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8789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docx

中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1

2011年四川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篇

1.(2010四川巴中)阅读《风雨中的菊花》一文,完成5—10题。

(18分)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

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

”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

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

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

“滚!

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

”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

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

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

“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

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

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

”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

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

”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

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

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

“你要看点什么?

”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

”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

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

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

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

他的眼前模糊了。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

 

6.作者安排小乞丐向牵狗的妇人讨钱的情节的作用是什么?

(3分)

 

7.你是如何理解标题“风雨中的菊花”?

(3分)

 

8.品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多尔先生对小男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每框不超过3字)

(3分)

9.“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

”句中加点词语指什么?

(3分)

 

10.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能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和感悟。

批注的角度很多,请从文章中摘录一处文字并进行批注。

(3分)

摘录内容

批注

【巴中答案】

5.多尔看到一个小乞丐讨钱买花献给死去的母亲,深受感动。

(3分)(或:

“小乞丐用辛苦讨来的钱买花献给死去的母亲”也可给分)

6.小乞丐为讨足给妈妈买花的钱,忍受侮辱。

说明了讨钱的艰难(1分);这个情节与后面多尔给了小乞丐1美元形成对比,表现多尔的同情心。

(2分)

7.“菊花”寄托着小乞丐对母亲的哀思。

“风雨”的环境渲染了气氛,更能表现出对母亲的热爱与怀念。

(3分)

8.难过惊讶感动(共3分,每空1分。

意思相近即可)

9.小乞丐买花献给过生日的妈妈。

(3分)(意思相近即可)

10.(3分)(摘录1分,批注2分。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示例:

摘录内容

批注

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

“一步一步地缓缓地”表现了小乞丐献花态度的虔诚,对母亲充满了哀思与怀念

2.(2010四川达州)阅读王鼎钧《那树》(有删改),完成7-12题。

(14分)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旋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②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③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④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

⑤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⑥不久,计程车像饥蝗拥来。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幼稚园也搬了。

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

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⑦啊,啊,树是没有脚的。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⑧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

于是人死。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

⑨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

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

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

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

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

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

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

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

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

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

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⑩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

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

……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倒坍(tān)周道如砥(dǐ)

B.虬须(zhá)毫不紊乱(wěn)

C.踝骨(luǒ)举镐挥斧(gǎo)

D.秩序(zhì)刽子手(kuài)

8.从选文①-④段看,“那树”为人类作了哪些贡献?

(2分)

答:

9.选文第⑤段中“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

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一句表现了“那树”怎样的品

质?

(2分)

答:

10.选文对伐木工人挖走树根的描写耐人寻味,请赏析第⑩段中的划线句。

(2分)

答:

11.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作者主要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但有几处是引用他人的话,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B.第⑧段中“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一语渲染了树被伐倒之时庄严、悲壮的气氛。

C.选文以议论结尾,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D.选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那树”真实的性灵,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

12.根据市政规划,你家附近将要修建一个文化宫,以丰富市民生活,一棵百年古树将面临

被屠戮的命运。

为了让“那树”的悲剧不再上演,你将如何说服市政规划局局长,请写下

你要说的话。

(4分)

答:

【达州答案】(14分)

7.(2分)A(B项zhá应为qiú;C项luǒ应为huái;D项kuài应为guì)

8.(2分)抗击台风给人类树立榜样;给祈求平安的人心理安慰;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幼稚园里的孩子带来快乐;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

(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答到四点即可给全分)

9.(2分)表现了那树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质。

(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10.(2分)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刽子手”恣肆杀戮的丑态,那映在“路面上”、“窗帘上”的巨大阴影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无知行为的愤恨之情。

(赏析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11.(2分)C(选文是以叙述结尾)

12.(4分)(此题是开放题。

要求:

称谓恰当,理由合理明确,表达符合情境,语言得体)

3.(2010四川乐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有家无长

高由

   请问你的家长是……?

   家长是干什么吃的?

