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1579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docx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docx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

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思想道德素质

早在高中的时候,学校就举办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我曾经还参加了演讲竞赛,像这样的活动已经搞过很多次了,但是我参加的那次是我高中时期的最后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高中时期确实有很多的不好现象,跟本就不比现在大学里的现象好,破坏公物严重,垃圾到处扔,说话大量携带污言秽语,等等。

好好的校园变成了老太婆,好好的教室成了发泄的游乐场,校园的天真无邪被玷污得只剩下了躯壳,美好的一切似乎让人感到伤感,这是谁的错误?

又是谁在制造?

我们不禁要问自己,我们似乎是造成这一切的刽子手,我们满脑子的四书五经怎么就不能批判一下自己的行为,每当乱扔垃圾的时候就没有想到,会有清洁工来打扫。

难道就不能把它扔到垃圾桶吗?

我想会有和我同样想法的同学,如果我扔进垃圾桶,那清洁工又做什么呢?

他就没有工作做了,也就会下岗。

我们可以在往下思考,清洁工没有了,学校就会减少运行成本,把多余的钱拿出来进行教学开支,这样不是更好吗?

或者拿来给贫困学生,等等,其他开支。

我们是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更能理解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社会因为人的高素质而更加的和谐,一些小的行为决定了这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发展的速度。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脊梁,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是为了造福社会,然而我们的行动却背道而驰,古语说:

“不因事小而不为”。

恰恰是事小而更能折射出人的素质。

大学生需要的是自身的道德修养。

需要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需要塑造人格魅力的积极态度。

这样,我们才能时刻想起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大学生,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

才能更有效的去防止公物的破坏,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我想这样的思想道德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不光是看一段断片,喊几句口号就能有很大改善的。

我们应具备怎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摘要:

在当今世界,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越来越注重培养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高校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

高校;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意识    收稿日期:

2006—06—01  作者简介:

王健(1978-),女,黑龙江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专科部团委书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

  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应处于核心位置。

1992年,美国一些行政组织与研究机构共同拟订的《呵斯彭品教育宣言》,呼吁学校要向学生传授“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正义、公民美德与公民素质”,“帮助孩子认真去想,认真去爱,认真去做”。

在日本,新教学大纲规定,学校德育应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于自身——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自主性和责任感、探索真理、发展个性。

关于与他人的关系——理解与言谈举止、体贴他人、相互信赖、健康的异性观、宽容与谦虚。

关于自然——热爱自然、丰富情操,尊重生命。

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热爱集体、履行职责、义务与公德,正义、勤劳与奉献、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尊师爱学、爱国心、世界和平。

在新加坡,学校将东方传统伦理观念中有价值的东西,如仁、孝、家庭和谐、礼、责任感、忠、信、诚、勇、毅力、协作精神,都编入德育教材,系统给学生传授。

国外有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我们可以借鉴。

实际上,我国从古至今,在培养人才中始终坚持将品德教育、做人教育放在首位。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所以能代代相传,与教育的系统培养和学生的坚持实践紧密相连。

在新时期,邓小平的“四有新人”理论依然将有理想、有道德放在根本的位置上。

所以,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坚持将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是毋庸置疑的,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几项是最基础的,也是最为根本的。

    一、尊重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一就在于培养学子充分地学会尊重:

尊重个人的生命存在,尊重他人,尊重群体,尊重大自然。

对大学生来说,进入大学以前,他们以为学业成绩的优异可能是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对象,极力给予肯定或尊重的对象。

进入大学以后,个人的优胜感、成就感在相对少的大学升学率中再次获得肯定。

于是,在相当多的大学生中,个人尊严感的满足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自尊,热爱生命。

其次,要让大学生明白,个人生命尊严的获得是建立在对他人生命尊严的充分尊重之上的。

最后,要让学生明白人到底是什么,将个人置于群体的发展之中。

    二、责任心    在世界各国的优秀教育体系之中,对大学生责任心的培育往往是共通的。

在中国古代,儒家极力倡导并培育学子的责任意识。

曾子讲: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意识的培育,加上儒家道德将个人融入家庭、社会群体、国家之中的坚持不懈的道德实践,逐步培养起中国知识阶层。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对人的责任意识培育的成功之处。

今天,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当中国正在实现“科教兴国”之时,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市场竞争加剧,利益观念,尤其是个人的利益观念日益凸显之时,大学生无疑在其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就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而言,学校生活的相对独立性,学习更多地属于个人行为的现实使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长此以往,大学生对他人,对家庭、对国家群体的责任意识、责任感就会淡化。

这对培育有用之才,将国家民族的希望系于其身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应该有系统地抓紧抓好。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个人的言行负责,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认真真地学习、做事,坦坦荡荡地生活、做人。

