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7733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原理.docx

《传播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原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原理.docx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复习:

1.何谓传播?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是?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将信息进行传递或接受的过程。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是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历史的演进过程?

它有什么基本规律?

 人类传播的演进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1)符号和信号时代

  

(2)说话和语言时代

  (3)文字时代

  (4)印刷时代

  (5)大众传播时代

  (6)网络传播时代

  通过上述对传播历史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传播在以下方面呈现出的特征及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是叠加式而不是替代式的。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传播本身正是人类文化创造和积累的产物。

  (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一种传播必定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反应。

3.何谓传播学?

传播学研究对象有哪些?

传播学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是研究人类社会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即:

(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简言之,就是要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

对人类传播发生、发展的历史研究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重要的包括传播思想的发展、传播时间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等等。

  

(2)人类传播的形态。

我们所说的传播形态是指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

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不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传播形态。

同时在一个社会中,因社会所需功能的不同又存在着众多的传播形态。

比如:

传播四种形态的研究(即人们的内向交流、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及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等研究。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所有人类传播活动都可以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或静态的结构。

从普遍意义上,对人类传播活动的过程进行研究,是传播学的深化研究,即深刻地研究传播的本体活动。

4.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

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另外在战争时期,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

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

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

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5.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有哪些?

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

主要方法有:

(1)实地调查法

(2)内容分析法{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3)实验法(4)个案研究

6.试述传播学四位奠基人的主要贡献。

(1)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上。

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具有非常强的经验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他还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

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

此文还从外部功能上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作用,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

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2)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

  是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

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从研究中可以得出: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3)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费尔德

  他最早进行实例调查研究,著有《马里兰城里失业的人》一书。

之后又以总统选举为课题,于1948年将研究成果汇集出版,即《人民的选择》。

书中的结论显示:

决定人们投票意向的,主要不是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而是人际传播的影响力。

在对人际传播的进一步研究中,他提出了“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的概念。

正是拉扎斯费尔德的竞选研究极其发现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学研究的时代。

  (4)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他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

其中集中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如二战期间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

7.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

他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传播学之父”是美国传播学家:

威尔夫·施拉姆。

其贡献是:

(1)整合和建立了传播学框架

(2)拓展了传播学学术领域(3)奠定了传播学教育的基石。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

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8.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

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置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

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

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

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

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

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

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9.何谓信息?

举例说明信息有哪些特性?

信息是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其特性是:

(1)客观性和普遍性。

  信息产生于事物的运动变化之中,因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客观的,所以信息同样是客观的。

只有当它进入了人的主观世界之后,才具有了主观性。

  同样,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普遍的,所以信息也是普遍的。

  

(2)表达性。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反映,因此具有了表达性。

因此人类才可以通过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来认识世界。

  (3)流动性。

  正因为信息具有流动性,它才能够为人类获知和处理,扮演主客观之间桥梁的角色。

10.何谓符号?

符号有哪些特性?

举例说明。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其特性是:

(1)指代性。

  例如,“人”这个符号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其本身即笔画和读音,而在于其指代的形形色色的人这种高等动物。

  

(2)社会共有性。

  例如,两个人必须对“人”这个符号的基本指代关系有共同的认识,才能顺利展开沟通和交流。

  (3)发展性。

  人类总是不断创造出新的符号,甚至创造出新的符号体系,或者给旧的符号赋予新的意义。

例如,WTO这个符号就是近些年创造出来并成为社会共有的一个新符号。

11.信息、符号、讯息三者的关系如何

信息是客观世界的组成要素,是传播的基本客体。

但它是抽象的,具有载体性,必须附着在物质载体上才能进行传播。

符号就是这样的物质载体。

当一组符号被用来表示特定的信息,就构成了一个可以传播的内容,就是讯息。

讯息是传播的基本单位。

12.何谓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

人际传播是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者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

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13.何谓大众传播?

其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地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

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4.何谓环境监测功能?

何谓社会协调功能?

环境监测功能。

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

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

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社会协调功能。

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

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

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15.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功能?

(1)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包括:

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当然,在不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之下,正面功能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2)除此之外,大众传播的一个负面功能就是麻醉人的精神,取消人的行动能力。

(3)另外,大众传播成为一个产业,具有很重要的经济功能。

16.李和李在《宣传的完美艺术》中总结的七种宣传技巧包括?

