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929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

绪论(概要)

一、名词解释

历史观:

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二、论述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①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时间(上古史、中古史、古代史、近现代史)

空间(美国史、中东史、欧洲史)

内容(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

综合(秦汉专题史)

②以特定对象和特定方法为轴心的综合研究科目

(历史文献学、器物学、考据学、历史地理学、年代学)

第一章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訄书:

章炳麟(章太炎)著。

学术论文集。

本集取名《訄书》(訄音qiú,逼迫),意谓书中所论及的都是为匡时救国被迫非说不可的问题。

二、列举

1.修史制度论

(1)君举必书----慎言行

(2)人君不观史

(3)设官修史,唐代开始

(4)整体修史制度

2.新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史学观点或著作

(1)梁启超

三阶段:

1901----1905年:

服膺进化史观

批判传统史

1912----1920年:

中西结合,因果关系,“据事直书”

1920年以后

著作:

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新史学》

1901年《中国史叙论》

(2)章太炎

史学观点:

历史是“人群和社会的进化”进化论,生存竟争解读历史;评历史人物;将人类学运用于历史研究中。

著作:

《訄书》论文集

(3)夏曾佑

史学观点:

天演论,历史进化论;历史功能论;历史阶段思想

著作:

《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4)陈黼宸

著作:

《独史》、《史地原理》、《中国通史》、《诸子通义》和《读史总论》

3.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三个层次

(1)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

(2)异族之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证

(3)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考证

4.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及其相关代表作品

A、史学思想:

“求真实,供借鉴”精义

B、学术信念: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广博的知识,严谨的学术

(2)重视制度史,社会阶层的分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3)从文化看历史演变《元白诗笺证稿》

(4)通过历史看文化《柳如是别传》

三、简答或论述

1.解释胡适的历史演进法;

(1)按时间长短依次排列;

(2)时代的具体内容;

(3)逐渐演变,“由简单变复杂,由疏漏变雅驯,由地方变全国”

(4)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2.中国古代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

史学宗旨,史学原理,史学方法论,史学流变论,史家标准论,史籍优劣论,修史态度论,治史态度论。

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含现代)

(1)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产生时期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20世纪30年代末,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时期

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撰述、中国通史撰述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著作。

(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广泛传播时期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著作,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建设。

(4)“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受到严重摧残

第二章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历史人类学:

从历史学的领域出发,研究和回答人类学提出的问题,历史学和人类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2.《西方的没落》:

是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的力作,包容一切题材的广博的知识,辉煌的描写,以及对文化形式的中肯比喻和特性描写,素有“历史博物馆”之称。

在书中,斯宾格勒认为,当西方以物质文明为主的时代兴起,以精神文化为主的时代也就逐渐衰落了。

并以此为出发点,斯宾格勒称:

中国是从秦汉时代开始没落的,印度是从阿育王时代开始没落的,希腊是从亚历山大大帝时代开始没落的,中东是从穆罕默德时代开始没落的,西方是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没落的……

斯宾格勒的史学观点,既对汤因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西方的没落》,进行批判的思考。

是一部深刻、丰富的书,它不仅包含着对历史深刻的洞见,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在现代西方产生了复杂、广泛的影响。

3.柯林伍德: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系,后留校研究和任教。

主要著作有《宗教与哲学》(1916),《心灵的思辨》(1924),《艺术原理》(1938)《历史的观念》(1936)。

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

“真正的艺术”,而任何再现艺术都是名不副实的艺术。

都是“伪艺术”。

从而否定了艺术认识生活的基本功能。

著有《艺术原理》,在书中片面强调艺术的表现特征而根本否认艺术的再现特征,即否认艺术的基本只能是反映和说明显示社会生活,并把再现艺术的美学理论斥之为所谓技巧论,他背离了西方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抛弃了“艺术模仿自然”种的合理内核,突出的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二、列举

1.西方史学从古至今发展的几个阶段;

(1)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史学;

(2)基督教史学;

(3)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

(4)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学;

(5)19世纪的西方史学;

(6)20世纪的西方史学;

2.西方古典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1)希罗多德《历史》(一名《希波战争史》)

