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系统分析.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071389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0页
第4章系统分析.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章系统分析.ppt

《第4章系统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系统分析.ppt(10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4章系统分析.ppt

,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章系统分析,4.1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4.1.1系统分析的含义“分析”通常是指对现有系统的内、外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解、剖析,以明确问题或机会所在,认识解决这些问题或把握这些机会的必要性,为确定有关活动的目标和可能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本章所讨论的系统分析(SystemsAnalysis),是指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中系统分析阶段的各项活动和方法。

系统分析也指应用系统思想和系统科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工作的方法与技术。

这一含义多应用于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与系统工程(SystemsEngineering)有类似之处,常被当作同义词用。

我们所讨论的系统分析的各项活动,十分强调系统思想与系统科学的原理、方法的应用。

系统分析的目标和主要活动,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紧接系统规划阶段的是系统开发。

系统开发阶段的目标是根据系统规划所确定的系统总体结构方案和项目开发计划,按拟定的项目开发出可以运行的实际系统。

这是系统建设工作中任务最为繁重、耗费资源最多的一个大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构成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三个主要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目标,就是按系统规划所定的某个开发项目范围内明确系统开发的目标和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出系统的逻辑方案。

系统分析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是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把要解决哪些问题、满足用户哪些具体的信息需求调查、分析清楚,从逻辑上,或者说从信息处理的功能需求上提出系统的方案,即逻辑模型,为下一阶段进行物理方案(即计算机和通信系统方案)设计、解决“怎么做”提供依据。

随着应用项目规模的扩大和系统建设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对管理信息处理的系统性、综合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系统分析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最繁重的任务之一。

系统规模越大,系统分析工作就越复杂,由于此项工作既涉及到复杂的技术背景,又涉及到复杂的组织管理背景,计算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因专业背景不同而发生困难;这两类人员均难以承担系统分析工作,因而产生厂一项新的职业系统分析员。

系统分析员是系统分析工作的主持者和主要承担者,在整个系统开发工作中是管理人员(用户)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的桥梁。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有:

系统初步调查、可行性研究、系统详细调查、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

每项活动的目标、关键问题、主要成果(产品)以及涉及到的管理决策问题扼要列于下表中。

表中所示的各活动的主要成果(产品),都是系统建设的重要文件,特别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系统说明书更为重要。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系统开发任务是否下达的决策依据。

系统说明书是整个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总结,是系统分析人员和用户交流的主要手段,是系统建设领导部门决定是否进入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是系统设计阶段工作的重要依据。

4.1.3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就是:

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原则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所形成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和有关工具的总称。

系统分析面向组织管理问题,这类问题非结构化程度高,不确定因素多,系统分析人员的大量工作是与用户单位中各类有关人员进行交流,明确系统开发的目标、现行系统的问题及用户的信息需求。

下面所要讨论的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主要是描述反映用户信息需求的逻辑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有关工具。

这些工具是:

(1)数据流图(DFD:

DataFlowDiagram)

(2)数据词典(DD:

DataDictionary)(3)结构化语言(4)决策树(5)决策表,采用结构化系统分析的工具建立的系统逻辑模型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1)表达方式规范,表达的内容确切,无二义;

(2)形式简洁,易理解,便于和非专业用户交流;(3)便于查询、检索、易维护;(4)便于计算机辅助建模。

将讨论上述5种工具及其用法。

在系统分析中,有些不属于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图形工具也常采用,对于这类工具,也要做简要介绍。

虽然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可以使整个系统分析工作规范化和系统分析的主要成果一-系统逻辑模型的描述标准化,但由于系统分析涉及到复杂的组织管理与技术环境,分析过程中要处理的有些问题是结构化方法不能完全覆盖的,即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依赖环境和条件,其方法与步骤难以规范化、标准化。

如可行性研究中的技术可行性研究,经济可行性研究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运营可行性研究等;系统与设备的性能分析、方案选择;体制与政策问题的分析以及项目的组织管理等。

