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59934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docx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

各位学员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列宁晚年著作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提到列宁晚年著作,我们知道列宁是我们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列宁主义思想,而列宁晚年著作相对而言可能不太熟悉。

因此产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列宁晚年著作?

列宁晚年著作究竟包含有哪些?

那么一般而言,学术界将1921年春天到1921年3月10日这一时期,列宁的全部的文章、书信、讲话和文稿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

那么在最新版的列宁选集之中,共收录有这一时期的文章一共31篇。

那么为什么要把1921年春天,到1923年3月10日这一时期的文章书信讲话和文告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呢?

我们知道列宁1924年逝世的时候,年仅54岁,因此从年龄的意义上来说,在1921年的时期,列宁也不过是50出头。

因此不算得上一个人的晚年。

那么学术界之所以把这一时期的文章书信讲话文稿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列宁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因此为了让这样一种转变,和列宁之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区别开来,学术界将这一时期的列宁文章、书信讲话文稿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

那么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么这样一种转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列宁指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那么改变体现在什么地方?

列宁接着指出,这种根本的改变,就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法、革命,和夺取政权等等方面。

而现在的工作重心转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上去了。

那么在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跟大家解释一下,就是文化的概念。

列宁经常在广义的意义上使用文化。

也就是说这里所指的文化,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精神文明。

而是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内的大文化范畴。

如果说把工作的重心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上去,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全部的工作重心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样一种高度文明程度。

所以换句话说,以前的工作重心在革命,现在的工作重心在建设。

这就是列宁晚年期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认识。

那么这样一种认识,反映了列宁晚年,对苏俄这样一个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进行建设而进行的思考与反思。

那么他的这些思考,这些探索,主要体现在如下这么几篇著作之中,其中包括论粮食税,论我国革命,论合作社,日记摘录以及我们怎样改组、功能检察院,和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这样几篇著作之中,那么这几部著作,他们的主题各不相同。

比如论粮食税它主要是系统的阐释新经济政治的实施及其意义的这样一篇文章。

而论我国革命,主要讲的是俄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合理性,它的必然性在什么地方。

而论合作社这一篇文章,主要论述的是作为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及合作社对于苏俄这样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它的意义是什么。

日记摘录讲的是俄国的文化状况,如何加强社会的文化建设,最后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以及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讲的是苏俄国家机关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因此这么几篇著作,我们发现他们的主题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如何才能围绕这些主题,把握住原著的基本思想,理解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呢?

我想为了把握住原著的理论思想,应该从如下这么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要对作者他自己的革命的一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这样才能知道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的思想理论的背景是什么。

第二个是要了解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思想的理论体系,都是由于产生这些理论体系的时代而造成的。

所以说如果想要把握住原著的思想,就首先要了解这些著作它产生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背景是怎么样的。

了解时代背景,实际上就是要从背景中,从现实的环境中,归纳出这个时代的课题是什么。

这样一个时代,给列宁留下了什么样的任务,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他必须去进行这样一种建设的探索。

只有我们了解了这方面的内容,才能更加准确完整的把握,原著的基本思想。

所以我们第一步先来看一看,列宁的生平简述。

列宁他原名叫做。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在欧洲从事革命工作和革命活动的时候,为了发表文章而使用的笔名。

列宁出生于1870年,他出生的地方是俄国伏尔加河畔一个叫做辛比尔斯克的小镇。

那么这个小镇,在列宁出生之前,曾经是一个军事的港口和要塞。

等他出生的时候,这样一个城市已经失去了军事的意义,变成了一个贸易的中心。

这样的一个城市里,住着最典型的俄国的旧时的农民。

俄国的最旧时的农民是什么样子的?

在列宁看来,列宁的评价是既可恨又可怜。

为什么可怜呢?

因为俄国的农民当时还没有摆脱农奴制的束缚,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受到封建贵族的剥削和压迫。

他们的生活非常的艰苦,非常的穷困,这是他可怜的地方。

为什么说他们又可恨呢?

