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文化成为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02190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民族文化成为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让民族文化成为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让民族文化成为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让民族文化成为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让民族文化成为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让民族文化成为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让民族文化成为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民族文化成为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docx

《让民族文化成为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民族文化成为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让民族文化成为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docx

让民族文化成为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为支柱产业

肃南县委党校于生林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多年。

蓦然回首肃南文化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30多年,30多年的文化建设年推动了自治县的发展与进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民族民间文化生活的大舞台,成就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辉煌。

30年文化事业成就辉煌

肃南的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自治县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为建设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文化工作服务于自治县的经济恢复、民主改革和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互动,实施了长期广泛深入地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促进了民族宗教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全县各级文化机构的迅速建立健全,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在党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政策的哺育下,在民族文化沃土的滋养下,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繁荣。

建立健全了文化文物管机构,新建了集群文、图书、文博为一体的宣传文化中心大楼,乡镇建立了文化站;基层文化站(室)设施齐备、功能完善,文化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2000年我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县,2005年我县图书馆被评估定级为全国三级馆,2007年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受到了国家文化部、文物局的表彰。

文艺创作成果丰硕 群众文化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我县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挖掘整理、发扬光大”的创作思路,狠抓精品创作。

近年来,创作、编排的民族风情歌舞节目成为市、县重大节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

裕固族风俗舞蹈《迎亲路上》、《甜甜的泉水》、《祝福歌》和歌曲《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等10个节目分别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首次乌兰牧骑式文艺会演、全国计划生育文艺调演中获奖,并多次获国家、省、地级奖项;歌曲《裕固族姑娘人人爱》、《我热恋的草原》在全省少数民族专业文艺调演中获奖后,我县艺术创作又走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雪域深情》、《红缨帽》、《送水舞》、《驼群的风采》、《《雪域深情》及歌曲《马背牧歌》、《马蹄寺神游》等大量优秀歌舞节目。

2007年,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较高艺术品位的音舞诗画《多彩的裕固》精品剧目,赴中央党校汇报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成为第一个在中央党校演出的县级专业团体。

文学、美术、书法、摄影创作发展迅速,自82年来,美术作品《静静的草原》、短篇小说《相见在山中》分别获全国少数民族作品佳作奖,散文《牧场谣》获全国民族文学“龙虎山杯”新作奖,摄影作品《欢歌庆回归》、《祁连秀色》分别在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四等奖和优秀作品奖;诗歌《裕固族草原好地方》、散文《北望阿尔泰》分别获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三等奖和“铜奔马”奖;裕固族散文史话《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出版了《马蹄揽胜》、《甘泉》肃南专集,创办了我县第一个文学专刊《牧笛》,进一步带动了我县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30年来,我县创作、编排、表演的歌舞节目共获国家、省、地奖100余项,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学艺术作品上千件。

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各族人民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群众文化活动逐步趋于规范化、特色化、普及化。

文化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广场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牧区文化,层出不穷。

各类群众性文艺演出、赛歌会、服装服饰表演、专题演讲、知识竞赛、图书类服务宣传、优秀影片展映、文物与艺术作品精品展览以及送文化下乡活动、辅导培训等系列活动起了活跃文化生活、引领健康向上的生活风尚、愉悦身心、凝聚人心的作用。

乡镇每年举办的文化庙会、文化艺术节(周)等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已成活跃文化生活、吸引游客的重大活动,不仅丰富了自治县文化旅游内涵,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也为县、乡重大活动增添了喜庆氛围。

1999年,“121”家庭读书活动在全省“知识工程”总结会中作为典型进行了交流;2001年,广场舞《裕固山乡彩虹飞》分别获“中国甘肃敦煌百年.黄河风情旅游节”最佳表演奖和“甘肃省第二届群星艺术节奖”银奖,并在中央、省、地电视台有关专题片中播出;2003年,我县新编创的大型民族社火表演《裕固儿女闹新春》荣获全市新社火调演一等奖,开创了民族社火的新形式,此后多次在全市新社火调演中获奖。

反映了全县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发展的状况。

民族文化有传承有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改革开放30多年,我县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等工作。

经积极申报争取,裕固族民歌、服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语言列为国家文化部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裕固族民歌与服饰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裕固族民歌与服饰、人生礼仪、口头文学与语言、等6个项目已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同时,收集整理、出版民族民间文学、音乐作品等,出版发行了歌曲磁带《裕固族姑娘就是我》、《飘香的草原》,歌曲光盘《祝福草原》、《裕固家园》,画册《肃南》,书籍《裕固风情》、《裕固之歌》、《狂奔的彩虹马》、《马蹄揽胜》、《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裕固文学丛书》等10余种歌盘、磁带、书籍、画册,创办了裕固族传统文化研究专刊《尧熬尔文化》,在《牧笛》、《生命树》等刊物上开辟了裕固族文化研究专栏。

积极配合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著书,出版了东、西部裕固族研究专著,为研究整理和保护裕固族语言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我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物分布点多面广,时代久远,形式多样。

全县已经调查清楚的野外文物点有200多处,其中:

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9处;县级文保单位40处;未定级的160多处。

馆藏文物有2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3件;二级文物116件;三级文物84件;民族文物1000多件。

我县文物工作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本着重在建设的精神,牢固树立“守土有责”的思想,认真落实《文物保护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近年来,新发现文物点100多处,征集各类民族文物500多件。

文物的清理保护,为研究我县历史变迁、民族演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让文化成为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

中国社会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有了巨大的提升,文化产业逐步从理论界的一个边缘化属性,上升为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概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眼下,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总量大、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影响还较低的地位,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及其产业体系、经济体系、资本体系对我国文化的强力冲击,以及我国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我们还有待解决和接受考验。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创造力和持久动力,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事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力。

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我们必须要有民族使命感和国家责任感,要结合产业发展的整体要求来把握特色优势,挖掘、创造、发展那些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文明道德的文化产业和打造文化品牌。

肃南县是一欠发达地区,虽然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但是,文化产业尚未形成,文化产品占领市场的规模、品牌效应尚需大力开发。

  将民族文化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摆在发展的重要位置,从战略定位、组织保障、政策制定、产业规划、项目储备、品牌打造、文化交流、体制改革等方面,迅速启动、积极开展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开拓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工作。

   1、形成统一共识。

根据肃南县以裕固裕为主体的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确定为支柱产业之一,从而确立了文化产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整合全县各方面的力量、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大计,展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宏图。

      2、政策保障,规划科学。

认真调研、详细分析、突出特色、找准优势、科学定位,制定肃南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参与经济文化交流与市场竞争指明了方向。

并相继制定出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为全州民族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项目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为给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采取以项目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的方式,积极做好项目的储备、推介、申报、立项和实施工作。

4、改革体制,增强发展活力。

当今时代,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

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品经营企业、文化产业都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发展活力,适应发展需要。

5、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文化交流合作。

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交流的手段,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了解、包容,促进共同发展。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思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之中。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在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中的作用日趋凸现。

实现肃南既定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一些重要关系,以消除发展障碍。

      1、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如前所述,肃南县民族文化传统底蕴丰厚,这既是文化发展之本,又是我们永恒的宝贵文化资源,也是我们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的基础。

为此,在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时,首要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二者以其不同的时代性相区别,又以其交融性相联系。

可以说,任何一种现代文化,其实都是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所以,在文化产业化的国际大背景和国内文化产业化迅猛发展的势头下,发展具有现代化的肃南文化及文化产业,必须要将我们丰富的民族文化纳入全国、全世界大文化发展格局中去思考,并正确把握好这样几点:

一是在共性与个性中寻求新的发展。

各种民族文化因素在中华大文化圈内共生共荣,相互渗透,和谐互补。

在大力发展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今天,既要重视文化独具特色的个性魅力,又要正确处理好地方民族文化文化与中华民族大文化、与境内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使肃南文化个性在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中得到充分展示和提升。

二是展示与提升肃南文化资源。

肃南民族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开发展示才能为社会所认识和运用,同时在开发展示之中经过现代过滤和艺术品的提升,才会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是重视文化开发与保护。

开发是充分发挥发民族、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必然途径,但开发必须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保护之中开发,通过开发实现保护的目的。

四是要剔除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并积极引导宗教文化等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同时还要把现代文化的理念、品格、精神、体制深深融入肃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并且要设法赋予现代科技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现代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

      2、正确处理事业与产业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深刻阐述了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力发展肃南文化产业的同时,我们既要重视文化的产业属性,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产业,又要把建设现代文化事业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绝不能一讲文化产业发展,就放松文化事业的建设。

但是由于肃南县属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市场发育程度低,文化事业建设难度大、困难多,针对这一特殊性,在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主要的支点和亮点,也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主攻方向。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都是互相交叉与互相渗透的,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经济价值永远都只能是文化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决不能把其作为文化价值的全部,我们要发展的文化,其都应当和必须具有升华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觉悟、丰富人的智慧的性质和功能,这虽然是发展文化事业的主要目的,但这个目的的实现尚需文化产业予以积极的协助与配合。

      为此,在建设文化公益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进程中,要努力创造实现二者有机的社会条件,切实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相关政策,为文化产业内向发展,外向引进提供政策、资金、法律等方面的保障;二是在全面深化全县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以增加投入的方式,不断增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单位的内在活力,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先决条件;三是强力推进民族文化资源向民族资本转变,强力推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强力推进文化人才资源向文化人才资本转变。

只有这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两个“车轮”,才能共同驱动,协调发展。

      3、正确处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业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肃南县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人文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坚实基础,已成为河西走廊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借助旅游业强劲的发展态势,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发展肃南县文化旅游,打造品牌文化资源是发展肃南县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

着眼于未来发展,我们还应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选准突破“亮点”,在构建丰富的肃南县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文化资源支撑,赋予旅游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地位;二是以旅游为载体,高起点的发展肃南县民族文化产业,借助蓬勃发展旅游业,不断壮大新兴的文化产业;三是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充分考虑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把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在相互依存中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四是突出文化资源的民族地域特色,把肃南县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形成民族文化产品系列,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五是加强肃南县与相邻省、市、县的区域合作,在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央作出的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