对于这类问题,在分析过程中,要依据与问题有关环境和条件,运用与问题有关领域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工作。

而分析的结果应尽可能纳入结构化系统分析工具表达的系统逻辑模型中。

4.2系统的初步调查与可行性研究,4.2.1系统的初步调查1目标系统的初步调查是系统分析阶段的第一项活动,也是整个系统开发的第一项活动。

系统开发工作一般是根据系统规划阶段确定的拟建系统总体方案进行的。

系统规划阶段的工作是面向整个组织,着重于系统的总体目标、总体功能和发展方向,对每个开发项目的目标、规模和内容并未做详细的分析。

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可能发生变化,系统规划阶段确定的开发项目的基本要求,到系统开发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定。

也可能出现在系统规划阶段未曾考虑的项目和内容而到开发阶段时用户提出开发的要求。

因此,初步调查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从系统分析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角度看新项目开发有无必要和可能。

2内容

(1)调查内容系统分析人员要调查有关组织的整体信息、有关人员的信息及有关工作的信息(只了解做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包括主要输入、主要输出、主要处理功能以及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2)分析内容现有什么需要什么在现有资源下能提供什么此项目有无必要和可能作进一步的调查与开发,3调查结论及工作成果系统分析员在初步调查阶段可能得出下列结论之一拟开发项目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不必进行项目开发,只需对原有系统进行适当调整修改原系统未充分发挥作用,只需发挥原有系统的作用目前无必要开发此项目目前不具备开发此项目的条件,如果结论是第一条,系统分析师要向拟定系统的单位主管提出“系统开发建议书”。

系统开发建议书包含以下内容:

项目名称项目目标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项目内容项目开发的初步方案包括对项目的规模、目标和投资的粗略估计、人员配备情况、进度计划等。

如果系统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系统开发有必要进行时,需要做可行性研究的安排。

4可行性研究安排,4.2.2可行性研究,1目标与工作内容可行性研究是系统分析阶段的第二项活动。

此活动的主要目标是:

进一步明确系统的目标、规模与功能,对系统开发背景、必要性和意义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拟开发系统的初步方案与计划。

可行性研究是对系统进行全面、概要的分析。

此项活动开始时,要对初步调查的结果进行复审,并且提出系统的逻辑模型和各种可能的方案,并对这些方案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真地进行研究。

(1)技术可行性:

对现有技术进行评价,分析系统是否可以用现有技术来实施以及技术发展对系统建设有什么影响。

(2)经济可行性:

对组织的经济状况和投资能力进行分析,对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费用进行估算,对系统建成后可能取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进行估计。

(3)营运可行性:

指系统对组织机构的影响,现有人员和机构、设施、环境等对系统的适应性以及进行人员培训补充计划的可行性。

2步骤

(1)确定系统的规模与目标(复审上一活动内容)。

分析系统开发的出发点是否正确,目标是否正确。

(2)明确用户主要信息需求。

明确现行系统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如果不能,问题在什么地方。

这当然要对现行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

(3)提出拟建系统的初步方案。

在调查基础上要画出顶层数据流图(DFD)和相应数据字典(DD),一般不要进行详细分解。

要弄清楚此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4)审查新系统。

与用户交换意见,对要解决问题的规模、目标与关键人物进行审查,以DFD与DD为基础,对建议的系统评价;如发现问题和不一致之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重新审定。

反复几次以使系统逻辑模型满足用户需求。

(5)提出并评价可能的替代方案,并进行技术可行性、营运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研究。

这里可行性研究要涉及物理方案,即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如软、硬件的配置。

(6)给出该项目做还是不做的选择,同时确定方案。

(7)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包括人、财、物的安排。

(8)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9)向用户审查小组与指导委员会提交结果。

3工作成果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系统设计任务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现行系统概况。