因为这样一些最典型的俄国的旧时农民,长期过惯了慵散、懒散、闲适的生活,他们三五成群的在自己的庄稼地旁边抽着烟、晒着太阳,确从来没有想过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说这样的一种最典型的俄国旧时农民,从小,在列宁很小的时候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那么列宁1887年17岁那一年,考上了俄国的喀山大学,学习的是法律专业。

在他读大学之前,他的家庭里发生了一件非常严峻的事件,就是列宁的哥哥和姐姐都被当局逮捕并处以死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

因为当时列宁的哥哥参加了当时俄国的民意党组织。

俄国的民意党实际上就是一个以从事恐怖活动和恐怖宣传而试图推翻沙皇统治的这样一个党组织。

他们在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的时候,决定继续刺杀活动,要将即将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在他加冕典礼的那天炸死。

那么这样的一个艰巨的刺杀任务,就交给了当时的列宁哥哥。

因为列宁的哥哥有自己的便利条件。

列宁出生在一个贵族的家庭,列宁的父亲曾经担任过省教育厅厅长这样一种职务。

当列宁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列宁的哥哥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而成为了贵族,有机会在亚历山大三世加冕的当天,参加这样一种加冕典礼。

于是就布置列宁的哥哥去参加这样一次刺杀活动。

但是在刺杀之前他们这样一种活动消息走露了风声,被沙皇当局知道了情况,于是把他们全部逮捕起来,并处以死刑。

那么这样一件事情深深的影响了列宁,列宁所思考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想要改变俄国的社会状况,想要凭借这样的一种恐怖行为,恐怖的活动,通过刺杀沙皇这样一种恐怖的袭击,是不能够达到根本的目的,也不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

要想改变俄国人民的生存状况,就必须走另外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那么在上学期间,列宁参加了学生组织的反对沙皇的游行活动,而被当局逮捕起来,并在同年期间关押到牢房里。

同时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开始长期的流放生涯。

流放期间列宁第一次接触和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他翻阅了共产党宣言,学习了资本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小组。

并且在这一期间完成了许多重要理论的思考和研究的笔记。

这一时期是1870年到1900年。

那么1900年以后,列宁结束了自己流放西伯利亚的生活,而第一次来到欧洲,和当时在欧洲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一起从事工作。

在此期间他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创作的第一份报纸《火星报》而忙碌奔波。

到了1903年的时候,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们召开了一次会议。

这次会议上,形成了以普列汉诺夫和列宁为领导核心的布尔什维克,我们知道布尔什维克和木什维克在俄语中,通常指的是多数派和少数派的意思。

那么布尔什维克就是多数派,木什维克就是少数派。

1905年的时候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面临在海外闻讯,迅速的回到了俄国,并且参加组织了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活动。

虽然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在革命期间,列宁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通过这样一场革命,总结了许多经验的教训,并且在理论上得到许多升华。

革命失败以后,列宁又开始了自己流亡欧洲的生涯,在这一时期,他大量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并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思想及列宁主义思想。

那么到了1913年,俄国沙皇专治统治被推翻,1917年俄国沙皇统治被推翻,2月革命的时候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列宁同年4月份,回到了俄国,并且领导着俄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十月革命。

通过了十月革命,推翻了建立起了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

那么1917年10月革命胜利以后,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第二个世界上的无产阶级政权成立起来,这个政权一经成立,就受到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绞杀。

列宁曾经非常形象的比喻,我们这个国家处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包围之中。

那么本国的木什维克主义勾结帝国主义的反对分子,希望将这样的一个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于是在1918年的时候,俄国爆发了三年国内战争。

那么经过三年的斗争,艰苦卓绝的努力,布尔什维克又获得了这一场国内战争的胜利,真正的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

那么胜利之后,俄国应该怎样建设,他应该实现怎样的发展?

他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去走?