现在我们高校经常会有盗窃事件发生,这就说明学生的责任心是极其差的,也没有诚实守信的基本素质。

其次,培养大学生对家庭负责。

大学生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在形式上脱离了家庭,在本质上仍依赖家庭。

在现阶段,由于学习及生活费用的增大,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家庭。

这种依赖性一方面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盲目的攀比和高消费。

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父母辛勤劳作及期望的不负责任。

也就是说,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家庭的供养是应该的,勿需加以吝惜的,这是大学生在行为上放纵自己,为人处世心态上的随心所欲及在学业上的敷衍塞责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则是相当多的大学生感到经济困难,父母负担太重,出现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及压力,导致自我的压抑、无助、苦闷,并由此走向另一极端,追求金钱,追求实惠。

在对某高校30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近一半146名的大学生认为“上学费用高,经济困难”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感觉最苦恼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现阶段大学生对家庭负责的教育应放在让他们要面对现实,认真学习,努力奋进,追求成才,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同时,还要加强自立自强精神的培育,加强大学生克服生活困难的心理素质的教育等等。

最后,要对国家民族负责。

对大学生来说,不辜负养育自己的青山绿水,祖国和人民是更高层次上的责任意识。

因此,我们应该让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多了解一些中国的现实,爱国爱民,才可能会为国为民,才有可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三、道德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感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世界各国的教育史上,善的教育始终与真与美的教育相联系,并居于核心位置。

亚里士多德曾讲:

“善是一切活动的目的。

”在中国,对学子善的教育的传统根深蒂固。

一部中国的教育史,可以说是以善为核心的教育理论及实践史。

在当前对大学生的教育中,道德的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这造成了很多误区,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与道德文明的修养程度不成正比。

因此,我认为,当前对大学生道德感的培育、养成非常重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善心善意的培育。

善心是爱人之心、容人之心和利人之心。

在理性上坚守善是行为上实践道德的根本。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不仅应该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道德,而且更应该在行动上实践善,实践道德的命令与要求。

既要养成以善为乐、以善为荣的道德理念,又要将这种道德观念带入生活之中。

  其次,优秀公民意识的培育。

所谓优秀的公民意识,是要求大学生不仅做公民而且要做好公民,要将好的道德语言、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与道德行动带到社会,影响更多的公民加入进来,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

大学生是社会的财富,他们不仅能以其现实的创造性,驾驭知识的能力给社会带来物质财富,而且也要以其精神人格的感召力、影响力给社会带来丰富的精神财富。

现代社会有理由给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优秀公民意识的培育上,应该以基础文明的素质养成为基本点。

但不能只停留在诸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等这些方面。

应该让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的振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既要讲公德,力行实践;又要纳三山五岳于己身,以个人的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影响社会。

同时,大学生应该对社会的正义、平等、民主、自由给予充分的关注,对于社会的进步事业及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给予支持并积极地参与。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应只停留在行动本身的意义上,还应该上升为人的社会道德意识及价值观念形成与肯定的意义上。

大学生应该成为社会向更美好的境地进发的中坚力量。

  |||  摘要:

在当今世界,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越来越注重培养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高校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

高校;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意识    收稿日期:

2006—06—01  作者简介:

王健(1978-),女,黑龙江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专科部团委书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

  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应处于核心位置。

1992年,美国一些行政组织与研究机构共同拟订的《呵斯彭品教育宣言》,呼吁学校要向学生传授“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正义、公民美德与公民素质”,“帮助孩子认真去想,认真去爱,认真去做”。

在日本,新教学大纲规定,学校德育应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于自身——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自主性和责任感、探索真理、发展个性。

关于与他人的关系——理解与言谈举止、体贴他人、相互信赖、健康的异性观、宽容与谦虚。

关于自然——热爱自然、丰富情操,尊重生命。

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热爱集体、履行职责、义务与公德,正义、勤劳与奉献、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尊师爱学、爱国心、世界和平。

在新加坡,学校将东方传统伦理观念中有价值的东西,如仁、孝、家庭和谐、礼、责任感、忠、信、诚、勇、毅力、协作精神,都编入德育教材,系统给学生传授。

国外有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我们可以借鉴。

实际上,我国从古至今,在培养人才中始终坚持将品德教育、做人教育放在首位。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所以能代代相传,与教育的系统培养和学生的坚持实践紧密相连。

在新时期,邓小平的“四有新人”理论依然将有理想、有道德放在根本的位置上。

所以,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坚持将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是毋庸置疑的,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几项是最基础的,也是最为根本的。

    一、尊重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一就在于培养学子充分地学会尊重:

尊重个人的生命存在,尊重他人,尊重群体,尊重大自然。

对大学生来说,进入大学以前,他们以为学业成绩的优异可能是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对象,极力给予肯定或尊重的对象。

进入大学以后,个人的优胜感、成就感在相对少的大学升学率中再次获得肯定。

于是,在相当多的大学生中,个人尊严感的满足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自尊,热爱生命。

