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77959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docx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

工作报告考察报告赴新加坡考察报告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

因为要赶路,省住建厅在金湖召开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会还没结束,我们就匆匆出发了。

虽然天公不作美,但我们还是一路用足政策,加速前进,到南通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了。

首当其冲的是要填饱肚皮。

也许是在新区的缘故,我们在大街小巷跑了几大圈,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小吃店,依旧三菜一汤,与昨天在高速服务区一样的价格,四十块钱,但口味却要好多了,我和吉师傅两人很快就吃了个碗底朝天。

到指定集合地点市行政中心西北大门正好三点五十,杨治也到了,热心的工作人员迅速接下我们的行李放到去上海的大巴上。

我们直奔市政府1402会议室参加开班典礼,进门一看大家全都到齐了,西装领带一大圈人。

市委组织部和市外事办的领导也都到了。

于是赶忙签好字,在自己的位子上坐了下来。

这次同行的共25个人,大都是来自市级机关和县区城建口的负责同志,也有市委党校的一名老师和几个乡镇的一把手镇长。

城管这条线除了我,还有市局的邵助理和如东城管局的徐局长。

带队团长是我们的老乡——如皋市政府万副市长。

就是我们这25个人将要在新加坡共同学习、生活8天时间。

大家在自我介绍时都感到很欣慰、很有缘分。

市委组织部范处长、朱副处长和市外事办徐副主任介绍说,这次是市委组织部精心策划的首次境外培训班。

培训内容涉及新加坡政府公共管理、城市规划与建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业园区规划与管理、城市综合治理等课题。

时间安排得非常紧,每天上午听讲座,下午拜访新加坡的有关政府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有时晚上还要安排活动,而留给我们的自由活动也只有半天时间。

我想,这也好。

早就听说新加坡城市管理世界一流,是最干净的城市国家,能把新加坡的管理理念、经验做法学到手,借鉴到我们海安来,以迅速地提升海安的城市品质和生产、生活环境,是我一直以来的强烈愿望。

感谢市委组织部和县委领导给我这样一个极好的机会。

我一定会不虚此行的。

晚上,我们一行下榻在位于浦东新区的上航假日酒店。

酒店的条件很是不错,但就是离机场太近了点,飞机起降的隆隆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虽然会影响入睡,但这样的环境在家是感受不到的,姑且就把它当做是加速我们南通特别是海安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冲锋号吧。

早上七点酒店叫醒电话准时响起,赶忙穿衣、洗漱、收拾行李,一切忙而不乱。

可到了餐厅才发现忘了带上早餐券,按照以往的经验,凭房卡是可以就餐的。

可这里的餐厅服务员偏偏不买账,无论你怎么说她就是不让我们进入餐厅,最后还是南通的联络员小颜来才救了驾。

由于处于世博会敏感时期,加之是出境,登机手续比平常要繁琐得多。

昨晚好多人还在一个劲地抱怨,酒店离机场就刻把钟时间,为什么偏要我们八点钟就出发。

现在想想,如果按照惯例恐怕还真来不及登机呢。

看来,经验主义真是要不得。

我们乘坐的是东航mu567航班,飞机的空间比一般的要大双倍,可以容纳近400人。

我还是第一次乘坐这样的飞机。

就是这样的大飞机乘座率也基本是满的,可见去新加坡的旅客之多,新加之间的民间交往之频繁。

经过5个小时一刻钟的空中飞行,一切都很顺利,下午三点四十分我们准时降落在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

新加坡是一个赤道国家,位于热带雨林地区,四季如夏,没有四季之分,常年气温在26-33摄氏度,走出机舱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我们一下子就从料峭春寒进入了炎热的盛夏。

这样快速的季节转换不少人一时都不知所措。

到了出口处,新方联办单位新华管理学院的两名工作人员早已举着牌子在那里等候我们。

他们都是华人,女的姓史,是个副总经理,浙江绍兴人,XX年来新加坡,XX年办的绿卡;小伙子姓董,才二十多岁,山西人,在新留学毕业后就进入了这家学院从事培训接待工作。

