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9081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docx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做好2005年发展和改革工作

邸     亮

(2005年1月12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组建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总结2004年工作,讨论安排2005年发展和改革工作。

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很重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焦天成同志还要做重要讲话。

下面,我围绕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和2005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两大主题讲四点意见。

   一、200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的简要回顾和发展改革部门主要工作的简要总结

   

(一)200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的简要回顾

   2004年,全市上下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收、扩大就业五个重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8.13亿元,同比增长12.1%。

其中:

第一产业完成34.98亿元,增长4.67%,第二产业完成37.05亿元,增长19.56%,第三产业完成36.1亿元,增长11.75%。

完成工业增加值25.16亿元,增长16.25%;固定资产投资46.03亿元,增长3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亿元,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95元,净增465元,增长8.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35元,净增244元,增长10.65%;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4.93亿元,增长8.56%,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67亿元,增长13.79%;人口自增率6.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九个明显变化: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自1999年以来经济增长一直保持10%、11%以上,2004年已达到12%以上。

我市已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已有一定基础,受经济增长惯性影响,2005年全市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预计增长11%以上。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越来越好。

二是农业增长能力明显增强。

农业在连续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达到92.78万吨,仍是仅次于2003年的第二个历史最好丰收年。

全市发展订单农业94.53万亩,优质作物面积达到250.45万亩,高效作物面积达到71.63万亩。

新增规模养殖户2300户,累计达到9.03万户,肉类总产量达到9.99万吨,增长11.6%。

建立各类专业化合作组织159个,带动农户27万多户。

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40.01亿元,增长21.04%,其中,乡镇工业增加值完成17.3亿元,增长19.81%。

农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高,保收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工业经济运行状况明显好转。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内部机制逐步完善,工业经济呈现出明显的恢复性增长。

工业增加值增速提高2.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90.1%,提高6.35个百分点。

四是项目建设规模明显扩大。

发展抓项目在全市上下已成共识,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全市共开展各类建设项目587项,投资总额252.5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2.31亿元。

其中:

建成项目199项,完成投资15.71亿元;结转今年续建项目185项,总投资90.38亿元;有88项,总投资9.94亿元的项目已具备开工建设条件,部分项目投资计划已下达。

项目建设规模不断放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拉动经济增长2.87个百分点,较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增幅居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首。

五是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武威文庙、南入市口等4个城区广场、二环南路等道路改拓建、天祝县达隆路跨河大桥、垃圾处理、集中供热、部分城市供水排水管网改造、农村病险水库加固、县区人饮解困、农村小康住宅建设,城乡医疗救治预防体系的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等一大批项目的建成投运,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

金武路的修建,拉近了金昌与武威的时距与交流,干天路的修通,连结了古浪、天祝两县东西两边山区人民互相往来的通道。

六是对外开放程度和招商引资的数量与质量明显提高。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参加各种经贸洽谈会,精心组织举办“天马”旅游节,加大力度宣传推介武威,极大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

全市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26项,其中,新开工建设83项,续建43项,落实到位资金9.23亿元。

七是市县区财政收入明显增长。

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调整预算的100.38%,超收186万元,增收3927万元,增长8.56%,增幅提高3.2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完成调整预算的107.22%,超收1800万元,增收3237万元,增幅较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状况是近年来比较好的一年,凉州区、民勤、古浪、天祝三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9.96%、18.31%、20.53%和29.82%。

财政运行不断走向良性循环轨道。

八是投资创业的环境明显优化。

以着力解决项目建设、工业化、“三农”问题、城镇化、发展资金、就业和再就业六个重大现实问题为突破口,找问题,查原因,查摆出具有代表性的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七个方面,清理取消审批事项627项,精减79.4%。

加大力度克服影响发展环境的各种因素,制定落实了《关于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启动了政务大厅,实行“一门受理、通知相关、内部运作、限时办结”的作法,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出现了审批事项减少、审批权力下放、投资准入门槛降低、办事手续简化的可喜景象。

九是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全市上下把农民增收和就业再就业始终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大扶贫建设力度,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大力实施低保工程,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大力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条件。