包括组织结构、主要工作任务和业务流程、人员、设备、费用状况。

(2)主要问题和主要信息需求。

(3)拟建新系统的方案。

包括主要目标、规模、初步结构、实施计划与投资方案、人员补充方案等。

(4)经济可行性分析。

包括建设费用、运行费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5)技术可行性分析。

包括现有可用技术的评估、使用现有技术开发系统的可行性、技术发展对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

(6)营运可行性分析。

系统与组织目标、运行机制的匹配关系,各部门工作与系统运行的适应性、人员的适应性。

人员计划的可行性;环境条件的可行性。

(7)结论。

对可行性研究结果的简要总结。

系统设计任务书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出并经审定后正式进行后续阶段系统建设的决策性文件,是根据可行性研究确定的系统方案对系统开发者下达的任务书,其中主要包括系统目标与任务、系统的规模和结构、建设初步计划、投资安排、人员安排等。

4.3现行系统详细调查,1目标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现行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弄清楚现行系统运行状况,发现其薄弱环节,找出要解决的问题实质,确保新系统比原系统更有效。

2调查内容详细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现行系统的目标、主要功能、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调查和分析。

(1)组织机构的调查调查的第一步就是了解组织的机构状况。

即各部门的划分及相互关系、人员配备、业务分析、信息流和物流的关系等等。

组织机构状况可以通过组织结构图来反映。

(2)业务处理流程调查,为了弄清楚各部门的信息处理工作,哪些与系统建设有关,哪些无关,就必须了解组织的业务流程。

系统分析员应按照业务活动中信息流动过程,逐个调查所有环节的处理业务、处理内容、处理顺序和对处理时间的要求,弄清楚各环节需要的信息内容、信息来源、去向、处理方法、提供信息的时间和信息形态等。

有关的调查情况可以用“业务流程图”来表示。

业务流程图描述一个组织内部业务处理活动的内容与工作流程,是进行系统调查使用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系统分析人员分析业务流程中不合理的部分,从而找到现行系统的改进之处。

业务流程图基本上按照业务的实际处理步骤和过程绘制。

描述业务流程的图型工具种类较多,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法与图形符号。

用目前比较常用的形式描绘的某销售部门的业务流程图。

此业务流程图的处理过程是:

推销员将用户的销售合同交给计划员,计划员根据库存台账和合同台账决定是否签订该合同,若否,则取消合同并退还给用户;若确定合同订单成立,则修改合同台账,同时将发货通知单送交给发货员;发货员接到发货通知后,填写一式三份出库单,其中一份交给计划员,一份交给会计科,一份交给仓库保管员;仓库保管员在发货的同时,结合车间送来的入库单,修改仓库的库存台账,并将台账情况交予计划员和负责人参考;负责人根据销售统计表、库存台账以及已有的合同,做出需求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交给生产科,作为生产计划的参考。

(3)现行系统的目标,主要功能和用户需求调查只有充分了解现行系统的目标和功能以及用户的需求,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使新系统的开发成为可能。

下图是功能分解图的一个例子:

某工厂管理职能,图43功能分解举例:

某工厂管理职能,(4)信息流程调查,研制开发系统,必须了解信息流程。

为了用计算机对组织的信息进行控制,必须舍去其他内容,把信息的流动、加工、存储等过程流抽象出来,得出组织中信息流的综合情况。

描述这种情况的就是数据流图(DFD)。

做出数据流图并进行逐层分解、审查和核对。

(5)数据及功能分析,有了DFD图后,要对图中所出现的数据和信息的属性进一步分析,包括编制数据词典、数据存储情况分析及使用者查询要求分析。

同时要对DFD图中的各个功能的内容从逻辑上而不是从物理上加以详细说明。

可用的工具有决策树、决策表、结构化语言描述等。

(6)系统运营环境分析,决定一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因素有很多,有些是系统本身的原因,有些不是。

据统计,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而非技术问题。

因此,在开发系统之前,必须对系统的应用环境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以提高系统开发的有效性。

