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610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docx

课外阅读指导《记叙文公式三》

记叙文公式三

考点五:

分析表现手法

『类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某一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

1、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至、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个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明线暗线相结合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1)衬托(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件,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2)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3)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5)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

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6)铺垫  :

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

伏笔:

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例题:

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手法,作用: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的表现文章主题。

(2)象征手法,作用:

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

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作用:

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

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6)欲扬先抑\先扬后抑的作用: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2、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3、是作品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7)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是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8)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情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考点六:

分析结构层次

『类型』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对策:

掌握段落划分,概括归纳的方法。

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词语\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划分(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插头去尾)。

2、概括层意或段意的方法

(1)摘句法。

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层意或段意。

(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记叙的段落:

记叙了XX人(组织或单位)XX时间XX地点XX情况下做XX(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描写的段落:

描写了XX景物XX特征。

抒情的段落:

抒发了XX的感情。

(3)叠加法。

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的内容组合成句。

考点七:

赏析的文章的语言

『类型1』分析句子里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

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

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语境义等。

3、注意答题格式:

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类型2』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其作用。

(1)修辞+修辞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

例题:

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

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

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

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

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

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2)修辞之美——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句子的修辞之美。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事物的XX的特点。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4、对比:

突出描写的对象的XX特点。

5、反复:

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6、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3)句式之美——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就不同。

如:

1、疑问句:

制造悬念。

2、反问句:

加强语气。

3、排比句:

气势磅礴。

(4)哲理之美——有些形式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经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可以给人启迪教育的作用。

(5)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且与中心连接紧密的语段

作用:

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考点八:

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

『类型1』人物事件拓展。

如本文主人公是一个爱国将领,你还能举出哪些?

对策:

弄清人物的身份、性格,或把握事件的性质,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寻找合适答案。

『类型2』主旨拓展:

用广告宣传语、对联体现主旨。

对策:

掌握广告宣传语、对联的写作方法,再根据主旨而定。

『类型3』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对策:

联系实际生活可从多个角度思考,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类型4』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对策:

1、分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及感情色彩;

2:

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力求形神具备。

 

例文:

(一)喜欢苏东坡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彪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

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

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

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酒、月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若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后,其他都“余词尽废”。

无论苏东坡是在思情,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的“之最”。

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

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去佩服和仰慕,再无话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

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

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安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

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

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笔,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

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

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地问:

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

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

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阅读训练

1、作者喜欢苏东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分)

2、文章第一段结尾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的原因是什么?

(3分)

3、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3分)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

4、文章结尾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二)被时间打败的故乡

王波

①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故乡无路可走,但眼前的事实几乎就是这样。

通往老房子的3条路,有两条已完全被草木封锁,仅剩的暂且可绕行的路,竟也荒草丛生。

②实际上,5年前情况就已经是这样了。

只是今年,有个女人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棍儿站在山坡上,当她远远地有气无力地喊我的小名时,我才认出她是当年村里公认最壮实的女人。

看到刚刚年届60的她已衰老至此,我忍不住一阵心酸,随即无可奈何地意识到,我的故乡彻底被时间打败了。

③时间先是打败了老房子。

④在倚山而居的村落里,我们家位于最靠近山脚的一条居住线上。

1984年始,就有人家搬进城,这条线上前前后后住过的12户人家,如今空无一人。

除了有两三处房子勉强可以住人,剩下的老房子,或摇摇欲坠,或已坍塌,或早已变为菜地、麦田和橘园。

在植物恣意生长的土地上,外人丝毫不会看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的痕迹。

⑤时间随后打败了老房子的主人。

⑥在回乡上坟的车上,父亲一路讲的是村里村外同龄人的死讯。

我对这些人的记忆,还停留在10年甚至20年前。

而能被记住的,大多是方圆几十里呼风唤雨或性格突出的“人物”。

他们或进了城,或依旧留在农村,但结局大致相似──当年的狂放、不羁乃至霸气,先后都被时间抹去,归拢于山坡上一座座小小的坟头里。

⑦时间也打败了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

⑧这些曾经在乡间田头为了一棵树、一厘地而寸步不让的男女,先后成了“城里人”。

置身于陌生而广阔的城市里,他们觉得天地豁然开阔。

再回望与自己几无利益瓜葛而草木依旧的乡村时,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看到的不再是残酷的丛林法则,而是温情的乡村记忆。

那些当年抄起铁锹在房前或垄间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们,在城市街头偶遇或回乡祭祖重逢后,已然能微笑致意。

⑨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的人家,偶尔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有时还会找到城里的旧人来求证论理、主持公道。