在从机场去酒店的大巴上,他们不停地向我们介绍新加坡的简单情况,在新的注意事项以及学习生活安排等。

他们很自豪地告诉我们,新加坡以华人为主,华人约占总人口的75%,通用语言除了英语就是华语。

晚饭后热情的小董带着我们在酒店附近逛了一圈,大街上到处都有华人,超市的营业员好多也都是华人,皮肤相同,语言相通,就跟在家一样,就是超市的商品太贵了,基本是海安的三四倍,有的甚至五六倍。

小董说,新加坡只有空气是自己的,其他的基本都是进口的。

 

附送:

赴日照市考察学习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报告

赴日照市考察学习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报告

赴日照市考察学习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报告赴日照市考察学习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报告市政府赴日照市考察组(20xx年2月3日)为迅速启动我市高教园区建设,1月30日市经济开发区、农业示范区、高教园区建设暨招商引资动员大会结束后,1月31日市政府即组织由人事、劳动、教育、财政、国土、规划、宿迁学院以及宿城区、宿豫县分管领导参加的考察组,由副市长薛甫伦带队,对日照市的大学科技园建设进行了为期半天的考察学习。

通过座谈交流和实地参观,我们对日照市围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目标,创造性的开展大学科技园建设,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感受颇深。

一、日照市基本情况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

1985年3月撤县建市,1989年6月升为地级市,1992年12月设区带县,现辖东港区、五莲县、莒县,设置岚山办事处、日照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面积5310平方公里,人口276万,20xx年GDP亿元,财政收入亿元。

日照市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段,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北邻青岛,南接江苏连云港,西通中国内陆诸省区。

处于环太平洋经济圈和环黄(渤)海经济圈,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和生产力布局的沿海主轴线与新亚欧大陆桥的交汇处。

二、日照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日照大学科技园位于日照市区东北部,控制面积25平方公里,是日照市为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而设立的专门园区,成立于20xx年7月。

目前,已与近30所大学建立了密切联系,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日照校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大学已经进园,设计在校生规模8万名,20xx—20xx学年在校生2万人。

日照大学科技园发展迅速,成功的因素很多,但与日照的整体环境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是分不开的。

一是生态环境良好,适宜人居、研发和创业。

日照市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大气质量、近海水质、城市饮用水均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拥有“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环境优势,既是避暑、度假、疗养、发展旅游和海上运动的胜地,又是人居、研发、创业的理想之地。

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之所以落户日照,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是主要因素。

可以说,这是日照与高校合作的主要“兴奋点”。

二是区位条件优越,海陆交通便捷。

日照位于我国沿海主轴线与陆桥经济带的交汇处,具有重要的国际开发价值;日照又处于我国经济发达的环渤海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结合部,便于接受京津沪宁等中心城市的辐射。

日照—侯马—西安复线铁路、日照—东明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与100多个国家通航的日照港港、岚山港,奠定了日照在全国海陆交通、铁路交通、高速公路交通中的枢纽地位,拉近了与高校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武汉等大城市的距离。

同时,日照北与青岛机场、南与连云港机场相距分别为160、120公里。

这些,都为大学及科研机构来日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和必要的交通支撑。

三是城市依托较好,开发空间广阔。

日照海滨陆域开阔,城市规划区近300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3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多万,进入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的阶段;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通信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电力网络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城市道路、供水、供暖、供气等条件大大改善,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载体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托。

大学科技园一带地势平缓,地质条件良好,环境优美,地价相对较低,是布设大学及研发基地的理想选地。

四是启动建设较早,政策优惠到位。

早在20xx年11月,日照市委、市政府就制定出台了《关于积极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意见》,启动大学科技园建设。

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土地政策上,兴办高等教育以划拨方式供地;建设科技中心、研发基地和高科技公司以出让方式供地;在收费政策上,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建设规费在市权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减免;在财政政策上,根据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给予适当扶持。

三、日照大学科技园建设基本运作模式日照大学科技园建设采取以下运作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

日照市委、市政府将大学科技园建设作为该市发展的战略重点摆到突出位置,确立了“态度积极、步子稳妥、工作扎实、务求实效”的方针,成立了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分管领导参加的大学科技园工委、管委,一位市委副秘书长专职担任管委会主任,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对外联络处、规划建设处、后勤管理处等机构,工作人员多达100余人(其中12人为财政拨款,其余自收自支),具体负责科技园建设中的各项协调、服务和日常工作,同时还作出了“只要大学进园,一切手续我办”的服务承诺。

