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常规检查.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075339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血液常规检查.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液常规检查.pptx

《血液常规检查.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常规检查.ppt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血液常规检查.pptx

血液常规检查,血液生理,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离体后血液自然凝固,分离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

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清与血浆差别是:

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

血液生理,

(二)血液理化性质1、正常人血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约45L,约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小儿血量与体重之比略高于成人,男性比女性血量稍多,但女性妊娠期间血量可增加23%25%。

2、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

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含量高,呈暗红色。

严重贫血者血液红色变浅。

严重CO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

餐后,尤其是高脂膳食后,血浆呈乳白色。

溶血患者血浆呈红色。

3、正常人血液pH为7.357.45,动脉血pH7.40,静脉血pH为7.35。

血液生理,(三)血液特性1、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正常人血液中红细胞呈均匀混悬状态。

与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根(形成Zeta电位使红细胞间相互排斥保持一定距离)、正常血浆成分、血浆粘度及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关。

2、粘滞性:

正常人全血粘度约为生理盐水粘度的45倍,血浆粘度约为生理盐水粘度的1.6倍。

血液粘度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粘度有关。

其中,血浆粘度受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的影响,它们的浓度越高,血浆粘度越高。

此外,血管内壁和血流动力学因素亦可影响血液粘度。

3、凝固性:

通常,血液从血管取出后,在数分钟内便自行凝固,是凝血因子激活的结果。

(四)血液生理功能1、运输功能:

可将自肺部吸入的氧气和自消化道吸收的各种营养成分(如葡萄糖、氨基酸、矿物质等),经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同时将各个脏器和组织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如C02、尿素等),通过血液输送到肺、肾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2、协调功能:

将各种激素、酶类运输到相关组织器官,实现对全身各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协调。

3、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通过循环与身体各部位广泛沟通,对体内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体温恒定有重要作用,使机体保持一个适宜而稳定的理化环境。

4、防御功能:

白细胞、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具有强大免疫功能。

血小板、凝血因子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

血液生理,血液标本采集,正确采集血液标本是获得准确、可靠检验结果的关键。

在自动化检验仪器应用普遍的现代临床实验室中,基础性的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是检测前质量保证的主要环节。

采血方法分静脉采血法、皮肤采血法、真空采血法,血液标本采集,

(一)静脉采血法1.概述:

静脉采血多采用位于体表的浅静脉,通常采用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

小儿可采颈外静脉血液。

根据采血量可选用不同型号注射器,配备相应的针头。

某些特殊检查,为避免血小板激活,要使用塑料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或塑料试管。

血液标本采集,2.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患者准备:

采血前应向患者耐心解释,以消除疑虑和恐惧心理。

如个别患者进针时或采血后发生眩晕,应让其平卧休息。

必要时可嗅吸芳香氨酊、针刺(或指压)人中和合谷等穴位。

若因低血糖诱发眩晕,可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或让患者口服糖水。

如有其他情况,应找医生共同处理。

(2)检查注射器:

静脉采血前要仔细检查针头是否安装牢固,针筒内是否有空气和水分。

所用针头应锐利、光滑、通气,针筒不漏气。

(3)消毒:

先用30gL碘酊棉签自所选静脉穿刺处从内向外、顺时针方向消毒皮肤,待碘酊挥发后,再用75%乙醇棉签以同样方法拭去碘迹。

(4)穿刺:

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拇指和中指持注射器针筒,食指固定针头下座,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沿静脉走向使针头与皮肤成30角斜行快速刺入皮肤,然后以5角向前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

见回血后,将针头顺势探入少许,以免采血时针头滑出;但不可用力深刺,以免造成血肿,同时立即去掉压脉带。

(5)抽血:

针栓只能外抽,不能内推,以免静脉内注入空气形成气栓,造成严重后果。

(6)放血与混匀:

取下注射器针头,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抗凝管中,防止溶血和泡沫产生。

血液标本采集,

(二)皮肤采血法1.概述:

曾被称为毛细血管采血法,是采集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混合血,同时含细胞间质和细胞内液。

