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14630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中图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地理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中图版必修2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课标要求

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分析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活动建议:

联系实际,撰写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守则;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

2.难点:

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

四、教法、学法与教具

1.教法:

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

2.学法:

讨论法、阅读法

3.教具:

多媒体计算机、剪报等

五、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重点是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认识其危害及成因,没有特别突出的难点。

为了体现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学生可以针对课件中的资料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平等的气氛下交流、讨论,得出共识,使学生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教学中选择一些恰当的探究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教学。

利用多媒体手段信息量大,动态性强的优势,在课件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思考探索、思考提供素材。

教材第一个探究材料,比较新颖,应充分应用它,在于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为下面的学习建立心向。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使学生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在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同时,特别注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环境问题,引入深圳的环境问题案例,如深圳的大气污染与酸雨、深圳河的污染等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深刻掌握温室效应的原理,自己制作了动画,以利于突破难点。

学生容易掌握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后完成知识网络。

及时填写事先发下的纲要信号表格。

课件以超链接形式制作,操作灵活。

课件中提供了板书设计幻灯片以及课堂小结幻灯片,供师生共同填空完成,便于建立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课件后面还提供了课堂反馈,有选择题、综合题两类,可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当时的秘书长加利先生为什么提议全体代表为地球不幸与悲哀静默2分钟?

我们先看一幅漫画。

展示:

漫画―最后的晚餐,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讨论:

什么是餐桌上的晚餐?

谁在分享晚餐?

这幅漫画的主题是什么?

(地球成为被各种污染吞下的晚餐,地球被污染破坏。

展示:

一组环境问题的图片及沙漠化视频。

照片中属于哪一类环境问题?

当地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学生的注意,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

过渡:

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扩大到全球的范围,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

板书 一、全球气候变暖

展示:

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温室效应动画、全球变暖的视频。

引导学生思考:

(1)全球气温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什么关系?

(2) 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什么?

(3) 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全球变暖,人类活动究竟起了多大作用?

(4)全球变暖有什么危害?

 怎样治理?

(课件中的提供的温室效应动画和全球变暖视频,设置了问题,供学生探究分析;提供了全球变暖相关的统计图,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培养读图能力。

展示:

全球变暖的纲要信号的空白图表

(图表中要求学生填出全球变暖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材中不要求学生知道治理措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我有意设置了这一项目。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变暖的成因上去寻求解决之道。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示:

全球变暖的危害图片,如水灾、干旱、海平面上升等,拓展视野

过渡:

人类面临的另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为什么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板书 二、臭氧层破坏

展示:

臭氧层破坏的图片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纲要信号图表中的项目:

(1)臭氧层破坏会产生什么危害?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治理?

案例探究:

展示南美洲南部地区人们皮肤发病率上升快,一些动物也变盲的案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分析,巩固知识,关心社会热点。

过渡:

你有没有近距离闻过汽车尾气,闻过后你有什么感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大气污染问题。

板书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展示 大气污染图片及资料(伦敦烟雾事件与洛杉矶烟雾事件的成因及死亡人数)

问题:

大气污染是怎样形成的?

大气污染有什么危害?

怎样治理?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讨论大气污染的危害、成因。

(通过两大污染事件的详细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危害,拓宽视野,同时为后面分析深圳的汽车尾气污染打下铺垫。

展示 酸雨危害的视频及雨中垂钓漫画,展示世界及我国主要酸雨区的分布。

(1)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有什么危害?

(2)世界主要的酸雨区分面在哪?

我国的重酸雨主要分布在哪?

引导学生讨论酸雨的成因、危害与分布,进而探究其成因及解决措施,完成纲要信号图表。

案例探究一:

深圳的酸雨

提问:

深圳有没有酸雨?

展示:

新闻剪报-深圳一年中降水80%是酸雨(晶报)(紧密联系时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归纳深圳酸雨污染增加迅速,酸性越来越强,已经达到重酸雨污染的标准。

发散思维培养:

《晶报》的报道中说“但目前深圳酸雨属弱酸性,对人体影响不大”,根据你所学的地理知识,你同意记者的这一观点吗?

为什么?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求异思维,不盲从的求实精神,展开讨论、辨论)

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忆、完成本课的知识网络。

课堂反馈

展示选择题

展示案例探究――我为深圳的环保献计献策

案例二:

深圳的灰霾天越来越多

展示帝王大厦在霾中照片,及资料—深圳的灰霾天越来越多

提问:

(1)这种天气叫什么?

