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09432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ppt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朱可,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二、一堂好课的标准,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解释1概念解释:

教师的专业发展(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美国的布莱克曼(Blakeman):

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这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

布克(Barke):

学习的特权以及帮助他人学习的特权,乃是教师工作中最令人感到兴奋与刺激的部分。

自我引申:

教师不断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2提出背景: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专业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的学会生存-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对新时期的教师作了如下定义: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

(2)单一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

单科的教师面对综合的学生。

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多(3)教材的新内涵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A、知识的更新加快*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

P28*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距今170万年现今已发现距今200余万年的古人类化石。

(P6),B、综合的意识加强文明的起源: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早期国家的形成、告别野蛮把人类文明的几个主要发源地融洽在一起。

教师所学知识带有极强点、线意识,缺乏面、体的概念,这种编排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更高,C、人文性内容的增加,打破了以前教师强调知识性的观念,迫使教师专业发展。

*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P19)文明保护意识的缺失(韩国端午祭与中国圆明园)对历史的遗忘乃至淡漠(918感想)*有感于环境的变迁(P47)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本主义思想:

孔子的民本思想(P76)马棚失火,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人有无受伤。

教师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适应课改的趋势。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教研意识的基本构成,1情境意识:

(1)历史情境:

历史情境就是指历史事件发生以及历史人物活动所处的时间、空间以及其时代背景等,它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局面的形成。

(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朝秦暮楚的情况怎么解释P76,教师不能用现在的思想、观念去揣摩、臆测古人的行为,应该尽量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思考、分析)

(2)教学情境:

在感受历史情境的前提下,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精心营造“教学场”,让学生明了历史发展的途径与趋势,给学生历史的感悟与思考。

(小品、辩论、故事会等),2思辩意识用独立的、实证的意识来取代盲目迎从的心理,即相信事实的证明和运用认识规律和理论去思考和分析,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去支配自己的行动。

探究质疑反思创新,

(1)探究是一种刨根问底式的追究,是一种寻求论点、论据的艰难跋涉,但探究决不是钻牛角尖,更不是标新立异,它必须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思维、执着的精神的引领下进行。

P25-26。

文明古国都萌芽在大河流域,为什么?

为什么其它文明古国一开始都是一些城邦小国,而我国一开始就是相对统一的大国?

其他国家的文明都曾中断,只有中国能够一脉相承?

为什么?

(2)质疑质,乃询问,责问;疑,乃不能确定、不能解决的。

质疑,即询问不能确定、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社会课教学过程中,质疑应该存在于各个环节,蕴含在整个学习与教学过程的始终,也就是说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质疑流程。

文科学习的最大困惑,恰恰在于学生不会发问。

学生看得懂教材,但理不清思路;学生听得懂课,却问不出问题。

如“落后就要挨打”,但综观中国古代历史,为什么总是落后的、野蛮的游牧民族侵略先进的、发达的中原农耕地区?

同样是地主阶级的变法与改革,同样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同样都涉及土地问题,为什么变法却有成有败?

(3)反思反思是指教师对历史问题、教学问题的一些理性思考。

内涵:

历史反思与教学反思。

*历史反思:

如德、日*教学反思: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

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少、阅读量小。

教师应该如何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规则),(4)创新:

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品质,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

前提“新颖”不墨守成规、破旧立新、前所未有;核心“独特”别出心裁;目的“有社会价值”指对人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如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革新。

习惯性看法和固定的思维框架是创新意识的大敌,他会影响人们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发挥。

李鸿章、武则天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应该是对过去的历史的一种理性、科学的质疑与反思,并根据科学的分析和推理得出新的结论。

如走向共和最大的卖国贼忧国忧民,3、角色意识角色本是一个戏剧用语,原指演员在舞台上依据剧本情节而扮演的某一特定的人物,后被引用到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之中,泛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1)主体定位皮亚杰有精辟论述:

“别人认为,尤其坏的是他自己也认为:

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布克汉姆曾经讲过:

教育研究不应是专业人员专有的领域。

它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

(2)敏感态度教研敏感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以当代意识为视角,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时捕捉教学内容与当代新事物结合点、新理念与教学内容的整合点、教学手段过程的闪光点、生疑点的过程。

教师要发展、教师要提高,就必须要作一个教学的有心人。

如:

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使用,让许多教师感到难以适应,知识的综合性、发散性给许多初中教师提出了挑战。

