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8590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2018.5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

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

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

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

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

“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

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

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

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

(25分)

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

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

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

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

帝舜曰:

“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

”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窋立。

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不窋卒,子鞠立。

鞠卒,子公刘立。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

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庆节卒,子皇仆立。

皇仆卒,子差弗立。

差弗卒,子毁隃立。

毁隃卒,子公非立。

公非卒,子高圉立。

高圉卒,子亚圉立。

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

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已复攻,欲得地与民。

民皆怒,欲战。

古公曰:

“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

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

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

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作五官有司。

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

古公曰:

“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亡如荆蛮,文身段发,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

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

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史记·周本纪第四》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地之宜察看移船相近邀相见互相

B.去稷不务离开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C.复修后稷之业修治又重之以修能美好的

D.文身段发头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散发粮食

5.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姜原为帝喾元妃何以伐为

B.心忻然说河东凶亦然

C.居期而生子或百步而后止

D.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斧斤以时入山林

6.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①以为不祥②其游戏,好种树麻、菽③及为成人④民皆法则之⑤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⑥是社稷之臣也⑦明年秋⑧因为长句⑨整顿衣裳起敛容⑩暮去朝来颜色故⑪老大嫁作商人妇⑫凄凄不似向前声

A.②④⑥⑨B.①②③⑥C.①⑤⑩⑫D.③⑥⑨⑪

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B.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C.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D.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周的始祖后稷,小的时候就很出众,有伟人的高远志向。

早在唐尧时代,后稷就担任农师,掌管农业生产。

B.后稷的后代公刘、古公亶父虽然生活在戎狄地区,仍然率领族人继续施行兴农措施,使部族逐渐强大。

C.古公亶父为了躲避戎狄的侵扰,率族离开豳地移居岐下,营建城邑,修治村落,设立官职,广行仁义,建立了周国。

D.周之兴盛一定程度上源于其不同阶段不同首领的厚民爱民,古公亶父就曾因爱护人民而带领家众去豳就岐下,而百姓也都扶老携幼,又跟着古公来到岐下。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

(5分)

(2)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亡如荆蛮,文身段发,以让季历。

(5分)

(二)翻译句子。

(14分)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

无乃尔是过与?

(3分)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4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分)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分)

三、诗歌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3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

①树杪:

树梢。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四、古诗文默写(共10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女也不爽,。

,二三其德。

(《诗经•氓》)

(2)青泥何盘盘,。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3),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4),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5)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6),恐美人之迟暮。

,何不改此度?

(屈原《离骚》)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二十年来,各种语文教学方法纷纷涌现,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却屡试不爽,效果不尽如人意。

B.每一个中国人,帝王也好,起义领袖也好,革命者也好,都自认是炎黄子孙,都声明要继承华夏遗产。

谁也不想祸起萧墙,自挖墙脚。

C.夜幕降临,悄然升起的明月珠圆玉润,清冷皎洁的银辉洒满夜空,为赏月的人默默送上温馨的祝福。

D.在指挥大师艾森巴赫的指挥下,钢琴家郎朗和世界著名的费城交响乐团在民族宫大剧院上演了钢琴协奏曲《黄河》,真可谓琴瑟和谐。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B.对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C.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也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D.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在起草《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所有人都享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凡是诗词,都是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传达出一种情致。

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

     ,     ,      ,     ,      ,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见不出来,必需朗读,而且反复朗读。

①抓住情致,必须抓住语言的音乐性

②诗词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须加以反复回味,设身处地地体验

③要做到这一点,单像读故事那样一眼看过去,还不济事

④诗词的情致是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分不开的

⑤才可以逐渐浸润到它的深微地方,领略到它的情感

A.③②⑤④①   B.①②③④⑤    C.③①⑤④②    D.①④③②⑤

1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

“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B.唐人把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萌芽,在初唐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古体诗相对于近体诗而言,形式较为自由。