(2)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色诺芬《希腊史》、《长征记》

(4)加图《罗马史源论》

(5)塔西佗《编年史》(一名《罗马编年史》)、《历史》(一名《罗马史》)

(6)波里比阿《通史》(一名《罗马史》)

3.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历史哲学家及代表作;

(1)孟德斯鸠.法国《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扎》(法学、史学名著)《罗马盛衰原因论》(史学名著)

(2)伏尔泰.法国《路易十四时代》

(3)康德.德国《纯粹理性批判》

(4)维科.意大利《新科学》

4.19世纪西方史学的主要派别;

(1)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史学;

(2)法国复辟时期的史学;

(3)德国客观主义史学;

(4)德国海德堡学派;

(5)实证主义史学,19世纪50—60年代

(6)美国史学,南派、北派,边疆学说

(7)英国辉格派

5.法国年鉴学派的三阶段及代表人物;

★三阶段:

(1)创建1929----1945

(2)发展1946----1956

(3)转型1968----

★代表人物:

布洛赫《国王的奇迹》(1924年)

费弗尔《拉伯雷的宗教》(1942年)

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年到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1975年)

勒高夫《圣路易》(1996年)

6.全球史的代表作;

(1)《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2)《世界史》麦克尼尔

(3)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7.19世纪历史哲学家

(1)梯叶里力主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解释历史

《历史研究的十年》、《墨洛温王禅时代的历史》

(2)米细勒《新科学》

(3)尼布尔《罗马史》

(4)兰克《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

(5)麦考莱《英国史》

8.20世纪历史哲学家

(1)K.G.兰普雷西特《文化史的方法论》

(2)艾格尔斯顿《新史学》

(3)鲁滨逊

三、简答或论述

1.古典史学的基本特点;

(1)求真探索的精神;

(2)人本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观念的发展;

(3)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

(4)注重“当代史(当时的历史时期)”

2.基督教史学的特点;

具有普世性、统一性、神圣性的特点

3.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史学的特点;

(1)反对宗教神学,主张人本主义;

(2)继承了古典史学的批判和求真精神;

(3)世俗论;

(4)资产阶级史学诞生;

(5)中是历史的垂训和借鉴作用;

4.特纳学派的基本观点

(1)美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因素是边疆,“一部美国史大部分可以说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

(2)美国边疆的扩张是“文明”的扩张,是“文明“对野蛮的讨伐。

这种扩张是美国的特性,它不会因”西部边疆“的消失而消失,反而会在更广阔的外部世界进行。

5.兰克传统史学的基本观点

(1)重视政治史研究

(2)过分强调少数英雄个人的行为

(3)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

(4)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

6.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概况;

(1)新史学的兴起

①批判兰克开始

②多元文化史观:

社会历史学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应该是综合史;历史是集体活动;对历史的探索P212

③爱格尔斯顿《新史学》历史应全面综合总结社会

④美鲁滨逊新史学兴起哥伦比亚学派

历史是一门发展的学问;进化的历史观;重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加强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史料搜集,加强历史的解释

(2)二战后新史学占主导地位

20世纪50年代新史学成熟发展

法年鉴学派

美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马克思主义史学

(3)20C70S后代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

(4)马克思主义史学

发展:

英、法、美的发展

应用:

阶级斗争革命理论唯物史观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剩余价值)工人运动民族自由运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

(5)年鉴学派

原因:

对兰克学派的批判;创办期刊《社会经济史学年鉴》1919.法国

年鉴学派发展历程:

创建1929—1945;发展1946—1956;转型1968年以后

7.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讨自然生态的历史

(2)探讨社会经济领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探讨某一国家的环境政治和环境政策的历史发展及演变

(4)探讨人类的环境意识,即人类关于世界自然资源的思想史

8.后现代主义史学的主要特点

 

9.谈谈对年鉴学派的观念之一“时限的辩证法和总体历史”的理解

 

10.从环境史研究的发展谈谈历史学关注现实和问题研究意识的加强

 

11.全球史兴起的原因和主要特点

原因:

(1)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世界史研究;

(2)经济全球化的带动;