3方法与特点,为了确保调查工作顺利进行,系统分析人员要注意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

切实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让用户充分地、积极地参与调查工作。

具体方法有直接面谈或专门访问、发调查表征求意见、召开讨论会以及阅读历史资料和参加业务实践。

其中参加业务实践,与具体工作人员一起完成最基本的工作程序是最有效的方法。

4详细调查与初步调查的区别,

(1)目的不同:

初步调查的目的是明确问题和系统开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目标,论证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详细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弄清现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信息流程,为新系统逻辑模型提供基础。

(2)内容不同:

初步调查的重点是了解现行系统的概要情况及与外部的关系。

包括资源情况、能力情况;外部影响情况等。

详细调查的重点在于对系统的内部情况更详细和具体的了解,从而可以提供在新系统建设时改进或更换的内容。

详细调查的主要任务在于理解现有业务问题和信息需求,新系统的建立总是以现有系统为基础的,只有弄清楚现有系统中哪些是合理的、必要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增加的,才能建立合适的新系统,所以说详细调查是建立新系统的前期和基础工作。

5工作结果,系统详细调查的结果以“详细调查报告”表示,主要包含下列内容:

项目主要工作内容概述系统需求分析现行系统主要目标、功能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及其说明信息流程数据流图(DFD)数据词典、数据存储分析、查询分析数据处理分析现行系统问题,4.4数据流图与其它工具,4.4.1数据流程图为了建立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人员应在深入调查、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集中分析管理活动中信息运动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改善信息流的运动、满足用户管理决策活动中的信息需求。

因此要对调查材料进行加工、提炼,抽出其中只反映企业中信息运动规律的部分,把用户的需求“翻译”成对信息处理功能的需求,以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数据流图就是组织中信息运动的抽象,是管理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形式。

这个模型不涉及硬件、软件、数据结构与文件组织,它与对系统的物理描述无关,只是用一种图形及与此相关的注释来表示系统的逻辑功能,即所开发的系统在管理信息处理方面要做什么。

由于图形描述简明,清晰,不涉及到技术细节,所描述的内容是面向用户的,因此数据流图是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进行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

1数据流图的基本组成及符号数据流因由四种基本成分组成:

外部项(外部实体):

外部项在数据流图中表示所描述系统的数据来源和去处的各种实体或工作环节。

这些实体或环节向所开发的系统发出或接收信息。

加工(数据加工):

又称数据处理逻辑,描述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的逻辑功能。

在数据流图上这种逻辑功能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输入数据流转换成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出数据流来表示。

数据存储:

逻辑意义上的数据存储环节,即系统信息处理功能需要的、不考虑存储物理介质和技术手段的数据存储环节。

数据流:

各加工环节进行处理和输出的数据集合。

在数据流图中数据流用箭线表示,箭头指处表示数据流的输送处,箭尾连接处表示数据流的来源。

图4-4表示出了常用的三类数据流图基本成分的符号。

数据流图的一个例子示于图4-5。

2绘制数据流图的主要原则

(1)明确系统界面。

系统分析人员要根据调查材料,首先识别出那些不受所描述的系统的控制,但又影响系统运行的外部环境,这就是系统的数据输入的来源和输出的去处。

把这些因素都作为外部项确定下来。

(2)自顶向下逐层扩展。

管理信息系统庞大而复杂,具体的数据加工可能成百上千,关系错综复杂,不可能用一两张数据流图明确、具体地描述整个系统的逻辑功能,自顶向下的原则为我们绘制数据流图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和标准化的步骤。