对你的情绪有什么影响?

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什么?

  (霾;使人心情压抑;因尾气、工业废气排放增加,大气污染加重。

(2)解决这一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治理工业废气、减少尾气排放、控制轿车增长,发展公共交通等。

案例三:

深圳河在哭泣

提问:

(1)现在深圳市区的河是什么颜色的?

为什么市区内河流附近的居民不敢开窗且房价下跌?

(黑色,河流污染严重,黑臭)

(2)河流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解决这一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大量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排入河道;截污工程,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建节水型社会,减少耗水高污染工业等。

(属于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畅所欲言,教师及时评价。

结束语:

学过这一课后,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成为一名环保主义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保护环境,举手之劳。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阅读材料

今年入春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接二连三地被沙尘暴、扬沙天气侵袭。

为何一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沙尘暴就毫不客气地光临北方地区和阿拉善草原?

阿拉善盟气象台副台长朱开文说,地理位置和气候变迁是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

据朱开文介绍,蒙古国南戈壁省到二连浩特整个北纬37°地区都是干旱地带,这一地带地表裸露、土质疏松,易起沙尘。

就阿拉善盟而言,2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仅有18万人口,境内2/3是沙漠戈壁,1/3是荒漠草原,山丘多,河流少,风沙大,雨露缺,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尤其是被称为“沙尘源”的额济纳旗地处北纬40°左右,受大气暖流的影响属于西风带气流地带。

朱开文说,今年阿拉善盟的沙尘天气明显比去年多,主要原因是自去年冬天以来一直没有降水,导致土质疏松,再加上入春以来接二连三受冷空气的影响,牧草的返青期推迟。

到目前为止,阿拉善盟今年已经发生了17次程度不同的沙尘天气,其中,2月3日在阿拉善右旗境内发生的和3月9日在全盟范围内发生的沙尘暴造成的危害最严重。

朱开文说,除自然、地理的原因外,发生沙尘天气也与人类不适当的活动有关,尤其是近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加之连续多年的干旱,造成草场植被的严重破坏。

沙尘暴是全球性现象,也是由来已久的自然现象。

资料显示,我国70年代的沙尘暴是最强烈的,只不过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要求不如现在高而已。

问题:

沙尘暴是我国北方春季一种重要的自然灾害,请分析沙尘暴的成因、危害,谈谈有何治理措施。

解答思路:

本讨论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一段材料来总结归纳沙尘暴这种环境问题。

沙尘暴主要由两种因素构成:

第一,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第二,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

我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地区:

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地区。

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

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主要来自农田。

把防治沙尘暴的工作重点放在农田和退化草原上是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防御沙尘暴有两个原则:

一是减少直接作用于土粒的风力;二是改善土壤表面状况,提高土壤抵御风蚀能力或限制土壤颗粒运动。

巩固练习

xx年初一份以3000科学家的调查为基础撰写的报告预言:

到xx年海平面将在现有基础上上升18厘米到80厘米。

在过去10年里,海水已经侵蚀了图瓦卢1%的土地。

11月15日,美国权威的华盛顿地球政策研究所专家预言,如果地球环境继续恶化,在50年之内,由9个小岛组成的图瓦卢将全部没入海中,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消失。

据悉,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低地岛国也面临着图瓦卢一样的威胁。

据此完成1~3题。

1.近百年来气候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归结于(  )

A.城市热岛效应B.地质天文原因

C.地区现代战争D.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2.专家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增加0.8~4.6℃,这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如何有效控制海平面上升(  )

A.全球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B.营造生态住宅和绿色家居

C.降低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D.城市有序扩张和人口迁移

3.全球变暖对局部地区能带来一些好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纬度地区会变得适宜于温带作物分布B.全球变暖,能源消耗总量减少

C.全球变暖利于美国小麦带的农业生产D.冰川大量融化,淡水资源增多

思路解析:

本题通过揭示因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岛国被海水淹没的事例来说明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对全球环境问题带来的严重危害,考查对当前全球变暖的原因,控制海平面上升措施的掌握情况。

第(3)题一改传统的温室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的习惯思维,考查温室效应对局部地区带来的好处。

答案:

1.D 2.A 3.A

4.近50年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内陆,距海远,降水量少

B.人们过度开垦和放牧,破坏了地表原有植被

C.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地区推进

D.全球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地面植被死亡

思路解析: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干使沙漠化加剧,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对植被的破坏。

