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82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docx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及实验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模拟实验

模拟化石的形成

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模拟沙河的形成

对比实验

轮轴

斜面的作用

体验工具的用处

分组实验

把重物抬起来

杠杆的平衡

轮轴

滑轮的作用

斜面的作用

金属的性质(导电性传热性)

体验工具的用处

演示实验

化石的形成

山脉变化(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沙河的形成

观察常见的矿物

煤的燃烧

 

实验材料:

木棍、长绳、重物、小车、铁架台(带铁棍)

仪器名称:

杠杆尺、钩码

实验器材:

天平

实验材料:

轮轴实验器材、钩码、皮筋秤

实验材料:

定滑轮实验装置、弹簧秤、钩码、细绳

实验器材:

动滑轮实验装置、弹簧秤、钩码、细绳

实验器材:

滑轮组装置、弹簧秤、钩码、细绳

实验材料:

金属圆辊、弹簧秤、积木、光滑木板(只有长度不同)两块

实验器材:

植物枝条(月季枝条、柳枝、杨枝)、小刀、小木箱或花盆、土、喷壶。

实验器材:

沙子、熟石膏(或黏土或水泥)、纸盒、生物材料(贝壳、核桃、鱼骨等)、一个碗、肥皂水。

实验材料:

玻璃、酒精灯、试管夹、护目镜、一盆冷水。

实验材料:

气球、纸盒、熟石膏、水、小木棒。

实验材料:

托盘、玉米面、不规则石块。

实验材料:

喷壶、沙土、名种大小的石子、2个托盘、报纸

实验材料:

透明的玻璃瓶、沙、水、2-3块有棱角的小砖块。

实验材料:

稀释的盐酸、滴管、含有石灰岩的岩石

实验材料:

曲别针、线绳、两只烧杯或玻璃瓶、一个碟子、苏打晶体、蒸馏水。

实验材料:

干电池、灯泡、导线、开关、铁片、铝片、铜片、烧杯、热水、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凡士林

实验材料:

几种矿物、天平、信封、熟石膏混合物、锤子、棉布、泡沫塑料杯。

实验材料:

酒精灯、试管、带玻璃管的试管塞、棉花、煤。

实验材料:

开瓶器、钳子、剪子、铁丝、未打开的瓶子、绳子、布条

 

2课撬棍的学问

1.把重物抬起来

实验目的:

用木棍和长绳制作简单机械把重物抬起来

实验材料:

木棍、长绳、重物、小车、铁架台(带铁棍)

实验过程:

1.用木棍和长绳制作简单机械

2.把木棍一端挂上重物。

3.手拉另一端把重物抬到小车上。

实验现象:

使用木棍和长绳等可以把重物抬起来。

实验结论:

使用简单机械更方便省力。

2.实验名称:

杠杆的平衡(6页)

实验名称:

杠杆平衡。

实验目的:

研究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实验材料:

杠杆尺、铁架台、钩码。

实验过程:

1.组装杠杆尺,并把杠杆尺调成平衡状态。

2.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3.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

4.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做三次实验。

实验现象:

钩码挂在不同的位置上杠杆有时平衡,有时不平衡。

实验结论: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

注意:

 

A、认真调整杠杆尺平衡。

 

B.实验时不要用测力计进行杠杆尺实验,应改用钩码进行,这样可获得比较准确的结果。

3.实验题目:

怎样使用天平

实验器材:

天平

操作步骤:

 

1、取出天平放在桌面上,在盘中各放上一张大小相同的纸,旋转调节螺丝使指针指向0位。

 

2、在左侧盘中纸上放上所要称的物体。

 

3、用镊子夹出砝码放右侧盘的纸上。

 

4、增减砝码的数量,直至天平平衡。

(还可以使用游码调节)

5、计算砝码及游码总量并记录。

 

6、依次取下天平盘中的砝码和物体。

整理好天平。

将天平和砝码放回盒中

3课轮子的妙用

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步骤:

1.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

2.食指套进指环拿起测力计,是测力计自然下垂。

3.把物体挂在挂钩。

4.调整测力计的位置与眼睛相平读出力的大小并记录。

5.拿下重物,收好测力计。

注意:

1.指针是否为零。

2.使用测力计测力时,不可超出测力计上标定的最大数值。

3.使用测力计测定水平方向的力时不拿指环,应手拿测力计的上端。

4.使用测力计测定竖直方向的力时拿指环。

1实验名称:

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材料:

定滑轮实验装置、测力计、钩码、细绳

实验步骤

1)组装好定滑轮实验装置。

2)直接用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重量,记下读数。

3)在绳子的一端挂一个钩码,绳子的另一端挂在测力计上,通过定滑轮装置匀速使钩码上升,记下读数。

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发现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

实验结论:

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

2实验名称探究动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

动滑轮实验装置、弹簧秤、钩码、细绳

实验步骤:

1)组装好动滑轮实验装置。

2)直接用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重量,记下读数。

3)在绳子的一端系在横梁上,绳子的另一端挂在测力计上,通过动滑轮装置匀速使钩码上升,记下读数。

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发现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实验结论:

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注意:

A、实验时手应垂直上提。

B、可设法减小动滑轮阻力。

C、尽力加大重物的重量,可以使省力接近一半。

3实验名称:

探究滑轮组的作用

实验器材:

滑轮组装置、测力计、钩码、细绳

实验步骤:

1)组装好滑轮组实验装置。

2)直接用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重量,记下读数。

3)在绳子的一端系在横梁上,绳子的另一端挂在测力计上,通过滑轮组装置匀速使钩码上升,记下读数。

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发现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实验结论:

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注意:

A、可设法减少滑轮组的阻力。

B、测力时,测力计可垂直向下,斜向一方,也可向侧面水平拉出,上列各个方向,都不会影响测试结果。

C、实验时,测力计应倒用,即挂钩在上,提环在下。

实验名称:

探究轮轴

实验材料:

轮轴实验器材、钩码、测力计

实验步骤:

1)组装实验装置。

2)将两个钩码挂在测力计上,观察并记下读数。

3)在轴上挂两个钩码,把轮的线绳下端系在测力计上。

手握测力计向下拉动轮子,观察并记下读数。

4)在轮的线绳上挂两个钩码,轴的线绳上挂测力计,再做上述实验,观察并记下度数。

实验现象:

把钩码挂在轴上时,测力计的读数小。

实验结论:

把重物挂在轴上带动轮转动,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注意;A可设法减小轮轴阻力。

 

B、若用测力计测力,应倒用。

即钩在上,环在下,竖直向下拉动。

 

C、没有测力计时可改用钩码来测力。

4课斜坡的科学

实验材料:

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高15厘米)、斜面三块(高15、20、30

厘米各一块)、重物一个。

实验过程:

1.组装器材。

2.通过测力计将重物提起,用多少力,记录在书上。

3.在桌面立一木块,从桌面到木块依次斜搭准备好的三块光滑木板,通过

测力计沿斜面上拉动钩码,分别记录钩码被抬高的高度,移动的距离及

用力多少。

实验结论:

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省力。

实验名称:

探究斜面的作用

实验材料:

金属圆辊、弹簧秤、积木、光滑木板(只有长度不同)两块

实验步骤:

1)将金属圆辊挂在弹簧秤上,记下读数。

2)用短的光滑木板和积木在桌上搭一个斜面,通过弹簧秤沿斜面匀速向上拉金属圆辊,记下测力计的读数。

3)换成长的光滑木板重做上面实验,记下弹簧秤的读数,(斜面高度一样)。

实验现象:

将金属圆辊直接挂在弹簧秤上读数最大,其次是沿较短的木板向上拉,读数最小的是沿着长木板向上拉。

实验结论:

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省力。

7课落地生根

实验目的:

帮助植物繁殖。

(30页)

实验器材:

植物枝条(月季枝条、柳枝、杨枝)、小刀、小木箱或花盆、土、喷壶。

操作步骤:

1、将土放在木箱或花盆中,在土中挖一个洞,深度为插条长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2、选取有2-3个芽的月季(或柳、杨)枝条,用刀在节下削平,不要剥掉茎上的刺。

3、将削平的枝条插入挖好的洞中。

4、用手指轻轻按实插条的基部,用细孔喷壶喷洒足够的水,使土保持湿润。

11课寻找进化的证据

实验目的:

模拟化石的形成

实验器材:

沙子、熟石膏(或黏土或水泥)、纸盒、生物材料(贝壳、核桃、鱼骨等)、一个碗、肥皂水。

操作步骤:

1、将沙子、熟石膏(或黏土或水泥)和水,在碗里混合,搅拌成糊状。

2、向纸盒中倒入一半石膏混合物(将剩余的石膏混合物封好,防止变硬),将涂抹过肥皂水的生物材料部分压入纸盒内的石膏混合物国。

3、晾至微干时,再涂上一层肥皂水,并将剩余的石膏混合物全部倒入盒中,将生物材料全部掩埋。

4、待石膏混合物全部干燥后,去掉外面的纸盒,敲开石膏混合物,看看自己的“化石”做得怎么样。

实验结论:

化石是由于某种原因,经过长时间而形成的。

第十三课

正确使用酒精灯;

步骤演示:

①左手扶灯身,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扣放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从侧面接近灯捻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身,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注意:

①使用前检查灯捻,除掉烧焦部分,剪齐灯捻。

②灯身内酒精,最多不要超过灯身的2/3,不能少于1/4。

③拿掉灯盖或熄灭酒精灯时,一定扶好灯身,以免将酒精灯弄倒。

④绝对不可用一盏酒精灯,点燃另一盏灯,否则容易着火。

⑤万一灯内酒精洒出,使桌面或其它物体着火,不要慌张,要迅速用事前备好的湿抹布盖灭。

1、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57页)

实验目的:

探究冷热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实验材料:

玻璃、酒精灯、试管夹、护目镜、一盆冷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块玻璃,仔细观察玻璃的表面,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用试管夹夹住玻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3、加热一段时间后,把玻璃迅速放在冷水中。

4、重复以上过程3次,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注意事项:

将玻璃完整、快速的放入冷水中,小心不要被破碎的玻璃伤着。

实验现象:

实验前玻璃表面是完好的,实验后玻璃表面出现了裂痕,甚至破碎。

实验结论:

冷热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2、模拟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58页)

实验目的:

探究结冰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实验材料:

气球、纸盒、熟石膏、水、小木棒。

实验步骤:

1、用水填充一个小气球,直到像乒乓球一样大,扎紧后,把它放在纸盒中。

2、往纸盒里倒一些糊状的熟石膏(熟石膏与水的混合物),用小木棒把充满水气球推到熟石膏下1厘米处,取出木棒。

3、放置一段时间,待熟石膏变时,从盒中取出,观察熟石膏的变化。

4、把熟石膏模型放置在冰箱的冷冻室,24小时后取出,仔细观察其变化。

5、待冷冻的熟石膏恢复到室温时,看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注意事项:

充水的气球推入石膏下面时不易过深。

实验结果:

熟石膏出现裂缝。

实验结论:

结冰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3、模拟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60页)书中无步骤

实验目的:

验证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实验材料:

托盘、玉米面、不规则石块。

实验步骤:

1、在托盘内铺一层约1厘米厚的粗糙玉米面,用手拍平拍实。

2、将不规则石块摆放在玉米面上方。

3、用嘴对着玉米面轻轻吹气。

4、重复以上过程3次,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注意事项:

吹气均匀、注意不要眯眼。

实验结果:

没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被“风”吹走了,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没被吹走。

关于蘑菇石的形成,我的解释是:

沙漠中的岩石松软程度不同,当有风吹向岩石时,松软的部分被吹走了,坚硬的部分被留下了,于是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蘑菇石。