《蜀道难》《琵琶行》就属于古体诗,《登高》则属于近体诗。

C.蝉,是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意象,它往往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如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D.词,又称“长短句”“诗余”“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

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拓宽了词的形式和内容。

19.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的发展。

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选取《虞美人》中的一个句子,展开联想,描写一个场景。

不少于100个字。

(4分)

六、写作(共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每年的3月20日是国际幸福日,设此意在强调幸福的价值,因为“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基本目标之一”。

联合国2017年《世界幸福报告》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世界范围内的幸福国家在促进幸福的主要因素上都名列前茅,这些主要因素有:

关爱、自由、慷慨、诚实、健康、收入和良好的国家治理。

而在全球国家幸福感排名中,排在前列的国家都在如下的几个因素上得了高分:

收入、健康寿命预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有人陪伴、自由、信任。

根据材料,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从以上关键词中选择两到三个,形成有机关联,体现自己的幸福观,写出自己对幸福生活的感受、期许或认识。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人:

王洁珍

审题人:

高峰

月考语文答案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D4.【答案】C

5.【答案】C6.【答案】B7.【答案】B8.【答案】B

9.【答案】

(1)尧帝听说了这情况,就举任弃担任农师的官,(教给民众种植庄稼,)天下都得到他的好处,他做出了很大成绩。

(“举”“利”“功”各一分,句意2分)

(2)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让季历继位以便传位给昌,就一块逃到了南方荆、蛮之地,(随当地的习俗,)在身上刺上花纹,剪掉了头发,把王位让给季历。

(“亡”“如”“文”各一分,句意2分)

10.【答案】略

11.【答案】C

【命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C项,“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理解有误。

这里“井”指村落。

“万井”引申为千家万户。

巴峡地形以山地、丘陵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而且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缺少“出”的立体感;在同一视野中,“二水”与村落更有层次感。

12.【答案】B

【命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手法分析,要抓住关键“鸟雀之声”“思乡”分析。

A.诗句的意思是:

黄昏时分,黄鹂啼啭,主人公在玉制的镜台前伤心。

传递的应是深闺宫怨之情。

B.诗句的意思是:

天已寒凉,大雁急于回归温暖的故乡,所以“雁声急”;时已“岁晚”,羁旅之客急求回家团圆,但归程遥遥。

急切的雁声表现的是客居之人路遥急归的思乡之情。

所以此项是以“鸟雀之声”传递“思乡之情”。

C.诗句的意思是:

苍鸠鸣叫,似两两相语于竹间。

传递的是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D.诗句描绘的是晚春景物,没有传递“思乡之情”。

13.【答案】《晓行巴峡》所用意象,晴江、浣女、朝日、水国、舟中市、万井等,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不悲苦。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二句,选用“猿鸣”“玉露”“枫树林”等意象,渲染了萧瑟阴森的氛围,色调凄冷,感情悲苦。

【命题分析】此题属于比较鉴赏题,题干中已经明确给出了比较的角度,即意象和情感。

解答此题,首先应该找出各个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通过这些意象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猿鸣”。

猿鸣极哀,诗人通过猿的鸣叫声,渲染了巫峡的凄清,表达了内心的凄凉和悲苦。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玉露”“枫树林”。

诗人借此写出了秋天巫峡的凋零衰败之气,表达了内心的凄苦。

《晓行巴峡》描写三峡,选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万井、二流等色调明丽、富有巴峡乡土气息的意象,表达了作者身处清丽的景物之中的闲适之情;从诗歌最后一句可知,诗人还有思乡之情。

14.略15.B16.A17.A

18.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③更名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19.略

20.略

【参考翻译】

周的始祖后稷,名叫弃。

他的母亲是有邰(tái,台)氏部族的女儿,名叫姜原。

姜原是帝喾(kù,酷)的正妃。

姜原外出到郊野,看见一个巨人脚印,心里欣然爱慕,想去踩它一脚,一踩就觉得身子振动像怀了孕似的。

满了十月就生下一个儿子,姜原认为这孩子不吉祥,就把他扔到了一个狭窄的小巷里,但不论是马还是牛从他身边经过都绕着躲开而不踩他,于是又把他扔在树林里,正赶上树林里人多,所以又挪了个地方;把他扔在渠沟的冰上,有飞鸟飞来用翅膀盖在他身上,垫在他身下。