(3)年鉴学派提倡;

特点:

(1)超民族、超地域,跨民族、跨文化;

(2)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

第三章历史学本体论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学本体论:

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观点或理论,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

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

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2、唯物史观:

即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3、社会形态:

是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社会形态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属于经济关系范畴,上层建筑则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在这样理解基础上,可以把社会形态看作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

二、列举

1.历史学本体论研究内容

(1)历史现象和过程是客观存在的;

(2)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无规律,什么规律;

(3)决定历史进程的终极动力,根本原因;

(4)历史发展中的几种辩证关系;

(5)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2.几种基本的史学本体论及其性质

(1)神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

(2)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

(3)科学主义本体论(结构功能主义本体论(唯心))

(4)多元折中的史学本体论(唯心)

(5)文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

(6)实践唯物主义史学本体论(唯物)

3.唯物史观所揭示的辩证关系

(1)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3)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4)历史发展的动力;

(5)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历史发展的几种动力

(1)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3)重要动力:

革命

(4)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改革

(5)不竭动力:

创新

5、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是人的活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重视杰出人物和领袖人物的作用

三、简答

1.社会发展连续性的原因

A、由于每一代人都必然依靠前一代人留给他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去谋求生存和发展,这个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不是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的,而是前一代人创造的。

B、每一代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发展都有一个不能任意跨越的自然进程。

10、试论述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的终极原因

(1)社会形态就是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社会形态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属于经济关系范畴,上层建筑则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马恩亦将其称为社会经济形态和经济的社会形态。

(2)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终极原因,仍然是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

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问题上,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进而推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而且都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在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3)人的地位:

社会形态本身及其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的创造物,整个世界历史都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而且实践中的人也是社会形态的中心。

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1)定义: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指任何社会历史现象的产生、演化和消亡都具有其自身内在的原因,存在着因果关联。

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是指社会历史发展、变化中可能出现或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情况。

(2)关系:

A、历史必然性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没有直接关系,但其背后常常隐藏着历史必然性。

B、在哲学上,必然性于偶然性这对范畴,同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性与个别性这两对范畴的含义是相近的。

C、必然性和偶然性不是两类事物分别具有的不同属性,而是同一事物具有的双重属性,也就是说,每个具体事物在具有自身的独特个性的同时,必然还具有它所属的同类事物的共性。

(3)人的作用:

历史必然性和自然必然性一样,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但历史必然性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在社会的人,即主体的活动过程中起支配作用。

每一种必然性,起初都是作为若干偶然因素中的一种而出现,只是由于人们不断重复的、循环往复的活动,才发展为必然的东西。

而其过程中,人的选择和决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论述

1.试述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的终极原因、基本形态及发展,还有人的地位。

(1)社会形态就是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社会形态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属于经济关系范畴,上层建筑则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马恩亦将其称为社会经济形态和经济的社会形态。

(2)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终极原因,仍然是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

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问题上,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进而推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而且都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在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3)人的地位:

社会形态本身及其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的创造物,整个世界历史都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而且实践中的人也是社会形态的中心。

2.试述你对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认识

(1)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存在不是一般唯物主义所说的那种处处都在的客观存在,而是人类社会现实的物质生活,这种存在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社会存在是由若干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们的一切物质活动及其基础物质实体和物质关系构成了“社会存在”的全部内容。

社会意识则是指现实的人在他们的物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诸如宗教、法律、道德、科学、艺术认识等。

(2)人的作用:

A、从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出发考察历史活动者个人的意识、动机、目的和意志的发展变化,就要从他们个人的生活实践过程和实际生活体验着手;B、机械唯物主义将人的“社会存在”理解为人们生存的外部条件,即他们的生活环境,而意识则是不同的外部生存条件或生活环境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C、马恩则认为社会存在的主体是指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的社会存在。

(3)关系:

马恩肯定“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区分开来,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是科学抽象的结果,这种区分只是在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范围之内才是有意义的。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一个统一体,它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一般地说,社会物质生活中的事物、关系和活动,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意识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其结果都包含一定的精神因素。

而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就其内容而言,都是物质性的东西。

第四章方法论

一、名词解释

1.历史主义:

2.史料:

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二、列举

1.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历史主义原则;

(3)阶级分析原则;

(4)整体研究原则;

2、实事求是原则的两大内容

A、要了解历史的真相

B、要揭示历史发展的内部联系

3、历史研究的两大特点

A、其研究对象的既逝性

B、其研究对象是由有意志、有活动目的的人创造,所有历史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活动

2.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多学科综合研究;

(2)比较史学方法;

(3)口述史学方法;

(4)心理史学方法;

(5)计量史学方法(指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

3.史料分类及性质:

实物、行为、口碑、文献

4、历史编撰的基本步骤

A、搜集资料

B、对其进行整理和辨析,或曰考订

C、运用史料

6、陈垣“考证三法”:

理证、书证、物证

7.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理论素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

8.刘知几的“史学三才”:

史才、史学、史识

9.梁启超“史家四长”:

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10.专业素养的内容

德、才(历史表述的审美与规范)、学(历史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识(历史见识和史学见识)

11、道德素养的内容:

精神境界、社会责任、学术操守

12、理论素养的内容:

历史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借鉴一切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三、简答

1.阶段分析的内容

(1)作为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基础的社会经济史研究,既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进行细致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经济运作的实际过程,以及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等等,具有合乎历史实际且具深度的把握。

(2)在分析历史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时,要遵循历史主义的原则。

就是说,要历史的看待历史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注意把某一时代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置于其存在的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得出更加接近历史实际的结论。

(3)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要注意“阶级意识”如何产生和是否存在的问题。

2.整体研究原则应用的原因

(1)历史是一个整体。

将历史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的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2)历史是各种历史因素的相互作用。

除了经济因素外,还要关注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以及宗教的观点及其向教义体系的发展等等。

(3)时间上历史的延续性。

在时间序列上,要把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看成一个有内在脉络的连续的过程,不因为后来的偏见而割裂历史。

(4)空间上历史研究全球化。

就空间范围而言,历史研究中的整体性原则,还表现于对近代以后的世界历史进行整体研究的努力。

3.考据工作三方面

(1)鉴别史料。

对史料来源、制作过程的鉴别,当然还有对史料形式、文体、著录等方面的鉴别

二、问答题:

(2)考订记事。

即考订真伪,就是在对史料本身的真伪作出鉴别之后,确定其记述的内容是否可信

1、说说你身边物质变化的例子。

(3)校勘文字。

校勘是针对文献传抄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进行校正,以求获得一个比较可信的文本。

6、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点?

4.历史编撰形式

A、中国:

(1)编年体:

以时序记录历史

(2)纪传体:

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构成,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以时代大事和典章制度。

答:

①我们每个人要做到不乱扔果皮,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搞好环境卫生,保护好身边的环境。

②力争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向身边的人宣传和倡议环保。

(3)纪事本末体:

按时序排列、以重大事件构成历史叙事的体裁

(4)学案体:

以流派分列,先有小序加以概述,其后为案主小传,再后为其主要学术论点汇编

(5)史表、图录、纲目、会要、评论

(6)地方志、谱牒

7、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反应。

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蓝色,将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我们发现铁钉变红了。

(7)典制体、章节体

B、外国:

以编年体为主,也有以记人为主的传记和以记事为主的大事记及综合性史书

二、问答:

5.历史解释的两个特点

(1)中国史学的历史解释起源甚早

1、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边沿薄、中间厚、透明),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2)一是直接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运动进行解释,二是针对有关历史撰述发表解释性的意见和见解

答:

①可以节约能源;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③降低成本。

5.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的关系

首先,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共同构成了历史研究,缺一不可。

就历史研究整体而言,只偏重某一方都无法实现历史研究的目的。

14、大我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或河流。

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其次,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最后,无论是历史叙事还是历史解释,其目标都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力求揭示历史的真相。

历史学之所以产生与存在,是因为人类通过回顾过去而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并由此进一步关注自身存在的意义。

就这一点而言,就要寻求真相。

总之,历史叙事要上升到历史解释的层面,而历史解释则应建在正确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的基础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