落实扶贫建设资金5800多万元,其中,地方财政资金70万元,“三西”资金1385万元,以工代赈资金2577万元,国债1790万元,财政担保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154万元,发放低保资金2007万元,累计发放35万多人(次)。

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15.84万人,增长10.2%,新增城镇就业8700多人,3.6万多人享受低保救助。

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2.38万人,1.97万人基本解决温饱,3.03万人稳定解决温饱,建成农村小康住宅1.73万户,有效促进了社会稳定。

   

(二)2004年全市发展改革(计划)部门主要工作的简要总结

   一年来,发展改革(计划)系统的同志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围绕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抓项目”这一战略思路,勇挑抓项目工作重担,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抓项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发展抓项目作为全市工作的着力点,更是发展改革(计划)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牢固树立“不抓项目就是失职,不会抓项目就是不称职”的思想,进一步强化项目意识,积极发挥投资主渠道作用,主动与其它部门配合协作,数十次上兰州、跑北京,汇报衔接,争取项目资金,对全市项目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抓项目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创新思路,改进作法,狠抓项目前期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项目谋划会,邀请省、市项目工作方面的专家、领导为我市项目建设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在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的前提下,结合我市实际论证储备了一批前期项目。

已初步筛选“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115项,总投资近300亿元。

二是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坚持以高质量的项目前期工作争项目,以项目争投资,是投资体制改革后争取项目的一个重要条件。

市县区发改部门坚持这一原则,认真对接投资政策,捕捉投资信息,精心选报项目,全力争取资金。

通过计划渠道争取落实各类建设资金2.12亿元,其中:

国债资金13047万元,以工代赈资金2130万元,国补资金5509万元,省补资金522万元。

重点支持了城镇基础设施、农林水牧、扶贫开发、工业技改、能源交通、农产品市场、教育卫生、公检法司等方面,总投资5.95亿元111个项目的建设。

三是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

自始至终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改革工作的一件大事,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特别是县区计划部门,在人员少、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不辞艰辛,不怕劳苦,既是招商引资工作的主力军,也是举办招商洽谈会和外出招商的组织者。

招商引资中注重和外地大集团联手、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招商建设对本县区财源生成有关键作用的项目,如民勤的红沙岗煤田建设和棉花加工项目、凉州区的威龙葡萄基地和黄羊康师傅面加工项目、天祝县的水电站项目等,为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四是切实加强项目建设与管理。

市县区都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项目工作的意见》,层层签定了项目工作责任书,设立重点项目台帐,落实市县级领导重点项目联系制,积极协调,层层落实。

还建立了项目工作通报制,每季度通报县区、行业以及领导联系项目进展情况,并加强对项目的招投标、工程质量、资金拨付、工程进度等方面的监督检查,确保了项目工作顺利进行。

西营、红崖山两大灌区改造、农村人饮二期、“三北四期”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武威城区七条主次干道、杨家坝河桥、红太阳面粉厂扩建、50所农村中小学校舍、实验楼、公寓楼、县区疾控中心等6个卫生项目、8个文化旅游、公检法司、商贸市场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运。

5个水库除险加固、古浪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天祝草原恢复治理、民勤湖区生态综合治理、日协贷款治沙工程、武威城南集中供热、红沙岗煤田开发、金武路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按计划抓紧实施。

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规划经国家初步论证,列为全省“十一五”重点项目,热电联产、城东工业园区和黄羊食品工业城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建成铺油路面192.96公里,乡村道路153.15公里,改造干支渠道113.84公里,改善学校教学面积21.57万平方米,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条件和能力显著增强,城市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工业生产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2、深入调研,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跟踪分析,加强经济运行的预警监测。

市县区都按季度形成了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针对农产品铁路调运不畅、电力供给趋紧、成品油货源不足等苗头性问题,主动与电力、石油、物价等部门联系协调,跟踪监测,加强了煤、电、油、运价格监控等一系列调控措施。

二是远近结合,对个别产业、行业以及重大战略举措落实情况等进行调研。

市县区发改部门上下联动,共同参与,先后形成《武威市食品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关于调整政府支农投资的意见》、《关于我市项目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我市三次产业布局和发展状况》、《“十一五”期间我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隐忧和可能发生危机的八个方面》,《我市经济动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武威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报告》、《武威市信息化建设战略思考》等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调研报告30多篇,为破解发展和改革进程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制定当年计划及长远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信息化进程,全面开展经济动员、农业区划工作

