于实训报告)

3.控制网数据处理

首先对外业数据进行严格检核,检核无误后用平差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控制点的平面坐标。

(4)、观测成果质量分析(见附表)

四、高程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及控制略图

(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及控制网略图(含水准网及三角高程网)

高程控制网中,三角高程控制网所用控制点和导线控制点重复使用等级为国家四等三角高程控制测量。

水准网等级为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满足视距要求需要在控制点之间加测站。

水准网闭合差统计表、水准概算结果、水准网平差报告见附表。

 

三角高程控制网网形分析图

 

三角高程控制网精度统计

 

三角高程控制网略图

三角高程控制网精度统计表、三角高程控制网概算数据、三角高程网闭合差计算表、三角高程控制网平差报告见附表。

(2)选线、埋石方法及情况

三角高程控制网和导线控制网重复,选点及造标埋石情况和导线控制网一样。

水准网除控制点外中间转点只做临时使用,观测时放上尺垫只做简单标志。

(3)施测技术依据及施测方法

3.1、施测技术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1001—91)

3.2、技术指标

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km)

测角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mm)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相对闭合差(″)

J2

J6

四等

9

1.5

2.5

18

≤1/80000

6

±5

≤1/35000

一级

4

0.5

5

15

≤1/30000

2

4

±10

≤1/15000

二级

2.4

0.25

8

15

≤1/14000

1

3

±16

≤1/10000

三级

1.2

0.1

12

15

≤1/7000

1

2

±24

≤1/5000

注:

表中n为测站数。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

路线长度(km)

水准仪的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测段、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与已知点联测

与已知点联测

平地(mm)

山地(mm)

二等

2

DS1

铟瓦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5

三等

6

≤50

DS1

铟瓦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12

±4

DS3

双面

四等

10

≤16

DS3

双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20

±6

五等

15

DS3

单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30

注:

L为往返测段、附和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仪的型号

视线长度(m)

前后视较差(m)

前后视累积差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或黑面、红面读数较差(m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或黑面、红面所测高差较差(mm)

二等

DS1

50

1

3

0.5

0.5

0.7

三等

DS1

100

3

6

0.3

1.0

1.5

DS3

75

2.0

3.0

四等

DS3

100

5

10

0.2

3.0

5.0

3.3、精密水准测量

精密水准测量按二等水准要求作业,水准网应布设成闭合或附和环,或网型结构。

3.31精密水准测量的一般规定

为消除或减弱各项水准测量误差的影响,精密水准测量作业时应遵循以下规定:

3.311工作开始前半小时,将水准仪器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和空气温度一致。

观测时用大白布伞遮蔽阳光,迁站时用白绸罩罩住仪器,以减少i角变化的影响。

3.312对于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观测时须严格置平。

3.313在每一测站上,仪器距前、后水准尺的距离应尽可能相等,这样就可以消除或减弱与距离有关的误差影响,例如i角误差、地球弯曲和折光差。

3.314观测时仪器三脚架的两腿应放置在平行于水准路线的方向,另一腿则交替的在前进方向的左边和右边,以消除交叉误差的影响。

3.315在相邻两测站上要变换观测程序,即一站的观测程序为后一前一前一后,另一测站的观测程序为前一后一后一前;每一测段要进行往、返测,往、返测沿同一条路线,采用同样的尺承,以减弱仪器脚架和尺台升降的影响,并可望在往、返高差中数内得到进一步的减弱。

3.316为了消除折光误差的影响,测段的往测和返测要分别在上午和下午分别进行。

观测必须在日出后至少半小时开始,日落前至少半小时结束,中午前后约两个半小时内不得进行观测;可根据地区季节及气象情况适当增减中午间歇的时间。

观测时视线离地面要有一定的高度。

3.317一测段应设置偶数测站,这样就可以消除一对水准标尺的零点不等差对高差的影响。

3.4、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3.41观测程序

往测在奇数测站:

(1)后视第一次(或基本分划)读数;

(2)前视第一次(或基本分划)读数;

(3)前视第二次(或辅助分划)读数;

(4)后视第二次(或辅助分划)读数。

以上的观测程序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

往测在偶数测站:

(1)前视第一次(或基本分划)读数;

(2)后视第一次(或基本分划)读数;

(3)后视第二次(或辅助分划)读数;

(4)前视第二次(或辅助分划)读数。

以上的观测程序简称为“前一后一后一前”。

返测时,前后标尺互换位置,奇(或偶)数测站的观测程序与往测偶(或奇)数测站的观测程序相同,即奇数测站的观测程序是“前一后一后一前”,偶数测站的观测程序是“后一前一前一后”。

此外,为了确定仪器至水准标尺的距离,在进行读数

(1)之前及读数

(2)以后,都要读记下、上视距丝的读数。

3.42一个测站上的操作步骤

在半天工作开始前,应检查圆水准器(或正交水准管)安置是否正确;找出倾斜螺旋的标准位置,并作一记号。

每站的操作步骤如下:

(1)面对后视水准标尺,使仪器的两脚沿水准路线方向,另一角在观测员左手一边,先固定两角,再调整另一脚的前后左右位置使圆水准器泡大致居中。

然后用脚螺旋将圆水准器整置水平。

(2)用下、上视距丝照准水准标尺的基本分划读取视距,读记表尺分划的三位数和测微分划尺上的一位读数,转动测微螺旋使楔形丝精确夹准水准标尺的基本分划,读标尺分划线三位读数和测微分划尺的二位读数。

读数时,标尺分划线的三位数和测微分划尺的数字要连贯读出。

(3)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水准标尺,转动测微螺旋使楔形丝精确夹准水准标尺的基本分划,读取标尺分划线与测微分划尺的读数,然后按下、上视距丝读取视距,情况与

(2)所述相同。

(4)用水平微动螺旋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水准标尺的辅助分划,转动测微螺旋用楔形丝精确夹准水准标尺的辅助分划,读取标尺分划线和测微分划尺的读数。

(5)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水准标尺的辅助分划,转动测微螺旋用楔形丝夹住水准标尺的辅助分划,读取标尺分划线和测微分划尺的读数。

至此一个测站的观测工作即告结束,待记录员计算检核完毕后,仪器搬迁至下一测站,观测员面对原地不动的扶尺员安置仪器,脚架两腿沿水准路线方向,另一腿仍在观测员的左手一边,按上述步骤进行第二站的观测,但观测程序为“前一后一后一前”。

3.5、记录及计算

外业手簿的记录在专用表格中进行,记录与计算参考技术指标相关附表。

3.6、控制网数据处理

首先,对外业数据严格检核,检核无误后用平差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控制点高程。

(4)、观测成果质量分析(见附表)

五、内业计算

(1)平面控制网的计算

将观测记录在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严格计算,当闭合差不超限的时候输入到平差软件进行计算。

将经软件计算的平差结果打印出来。

(2)高程控制网的计算

将观测记录在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严格计算,当闭合差不超限的时候输入到平差软件进行计算。

将经软件计算的平差结果打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