二是自主办学。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政府创造环境、引进高校办学。

引进的高校自主确定办学规模、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收费政策。

三是后勤社会化。

按照“学校搞教学、社会办后赴日照市考察学习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报告第2页勤”的市校合作办学模式,高校学生生活区由大学科技园统一组织社会各方投资建设,不用学校出资,不用政府拿钱,运用市场机制,完全实现社会化。

在建设过程中,把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帮助农民转轨就业增收结合起来,组织被占用耕地的村民利用征地补偿金投资建设学生公寓,围绕高校后勤发展服务业,有效解决了土地被征用后农民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实现了大学、群众、政府的“多赢”。

四是产业化。

日照市在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同时,依托科技园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最突出的成果是教授花园建设。

教授花园位于科技园东滨海部分,

一、二期占地余亩,建成别墅套,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首都高校和山东省内高校的教授前来购房,房价由建设初期的每平方1800元涨到每平方5000多元。

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起到引进智慧、促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要作用。

两年来,日照市在引进大学、建设大学科技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增加了日照的人气、商气和文气,对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科技含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建设宿迁高教园区的对策建议招引高校、兴办高教园区,借助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科技力量,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提升城市综合素质,促进城市与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选择,它对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结合宿迁市情,根据省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实践,特别是借鉴日照市兴办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明确发展定位。

以引高校、兴办高等教育为核心,通过引进大学来我市办教育、搞科研;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来我市投资建设科技中心、研发基地和校办产业兴办高科技公司;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努力将宿迁高教园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

二是建立办事机构。

依托宿迁学院董事会和建设指挥部,成立骆马湖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教园区建设协调小组,宿迁学院、骆马湖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市教育、国土、规划和宿豫县、宿城区等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并抽调专门人员,组建中共宿迁市委高教园区工作委员会、宿迁市人民政府高教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建设、管理高教园区的决策机构,研究决定落户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项目审批和高教园区的建设规划、用地管理、社区服务等事宜。

工作委员会(管委会)办公室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高教园区建设中的各项协调服务和日常工作,提出区域规划建议和项目引进意见,协助办理进入高教园区单位的有关手续和相关事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

在高教园区内兴办高等教育的,以划拔方式供地;建设科技中心、研发基地的,以出让方式供地,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部分将根据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酌情给予优惠。

具体用地面积,根据项目的内容、规模和国家供地标准,以及投资者的开发能力和实际需要,由市、校(院、所)双方协商确定;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招标由市有关部门根据规定予以组织和协调,建设、管理等具体事宜以建设单位为主确定。

对有关行政性收费属市级收入支配的,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照顾;对有关事业性收费属市级收入支配的,根据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按一定比例予以照顾;对有经营性收入的,市政府将根据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给予适当扶持。

四是明确招引方向。

按照“立足市情、主攻省属、突出两北、放眼全国”的工作思路,明确招引方向,立足市情,即依托我市的资源优势,重点招引林业、农业、水利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主攻省属,即利用省委、省政府扶持宿迁发展的机遇,重点招引省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突出两北(西北、东北),即主动接受区域资源梯度转移,突出招引西北和东北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放眼全国,即按照“靠大、靠外、靠强”的思路,努力实现与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和交流。

五是实现部门联动。

对各有关县区、部门下达高教园区招引任务。

同时,各县区、部门引进项目落户高教园区的,视同工业项目对待;按照“谁引进谁受益”的原则,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落户高教园区,并为其配套建设的,被引进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可以在引进单位注册、纳税。

当前,有关部门要研究确定具体优惠政策;规划部门要抓紧做好高教园区近、远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有关部门要迅速启动高教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排污等“七通一平”建设。

建设资金投入上,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三资”开发为主体。

政府投入的重点一个是土地、一个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示范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以后随着示范区的发展壮大,要逐步收回,最后国有资产要全部退出。

在XX搜索:

赴日照市考察学习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报告

关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调查报告关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调查报告最近,**区委组织部采取问卷、个别走访、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近五年特别是县乡机构改革之后,全区年轻干部、妇少非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不断加大,年轻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性别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截止目前,全区机关、事业单位35岁以下年轻干部所占比例分别比1998年提高