   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全面总结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我市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所抓到的机遇和得到的实惠,以及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调整完善大开发建设思路和工作重点,修订完成了《武威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规划》和《武威市开发建设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市域段总体规划》,为我市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

完成15.70万亩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1.8万亩,封(沙)育林草115.63万亩的任务,争取省上先期实施了民勤湖区生态治理示范工程。

针对交通能源的瓶颈制约,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开工建设了金昌至武威(武威段),干城—天祝—天堂寺等4条公路改建工程,以及武威市城南区集中供热、供水配套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全市粮经草比例由2003年的62.0:

26.5:

11.5调整为2004年59.9:

26.8:

13.1,特别是饲草面积达44.01万亩,增长11.56%。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5亿元,占GDP的46%,比2003年提高3.2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特色经济日趋明显。

二是经济动员工作取得新成效。

坚持“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方针,以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积极适应“两场”需要,立足现实,突出重点,深入开展国民经济潜力调查,完成了4大类,19项5760个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指标的数据采集、录入、处理任务,修订完善了《武威市经济动员预案》。

三是信息化建设有了新进展。

全力推进“政府上网”工程,18类重点应用系统全部建成,创建了武威市新华网站、市县区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项目建成并通过省上的验收,上网推介招商引资项目100多项,发布政务信息1800多条。

四是农业区划工作做出了新成绩。

积极开展以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调研,完成了《武威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农业生产意向监测结果分析”、“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等重点调研工作,为全市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4、“十一五”规划前期工作扎实

   谋划“十一五”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为了把工作做深做细,在去年年初工作安排中,对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安排各县区、部门重点调研13项,从增长潜力调查的角度,对我市“四大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加速提升的着力点和措施”、“科技支撑作用”、“资源环境影响”、推进“工业富市战略”、“人才战略”、“城镇化”等方面展开调研。

与此同时,我们根据国家和省上的做法,对“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先后形成了市县区和十三个行业、部门的评估报告,从政策引导、管理职能发挥等主观因素和自然环境、经济实力等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和新生增长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使我们对市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了新的认识,对我们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确立战略重点和措施提供了依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提出我市“十一五”发展框架思路,并在多次配合国家和省调研组的工作中汇报衔接,目前正在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5、稳步推进机构改革、改进和加强了发改部门的自身建设

   按照市上统一部署、在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的基础上,划转了市体改办和市经贸委的部分职能,组建成立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县区机构改革正在进行。

机构改革后,解决了多年存在的与一些部门职责交叉问题,新组建的发改委在职能职责内部机构设置,到人员力量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

为了适应新职能、新任务的要求,我们在转变职能、加强人员培训,健全制度,改进作风,提高效率,特别是在依法行政等方面正在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

总体看,2004年,我市经济运行的态势是好的,各项工作落实是扎实有效的。

这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体现,也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发展改革(计划)系统取得的成绩,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转向稳建的财政政策,国债淡出,今年又减少了300亿元,给我们争取项目资金,扩大投资规模带来一定影响。

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逾加突出,并随市场化的深入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是建设资金和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工业技改和建成企业生产的达产达标。

四是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够和大项目少的问题仍然存在。

五是资源、环境、人口、就业等深层次问题远没有解决。

六是发改部门在工作落实方面,工作作风和职能的发挥仍需进一步提升,调研工作深度和精度欠缺的问题仍很普遍。

上述这些问题亟待今后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2005年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的思路和主要任务

   2005年,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质量与效益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出发点和归宿,全力实施工业富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人才强市四大战略,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努力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为“十一五”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2亿元,增长11%,其中:

第一产业完成37.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完成43.7亿元,增长15.95%;第三产业完成40.6亿元,增长10.4%;

   工业增加值完成30亿元,增长17.24%;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63亿元,增长16.5%;

   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47.10亿元,增长17.40%,其中:

工业增加值完成20.43亿元,增长18.02%;

   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47亿元,增长11%,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7亿元,增长11.0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95亿元,增长13.02%;