DFD绘制大致步骤,1首先,明确所描述的系统与各外部实体的信息联系。

绘出最高层的数据流图关联图。

在关联图中,所描述的系统当作一个数据加工项,着重描述系统与外部实体的联系。

表明系统作用的范围和边界。

2然后确定系统的几个主要的综合性的逻辑功能,绘制顶层(总)数据流图。

其中每个逻辑功能由一个数据加工符号描述。

3顶层图可进一步分解,其中某些或者所有的数据加工项可分解为数个数据加工项,这样就形成第一层数据流图。

4依次逐层向下扩展,直到最底层的数据流图表示了所有具体的数据加工功能和输入输出关系。

(3)合理布局。

数据流图各种符号要布局合理、分布均匀、整齐、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

一般系统数据主要来源的外部项尽量安排在左边,而数据主要去处的外部项尽量安排在右边,数据流的箭线尽量避免交叉或过长,必要时可用重复的外部项和重复的数据存储符号。

(4)数据流图只反映数据流向、数据加工和逻辑意义上的数据存储,不反映任何数据处理的技术过程、处理方式和时间顺序,也不反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判断与控制条件等技术问题。

这样,只从系统逻辑功能上讨论问题,便于和用户交流。

(5)数据流图绘制过程,就是系统的逻辑模型的形成过程,必须始终与用户密切接触,详细讨论,不断修改,也要和其他系统建设者共同商讨以求一致意见。

3数据流图绘制的主要步骤确定所开发的系统的外部项(外部实体),即系统的数据来源和去处。

确定整个系统的输出数据流和输入数据流,把系统作为一个加工环节,画出关联图。

一般应把数据来源置于图的左侧,数据去处置于图的右侧。

确定系统的主要信息处理功能,按此将整个系统分解成几个加工环节(子系统)。

确定每个加工的输出与输入数据流以及与这些加工有关的数据存储。

根据各加工环节和数据存储环节的输出与输入数据流的关系。

将外部项、各加工环节以及数据存储环节用数据流连接起来,为各数据流、加工环节和数据存储环节命名、编号,这样就形成所开发系统的数据流图顶层图(总图)的草图。

画出分解后的数据流图草图。

一般情况下,下层一张数据流图对应于其上层数据流图中的一个加工环节。

重复步骤,直到逐层分解结束。

分解结束的标志是:

对于每一个最低层的加工,即各层数据流图中不做进一步分解的加工,其逻辑功能已足够简单、明确和具体,可以用一张A4规格的纸写出清晰的说明。

对草图进行检查和合理布局,主要检查分解是否恰当、彻底,DFD中各成分是否有遗漏、重复、冲突之处,各层DFD及同层DFD之间关系是否正确及命名、编号是否确切、合理等。

和用户进行交流,在用户完全理解数据图的内容的基础上征求用户的意见。

如:

系统逻辑功能的设置和描述是否合理,能否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数据流和数据存储的内容以及数据来源和去处(外部项)是否符合实际,描述是否准确、合理;对系统逻辑功能有什么进一步的意见与要求。

系统分析人员根据与用户讨论的结果对数据流图的草图进行修订。

用计算机或其它制图、编辑工具画出正规的数据流图。

将正规的数据流图提交系统分析负责人复审。

4绘制数据流图的几点注解

(1)关于自顶向下、逐层分解数据流图的绘制过程,是系统分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就是由系统外部至系统内部、由总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的系统逻辑模型建立过程。

在整个绘制过程中,始终要把握住对系统总体目标与总体功能的要求,在给定的系统边界范围内进行工作。

为了使数据流图简洁、清晰、功能明确、方便交流,分解的层次和每张图的内容要适当。

如每张图分解的加工环节少,要做到彻底分解,则导致层次增多、查询复杂化,若过分压缩层次,则导致每张图布局拥挤、结构复杂,难以做到使读者一目了然。

由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规模较大,每张DFD分解的加工环节可以稍多一些,以减少图的层次,但每张图的加工项目以不超过8个为宜。

加工的分解要抓住主要问题,每个分解后的加工环节功能明确,易理解,一般分解后的加工先确定输出数据流,再确定输入数据流,然后定义加工的内容,进行命名和编号。

图上不应有无输入或无输出的加工环节。

在数据流图分解中,要保持各层成分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数据流图的逐层分解是以加工的分解为中心的,属于功能分解性质。