   面对这两个极简单的问题,如今我们却

很难回答。

可能,大多数的城市家庭已经民主化,不需要“家长”这东西。

只有当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或派出所填写“户主姓名”时,才需要这样一个角色。

于是,纷争不断,离婚率攀升,家庭教育失衡……

   在个人主义时代,最先受到挑战的并不是单位首长,而是家庭的家长。

没有多少人觉得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角色有多么重要,除非家庭危机出现。

   通常,家长就是无限的“支付宝”。

   家长就是免费的“家政工”。

   家长就是全天候的“出气筒”。

   ……没有人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更无人乐意接受一个整天板着面孔管束着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睡的传统家长。

   家,应该是温馨的天堂,是自由的牧场。

可有时家也是冰凉的地狱,刻板的作坊。

天堂与地狱之间,并没有隔着一堵墙。

但是,人在“家”中,并非没有边界。

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翁婿之间,都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家庭规则”。

   试问,现代家庭几个有家规的?

谁来制定家规?

制定了家规谁来遵守?

   漫长的小农社会,孔孟之流规则了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唱歌,妇相随,千人吃饭,主事一人,虽然家庭的人伦悲剧是不少的,总的说来还是稳定的,稳定了几千年。

   到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家庭结构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过去三代同堂的家庭变为今日的三口之家,老婆当家,小鬼当家,还是老公当家?

反倒成了一个问题了。

一家之中,谁最最重要

父母,岳父母?

孩子,老公?

妻子?

应该说家庭成员中的每个人都重要。

实际上,有人把父母看得最重,因为“我”是父母生的,老人的日子较短。

有人把孩子视为家庭核心,因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爱情的结晶。

这些都有道理。

然而,往往如此就引发家庭大战。

   谁来平衡家庭矛盾?

维系家庭的核心力量到底是血脉还是爱?

契约?

这实在是天下第一难的问题。

   有人当得好皇帝,当不了家长;有人擅长处理复杂的国家事务与国际关系,却处理不好家庭关系。

   家庭生活中没有“圣人”,没有“伟人”,更没有什么书记、省长,学者、教授。

   但家里一定得有一个“长”,此“长”非官长,非年长,非智长,他(她)本来就在“家”里,是一头猪也!

   古人造字,《说文》以房下有豚为“家”,意即房子里有猪,因为猪在农耕时代最为宝贵。

这样解释得通吗?

牛、马、鸡、狗诸畜,何比猪贱?

我以为宜作新解:

猪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牺牲,堪为一家之长。

                                      (摘自新浪网上高由的博客)

16.联系文章回答第8段中加点词“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

(4分)

答:

                                                        

17.说出第13段中加点词语“家庭大战”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分)

答:

                                                        

18.第16段“家庭生活中没有‘圣人’,没有‘伟人’,更没有什么书记、省长,学者、教授”意在说明家庭生活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4分)

答:

                                                        

19.第17段中,把一家之长比喻成一头常人常常讽刺、挖苦并鄙视的猪,其理由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理由是                                                        

   好处是                                                        

20.仿照第9段划横线的句子,仍然以“家”为对象,再写出一组句子,表达出你对“家”的真切感受和认识。

(4分)

例句:

家,应该是温馨的天堂,是自由的牧场。

可有时家也是冰凉的地狱,刻板的作坊。

答:

                                                        

【乐山答案】散文阅

读(20分)

16.(4分)答:

无限的“支付宝”、免费的“家政工”、全天候的“出气筒”等。

(必须答完整才能得4分) 

17.(4分)答:

确定某个家庭成员为最重要和核心之后而引发的激烈的矛盾冲突。

(答出“最重要和核心”2分,答出“矛盾冲突”2分)

18.(4分)  答:

不能用圣人、伟人的操行标准作为依据来指导家庭生活,不能用书记、省长的行政命令作为要求来组织家庭生活,不能用专家学者的学术理论作为教条来规范家庭生活。

(答到一点给2分,答到两点给3分,答到三点给4分)

19.(4分)

答:

理由:

他(她)本来就在“家”,《说文》以房下有豚为“家”(1分),猪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堪当此

任。

(1分)

好处:

恰好突出了家长地位低下、角色尴尬,但又不可缺少;这个比喻一反常态,新颖独到,不落俗套,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家长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和地位,能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和反思。

(分号前后各得1分,意思相符即可)    

20.(4分)

答案示例:

家应该是明媚的春天,是美丽的花园。

可有时家也是阴晦的冬天,荒凉的沙漠。

(符合仿写要求,酌情给分。

4.(2010四川泸州)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0—13题。

雪地里的迎春花

我十岁那年,父亲终于决定外出谋生。

他说,他得出去挣点钱,以后让我进城念好的学校。

他说话时,母亲正倚在门上,用破旧的头巾扑打着身上的灰尘。

父亲走的这天,母亲没有出门送他。

我以为,母亲并不在乎父亲的走与留。

殊不知,我却在午后的玩耍中,偶然看到了蹲坐在玉米地埂上的母亲。

正独自默默流泪。

面前的母亲和一个时辰前与父亲欢笑着告别的母亲俨然判若两人。

父亲回来的那天,隔壁邻居都过来看了。

母亲一直不说话,父亲从兜里掏出一枚精致的黄色发卡。

我认识,那是一朵多么漂亮的迎春花啊!

黄色的蕊,黄色的瓣,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父亲将它插入母亲的发隙中,用手指一按,“啪”一声,别在了头上。

母亲于是欢喜地进了厨房,只剩我和父亲在门前嬉闹。

没过几天,父亲又回到城里去了。

其间,他给家里写过两封信,说自己在一家公司里做搬运工,货物虽不重,可都是高档货,很能赚些钱,叫我和母亲不要担心。

那两封简短的信,不识字的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

而她每听完一遍,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时间。

春节前,母亲收到了父亲的汇款。

经过一夜的深思,母亲最终决定带我去城里添置些东西,好给父亲一个惊喜。

母亲买了一条羊毛围巾、两张年画和一个偌大的二手衣柜。

母亲说,这种衣柜,放在家里够气派。

衣柜有了,可搬运成了问题。

我们只得花一点工钱,去桥头上雇个搬运工。

桥头的工人可真多啊,密密麻麻地聚集了一地。

前头的几个老练的小工一看到我和母亲,便迅速起身围了过来。

寻思间,一个声音粗犷的男人对着密集的小工打趣:

“嘿,是不是又来老板了?

找我啊,我力气可大着呢,庄稼人!

不偷懒儿!

母亲迅速拨开人群,循声望去。

不远处的空地上,坐着一个头发蓬乱,衣衫褴褛的男人。

我看不清那张黑黝黝的脸,只是他手臂上特有的疤痕,让我辨认出,他便是我的父亲。

他在见到我与母亲的一瞬间,惊慌失措地捂着肚子往远处跑,似乎是急着上厕所。

母亲没有叫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熟悉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视野里。

然后她随便指了一个在旁的男人,拉着我,飞也似的离开了。

我气喘吁吁地抬头,看到母亲那簌簌滴落的眼泪打湿了那条新买的羊毛围巾。

父亲出事的那天,母亲正在门前扫雪。

一个神色匆忙的男人从马车上跳下来说:

“不好啦,不好啦,虎子他爹出事儿了!

父亲是在搬运家具时出事的。

楼梯上有水结了冰,父亲一时没有站稳,摔了下来。

那张一百多斤重的八仙桌,便毫不留情地砸向了他的身体。

父亲最终没能救活。

抬棺那天,母亲盘起了头发。

将那朵柔黄的迎春花缓缓插入了发际。

我没有哭,母亲也没有。

亲朋散去之后,我和母亲默默地收拾家里的残局。

洗碗时,她捋着蓬乱的头发惊呼:

“我的发卡呢?

我的发卡呢?

当夜,母亲硬拉着我,在漫天的雪花中,寻找父亲送她的那一枚黄色发卡。

我从来没有见她如此疯狂过。

大雪呼啸着席卷了山野。

漆黑的夜,路上,我和母亲趴跪在冰凉刺骨的雪地上,一步一步地顺着掩埋父亲的方向找寻而去。

母亲的发卡真丢了。

父亲下葬时,她不曾哭泣,如今却在惨白的雪夜里,为一枚没有生命的发卡哭得没了声息。

当雪花再度悄然覆盖了村庄,我已不觉寒冷。

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

10.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全文简要作答。

(2分)

答:

11.文中写了母亲的三次流泪哭泣,请简要回答母亲每次哭泣的原因。

(6分)

答:

12.为什么母亲每听我读完一遍父亲写的信,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的时间?