通常,选择耳垂或手指部位。

耳垂采血痛感较轻、操作方便,但血循环较差、受气温影响较大、检查结果不够恒定(如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等测定结果比手指血或静脉血高),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

手指采血操作方便,检查结果比较恒定,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采集大拇趾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

目前可用激光无痛采指血仪采血,原理是仪器中激光发生器发出一串单脉冲激光束,在一次性耗材(镜头片)的配合下,细微的光束打在手指上,在很短时间内使皮肤组织溶解、挥发,出现一个小孔,而打孔后的残留物成等离子状态,吸附在镜头片表面。

仪器采血有效地避免了皮肤浅层组织液、细胞外液等渗入血液,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同时也可消除交叉感染,达到无痛采血的效果。

血液标本采集,2.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所选择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完整,无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等。

除特殊情况外,不要耳垂采血。

(2)本试验具有创伤性,必须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采血部位感染,做到一人一针一管,避免交叉感染,最好用一次性器材。

(3)皮肤消毒后,应待75%乙醇挥发后采血,否则流出的血液扩散而不成滴。

(4)采血时,先应按摩左手中指或无名指指端内侧,使局部组织自然充血。

针刺深度23mm。

(5)因第1滴血混有组织液,应擦去。

如血流不畅切勿用力挤压,以免造成组织液混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6)进行多项检查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血型鉴定等。

血液标本采集,(三)真空采血法又称为负压采血法。

真空采血装置有套筒式、头皮静脉式两种。

封闭式采血无需容器之间的转移,减少了溶血现象,能有效保护血液有形成分,保证待验样本原始性状的完整性,使检验结果更可靠,同时,样本转运方便,能有效避免医护人员和患者间交叉感染。

各种真空定量采血容器,根据需要标有不同的色码,适于不同检验项目(表1-1)。

表1-1负压采血管的种类和用途,负压采血系统,血液标准采集,(四)质量控制1.患者:

患者活动情况、精神状态、药物、年龄、性别、种族、样本采集时间、吸烟、季节等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如正常人一日之间,白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血小板数等均有一定的波动。

2.采血:

采血前,患者应尽量减少运动保持平静。

住院患者应在早晨卧床时取血。

冬天,患者从室外进入室内,应等其暖和后再采血。

止血带结扎时间超过2分钟,大静脉血流受阻而使毛细血管内压增高,血管内液与组织液交流,使分子质量5000的物质逸入组织液,或缺氧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使检查结果增高或减低。

3.溶血:

血细胞内、外各种成分有梯度差,有的成分相差数10倍,故在采集、运输、保管、分离血细胞时应尽量避免溶血。

因容器不洁、接触水、强力振荡、操作不慎等可引起溶血,使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浆或血清化学成分(如钾、镁、转氨酶、胆红素)等多项指标检验结果增高或减低,不能确切反映原始标本的实际含量。

红细胞检查,红细胞系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下,经红系祖细胞阶段,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发育为早幼、中幼和晚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这一过程在骨髓中进行,约需72h。

网织红细胞经约48h成完全成熟的红细胞,释放入血液,平均寿命约120d,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

红细胞检查,参考值1.参考值:

成年男性(4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2.医学决定水平:

高于6.81012L,应采取治疗措施;低于3.51012L,为诊断贫血界限,应寻找病因;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

红细胞检查,一、生理性变化

(1)年龄与性别的差异:

新生儿,由于出生前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明显增高,较成人约增加35%,出生2周后逐渐下降,2个月婴儿约减少30%。

男性在67岁时最低,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2530岁达到高峰,30岁后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直到60岁尚未停止。

女性也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1315岁达到高峰,随后受月经、内分泌等因素影响而逐渐下降,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以后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与男性水平相当。

红细胞计数男女在1540岁期间差别明显,主要是男性雄性激素水平较高,其中睾丸酮有促进红细胞造血的作用。

红细胞检查,

(2)精神因素:

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等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

(3)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

安静时全身每分钟耗氧0.30.4L,运动时可达22.5L,最高可达44.5L,因需氧量增加,使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加、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增多。