李和李在《宣传的完美艺术》中总结的七种宣传技巧包括:

辱骂法、光辉泛化法、转移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洗牌作弊法、乐队花车法。

17.比起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来,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1)传播者职业化、组织化

  

(2)讯息复制化,其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

  (3)媒介机械化、电子化、网络化

  (4)受众大众化,即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分布广泛、相对隐匿

  (5)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18.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

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19.线性传播模式有何缺陷?

(1)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直线的、单向的过程。

(2)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20.举例说明循环模式的优点?

(1)大批媒介组织

(2)大量复制的信息内容(3)广大的,不定向的受众(4)推测的可能的反馈

2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直线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以及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等发展而来。

循环模式:

施拉姆与奥斯古德的循环模式发展而来。

区别:

(1)传播者与受传者不同;

(2)传播模式的重点不同;

(3)传播模式的方向不同。

22.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美国学者戴维。

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23.评析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的特点

(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2)、该模式的重点不是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参与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的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这些角色

24.评析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特点。

(1)大众传播媒介(机构)在获取或接到信息源发出的信息后,要经过

译码者(记者)、释码者(编辑)和编码者()的加工和整理,从而变

成可以被传播出去的符号(讯息);

(2)受传者都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接受和传播该信息时会受到

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信息传播是双向循环的过程,每个成员既是传播

者也是受传者。

(3)信息在群体中的传播过程中,会得到再解释或加工。

(4)大众传播的受传者在接到信息后,会给传播者发出反馈信息。

(5)每个受传者和传播者都扮演着译码、编码和释码的角色。

施拉姆的这个模式与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相比,施拉姆的传播模式有了突破,强调了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得到再加工,受传者在接到讯息后会对传播者产生反馈,并且初步具备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25.从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谈谈大众传播过程的制约因素。

马莱兹克系统模式的几个主要环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影响和制约传者因素

传者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所处组织、媒介和受众压力

(2.)影响和制约受者因素

受者自我印象、人格结构、所处社会环境、讯息内容、媒介约束力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因素

传者对讯息的选择加工、受者对媒介的接触选择、受者社会需要、对媒介的印象

26.如何从《报刊的四种理论》理解人类传播制度?

(1)该书将人类传播制度分为三类社会类型之下的四种制度类型:

封建时代的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和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社会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2)社会制度决定传播制度;传播制度总是与社会制度相适应的。

27.何谓把关人?

举例分析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这个概念是卢因首先提出的。

因素有:

(1)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

  如政府对新闻把关的影响,一个例子是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对新闻采访的约束,另一个例子是我国两会报道;法律也有影响,如美国的《诽谤法》。

  

(2)经济因素

  如美国的新闻报道总是不会触动自己广告客户的利益。

  (3)社会、文化因素

  如《流星花园》的禁播。

  (4)信息自身的因素

  如信息自身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5)组织自身的因素

  如媒体组织的所有权、价值观、定位对把关的影响,可以比较一下《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与《北京晚报》的区别。

  (6)受众因素

  如受众的喜好、接受过程也会对把关产生影响。

  (7)技术因素

  如各种媒介技术手段的影响;各类媒体所掌握的技术水平影响:

一个市级电视台是否可以进行卫星连线报道等。

  (8)传播者个人因素

  每一位著名的大众传播者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把关水平和风格。

28.以现实为例,谈谈你对霍夫兰及耶鲁学派的各种态度劝服理论的理解和评价。

 

(1)“一面说”与“两面说”

  例如,可以在报刊和网络上寻找关于青少年拜金主义、偶像崇拜、早恋等的教育文章,看看它们采取的是一面说还是两面说,对你有何影响,并访问一下周围的同学,看看对他/她们有何影响,原因何在,霍夫兰等人的结论是否成立。

  

(2)信源的特征

  例如,名人广告。

  (3)情感诉求与理性诉求

  例如,观察一下我国大众媒体反邪教报道中,哪些运用了情感诉求,哪些运用了理智诉求,想想看对你自己有什么效果。

  (4)防疫论

  例如,《参考消息》扩大发行时,毛泽东就曾经用“放病菌到肌体里去,增强免疫力”来形容它的作用。

29.举例分析四种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各有什么特性。

(1)报纸

  一,是视觉媒介(阅读媒介);二,保存性强;三,(受众的)选择权强;四,报纸适合传达深度信息;五,时效性差。

  

