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0879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docx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

浅论学生的自主管理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呢?

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我作为一名中学班主任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高中生正处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阶段,独立意识有所增强,他们不再像小学时那样,处处依赖老师,事事离不开班主任,绝大部分学生有独立处理和安排自己的强烈欲望,有着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冲动,有着向往独立工作的心理渴求。

对于班级工作,班主任往往忙得团团转却不见起色,刚处理完这件事,又冒出了第二件、第三件事,让你永远像个“消防队员”忙个不停。

究其原因,学生是在被动地执行日常行为条例。

与其如此,不如因势利导,优化学生的角色意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毕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自主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所谓学生自主管理,实际上是学生自我管理,是在班主任指导下依靠班级主体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

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和措施。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与切身体会谈一点管窥之见。

一、爱学生是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方式的起点和基础。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学生会乐意接受你的教学策略。

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

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

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

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班主任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

这种感情上的相悖,怎么能教育好学生呢?

 二、发挥班委会、团支部的核心力量,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班级领导核心。

 俗话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一个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为班级的火车头,起着“唯余马首是瞻”的作用。

一个好的班干部,就是班主任的一个得力助手,选用好班团干部,不仅能使自己从繁忙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而且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因此,我经常组织班团干部进行培训学习,阐明学生自主管理的意义,提出要求,即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又要积极开展工作,大胆管理,制定出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班规。

刚开始时,班主任一定要协助班团干,精心指导,实践中在恰当的时候放权给班团干。

如:

对一些班级的量化考核,班团干有权力对班上的好人好事给予加分,给予表扬;对一些不良行为要及时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批评指正;树新风,扬正气;培养基本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这样,班委会、团支部既是班集体充满活力的领导核心,又是班主任的一个智囊团。

 三、充分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参与欲望。

     为此,第一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的思想,让学生明确自己是班集体的一份子,应该群策群力、热爱集体、关心集体、为集体争光;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在班委的组织下,学生们可以民主评议,反复讨论,共同制定出比较科学的班规。

对班上的量化考核人人参与。

例如,每个同学在做好教室、宿舍和卫生责任区的值日及保洁之外,还要互相监督,互相勉励,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做得不够好的敢于批评,让正气压倒邪气。

这样,班主任就可以从幕前退到幕后,充当起参谋来。

有效的才是有用的

  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们,殚精竭虑的在天天思考着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大家提出了很多的见解和主张,不论是学生管理的还是课堂教学的,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但是在这些成千上万的方式方法中,难免会给我们在一线工作的人员产生一种茫然无措的感觉:

到底哪样的方式方法才是最好的呢?

我们到底应该学习和运用哪一种方法才更好呢?

     我以为:

有效的才是有用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实在我们的教育领域,总是在不长的时间里,就会诞生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比如说目标教学,比如说情景教学,比如说尝试教学,比如说学案教学,比如说创新教育--------如此等等,这些现象给人的感觉犹如娱乐圈的某一位明星,登上舞台之后不久,就不声不响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方式方法。

难道说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像娱乐圈一样,只有不断地推出新的面孔,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吗?

也才能够推动我们的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和进步吗?

    对此我困惑了好久:

我们需不需要也像追星族一样去与时俱进,天天追星呢?

    在我的认知领域里,我总是以为:

不论是何种方法,只要是有助于我们的学生发展进步的,或者说只要是在教书育人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就是一种好方法。

举个例子来说,像钱梦龙先生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的教学思想,我觉得就是十分不错的;再比如“堂堂清”的教学思想,也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效果十分显著的;还有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我觉得真是一语道破教育的天机啊。

    我还想谈谈多媒体教学的问题。

在时下多媒体占据教育主流的今天,我对多媒体的优点是由衷叹服的,但是是不是每一堂课都需要运用多媒体呢?

或者说是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是和运用多媒体呢?

其实事实真的不见得就是如此。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学情和老师的具体特点而定,有的老师用上多媒体,真的会给人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也许他仅仅依靠三寸不烂之舌,就能令课堂声像并茂,妙笔生花呢。

    所以我想,不论我们处在如何的教育宣传面前,我们都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只要书教好了,人育好了,我们的教育不就是成功了吗?

 

  怎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

有效的才是有用的。

不知您是怎么认为的。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

发布时间:

2011年03月07日来源:

索非亚点击数:

12【字体:

小大】【收藏】【查看评论】

教育是什么?