答案:

B

5.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是指(  )

①全球变暖 ②臭氧层破坏 ③城市的“热岛效应”④酸雨危害 ⑤矿物燃料燃烧时向大气中大量地排放二氧化碳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④⑤

思路解析:

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有三个: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答案:

C

6.下列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全球的是(  )

A.德国境内莱茵河水的污染B.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

C.北美洲西部草原的荒漠化D.大城市的垃圾污染

思路解析:

莱茵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通过水的流动可以把污染带到其他国家。

答案:

A

读图4-3,完成7~8题。

图4-3 1860~xx年全球气温变化趋势

7.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

A.1880~1900B.1920~1940

C.1958~1978D.1978~xx

8.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思路解析:

回答第7题一定要仔细量算,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原始森林的破坏使“温室效应”加剧,气温上升幅度应该是最大的。

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山地的海拔低处的山岳冰川首先溶化,雪线上升,积雪的下界当然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有的地方变干,有的地方降水增加,总体降水不增加;南极的冰川融化,面积应该减少。

答案:

7.D 8.B

我综合我发展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据此完成9~11题。

9.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B.过度樵采、放牧

C.环境污染加剧D.农业集约化经营

思路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加剧,主要是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破坏所致。

答案:

B

10.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D.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思路解析: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基础设施落后,排除A项,西部地区人口分散,且密度低,排除B项,西部干旱,植被减少,生态脆弱,排除C项。

答案:

D

11.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B.东部市场需求大

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D.东部靠海,便于出口

思路解析:

我国东部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达,石油、天然气需求量大。

答案:

B

12.图4-4为“世界各大洲工业CO2排放量示意图”、图4-5为“世界CO2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4-4

图4-5

(1)图中CO2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______________。

(2)图4-5所示十国中,CO2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总量排放第三位的亚洲国家是_____________。

(3)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_________,其能源消费结构以___________为主。

(4)在工业发达国家中,CO2人均排放量法国仅为英国的52.5%、德国的56%,从法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其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气中CO2增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近美国政府决定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消息传出即引起世界众怒,这是因为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将对世界气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

该议定书规定,在xx年至xx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

(7)你认为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什么影响?

(8)要降低大气中CO2浓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至少写两条)

思路解析:

本题结合实际问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求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说明有关现象,分析其形成因素,同时又要求提出治理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图例的含义,从图表中正确提取有关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

(1)北美洲、欧洲、亚洲

(2)美国 印度

(3)中国 煤

(4)以核能为主

(5)矿物能源消耗太多,植被覆盖率不断减少

(6)使全球升温,影响各地气候发生变化;形成酸雨。

(7)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受淹或海水倒灌。

(8)植树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13.读图4-6和图4-7,完成下列问题。

(1)图4-6中A、B两地出现严重的酸雨污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地区的酸雨污染向东北方向扩展,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地区目前面临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其成因中的人为因素是________。

从自然因素分析,加速该地区这种环境恶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4-7中我国南方C地酸雨污染比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更为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我国农村乡镇企业排放有害物,污染环境,应采取的积极的态度和措施是(  )

A.农村地广人稀,对人类危害不大,可以不予治理B.待资金充足之后,再治污染不晚

C.限期治理污染,实行达标排放D.采取坚决措施,实施关闭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及我国酸雨分布范围、成因等相关知识。

要学会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分析酸雨的形成、扩散的原因,掌握预防和治理措施。

答案:

(1)北美和西欧地区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大量燃烧煤和石油,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遇水汽凝结成酸雨。

(2)受西南风的吹送

(3)土地沙漠化更加严重 过度放牧、滥垦草原炎热干燥的东北信风使沙漠日益向南扩展

(4)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湿度大,多云雾,容易形成酸雨

(5)C

14.(xx江苏高考)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图4-8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xx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________℃;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_______℃和_________℃。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思路解析:

(1)题,认真读取图上数据即可作出正确的判断。

(2)题,全球气温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燃烧矿石燃料而释放出太多的CO2,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其中以煤的大量使用排放的CO2最多;天然气燃烧也会排放CO2,但由于天然气比煤燃烧值高,则使用天然气排放CO2量较少;使用可再生能源排放CO2更少,升温较低。

第(3)题,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两方面:

一是海平面上升,另一是引起全球各地区气候的变化。

答案:

(1)0.30~0.32 1.1~1.5 1.6~2

(2)

(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