但如果我们就此避而远之或加以否定,绝对不是一个积极的心理定势,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我们很难捕捉有价值的内容。

这就需要我们认识课改的趋势,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势,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合作意识,情况:

单科的教师面对着综合的学生。

变化:

以学科为中心,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独立进行教学研究的现象越来越被合作学习、合作教学以及合作教研的情况所取代。

前提:

要营造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教研氛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各种专业知识,如信息技术、教研方法、资料数据统计处理、课题报告写作等。

这就需要教师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方式:

开展集体备课、集体评课、集体说课举例:

周恩均老师新概念集邮,5、资料意识,指提高自身的处理信息能力,包括善于发现、选择、简化和整合信息,同时,能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综合成新思想、新观念等意识。

内涵:

史料意识与案例意识。

(1)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不管历史哲学、史学观念、研究方法如何更新,史料总归是史学成果必要的支撑。

如各种最新的考古发现等,

(2)教师在备课、上课、听课的过程中及时捕捉教学灵感与思维火花,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教研解决问题,形成教学和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新模式。

(三)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一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1积淀拓展知识内涵,“六个一”是指中学教师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主动地完成六个基本工作。

每一时期每位教师确立一项科研课题;每个学期阅读一本历史理论或教育理论专著;每学期完成一篇历史教学论文;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或记录有代表性的案例;每学期开设一堂讲座;每学期精心设计一份高水平的试卷并作试卷分析。

2熏陶提高人文素养与意识

(1)确立大文科意识理念:

“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甚至可以“文理渗透,综合创新”。

方式:

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引入“诗、联、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思维,开阔视野,形成大文科意识。

注意:

精心选择、巧妙引导、讲究实用;切忌生搬硬套、喧宾夺主。

(2)挖掘人文学科特点人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依据一切既有的知识而以独特的态度和方法对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以人为本教学过程、目的的人性化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3拓展形成理性思维,理性的原初本意是指人类所具有的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主观心理活动,以及人类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性是人的一种能力,是最高层次的理智。

(1)熟悉教材学习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教材提供的是感性的知识,这是理性思维产生的基础.

(2)得出感悟教材只是体现一种教育思想的工具,只是教授某种教学内容的例子,所以不能把教材看作是对教学内容的限定,更不能看作是一种规定,要通过自己的内化。

如鸦片战争前的贸易顺差。

(3)形成观点判断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海国图志,严复与伊藤博文),4深化凸显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四个层面:

*科学知识系统的学科基本知识,这些基本知识是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科学方法研究自然规律的方法,一门学科不能形成自己的科学方法,就不可能称其为科学;*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科学精神是在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

它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批判、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以及超功利的态度。

当前初中社会教学中尚存在一些违背科学思想的表现:

(1)科学知识传授带有传统性。

知识是预设并被认为是正确的,学生社会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识记标准答案,学生学习被动接受,学习过程以记忆为主,带有明显的社会强制性。

(2)科学方法被人为地淡化。

教学以掌握知识为目的,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不能掌握学科所特有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造成“高分低能”。

(3)科学态度的缺失。

不能全面、合理地解释社会现象,缺少科学评价的态度与意识,往往容易走极端。

(4)科学精神的迷失。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真理的错误并更新真理。

教学中仍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盲目迷信权威,缺少质疑的意识、多问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的情况。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据此提出了教学的五个步骤:

设计问题情境;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占有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有条不紊地展开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或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

现代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目标:

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知识、程序、方法,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理念要新1理念的内涵三大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略)2理念的运用纠正几个误区

(1)激励不过度

(2)点拨能到位(3)“动”“静”要和谐“动”学生活动“静”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学习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中汲取知识,而是要从社会、现实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认识社会与现实的方法与手段。

因此,“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与手段,提高“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

(4)“形”“质”要统一“形”形式;“质”内容A理论阐释:

*教学不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形式应该多样。

*课堂也不是惟一的教学场所,应该挖掘课堂教学的内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形式与内容应该统一。

*分数不是惟一衡量学生能力水平的指标,应该注重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

B实践思考:

*小组合作小组合座合座是形式,合作才是内容。

*多样评价不是不要评价科学的评价。

*教师主导不是教师不导教师的作用。

(二)目标要明1存在误区:

(1)目标定位低,“识”“识”脱节。

前者指知识,后者指认识.如历史学科过多地强调历史知识的把握、历史技能的运用,忽视历史学科情感目标和道德目标的养成,目标不明当然会造成学生学习任务的模糊。

(2)舍本逐末。

许多教师热心于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但往往忽略掉对教学目标的探讨。

李秉德教学论关于模式的定义:

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以及评价模式的确定先要有指导思想,其次要有明确目标,然后才能考虑研究方法与策略。

2实践思考:

*主题明确:

一堂课的核心思想在教学中体现。

*思路清晰:

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以后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

*主体呈现: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判断教学效益的依据是学生获得哪些具体进步。

*亮点突出:

教学高潮的设计;实现高潮的方法与手段(参阅历史教学2005年7期P58-60“课程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重构”),(三)设计要精教材的再处理1设计原则:

教材整合、主线梳理、知识内化、情感渗透。

使静态的、生硬的教材知识通过教师的再处理,内化为动态的、流畅的学科认识。

2设计关键:

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难题:

问在什么时候?

生疑处、精彩处、空白处、关键处等

(2)关键:

问出什么样的问题?

低思维含量与质量(如一问一答式)的问题应尽量减少,教师要尽量设计能抓住主要信息,富有挑战性、激疑性、综合性、开放性、序列性、层递性的问题。

(参阅杭报上的几个问题),(3)方式:

由谁来发问?

教师发问学生发问(自主、探究)3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教材深入了解和整体把握基础上的。

例(一道难解的题一道必须有解的题)*教学设计要讲究科学的依据,而不是简单的增删、修改。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选择),(四)流程要畅1存在问题

(1)教学过程封闭,一切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较少;教学内容死板,囿于课本知识,造成知识与现实的脱节,分数与能力的错位。

(2)教学存在随意性的倾向,活动缺少整体设计,只面向少数较好学生。

教学进度快慢随意,忽视教学规律,或使学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或使学生普遍吃不饱,丧失学习兴趣与愿望。

2解决方式

(1)克服教学过程庸俗化。

以故事、民间传说来吸引甚至误导学生,造成教学流程浅薄、混乱;

(2)避免教学过程简单化。

学生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历史知识,未能挖掘历史发展的规律,提炼历史经验,造成教学流程平铺直叙,缺少起伏;(3)纠正教学过程复杂化。

不注重铺垫,提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高难度问题,造成教学流程艰涩不畅,影响学生思维,这些都是应该杜绝的。

3决定因素教师的基本素养

(1)教学机智与敏感教学实施与调控的能力,新课改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加,程序加深,教学过程的预设更难,需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2)教学的组织与协调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反映,教师应该如何调控;当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反映时,教师应该用什么策略去应对。

(3)教学评价与反思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平定自己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活动程序的设计,以利改进。

(五)方法要当1教学方法的使用

(1)目的:

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反馈学习结果,提高教学效率

(2)形式:

不在于多而在于当2纠正误区:

(1)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教学方式技术化,教学艺术缺失*机械化、程式化强制牵引。

所有的教学程序都已经按照教师预设的轨道进行,在不经意之间扼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缺乏对教材的挖掘与思考重心不明。

以动态的、浅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在不经意之间限制了自己对教材深层内容的挖掘,局限了自己对教学艺术的钻研教学技术化不是一件好事!

*缺少情感生硬呆板。

丰富的历史内涵是图片、画面不能涵盖的。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内涵与想象,绝不是几张荷叶的图片所能代替的、父亲的背影也不是靠语言与图片就能体会的,需要感悟。

(2)资源共享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课件的使用为集体备课创造了条件,但课件的共享一定程度上抹杀的教学的个性与特色。

(六)目的要升

(1)概念解释目标:

寻求的对象;想要达到的境界或标准。

目的:

想要达到的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

(前者概念范围偏小,侧重于希望达到的教学标准;后者涵盖面更广,侧重于希望达到的教学境界、境地)

(2)学科目的*体现人文学科的特点:

关注社会、联系现实、形成感悟。

一堂好课不能只就课论课,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有所拓展、有所关注。

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形成对社会现象的独特的看法。

(参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7一道令人警醒的日本试题、P15-19“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两文)*培养历史学习的方法:

存在现象历史学习枯燥乏味、历史方法机械单一、历史思维僵化呆板。

学生们普遍被要求罗列和强记一些不要求思考的历史用语、重要事项和历史事件,从而使历史学科成为一门只考查记忆力的学科,只被认作是充实人们知识内涵的一种工具。

*渗透科学思想的真谛:

求真、务实、怀疑、批判、探索,谢谢,请多提宝贵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