那么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就当时紧迫的摆在了列宁的面前。

于是从1921年开始,一直到列宁逝世的时候,都是在进行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这样一种道路而尝试探索和实践。

所以列宁晚年著作,实际上就是从1921年开始,也就是说从3年战争结束之后而开始的,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那么从这一时期开始,列宁他开始了对苏俄这样一个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进行的探索行实践。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整个当时苏俄的社会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加以概括。

首先从政治上来看,苏俄政权是一个刚刚建立的政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

这个政权刚刚成立不久,所以如何使这个政权长久的坚持下去?

如何使这个政权稳固下来?

是列宁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样一个政权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

例如官僚主义作风,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包括国家机关的官僚主义习气、拖拉懒散的作风等等都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

所以如何加强政治建设?

如何使这个政权更加巩固和稳固?

如果使党的领导人们,更加团结稳定?

这是列宁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个方面就是经济的问题。

那么从经济环境来看,当时的苏俄可以用经济崩溃来形容。

一个国家从1913年开始,就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直到1921年期间,可以说战争在俄国这片土地上从未有停歇过。

战争无疑会对本国的经济,对本国的人民带来极大的威胁和痛苦。

那么除了战争的影响之外,1918年开始了三年国内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苏俄不得不在战争期间被迫的实施了这个暂时共同主义政策的这样一种经济政策。

这样一种经济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战争时期粮食的供给和运输的必要性,但战争结束之后,这样的政策继续延续下去,就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种植粮食的这种积极性。

工人、军人、农民他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证,受到了很大的侵害。

另一方面在1920年的时候,俄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这一年的旱灾使得1/4的俄国人口都处于饥饿的状态。

所以经济崩溃,如何使当时的经济迅速恢复起来?

扭转当时粮食生产资料供给的这样一种极度匮乏的状况,是列宁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从文化的领域来看。

俄国的文化是相当落后的,俄国虽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它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那么文化的落后,首先体现在人民的这样一种文盲率,当时在1921年的时候,整个苏外俄国(音)不识字的人,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将近占了整个社会人口的80%左右。

而要知道在同时期的德国,当时德国的文盲率只有0.1%,而一些北欧国家早就已经没有文盲了。

那么这样的一种文化状况对比来看,可以充分的显现,俄国的文化的落后状况。

那么文化的落后,不仅体现在这样一种识字、居民的这样一种识字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精神状态。

当时我们中国的早期领导人,许折百(音)同志在1921年的时候曾经到莫斯卡考察,有一天他在五一劳动公园里面散步的时候,看见了一位环卫工人,这位环卫工人没有洒水就在公园里扫地,而卷起了满天的灰尘,使得路上的行人都掩面而过。

那么许折百(音)同志就走上前,去询问这样一位工人,说为什么你在扫地之前,不洒上点水呢?

这样一个环卫给许折百(音)同志的回答确是这样子的,他说列宁没有给我水,所以我才不洒水。

你要洒水,你去找列宁吧。

这样的一种状况,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等他们对社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充满着抵触的情绪。

这样一种懒散,这样一种消极的情绪,充斥着整个人民群众之中。

所以文盲只是反映他识字的多少,而精神的懈怠,人民的不满才是文化落后更深层次的体现。

第四个方面,就是社会矛盾重重。

一个初创的政权存在这么多问题,一个经济上存在这么多困难的一个国家,在文化上又极其落后,这样的一些矛盾,集中在一起,必然会引发激烈的社会冲突。

在当时俄国的士兵叛变,工人们罢工,农民发生暴动。

可以说社会矛盾重重。

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面临着如此巨大的困难的境地之下,如何使这样的一个国家,迅速的扭转这样一种状况?

而走上建设的道路?

并且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立起文明的政治制度,这些都成为摆在列宁面前的巨大难题。

那么从当时的这样一种时代背景,我们也可以看出,列宁在当时那个时代,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可以进行如下归纳。

第一、就是核心问题。

当时在这样的一种时代下,列宁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就是,对于一个落后的国家,对于一个受到战争困扰的一个国家,他们如何通过自身的建设,而走向真正的一个现代化国家,即如何实现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这样一个问题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所要探索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那么与这个问题相关,那就是在思想认识上他需要对人民统一思想,为什么说要统一人民的思想呢?