5.1%、

3%;全区机关年轻干部中35岁以下占2

4.9%、大专以上文化占7

1.4%;全区科级干部平均年龄4

1.2岁,比20xx年县乡机构改革前平均年轻

8.1岁,大专以上文化占7

9.6%,女性占2

3.8%,分别比机构改革前提高了

7.3%、

5%。

近两年,全区共提拔干部148人,其中35岁以下的干部83名,占5

6.1%;女性占2

8.6%。

一、主要做法

1、加强交流,为年轻干部积累经验提供舞台。

我们一方面实行年轻干部定期交流制度。

针对一些年轻领导干部长期在一地任职,作用发挥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制定干部在一地任职的期限和重点热点岗位交流的规定,让那些较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全面的培养锻炼。

近两年,我们利用县乡班子换届的契机,共交流年轻干部184人。

另一方面采用各种交流形式培养锻炼干部。

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参加企业“两个置换”、“三个代表”教育学教活动、农村建整、农业结构调整等中心工作,让年轻干部在多个岗位上得到锻炼和充实。

2、强化培训,为年轻干部提高素质铺路搭桥。

年轻领导干部有激情、有干劲、有文化,接受新事物快,创新意识强,但也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领导方法简单、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

我们针对这些情况,一是重点办好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培训班以基础理论、领导科学、政治与经济形势、科技现代化知识、党的建设为教学主要内容,突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通过组织培训班学员进行述学、评学、考学,不断增强年轻干部的理论功底,推动理论学习的深入。

二是注重抓好中青年干部的实践锻炼,结合“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社区党建活动把中青年干部放到条件艰苦的村居中开展工作,通过实践,年轻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一定锻炼提高。

三是抓好年轻干部的经常性培训。

在大专院校、沿海地区开设培训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年轻干部进行培训。

通过高层次的学习培训,使年轻干部不断丰富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理论,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层次。

3、深化改革,为选拔年轻领导干部创造条件。

一是建立干部辞职制度。

把由于个人能力不够,自身行为不当,未能很好履行领导干部的职责,身体状况欠佳,不适应现任职务,或因工作失误造成一定损失和影响的领导干部,通过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办法调整下来。

二是实行干部任期制。

对领导干部任职最高年龄和在同一职位的任职年限作出规定,为年轻干部“腾位子”。

对超过任职年龄的干部在班子换届时,一般不安排进班子,而改任非领导职务。

对在同一职位上工作超过规定年限的,在班子调整时,原则上规定必须调离原工作单位。

三是实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拿出部分领导职位进行公开选拔,在机关部门积极推进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为年轻干部上岗创造更多机遇。

四是规定班子年轻干部的配备比例。

抓住党委、政府、人大等班子换届时机,明确班子配备的年轻化目标,提高年轻干部在班子配备中的比例。

4、加强管理,建好管好后备干部人才库。

一是推行后备干部公示制。

把后备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向基层、向群众、向社会公开,充分听取基层干群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推行工作评议制。

有计划地组织后备干部每月向所在部门、每季向班子成员、每年向人大、党委进行工作汇报和述职,开展民主讲评和评议,强化后备干部进取意识,增强自我培养的压力和动力。

三是推行跟踪考察制。

通过日常观察、专项测评和定期访谈、年终考评等方法,考察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倾向、能力素质等,并把考察范围向生活圈和社交圈延伸,及时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使他们保持持之以恒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向更高层次健康发展。

四是推行谈话提醒制。

在建立后备干部培养责任人的基础上,增强管理的主动性,经常性地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身不足,防患与未然,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五是推行动态管理制。

根据人才成长的动态过程,实施后备干部队伍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补充,把经不住考验、没有培养前途的及时调整出去,对基本素质好、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及时充实进来。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区县市干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目前仍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还需要不断总结、完善和探索。

主要表现在:

一是相当一部分领导班子未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

“两头小、中间大”,年轻干部总量偏少,50岁以上干部总量偏少,乡镇街道班子平均年龄偏低,县直单位班子平均年龄偏大。

二是相当一部分年轻党政领导班关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调查报告第2页子成员知识和专业结构欠合理。

缺少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的干部,缺少熟悉现代经济、农业、外经外贸及法律的干部。