“城里人”自然知道,农村没有一些城里人想象中那般诗意、淳朴和美好,甚至更多的是丛林法则下的愚昧、狭隘和残暴,但他们仍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导执拗不化的乡亲,今天所有的斤斤计较,将来都会云散烟消,被时间一一打败了。

⑩的确,在他们成群结队决定告别农村生活的那一刻起,故乡就注定要被时间打败。

⑪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村里再也组织不起护渠、引水、修路、挖井的队伍。

半山腰处,夏有蛙鸣冬有薄冰的池塘最终干涸,山脚下的溪边再也不见用棒槌捶打衣物的女人,通往田地的道路逐年垮塌荒废,村头洼地的水井渐渐被淤泥和石块填埋。

⑫时间打败了这些农村的公共设施,也从根基上瓦解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⑬春节前不久,舅舅帮人忙把他们村的一位邻居送上山了。

原本就不大的自然村里,即使从邻村请人,也很难找够8位为逝者抬棺的成年男性,于是60多岁的舅舅就成了“壮劳力”。

30年前,抬棺的是他和他年轻力壮的同龄人;30年后,他还不得不“搞这事”。

他们不安和恐惧地说:

“村上死个人,眼瞅着就抬不上山了。

⑭时间就这样打败了他们这代人,也打败了故乡吐故纳新的能力。

⑮告别乡村进入城市的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摆脱不了被打败的命运。

不满3岁的女儿,不知祖坟为何物,站在坟前喜笑颜开,徒留我和父亲神情凝重;望着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峰,她随口而出的是“小乌龟爬山坡”;望着那个喊我乳名的老奶奶,她一脸茫然。

眼前的一切对她来说,全是陌生的。

⑯她不知道,在故乡被时间打败之后,我和她都将成为回不去故乡的人。

阅读训练

1、故乡哪些方面被时间打败了?

请把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6分)

①老房子—→②—→③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

④—→⑤

2、试归纳①②段的内容,并谈谈它们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14.请结合描写的相关知识,说说你对第段“他们脸露不安和恐惧地说:

‘村上死个人,眼瞅着就抬不上山了。

’”这句话的理解。

(3分)

15.品析语言。

(6分)

(1)剩下的老房子,或摇摇欲坠,或已坍塌,或早已变为菜地、麦田和橘园。

(从修辞角度)(3分)

(2)第⑩段中“注定”一词用得好不好?

说说理由。

(3分)

16.联系文章内容,作者为什么会说“告别乡村进入城市的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摆脱不了被打败的命运”?

(6分)

 

(三)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①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

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②和橙花的气味。

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

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

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那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

”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

我亲爱的!

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

”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

你打哪儿来的?

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

两个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

”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

简直喜出望外!

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

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

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

咳,你,天哪!

噢,你怎么样?

发财了吧?

结婚了吧?

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

纳法尼亚③,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

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

”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

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④,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

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⑤,因为我喜欢告密。

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

你别害怕,纳法尼亚!

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

”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

做多大的官啦?

“在供职,我亲爱的!

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

薪金不高……咳,去它的!

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

烟盒很精致!

我卖一卢布一个。

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

好歹能维持生活。

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

噢,你怎么样?

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

“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勋章了。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

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

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

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

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

”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

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使得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

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像中国人那样嘿嘿笑着。

他妻子眉开眼笑。

纳法奈尔咔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地上。

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一八八三年十月一日【注】①莫斯科至彼得堡的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

②一种烈性白葡萄酒。

③纳法奈尔的爱称。

④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三五六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

⑤古代希腊人,曾引波兰军队入境。

  选自《契诃夫文集》

阅读训练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化,反应了俄国官场中的森严等级和小官吏的卑躬屈节,鞭挞伪善、庸俗的社会畸形心态。

B.这篇小说的开篇非常简洁,“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一句话就把小说的地点、人物、事件交代齐备了。

C.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人物是瘦子,对他前后的态度变化采取了夸张对比的写法,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D.这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凭借精巧的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了真实的描写和刻画,从中展现了小说的重要意象。

2、胖子后来说:

“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在此之前,小说在哪些地方对胖子的身份作了暗示?

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3、两个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见面,瘦子向胖子介绍了自己哪些方面的情况?

请简要概括。

4、你认为文章讽刺的对象是谁?

为什么?

     

5、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而不是达官贵人胖子?

6、胖子看到他的昔日好友变成了阿谀献媚的小人,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四)战场上的核桃酥

 哈里是美国佐治亚州的一名15岁少年,他一直幻想着自己某一天能进入美国军营,为国家效力,成为战场上的一名“大英雄”。

 这天,哈里因为一盒妈妈亲手制作的核桃酥和妹妹发生了争抢。

妹妹的哭声惊动了妈妈:

“你就不能让让妹妹吗?

你都这么大了!