(2分)

答:

13.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的含义。

(4分)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

答:

【泸州答案】现代文阅读(14分)

10.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爱儿子、爱妻子,自尊心很强的人。

(“自尊心很强”必答,1分,其他任意答出1点,1分,共2分)。

11.①母亲因不舍父亲离开而流泪。

②看到父亲穷困的处境,母亲因难过而流泪。

③丢失发卡,母亲因伤心而哭泣。

(1点2分,共6分)

12.母亲对父亲非常牵挂和担心。

(共2分,答到“担心”即可,没答“担心”扣1分)

13.发卡凝聚着父母间深深的爱,(2分),无论它在哪里,都将永远替地下的父亲陪伴母亲。

(1分)这种爱是温馨的,它能抵御严寒,给人温暖。

(1分)(共4分)

5.(2010四川眉山)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回答25~29题。

(15分)

父子应是忘年交

冯骥才

儿子考上大学时,闲话中提到费用。

他忽然说:

“从上初中开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钱缴学费。

”我和妻子都吃了一惊。

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

我问他:

“你哪来的钱?

“平时的零花钱,还有以前过年的压岁钱,攒的。

“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钱?

”我犹然不解。

他不语。

事后妻子告诉我,他说:

“我要像爸爸那样一切都靠自己。

”于是我对他肃然起敬,并感到他一下子长大了。

那个整天和我踢球、较量、打闹并被我爱抚的捉弄着的男孩儿已然倏忽远去。

人长大不是身体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现的软髭和颈下凸起的喉结,而是一种成熟,一种独立人格的出现。

但究竟他是怎样

不声不响、不落痕迹的渐渐成长,忽然一天这样的叫我惊讶,叫我陌生?

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关注于人生的季节和社会的时令,关注那每一朵嫩苞一节枯枝一块阴影和一片阳光,关注笔尖下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和每一个词语的准确,因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边却早已悄悄发生变化的儿子?

我把这感觉告诉给朋友,朋友们全都笑了,原来在所有的父亲心目中,儿子永远是夹生的。

对于天下的男人们,做父亲的经历各不一样,但做父亲的感觉却大致相同。

这感觉一半来自天性,一半来自传统。

1976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铺。

“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

事后我逢人便说自己如何英勇的捍卫了儿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气,那份英雄感,其实是一种自享——享受一种做父亲尽天职的快乐。

父亲,天经地义是家庭和子女的保护神。

天职就是天性。

至于来自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便是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姿态……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这种父亲的专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亲就将这种专利原原本本继承下来。

这是一种“传统感觉”,也是一种“父亲文化”。

我们就是在这一半天性一半传统中,美滋滋又糊里糊涂的做着父亲。

自以为对儿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尽收眼底,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成人,才惊奇的发现自己竟然对他一无所知。

最熟悉的变为最陌生的,最近的站到了最远,对话忽然中断,交流出现阻隔。

弄不好还可能会失去他。

人们把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给“代沟”这个字眼儿,却不清楚每个父亲都会面临重新与儿子相处的问题。

我想起,我的儿子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

我为什么不把这看作是他对我工作的一种理解与尊重?

他也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我为什么没有看到文学在他心里也同样的神圣?

我由此还想到,照看过他的一位老妇人说,他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从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过好奇与艳羡……当我把这些不曾留意的许多细节,与他中学时代就自己缴学费的事情串联一起,我便开始一点点向他走近。

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

直到今天我才探进头来。

被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种幸福。

当我看到了他独立的世界和独立的人格,也就有了与他相处的方式。

对于一个走向成年的孩子,千万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

我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会表达出来而已。

他呢,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时,他才介入进来。

我们对彼此的世界,不打扰,不闯入,不指手画脚,这才是男人间的做法。

我深知他不喜欢用语言张扬情感,崇尚行动本身;他习惯于克制激动,同时把这激动用隐藏的方式保留起来。

我们的性格刚好相反,我却学会用他这种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

比方我在书店买书时,常常会挑选几本他喜欢的书,回家后便不吭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