三是选人视野过窄,选人余地过小。

区县大都只注重从行政事业单位选人,一个区县行政事业单位每年进人相当有限,公招人数更少,企业“两个置换”后人员基本没有管理起来。

以上问题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党的“三个代表”的实践。

因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大力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已经成为当前组织部门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总揽全局,着眼未来,规划建设“大后备”干部人才库。

建设一支来源广、数量足、素质高的后备干部队伍,是保持领导干部队伍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

干部工作必须总揽全局,树立大后备的观念,打破行业、区域、所有制以及身份、资历、职业、文凭界限,把选拔人才的触角伸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角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选人渠道,使各类人才充分涌现。

干部人才库应包涵各种、各类人才:

在身份构成中,既要有干部,又要有工人、农民和其他身份的人才。

在门类构成中,既要有党政领导型人才,又要有经济管理型人才。

在层次构成中,既要有县处级以上高级后备人才,又要有科局级中级后备人才,还要有股级以下初级后备人才。

在梯次构成中,既要有较为成熟的“应用型”领导人才,又要有新世纪的“储备型”人才。

还要有适当比例的妇女干部、非党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等人才。

储备的干部越多,选人用人的余地越大。

2、扩大视野,拓宽渠道,努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由于体制上的障碍及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干扰等种种原因,在当前选拔干部的工作中,仍存在着“小圈子”选人,凭印象选人,公开度、透明度不够等问题。

因此,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必须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增加干部工作的透明度。

一是与自荐相结合。

培养选拔青年干部,需要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同时也应特殊重视青年干部的毛遂自荐,使和自荐有机结合起来。

要提倡、鼓励青年干部毛遂自荐,要破除“枪打出头鸟”、“含而不露”等陈腐观念,强化舆论导向,为青年干部自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自荐者行列。

二是重点培养与公开竞争相结合。

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人才苗子经过有选择、有目的、有重点的培养,会更快更好地成长,对成熟的人才,要优先选拔、优先重用。

但重点培养不能代替公开竞争。

公开竞争,可以更有效地拓宽识人选人的视野,发现和掌握一批优秀人才。

公开选拔要注意公开,条件、标准、程序、结果要让广大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和监督。

3、实践育人,按绩选人,促进年轻干部走向成熟。

一是选人视野要面向工作实践。

要有改革创新精神,有丰富实践阅历和实践经验,政绩突出,为群众拥护的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

二是选人要重视实践经历。

要看一贯的德才表现,要看实践中显露出的特长和优势。

衡量德才要依据工作实绩。

要善于从干部的工作业绩中辨析德才,对在实践中表现出政治上坚定、不尚空谈、不图虚名、埋头苦干并有突出政绩的干部,要优先提拔起来,或调整到重要岗位上去。

三是培养干部要重视实践锻炼。

要使年轻干部尽快成长起来,就要把他们安排到比较艰苦、比较重要的岗位上去,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对他们要给位子、压担子,放手让他们去干、去闯,使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工作方法,积累成功经验,提高领导能力,全面增长才干。

要继续推行干部交流制,从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难易出发,加大对干部的交流。

要把是否经过多岗位锻炼,是否在几个岗位上都能取得明显的工作实绩作为考察任用的重要依据。

4、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一是完善培训机制。

按照系统化、规模化、制度化的要求组织培训。

在培训内容上,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又要强化经济知识的培训。

在培训形式上,要坚持举办专题培训与委托大专院校培训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考察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电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多渠道地培训。

在培训管理上,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

二是完善考察机制。

改革干部考察方法,广泛使用民主、民意测验的方法,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考察方法,以及动态考察、跟踪考察的方法等;对干部的评鉴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审计手段运用到考察工作中去等,进一步提高对干部评鉴的准确程度。

三是完善“吐故纳新”机制。

健全干部考核办法和制度,对表现差、不胜任现职的进行果断调整,真正使能上能下形成制度,实行能者上、平庸者下。

要实行任期制,任期满后,工作表现好、实绩突出的提任或调任,对需下岗的实行动职不动级。

四是完善管理机制。

坚持年轻干部的动态管理,注重在实践中考察干部。

建立干部的政绩管理档案,把平时管理与年度目标考核结合起来,用激励机制促进青年干部在各种环境和岗位上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在XX搜索:

关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调查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