因为在当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局,存在这样一种社会思潮。

认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一个早产儿。

因此俄国当时种种困境恰恰是因为十月革命所造成的。

因此如果说,不能对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必然性加以说明,就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

那么革命之后的建设也无法开展下去。

因此要想搞建设,要想凝聚人心,就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将人们统一起来。

把俄国是革命的这样一种合理性、必然性、特殊性、充分的说明清楚。

那么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是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问题。

落后的国家如何发展社会经济?

如何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文化?

这样一些问题对于整个俄国,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是必经之路。

就是必须把经济建设好,必须把文化发展起来。

离开了政治经济、文化,那么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也是无从谈起的。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要搞好政治建设。

无产阶级政权,它是一个领导阶级,它是领导着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革命阶级。

那么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

因此如何使这个政权更加稳固,如何使政治建设更加朝着文明的方向进行发展,这是列宁思考最后一方面的问题。

所以与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核心构起来的话,结合起来的话就形成了列宁晚年著作的基本内容。

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俄国十月革命,这样的一种合理性、必然性、特殊性的论述,也就是说对俄国这样一种国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性的论述。

那么第二方面的内容,就是要实施新经济政策,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个方面就是要改革国家机关,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家的政权,使政治的文明朝着更加良性有序的方向去发展。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要促进全体人民,向社会主义迈进。

要真正的使整个社会,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制度。

那么以上内容就是列宁晚年著作的基本内容。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方面的内容。

就是先革命、后建设的合理性问题。

那么关于落后国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是否具有合理性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在10月革命之前,还是在俄国的10月革命之后,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

那么它们争议或者是在理论上产生分歧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之上。

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是否违背规律的问题。

所以能不能就是指,俄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他是否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那么所谓是否违背规律的问题,则是指作为一个这样的国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否违反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论述?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应该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

例如像英国、法国这样的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同时爆发开来而取得共同的胜利。

而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又是单独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取得成功呢?

这样一些争论就构成了许多反对者对列宁起点革命的批判。

其中最著名的是普列汉诺夫,我们知道普列汉诺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第一位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家。

他的文笔非常的优美,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

但是在十月革命这个问题上,他与列宁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最后转向了孟什维克主义。

那么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就是认为,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生产力水平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因而没有大工业的发展,就没有相应的无产阶级。

因此无产阶级的数量少,不成熟,这些原因都使得当时的苏俄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这是普列汉诺夫的看法。

俄国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也有一些著名的理论家,反对十月革命。

例如第二国际的创始人卡斯基他曾经就写了一篇文章,叫无产阶级专政。

这样一篇文章里面,他批判了说过的十月革命,而且论述了作为一个落后的国家,怎样才能实现,或者说怎样才能真正的产生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那么在卡斯基(音)看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想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那么有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那么他们有哪些呢?

首先系第一个条件,也是最为重要的条件。

就是社会主义革命一定要爆发在社会的全体人员,具备了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这样一种意识之下。

换句话说如果人民生活的很痛苦,那么他们当然是有革命的意志和意愿的。

但是生活上的痛苦并不意味着他们的革命之后,就一定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来。

他们可以建立起任何一种制度。

这样的势力其实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可以找到很多。

封建的王朝的根体,有很多都是因为农民起义而产生的。

但是农民在起义之后,在建立起新的政权的时候,他们仍然建立起的是封建的王朝和封建的王权,而没有说建立起一种社会主义的制度。

那么怎么样才能通过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呢?

那只能是因为社会的全体成员,具备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志和意愿。

那么这样的意志和意愿是如何产生的呢?