(4)气压减低:

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因大气稀薄、氧分压低,在缺氧刺激下,红细胞代偿性增生,骨髓产生更多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增高。

高海拔人群约增加14%。

(5)妊娠和老人:

妊娠中、后期,为适应胎盘循环需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孕妇血浆容量明显增加使血液稀释,导致红细胞减少,妊娠约减少16%。

老年人因造血功能明显减退,导致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检查,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见于临床上各种原因的贫血。

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或血细胞比容测定可诊断贫血,明确贫血程度。

贫血原因分析应结合体检和进一步检查。

按病因将贫血分成:

(1)造血原料不足(A)缺铁,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原料,铁供应或吸收不足,原料不足使铁重新利用率减少、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

(B)铁失利用,例如,如铁粒幼细胞贫血(红细胞小、中心淡染区扩大、血清铁和贮存铁增加、幼稚细胞核周有铁颗粒)或先天性或后天性红细胞酶缺陷者铁不能被利用、堆积在细胞内外,使发育中细胞的功能障碍,红细胞过早死亡所致。

再如,某些药物,如异烟肼、硫唑嘌呤等。

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功能不全、铅中毒等。

(2)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红细胞检查,骨髓造血机制破坏,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骨髓被肿瘤细胞侵占,如白血病、骨髓瘤、骨转移癌等。

以及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磺胺类药物、保泰松、有机砷、马利兰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物理因素,如X线、钴、镭照射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继发于其他疾病对骨髓的抑制,如慢性肾功能衰竭(因尿素、肌酐、酚、吲哚等物质潴留使骨髓造血功能受影响)。

(3)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各种原因出血,如月经过多、消化性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4)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寿命缩短)各种原因溶血,如输血溶血反应、蚕豆病、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红细胞检查,三、红细胞增多

(1)原发性红细胞增多这是一种骨髓异常增生的疾病。

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红系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红细胞计数在(710)1012L,发生于4070岁年龄组,其外周血红细胞明显增多、白细胞和血小板增高、有时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红细胞检查,

(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实际上是骨髓对缺氧的一种代偿或者是对骨髓的刺激。

心血管病:

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

肺部疾病:

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纤维化、矽肺和各种引起肺气体交换面积减少。

异常血红蛋白病。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可能与皮质激素刺激骨髓使红细胞生成偏高有关。

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等。

(3)相对性红细胞增多是由于血液浓缩所致。

如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晚期消化道肿瘤而长期不能进食等引起血液浓缩、血液中有形成分相对增多,多为暂时性增多。

血红蛋白测定,1、血红蛋白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458,每克血红蛋白可携带1.34ml氧,并将其输送到身体各组织。

2、参考值成年男性成年女性新生儿RBC(4.0-5.5)1012/L(3.5-5.0)1012/L(6.0-7.0)1012/LHb120-170g/L110-150g/L170-200g/LHCT0.470.040.420.05老年(70岁以上):

男性94.2122.2gL;女性86.5111.8gL。

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

(1)年龄:

随年龄增长,Hb可增高或减低,和红细胞变化相似。

(2)时间: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有天内波动,上午7时达高峰,随后下降。

血红蛋白测定,2.病理性变化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和红细胞计数相似,但在贫血程度的判断上优于红细胞计数。

需注意的是:

(1)某些疾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浓度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全身红细胞的总容量。

如大量失血时,在补充液体前,虽循环血容量缩小,但血液浓度很少变化,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很难反映出存在贫血。

如水潴留时,血浆容量增大,即使红细胞容量正常,但血液浓度减低,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已存在贫血,反之,失水时,血浆容量缩小,即使血液浓度增高,但红细胞容量减少,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贫血不明显。

(2)发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不成比例。

大细胞性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偏高,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血红蛋白减低,但红细胞计数可正常。

血细胞比容(HCT)测定,参考值温氏法:

男性0.400.54;女性0.370.47。

微量法:

男性0.470.04;女性0.420.05。

血细胞比容(HCT)测定,临床意义1.增高:

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0LL)、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低:

见于各种贫血,但不同类型的贫血,Hct减少程度与RBC计数值不完全一致。

3.输液评估:

用于评估血浆容量有无增减或浓缩稀释程度,有助于控制补液量和了解体液平衡情况,是临床输血、输液治疗疗效观察的指标。

4.计算平均值:

作为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的基础数据。

也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红细胞平均指数,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值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

(1)红细胞平均容积:

MCV,代表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

(2)红细胞血平均红蛋白含量:

MCH,代表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

(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代表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平均指数,MCV、MCH、MCHC的参考区间,红细胞平均指数,临床意义红细胞平均指数可作为贫血形态学分类依据(表2-22)。

小红细胞性贫血可低至MCV50fl、MCHl5pg、MCHC220gL;大红细胞可高至MCVl50fl、MCH50pg,但MCHC正常或减低;MCHC增高见于球形细胞增多症,但不超过380gL。

红细胞平均指数仅代表红细胞平均值,有一定局限性。

如溶血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虽属正细胞性贫血,但红细胞可有明显的大小不均和异形,大细胞性贫血,也可有小细胞存在,小细胞贫血,也可有大红细胞,必须作血涂片检查才能较为准确地诊断。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RDW增大对IDA的诊断灵敏度达95%以上,特异性不强,可作为IDA的筛选诊断指标。

当铁剂治疗有效时,RDW开始增大,随后逐渐降至正常。

白细胞检查,粒细胞系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

其中也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粒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

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d,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610h,然后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

粒细胞在组织中可行使防御功能12d,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余从口腔、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

正常情况下,每小时进行更新的粒细胞约有10%。

白细胞检查,参考值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

儿童:

(512)109/L。

成人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区间见表2-44。

白细胞检查,临床意义(生理性变化)1)年龄变化:

新生儿白细胞较高【可达(1530)109/L】,34d后降至10109/L,约保持3个月,逐渐减至成人水平。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占绝对优势(628)109/L,1周内降至5109/L,第69d减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随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婴儿期以淋巴细胞数为主(可达70%),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减低,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45岁两者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2次交叉变化曲线,到青春期时与成人相同。

2)日间变化:

在安静、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在活动、进食后白细胞数较高。

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一日内最高值和最低值可相差1倍。

白细胞检查,3)运动、疼痛、情绪变化:

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使白细胞轻度增高。

严寒、暴热使白细胞数高达15109/L或更高。

剧烈运动、剧痛、情绪激动使白细胞显著增高。

4)妊娠与分娩:

妊娠超过5个月白细胞可达15109/L以上,妊娠最后1个月波动于(1217)109/L,分娩时白细胞可达34109/L,分娩后25d内恢复正常。

5)其他:

吸烟者白细胞计数高于非吸烟者30%(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检查,病理性增多1)反应性增多:

是机体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增多白细胞大多为分叶核粒细胞或杆状核粒细胞。

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如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他原因(如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锂等)。

2)异常增生性增多:

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

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如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白血病细胞增高为主,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

白细胞检查,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白细胞检查,中性粒细胞减低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低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见于:

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急性白血病;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

白细胞检查,淋巴细胞

(1)生理性增多: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成人4109/L、儿童7.2109/L、4岁以下9109/L。

见于儿童期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

(2)病理性增多:

见于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白血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3)减低:

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

白细胞检查,单核细胞

(1)生理性增多:

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超过0.8109/L。

儿童外周血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或更多,妊娠时生理性增高与中性粒细胞变化相平行。

(2)病理性增多:

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检查,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系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产板型巨核细胞、血小板。

血小板(PLT)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以及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功能。

血小板检查,【参考区间】(100300)109/L。

【临床意义】血小板数量随着时间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午后略高于早晨;春季低于冬季;平原居民低于高原居民;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减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比毛细血管血高10%。

另外,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血小板变化,血小板检查,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因。

当血小板计数为(2050)109/L时,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低于20109/L,可有较严重的出血;低于5109/L时,可导致严重出血。

血小板超过400109/L为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检查,感谢您的观看,THANKYOUFORYOURWATCHING,20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