   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达到2720元,净增185元,增长7.3%,力争达到2800元,净增265元,增长10.4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12元,净增437元,增长7.7%;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主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把抓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首先要注重在实践中创新新的抓项目, 管好项目的有效办法。

继续落实好重点项目领导联系责任制和项目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定项目工作责任书,落实责任目标,加大工作力度。

抓住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工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不遗余力地争取国家省上支持。

集中力量抓大项目,特别要着眼“十一五”发展,谋划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显著带动作用的重大骨干项目。

力争把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热电联产、城东工业区和黄羊食品工业城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家和省“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规划。

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上一批周期短、见效快的中小型项目,形成大中小齐抓的格局。

进一步拓展招商引资思路,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引导政策和我市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努力启动民间投资,大力营造全社会搞投资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狠抓项目后续管理,促使已建成项目达产达标,把发挥投资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强协调服务,确保把已完成的投资量转化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二)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放在农民增收上。

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环节和项目建设这个切入点,多为农民增收出注意、想办法、谋点子。

要努力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努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集中精力扶持发展一批带动作用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着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利用玉米淀粉、酿酒、酿醋形成的饲料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

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劳务组织输转能力。

加强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建设,努力开拓农村市场。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日协贷款节水灌溉、5大水库除险加固、武威市农业综合开发、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古浪县生态移民开发、天祝草原恢复与治理、以工代赈、“三西”扶贫等42个农业续建项目建设,积极做好武威市2004年度农村人饮、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等35个新开工项目的开工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努力争取国家“5年千亿元农村通路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淤地坝建设及“六小工程”等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条件。

   (三)把工业经济的着力点放在提高速度和效益上。

积极做好改制企业遗留和新出现问题处理,下大力气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抓好现有企业的达产达标和正常生产经营。

继续抓好招商引资,争取更多的企业落户武威。

要千方百计调动当地民间资本投资新建企业,要支持搞好新建成企业的生产经营。

要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延长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

切实抓好工业项目建设,加快甘肃牧村肉类深加工、香港中贤与甘肃春蕾公司金盏花色素浸膏生产线、甘肃新茂3万吨异麦芽低聚糖等70个续建工交能源项目建设。

积极做好天马药厂GMP达标技改项目、武威市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等10个新建项目的开工准备。

全力做好热电联产、红沙岗煤田、15万吨乙醇燃料、黄羊蔬菜营养面粉加工、全圣饲草等27个项目的前期争取工作。

围绕食品工业、玉米淀粉深加工、酿造业、精细化工等精心筛选,谋划新上和储备一批新型骨干项目。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要把旅游业作为武威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切实抓好。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罗什寺修复重建、莲花山景区开发等项目建设和凉州百塔寺、天祝三峡二期、古浪昌林山及“红色旅游”项目的规划、立项和争取工作。

要注重谋划整合当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不断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

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加快房地产、社区服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信息、文化产业发展。

挖掘服务业发展潜力,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

积极争取国家引导资金,加快武威市就业培训基地、凉州区平苑蔬菜果品综合市场等一批服务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努力做大做强服务业。

   (五)突出财政增收节支,加快培植财源。

全力抓好现有工商企业的达产达标和正常生产经营,巩固提高现有财源的贡献率。

大力实施工业富市战略,加大工商企业建设力度,力争新上一批财源建设项目,培植新财源。

做好农村税费改革与管理。

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

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教师及机关工资和社保、扶贫、救灾等重点支出。

   (六)创建更加优雅的生活与发展环境。

从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入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入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优化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

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大力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一站式”服务,做到办事程序、内容、方式、结果“四公开”,积极主动为投资者、为企业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

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抓好环境洁净美化和影响环境的重点污染源的治理。

做到工业企业重点污染物的达标排放,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

  (七)继续做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工作。

抢抓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重点解决重点城镇的供水、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道路、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教育、卫生、公检法司等方面的建设,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八)着力加强社会事业的薄弱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抓住国家加强社会事业薄弱环节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努力增加社会事业投入。

积极争取落实国家专项资金,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全面完成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任务,争取国家和省级鼠防机构、化学中毒医疗救治基地、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艾滋病综合防治、县乡镇卫生院项目的建设。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加快城乡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大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继续搞好文化设施、公检法司新项目的争取及已立项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