 

第十四课

1、模拟水流是沙洲的形成的主要原因(62页)书中无步骤

(七)实验名称:

沙洲形成

实验目的:

证明洪水对土壤、沙石有搬用作用。

实验材料:

喷壶、沙土、各种大小的石子、2个托盘、报纸、有关沙洲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实验过程:

1.在实验桌上铺上2张报纸,在报纸上放上两个托盘。

2.在被垫起一定角度的托盘中用沙土和小石子的混合物制作一个带有丘陵

的自然景观。

3.用喷壶模拟下雨,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改变“降雨量”的大小,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5.改变托盘的倾斜角度再次进行试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

沙洲是由上游被水带来的泥沙、石子等堆积物堆积而形成的。

(八)实验名称:

 鹅卵石的形成

实验目的:

证明岩石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以及岩石间的相互摩擦碰撞,形成鹅卵石。

实验材料:

2~3块有棱角的小砖块、沙、水、带盖玻璃瓶。

实验过程:

 1.找到2~3块有棱角的小砖块,将其形状记录在下表中。

2.将小砖块放入玻璃瓶中,并加入适量沙和水,拧紧瓶盖。

 3.每位同学依次快速用力摇动玻璃瓶1分钟,观察摇动后小砖块的变化,

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记录:

  小砖块的形状

 放入玻璃瓶前棱角明显

 第一位同学摇动结果棱角变小些

 第二位同学摇动结果棱角变得更小

 第三位同学摇动结果棱角被磨圆

实验结论:

岩石在被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由于受到河水的冲刷,以及岩石间的

相互摩擦碰撞,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圆圆的鹅卵石。

 

第十五课

实验名称:

钟乳石的形成

实验目的:

证明钟乳石或石笋是山洞里的石灰水滴落形成的。

实验材料:

曲别针、线绳、两只烧杯或玻璃瓶、一个碟子、苏打晶体、蒸馏水。

实验过程:

1.分别向两只烧杯中注入半杯蒸馏水。

然后逐渐倒入尽可能多的苏打晶

体,直至溶液不能再溶解晶体为止。

 2.将线绳打一个结,并将线绳放在溶液中浸泡。

然后把线绳两端分别浸

在两个烧杯中,把碟子放在两只烧杯中间,用曲别针把线绳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

3.坚持观察4天,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浸泡后打结的绳子不断渗出水来,滴在碟子里,碟子里的蒸馏水不断蒸发,碟子中就留下一些晶体沉淀。

一滴、两滴……水不断地出现,不断地挥发,

碟子中的晶体愈积愈多,终于生成了钟乳石。

实验结论:

钟乳石或石笋是山洞里的石灰水滴落形成的。

注意事项:

1、一定要用稀释的盐酸。

2、不要将盐酸滴在皮肤上,注意安全。

3、观察岩石滴酸后的变化时,不要用手去摸。

2、自制钟乳石。

(68)

实验目的:

探究钟乳石形成的过程。

实验材料:

曲别针、线绳、两只烧杯或玻璃瓶、一个碟子、苏打晶体、蒸馏水。

实验步骤:

1、分别向两中烧杯中注入半杯蒸馏水。

然后逐渐倒入尽可能多的苏打晶体,直至溶液不能再溶解晶体为止。

2、在线绳两端各系一个曲别针。

3、在线绳中间打一个结,然后将线绳放在溶液中浸泡。

4、将系有曲别针的线绳两端分别浸在两个烧杯中,把碟子放在两中烧杯中间,用曲别针把线绳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

5、坚持观察4天,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注意事项:

苏打晶体在蒸馏水中要充分溶解,直至饱和状态。

实验结果:

碟子里会堆积苏打晶体。

实验结论:

带有石灰岩的水体,在流动的过程中水份蒸发,石灰岩堆积形成钟乳石。

第十八课

金属的性质(导电性传热性)

实验目的:

研究金属的性质——导电性传热性

实验材料:

干电池、灯泡、导线、开关、铁片、铝片、铜片、烧杯、热水、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凡士林

实验过程:

一)导电性

1.连接电路。

2.分别把铜、铁、铝片连入电路。

3.观察小灯泡是否亮起来。

4.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现象:

把铜、铁、铝片连入电路时,小灯泡亮起来。

注意:

1、要注意检查电器元件是否完好。

2、实验完毕,要将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以免损坏仪器。

二)传热性

方法一

1.用手轻轻触摸感受铜、铁、铝片温度。

2.把热水倒入烧杯中。

3.分别把铜、铁、铝片放入烧杯中。

4.放置一段时间后取出。

5.用手轻轻触摸感受温度。

方法二

1.把火柴用凡士林粘到铁棍上,如图。

2.用酒精灯加热。

3.观察火柴棒。

4.换铝片、铜片重复试验并观察。

实验现象:

(方法一)铜、铁、铝片放入烧杯的热水一段时间后变热;

(方法二)火柴棒从靠近酒精灯的地方依次掉落。

实验结论:

金属具有导电性和传热性。

注意:

正确使用酒精灯。

开采一个“矿”(83)

实验目的:

模拟开采金属矿的过程。

实验材料:

几种矿物、天平、信封、熟石膏混合物、锤子、棉布、泡沫塑料杯。

实验步骤:

1、选取2-3种不同的矿物,各取一小块,分别称量其质量,并将矿物名称和质量记录在纸条上。

2、在泡沫塑料杯里倒入一层熟石膏混合物,加入一种矿物,再加一层熟石膏,在熟石膏上再放另一种矿物,做成“矿石体”。

3、把“矿石体”放置24小时,使它坚固。

并从杯中取出。

在“矿石体”上写下本组矿业公司的名字,与其他小组的“矿石体”放在一起。

4、想办法把“矿物”开采出来,并称量其质量。

注意事项:

在活动中要戴护目镜,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

实验结论:

采矿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

第十九课

如何给试管加热:

1.普通试管可以直接加热,加热前先将试管外壁水擦干。

2.装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量的1/2,加热时不超过试管的1/3。

3.加热时须用试管夹,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试管口套进,夹在试管口中上部(接近试管口1/3),取的时候也从试管下部取出。

4.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在试管底部集中加热,并不断移动试管。

试管应倾斜约45°,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5.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稍向下,应行进行预热,预热的方法是:

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对已固定的试管,可移动酒精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位加热。

1、煤的燃烧(87)

实验目的:

探究煤燃烧产生什么?

实验材料:

酒精灯、试管、带玻璃管的试管塞、棉花、煤。

实验步骤:

1、在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纯净煤,在试管口放点棉花,用带玻璃的试管塞将试管口塞住。

2、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直到试管里的煤发红。

3、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事项:

加热试管要均匀,要用工具夹试管,不要用手触摸,注意安全。

实验结果:

1、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时产生蓝色火焰。

2、试管里的棉花上则有黑色的黏稠状的油状物产生。

3、试管里的煤粉燃烧后产生了黑色的炭状物。

实验结论:

煤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煤气、煤焦油和焦炭。

 

21课体验工具的用处

实验目的:

体验工具的用处

实验材料:

开瓶器、钳子、剪子、铁丝、未打开的瓶子、绳子、布条

实验过程:

方法一)1直接用手起瓶盖。

2用开瓶器起瓶盖。

3比较效果。

方法二)

1.直接用手弄断铁丝(布条)。

2.用钳子(剪子)弄断铁丝(布条)(注意安全)。

3.比较工作时间、用力大小。

4.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现象:

1、直接用手起瓶盖时起不开,用开瓶器起瓶盖轻松打开。

2、直接用手弄断铁丝(布条)时间长,费力;用钳子(剪子)弄断铁丝(布条)时间短,省力。

实验结论:

使用工具可以缩短时间,减少用力,提高工作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