在古代,教育一词被解释为: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先觉教后觉也;育者,生育、培养、培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也。

讲得通俗点,“教“为上做下学;“育”为正确态度对待客观。

教育最终目的是以正确的习惯和态度对待客观。

可见教育是着眼于他人的素质、能力,重在启发、唤醒,以追求自我的觉醒。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曾说过: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然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分数貌似是唯一的指挥棒,在它的驱使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被“标准答案”抹杀了个性的孩子,又怎会有创新的意识?

再来看看那些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是否真正关注过他们?

难道只有在他们犯了错误以后,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些错误?

或许在一开始都是训斥上几句,然后苦口婆心的劝导,最后让全程保持沉默的学生立下保证,迫于压力,学生只好“违心”地保证说“再也不犯”。

之所以用“违心”一词,是因为教师的说教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犯错的学生下次依然会犯错。

三番五次,这样一来我们便得出这样的结论“孺子不可教也”。

有时也在想,如果孩子们在刚接受学校教育时,家长、老师都去关注他们的内心,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到了高中阶段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

如果他们成长阶段的每位教师都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他们是否就不会这么自卑?

说到底,这些“问题学生”太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唤醒,正因为他们的无知和蒙昧,才需要我们的耐心指引和心灵的抚慰。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使优生更优的确是每位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可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唤起“差生”对自我认识的转变,唤起他们对他人、对周围事物的热情与执着,从而促使他们完成心灵上的转向,或许这更能体现出教育的真正意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是不可复制的,那些单纯、敏感的心灵更需要我们播撒阳光和春雨。

有一天,当他们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和期待,感受到自我改变带来的喜悦时,也许,这就是我们一直所期盼的教育吧。

有效教学的内涵、问题与实施

发布时间:

2011年01月10日来源:

道不远人点击数:

32【字体:

小大】【收藏】【查看评论】

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梁永丰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一)“有效”的涵义

 1、“有效”的词义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

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

 2、“有效”涵义的发展

 

(1)只关注是否实现预期目标和产生实际效果,即有效就是有效果。

 

(2)不仅关注是否有效果,而且关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有效率的效果

 (3)不仅关注是否有效果,而且关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同时强调所产出效果的效益,即有效率、有效益的效果。

 (4)不仅关注是否有效果,而且关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同时强调所产出效果的效益,更追求内在潜能的开发与利用,即有效率、有效益、高效能的效果。

 3、“有效”涵义的规范界定

 有效的人类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1)合目的性:

人们通过活动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多样性需要。

需要决定着人们活动的目的,需要是否满足标志着预期目的是否实现。

人类活动总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发生的。

因此,合目的性是“有效”的实质。

有效率、有效益、高效能实现目的都是人类活动的需要。

 

(2)合规律性:

有效率、有效益的效果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要受到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

人类要在追求活动目的实现的同时,注重遵循客观规律。

因此,合规律性是“有效”的前提。

 “有效”的涵义可以表达为人们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方法,追求有效率、有效益、高效能实现预期目标。

有效与低效、无效、负效相对应。

 

(二)“教学”的涵义

 1、“教学”的词义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

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2、“教学”涵义的发展

 

(1)教学即学习(教者的学习);

(2)教学即教授(教者的传授方法);(3)教学即教学生学(教者教学生学);(4)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师生统一的双边活动)。

 3、教学论视角下“教学”涵义的规范界定

 教学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是“教是怎样影响学的”,二是“怎样的教才是有效的”。

 教学就是教师引发、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发展。

因此,教学的侧重点是教师如何教,具体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

教学活动必需符合三个逻辑上必要的条件:

 

(1)引发学生学习的意向;

(2)说明和解释学生所学的内容和达成的目标;(3)采取学生易于掌握的方式。

 (三)“有效教学”的涵义

 有效教学是教师所采取的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优化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高效能地实现预期的目标的一切行为。

本质上说,有效教学是一种目标导向教学。

 有效教学的原则要求:

1、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取向;2、效率、效益与效能的有机结合;3、教学效果的可检测性;4、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5、教学生态和谐平衡;6、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

 (四)“有效教学”提出的背景

 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

 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

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

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

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二、当前教学活动中低效、无效问题的分析

 