 “为什么她能不劳而获,而我不能?

这些桃酥上的核桃仁,可是我陪着你,顶着毒辣的太阳,冒着被摔死的危险,从悬崖边的核桃树一颗颗用竹竿打下来的,连脖子都仰歪了!

”哈里愤愤地说。

 “没有为什么,你是哥哥就得无条件让!

”妈妈大声呵斥着哈里。

 这件事,直接点燃了哈里离家出走的导火索:

“大不了我不做你的儿子,我去为国捐躯,这样就没人跟她争了!

”说完,哈里便真的摔门而出,再也没有回来了。

 此时,美军正在“二战”战场上斯杀,急需大量的步兵,对要求自愿参军的人员,年龄审查也不严格。

哈里谎报了自己的年龄,轻易地就上了“二战”前线,成为了美军第82步兵师里的一名二等兵,充当副机枪手。

 但是,战争的残酷性远超过哈里的想象,更不像媒体上所写的,到处都是“英雄和勇敢者”。

哈里所在的营队要赶在大部队到来之前,抵抗住比自己多出两倍兵力的德军的疯狂进攻。

哈里亲眼见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

 作为一位副机枪手,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主机枪手科特安装子弹,因而可以窝在散兵坑里,少了些危险。

 战事进行到第五天,哈里所在的部队似乎陷入了绝望中.因为幸存下来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德军的攻势却没减弱。

 中午时刻,突然邮车来了,上面的人大声喊道:

“这里有叫哈里的兵吗?

有邮包。

 哈里刚想跃过掩体去取,科特按住了他:

“外面危险,你年纪还小,让我去吧!

 科特身手敏捷,很快便赶到邮车面前,但他却没立即回来,而是跟邮车上的人在说些什么。

哈里在想,是谁给他寄邮包呢?

没人知道他所在部队的番号呀。

 就在哈里正在思考这个答案时,意外发生.了,科特在回来的路上,被一枚飞弹击中,胸部开始汩汩地朝外流血。

哈里赶紧跳了过去,使劲地按住科特的胸口,科特摇了摇头,艰难地把包裹推到哈里的面前:

“是从佐治亚邮 来的核桃酥,我都闻到香味了,可是没这个口福了。

 “你一定能没事的,我这就拆开给你吃一块,这一定是我妈妈做的。

科特努力挤出一丝微笑:

“有妈妈疼,真好!

 “你知道,刚才邮车上的人跟我说什么了吗?

他说,寄核桃酥的妇人很奇怪,她给美国步兵师一次邮寄了上百盒核桃酥,还说,她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步兵师的哪个连队,因此凡是叫哈里的士兵都要寄,可能她的儿子就能收 到。

并告诉他,妈妈错了,希望他能原谅妈妈,早日平安归来!

 “原谅妈妈,一定要坚持活下去见她!

”说完,科特便死去了。

 看着科特的身体一点点变硬,再看看静静放在一旁的核桃酥,哈里忍不住号啕大哭。

 哭完后,哈里带着核桃酥重新回到阵地,担当起了主机枪手的重任。

上百盒核桃酥,妈妈该要去山上打多少棵核桃树呀,又该花多少时间一锅锅地用微火烤核桃酥。

是的,他要坚持活下去,直到胜利的那一刻,为了科特, 为了妈妈。

 第七天的凌晨,大部队终于赶到了,此时,阵地上只有4名幸存者,哈里是其中最年轻的。

人们无法相信,一个刚参军,刚学会射击的二等兵,居然能躲过死神.仅仅伤了一条胳膊。

 三个月后,德国宣布投降,伤愈后的哈里身挂着勋章,踏上了回家的路。

当他爬上门前的那座小山时,看见妈妈和妹妹正坐在门槛上,不停地朝大路上张望,而她们每个人手中都端着一盒核桃酥。

阅读训练

1.本文围绕“核桃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结合提示,概括相应的故事情节。

(4分)

开端:

 

发展:

哈里自愿参军,上了“二战”前线,成为了副机枪手。

高潮:

 

结局:

哈里身挂着勋章回家,看见妈妈和妹妹都端着一盒核桃酥在等他。

2.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3.哈里为何和妹妹争一盒核桃酥?

你是否赞成哈里的做法?

请简述理由。

4分

4.文中的哈里和科特分别是怎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

3分

5.小说结尾画线处的描写有何作用?

4分

 

答案

《喜欢苏东坡》

1、

(1)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

(2)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2、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

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3、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东坡对整个中国文化史带来的巨大影响,体现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和崇敬。

4、不能删去。

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前文。

内容上侧面烘托出我对苏东坡的仰慕和佩服之情。

《被时间打败的故乡》

1、②老房子的主人④农村的公共设施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