(2)广播

  一,是听觉媒介;二,时效性强;三,影响面广;四,保存性弱,选择性弱。

  (3)电视

  一,是视听合一的媒介;二,适合再现形象、现场、过程;三,时效性强;四,保存性弱,选择性弱。

  (4)网络

  一,是多媒体的媒介;二,时效性、保存性、选择性都非常强;三,可控性较差。

30.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马歇尔•麦克鲁汉的重要理论包括: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延伸论)、媒介即讯息(媒介讯息论)、冷媒介与热媒介(媒介冷热论)和“地球村”理论。

3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在论述媒介技术及其发展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有什么缺陷?

在这一问题上,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有走向传播技术决定论的极端的缺陷。

他的理论忽视传播的占有方式及使用情况的重要性,而且甚至把人类文明发展史等同于传播史,似乎传播媒介可取代整个社会生产力。

32.何谓受众?

受众的特点包括?

如何理解受众?

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

 受众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

受众的特点包括多(人数众多)、杂(成分复杂)、散(居住分散)和匿(相对隐匿)

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

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理解为:

(1)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受众。

即便是对某种传播媒介而言,也是如此。

  

(2)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各不相同的,但那些有共同经历、受共同社会关系影响的受众对相同传播内容的反应类似。

他们选择性地接受、解释和记忆大体相同地内容。

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众的相互影响,将会引起一系列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3)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会对受众造成一定影响,会加强现有的社会文化规范并创造一些新的社会风气,还有可能促使社会“一体化”。

(4)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

受众希望能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希望能与传播者共同分享信息。

33.何谓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有双重含义:

一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二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34.着重强调个人心理因素对传播效果影响的理论是哪一个?

其基本观点是?

是个人差异论。

其基本观点是:

①各人心理结构是千差万别的。

  ②个人之间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

  ③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们接触到大相径庭的观点,他们从环境中习得一系列看法、态度、价值观和信念,这些构成他们的心理结构,并使他们每个人都与他人不同。

  ④人们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各自带有自身的倾向性;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也制约他们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

  ⑤心理结构各不相同的社会成员,对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的接受、理解、记忆、反应,也是各不相同的。

  各人差异论的贡献在于:

促使人们重视个人的心理因素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从而使传播学中对于受众的研究,可以从分析受众成员的心理入手。

但测量心理因素非常困难。

35.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各有什么代表性的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是:

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

 一、枪弹论

  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代表性研究:

拉斯韦尔的宣传分析、李和李的“宣传的七种技巧”等。

  二、有限效果论

  该理论也可以叫做“最低效果法则”,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授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

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

大众媒介透过许多中介,在其他多种格局影响下发生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

  代表性理论:

态度劝服理论、两级传播论等。

  三、适度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认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代表性研究:

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教养理论、知识沟假说等。

  四、强大效果论

  20世纪80年代后重新兴起的强大效果理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

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代表性研究:

沉默的螺旋假说等。

36.如何理解“枪弹论”?

“枪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应”论,是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枪弹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夸大化。

40年代以后,枪弹论逐渐被抛弃,“被代之以更多的考虑到传播的人类特性而更少归因于这一过程的物质资产的力量的理论”。

37.何谓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的特点有哪些?

舆论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核心角色,他们是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者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特点是:

1)在他居于领袖地位的领域中被公认为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能力;

2)比一般受众更多地接触各种信息来源,更多地接触群体之外的社会环境中的有关部分;

3)在某一领域内,扮演着作为群体其他成员的信息来源和领导者的角色。

4)能够有第一手资料的人,增加现场感

5)生动化的表达易于与受众产生共鸣

6)名人效应、粉丝效应

38.“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者诺尔——诺伊曼是如何界定舆论定义的?

她认为,舆论的形成背后存在着“沉默的螺旋机制”。

因此,

她给舆论下了一个双重的定义:

所谓舆论,是围绕争论性问题,在没有孤立危险的前提下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