(一)问题表现

 1、疏于课堂管理和课堂管理不当并存;2、缺乏课堂教学的思考性设计;3、以教代学和以练代学;4、轻课内时间,重课外时间;5、教学活动孤立化和绝对化;6、教学时间规划不协调;7、教学环节的展开序列欠科学;8、注重陈述性知识,忽视程序性、策略性知识;9、“填空题”式的问题多,思考性的问题少;10、演绎性的教学多,归纳性的教学少;11、学生学习机会的分配不均衡;12、作业求数量,不求质量。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态度不端正;2、管理有疏漏;3、观念显滞后;4、规律欠把握。

 三、有效教学的实施

 ()注重激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动

 1、让学生明确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就感;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教师真心实意的关怀;4、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5、让学生在思考状态下学习。

 

(二)明晰具体的教学目标

 1、区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2、突出行为主体;3、运用动词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4、规定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5、明确学生学习结果要达到的程度。

 (三)学会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行为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行为;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3、根据学生状况选择教学行为;4、根据教学课型选择教学行为;5、根据教学时间选择教学行为;6、根据各种教学方法、媒体和组织形式的优劣选择教学行为;7、根据教学评价要求选择教学行为;8、根据教师自身的素养选择教学行为;9、根据教学反馈选择教学行为。

 (四)主动改造学生的学习内容

 1、补充学习内容;2、删减学习内容;3、拆分学习内容;4、整合学习内容。

 (五)强调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1、重视当堂检查;2、重视作业情况;3、重视阶段效果;4、重视学生评价。

 (六)重视指导学生学法

 1、识记、理解的方法;2、分析、判断的方法;3、运用、迁移的方法;4、情绪、情感的调控方法;5、应试的技能、技巧。

 (七)增强布置作业的针对性

 1、提供基础性作业;2、提供选择性作业;3、提供变式性作业;4、提供巩固型作业;5、提供综合性作业。

 (八)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效应

 1、计划引领教研活动;2、研究教育对象的共同特点;3、确定基本的教学要求;4、探讨共性的教学问题;5、实行教学资源共享。

 (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工程”名教师研修班笔记)

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重建与评课创新

发布时间:

2011年01月11日来源:

道不远人点击数:

41【字体:

小大】【收藏】【查看评论】

——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之一)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龚雄飞

 前言:

 新课程有效教学也就是要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关注知识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效率);

 二是关注思维训练,有效达成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思维状态);

 三是关注学习体验,有效渗透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兴趣)。

 新课程有效教学主要解决2大问题:

 第一是如何把知识教活,有效促进学生智慧的成长——考试问题。

 第二是如何把思想激活,有效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做人问题。

 一、激活课堂:

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兴奋点

 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的过程,即指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内在的思维活动程序。

 新课程教学为什么强调思维活动程序呢?

教学是否突出思维过程决定教学的品质和有效性:

人的智力结构:

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人的智力结构的核心。

 

 1、什么是激活课堂?

所谓激活课堂,它不是指简单的学生对话所形成的课堂喧嚣,而是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所形成的有一定思想火花和信息含量的语言交流。

所以激活课堂的本质要求是激活思维。

 激活课堂的策略:

记忆型课堂,思考型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提高课堂教学思考力水平)

 问题设计的难度决定了思维训练的效度。

新课程有效教学,乃在于真正启动学生的思维。

没有思辨,就没有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没有思辨,就没有教育教学的内化效果。

 学生的思维成长是教学的最大道德。

基于思维开发的有效课堂的基本特点: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主攻,问题为主线。

2、基于思维开发的有效课堂必须具备两大要素:

 第一、问题优质是教学有效的关键;第二、启发得当是教学有效的保障。

 3、基于思维开发的有效课堂呈现四组教学辨证关系:

第一、动与静相宜的课堂气氛;第二、畅与阻相关的教学流程;第三、对与错相融的学习体验;第四、扶与放相生的教学设计。

 

4、优化问题: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实施有效教学,校长就要从抓教师的备课开始,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最重要的环节来抓。

 改进课堂,起点就从改进备课、改进教学设计开始。

如何改进备课,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主体工程在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体现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设计体现教学方法设计,问题设计体现教学程序设计,问题设计体现教学板书设计,问题设计关注学生学情基础………

 问题设计的基本要素:

宽度、深度、角度、精度和难度     

 

(1)问题的宽度:

思考的范围,问题的陈述应该清晰、具体、完整,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联系;

(2)问题的深度:

思考的层次,符合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要求;(3)问题的角度:

思考的方向,给予学生思维的定向与思维活动的路径选择;(4)问题的精度:

问题的精度是指问题表述的精确度,问题设计的语言要精确、明晰、严谨,逻辑严密。

(5)问题的难度:

思考的力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有认知难度,但又不会超脱于其临近发展区的认知阈限;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拓展学习者的思维空间,培养学习者的思维品质。

 二、有效评课,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引爆点       

 听课评课主要解决两大问题:

 第一、听课听什么?