把上层被分解的加工环节称为父加工环节,分解后的环节称为子加工环节。

从逻辑上来讲,父加工环节的功能为对应的子加工环节功能之和。

加工的分解可能导致数据流的分解、数据存储的分解甚至外部项的分解。

分解时也一定要保持父项(被分解项)的内容为对应各子项(即分解后的各项)的内容之和。

防止任意增、删、改,保持各层数据流图之间数据的平衡。

下层数据流图不会出现不属于上层图中的数据流子项的新数据流,但可以出现不属于上层图的数据存储环节子项的新的数据存储环节。

因为随着加工的分解,分解后的加工(子加工)之间的界面可能是上层图未定义的数据存储,这就需要在下层图中加以定义、命名与编号。

数据流图逐层分解也可能导致某个或某些外部项的分解。

因为分解后的各子加工可能与上层图中某个外部项的不同组成部分相联系。

当外部项的分解有助于更明确描述系统某些部分的功能与信息需求时,下层图要对分解后的外部项加以定义和命名。

下层图不应出现不属于上层图外部项的子项的新外部项。

(2)数据流必须通过加工即送去加工或从加工环节发出。

不通过加工环节的数据流(如外部项之间的数据交换)不在数据流图上表示,因这类数据流与所描述的系统无直接关系。

(3)数据存储环节一般作为两个加工环节的界面来安排只与一个加工环节有关的数据存储,如果不是公用的或特别重要的,可不在数据流图上列出。

直接从外部项来与直接到外部项去的数据流应直接与加工环节相连,不应通过数据存贮环节相连。

(4)命名数据流图上的成分一般都要命名,命名的原则为:

名称要反映被命名的成分的真实和全部的意义,不能只反映部分内容。

名称要意义明确,易理解,无歧义,不会造成错觉或混乱。

加工的名称一般以“动词+宾语”或“名词性定语十动名词”为宜,以明确反映信息处理的逻辑功能,其他成分的名称以名词或者“名词性定语十名词”为宜。

形容词、副词、感叹词等一般不在命名中使用。

避免使用不反映实际内容的空洞词汇,如数据、信息、优化、计算、处理等词条。

进出数据存储环节的数据流如内容和存储者的数据相同,可采用同一名称。

(5)编号每个数据加工环节和每张数据流图都要编号。

按逐层分解的原则,父图与子图的编号要有一致性,一般子图的图号是父图上对应的加工的编号。

顶层图的图号为0,其中各加工环节按1,2,3,顺序编号,1号加工环节分解后的子加工按11,12,、13,编号。

加工环节11分解后的子环节为111,112,依此类推。

数据流与数据存储环节也要进行编号以便于编写、分析与维护。

编号方法原则上与加工环节的编号方法相同。

为避免混淆,可在数据流与数据存储编号的第一位数字前冠以不同的字符以示区别。

如数据流编号冠以F,数据存储编号冠以D。

同样,在分层数据流图中,如下层图上的数据流或数据存储是由上层图某个成分的分解而得,则父项与子项的编号要体现数据流图分解的完整性与一致性的原则,如父项编号为F1或D1,则其子项分别为F11,F12,或D11,D12,等。

如外部项较多,为便于分析、维护,也可在数据流图上进行编号。

如外部项较少(7个以内,)可不在数据流图上编号。

(6)只画所描述的系统稳定工作情况下的数据流图。

因而数据流图不描述系统启动时或结束工作时功能和数据流运动规律处于变动状态的情况。

5数据流图的局限性,数据流图在描述系统逻辑功能和有关信息内容的细节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如:

难以在数据流图上标识出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加工以及外部项的具体内容,。

不能反映系统中的决策与控制过程。

难以对系统中人机交互过程以及信息的反馈与循环处理进行描述。

因此,在系统分析中,除了用数据流图描述系统逻辑模型外,还要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