姜原觉得这太神异了,就抱回来把他养大成人。

由于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弃。

弃小的时候,就很出众,有伟人的高远志向。

他游戏的时候,喜欢种植麻、豆之类的庄稼,种出来的麻、豆长得都很茂盛。

到他成人之后,就喜欢耕田种谷,仔细观察什么样的土地适宜种什么,适宜种庄稼的地方就在那里种植收获,民众都来向他学习。

尧帝听说了这情况,就举任弃担任农师的官,教给民众种植庄稼,天下都得到他的好处,他做出了很大成绩。

舜帝说:

“弃,黎民百姓开始挨饿时,你担任了农师,播种了各种谷物。

”把弃封在邰,以官为号,称后稷,另外以姬为姓。

后稷的兴起,正在唐尧、虞舜、夏商的时代,这一族都有美好的德望。

后稷死后,他的儿子不窋(zhú,竹)继位。

不窋晚年夏后氏政治衰败,废弃农师,不再务农,不窋因为失了官职就流浪到戎狄地区,不窋死后,他的儿子鞠(jū,居)继位。

鞠死后,儿子公刘继位。

公刘虽然生活在戎狄地区,仍然治理后稷的基业,从事农业生产,巡行考察土地适宜种什么,从漆水、沮水,渡过渭水,伐取木材以供使用,使得出门的人有旅费,居家的人有积蓄。

民众的生活都好起来。

各姓的人都感念他,很多人迁来归附他。

周朝事业的兴盛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所以,人们创歌谱乐来怀念他的功德。

公刘去世后,儿子庆节继位,在豳(bīn,宾)地建立了国都。

庆节去世后,儿子皇仆继位。

皇仆去世后,儿子差弗继位。

差弗去世后,儿子毁隃继位。

毁隃去世后,儿子公非继位。

公非去世后,儿子高圉(yǔ,语)继位。

高圉去世后,儿子亚圉继位。

亚圉去世后,儿子公叔祖类继位。

公叔祖类去世后,儿子古公亶父(dǎnfǔ,胆,甫)继位。

古公亶父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普施仁义,国人都爱戴他。

戎狄的薰(xūn,熏)育族来侵扰,想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就主动给他们。

后来又来侵扰,想要夺取土地和人口。

人民都很愤怒,想奋起反击。

古公说:

“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

现在戎狄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的土地和民众。

民众跟着我或跟着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民众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我牺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却做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干。

”于是带领家众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岐山脚下居住。

豳邑的人全城上下扶老携幼,又都跟着古公来到岐下。

以至其他邻国听说古公这么仁爱,也有很多来归从他。

于是古公就废除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建筑房舍,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

又设立各种官职,来办理各种事务。

民众都谱歌作乐,歌颂他的功德。

古公的长子名叫太伯,次子叫虞仲。

他的妃子太姜生下小儿子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她也像太姜一样是贤惠的妇人。

生下昌,有圣贤的祥兆。

古公说:

“我们家族有一代要兴旺起来,恐怕就在昌身上应验吧?

”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让季历继位以便传给昌,就一块逃到了南方荆、蛮之地,随当地的习俗,在身上刺上花纹,剪掉了头发,把王位让给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继位,这就是公季。

公季学习实行古公的政教,努力施行仁义,诸侯都归顺他。

公季去世,儿子昌继位,这就是西伯。

西伯也就是文王,他继承后稷、公刘的遗业,效法古公、公刘的法则,一心一意施行仁义,敬重老人,慈爱晚辈。

对贤士谦下有礼,有时到了中午都顾不上吃饭来接待贤士,士人因此都归附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