 听课的三大关注点:

关注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有效性 体现教学设计能力)→关注学生的回应(思维的有效性目标的达成度)→关注启发(启发的有效性体现课堂驾驭能力)

 第二、评课怎么评?

评课其实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最有实效的培训。

教师的教学能力大致由2类能力构成:

一是教学设计能力,也叫教学策划能力;一是教学启发能力,也叫教学驾驭能力。

 评课的两大关注点:

(1)评价教学问题设计(问题的有效性 体现教学设计能力);

(2)评价教学启发策略(启发的有效性体现课堂驾驭能力)。

   

评课:

第一、去改进行为误差,使教学中的新理念与新行为吻合一致,让行为对接理论;第二、去澄清理论谬误,矫正教学中已经成为普遍真理的思想理念,让理论引领行为。

    (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研修班笔记)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发布时间:

2011年01月12日来源:

xiao的博客点击数:

26【字体:

小大】【收藏】【查看评论】

——课堂教学点滴思考

山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肖增英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落实课程理念的主阵地。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85%是在课堂中度过的。

因此,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非常紧迫的任务。

为此,笔者围绕教学中的某些问题和我省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行了反思,以便和同行们交流研讨,希提出宝贵意见。

 一、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理解

 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内涵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有人曾经比喻:

教学好像是唱戏,如果演员只把歌词送给观众看,观众会觉得非常没意思。

若演员把歌词唱出来,而且在唱的过程中,再配上音乐、灯光、刀具、动作、幕景,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当演员兴高采烈的时候,观众可能手舞足蹈;当剧情悲伤的时候,观众可能掉眼泪,这是由于用各种手段喧嚷起了气氛。

所以我们说: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但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个比喻远远不够了,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当然是唱戏中的主角了,主角不应是观众,而是演员;而教师只能充当“导演”的角色,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

学生由观众成为演员,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意味着发生了两个转变:

即学生由台下走到台上,教师由幕前走到幕后。

这一比喻好像已经把师生关系改进了,但是现代学习方式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只能起“引导、组织、参与、协助”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所以“教师为主导”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导演”的比喻也不太合理了,因为在开戏之前,演员的一举一行、一招一式,已完全由导演设计好了,演员的主动性很小。

新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本,即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并围绕课堂活动设计教学,实施时还应该依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调整。

这是因为: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所以,教学不仅是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对课堂教学中“三对”关系的重新认识

 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领会并熟悉教材的编写意图,研究教材的体系及知识结构;要达到灵活把握和驾驭教材的程度;还能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并把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重新组合,甚至可以创新性地改造教材。

因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仅是教教材的,主要是用教材来教的,即用教材来发展学生的。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所以,不是教材上的内容教师都要讲,也不是教材外的内容教师都不敢说。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历史与社会》综合教材中,曾经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做过比喻性的描述,“教师是工程师,学生是原料,教师的工作就是按照一个模式将学生加工成统一的产品”,“教师是园丁,学生是种子,教师的工作就是施肥浇水,让种子发芽,长成材”,“教师是雕刻师,学生是教师手中的艺术品,教师既要尊重原料特点,又进行精心的加工”。

上述比喻虽然一个比一个进步,但共同的本质问题是把学生“物化”了。

师生关系中,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人,当作一个发展中的人,而且是教学中的主人和中心,教师处于组织、引导、帮助和服务的地位。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设置科学合理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并不是教师讲过才算学生学过,相反,若教师能通过不讲或少讲,并且能使学生懂,这样的课才算真正的好课。

这是因为: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有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的。

 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之一,不一定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要学。

学生的学习不完全是通过教材,也不完全是通过教师,而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科学探究、独立的思考、与同学的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的,当然探究、思考、交流的情景还需要教师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还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还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还是学生带着问题互相讨论,不同的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教学内容又可能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