卡斯基(音)说那无非就是需要大工业的发展。

正是因为大工业的发展,他所带来的社会化的大生产的效率,优势,是其他一切生产方式所不可比拟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所建立起来,通过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才可能是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他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具备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意志和意愿。

而这样的一种意志和意愿,是根源于大工业的发展。

第二个条件就是要有通过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建立起来这样一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也就是说通过工业的发展,通过生产的发展,那么积累起来了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革命创造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离开了物质条件,那么革命也是无从谈起。

那么第三个方面,就是因为正是由于大工业的充分发展,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分化趋于简单,也就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阶级对立的讲谈话。

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庞大的无产阶级。

正是因为有了大工业的发展,才使得许多中小的资本家,轮为了无产阶级。

那么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革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最后一个因素,或者说最后一个条件,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

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或者说社会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而实现的。

因此这个政党,必须是一个成熟的政党,它应该能够利用和调动一切有利于革命,走向成功的这样一种资源的能力。

所以一个政党的成熟,一个政党的发展壮大,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卡斯基(音)认为由于当时的俄国在这四个方面都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所以说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一个早产儿,即便它成功了也是会失败的。

还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苏汉诺夫,他是孟什维克的经济学家他也批判俄国的十月革命。

他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反对布尔什维克,所以被关到狱中,在狱中他写了七卷本的革命札记,对俄国的十月革命进行了反思。

当时列宁在病床上,借阅了这个革命札记的第三卷和第四卷,于是专口述了这样一篇重要的论文记,论我国革命。

批判了苏汉诺夫(音)的这样一种反对俄国实业革命的思想。

他认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这样一种论述,所以说他认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违背规律的,是错误的。

那么列宁呢,在针对这样一些错误的声音,错误的思想,他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在批驳之前,他首先把人们反对十月革命的理由加以归纳和论述。

其实反对俄国十月革命,批判俄国十月革命,它们归纳起来,无非也就是三点,第一点就是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俄国生产力水平发展不高,生产力水平落后,第二就是无产阶级数量少,不成熟。

第三个方面就是说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论述。

那么针对这些反对者的理由,列宁对俄国的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必然性、特殊性,进行了创造性的回答。

那么列宁首先指出,之所以对俄国的十月革命有着这么多不同的看法,主要是源于这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解是不同的。

列宁指出,他们只看到了革命发展的固定道路,却看不到革命本身所固有的特殊性。

马克思曾经明确的指出,在革命的时期,一定要充分的注意,革命的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

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列宁认为,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关于革命的辩证法。

换句话说,就是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革命本身。

那么如何看待俄国的十月革命呢?

列宁指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十月革命不是某一个国家之内,无产阶级自己的寓言和主张。

相反,这样一场革命,适合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紧密联系的革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那么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大特征,就是生产和产品的消费,它特别的依赖于殖民地。

那么殖民地的发展,既为帝国主义的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同时也是他们商品倾销的市场。

所以说帝国主义国家,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殖民地的发展。

可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由于德国、美国、日本这样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发达,他们对于殖民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而当时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经瓜分殆尽了。

因此在这样一种矛盾和冲突下,帝国主义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这样一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有战争,就会有影响。

这样的影响,使得整个帝国主义的国家,都在战争的过程中削弱了自己的实力,也给他们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这样的苦难和痛苦之中,处于资本主义国家,薄弱链条上的俄国,就产生了革命的机会。

那么列宁指出,面对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式的人民,在毫无出路的逼迫处境之下,难道他们就不能奋起斗争,以求至少获得某种机会,去为自己争取进一步发展文明的,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吗。

所以这样一场革命,恰恰是因为俄国这样一种落后的地位,恰恰是因为俄国人民他们需要通过这样一场斗争,来寻求自身发展文明的一种特殊的条件和方式,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帝国主义阶段,是紧密相联的,因此它是具有必然性的一场革命。

那么第二点就是,有的人指出,十月革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理事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论述,但是列宁在这里创造性的发挥了这样一种理论。

列宁认为所谓规律,它是部分的,因此具有不完全性和近似性。

为什么说规律是部分的呢?

因为人的知识,人类的规律,往往是通过对经验现象的总结而形成的一般性认识。

那么规律的这样一种,依赖于经验,来源于经验的这样一种属性,使得规律他是部分的。

这样一种现象,其实在科学世界里,在科学的领域中非常常见。

就拿物理学来说,牛顿发现了三大经典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