其次,要让大学生明白,个人生命尊严的获得是建立在对他人生命尊严的充分尊重之上的。

最后,要让学生明白人到底是什么,将个人置于群体的发展之中。

    二、责任心    在世界各国的优秀教育体系之中,对大学生责任心的培育往往是共通的。

在中国古代,儒家极力倡导并培育学子的责任意识。

曾子讲: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意识的培育,加上儒家道德将个人融入家庭、社会群体、国家之中的坚持不懈的道德实践,逐步培养起中国知识阶层。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对人的责任意识培育的成功之处。

今天,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当中国正在实现“科教兴国”之时,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市场竞争加剧,利益观念,尤其是个人的利益观念日益凸显之时,大学生无疑在其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就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而言,学校生活的相对独立性,学习更多地属于个人行为的现实使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长此以往,大学生对他人,对家庭、对国家群体的责任意识、责任感就会淡化。

这对培育有用之才,将国家民族的希望系于其身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应该有系统地抓紧抓好。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个人的言行负责,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认真真地学习、做事,坦坦荡荡地生活、做人。

现在我们高校经常会有盗窃事件发生,这就说明学生的责任心是极其差的,也没有诚实守信的基本素质。

其次,培养大学生对家庭负责。

大学生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在形式上脱离了家庭,在本质上仍依赖家庭。

在现阶段,由于学习及生活费用的增大,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家庭。

这种依赖性一方面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盲目的攀比和高消费。

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父母辛勤劳作及期望的不负责任。

也就是说,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家庭的供养是应该的,勿需加以吝惜的,这是大学生在行为上放纵自己,为人处世心态上的随心所欲及在学业上的敷衍塞责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则是相当多的大学生感到经济困难,父母负担太重,出现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及压力,导致自我的压抑、无助、苦闷,并由此走向另一极端,追求金钱,追求实惠。

在对某高校30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近一半146名的大学生认为“上学费用高,经济困难”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感觉最苦恼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现阶段大学生对家庭负责的教育应放在让他们要面对现实,认真学习,努力奋进,追求成才,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同时,还要加强自立自强精神的培育,加强大学生克服生活困难的心理素质的教育等等。

最后,要对国家民族负责。

对大学生来说,不辜负养育自己的青山绿水,祖国和人民是更高层次上的责任意识。

因此,我们应该让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多了解一些中国的现实,爱国爱民,才可能会为国为民,才有可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三、道德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感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世界各国的教育史上,善的教育始终与真与美的教育相联系,并居于核心位置。

亚里士多德曾讲:

“善是一切活动的目的。

”在中国,对学子善的教育的传统根深蒂固。

一部中国的教育史,可以说是以善为核心的教育理论及实践史。

在当前对大学生的教育中,道德的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这造成了很多误区,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与道德文明的修养程度不成正比。

因此,我认为,当前对大学生道德感的培育、养成非常重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善心善意的培育。

善心是爱人之心、容人之心和利人之心。

在理性上坚守善是行为上实践道德的根本。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不仅应该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道德,而且更应该在行动上实践善,实践道德的命令与要求。

既要养成以善为乐、以善为荣的道德理念,又要将这种道德观念带入生活之中。

  其次,优秀公民意识的培育。

所谓优秀的公民意识,是要求大学生不仅做公民而且要做好公民,要将好的道德语言、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与道德行动带到社会,影响更多的公民加入进来,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

大学生是社会的财富,他们不仅能以其现实的创造性,驾驭知识的能力给社会带来物质财富,而且也要以其精神人格的感召力、影响力给社会带来丰富的精神财富。

现代社会有理由给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优秀公民意识的培育上,应该以基础文明的素质养成为基本点。

但不能只停留在诸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等这些方面。

应该让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的振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既要讲公德,力行实践;又要纳三山五岳于己身,以个人的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影响社会。

同时,大学生应该对社会的正义、平等、民主、自由给予充分的关注,对于社会的进步事业及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给予支持并积极地参与。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应只停留在行动本身的意义上,还应该上升为人的社会道德意识及价值观念形成与肯定的意义上。

大学生应该成为社会向更美好的境地进发的中坚力量。

  |||    四、奋斗精神    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和进取。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中始终有一种奋斗精神在其中。

它鼓励着中华民族,更激励着知识分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大自然相抗争,同强权和压迫相抗争,同侵略和暴力相抗争,同自身的惰性和不思进取相抗争,缔造出中华民族的奋斗之歌、正气之歌和进取之歌。

今天,在世纪之交,中华民族面临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又一次机遇,又一次挑战。

能否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在于它的每一位成员,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是否真正能够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在现阶段,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甚为关键。

这是因为:

(1)现今的大学生多出生、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他们没有经受过更多的艰苦岁月的实际磨炼。

在他们的道德素养、品德结构之中没有积淀下更多的不怕困苦、面对艰难咬紧牙关、奋力拼搏的精神。

因此,当他们一旦面临实际的生活困难,学习、工作的压力与困难时,就常常表现出心理承受力的严重不足。

(2)当今大学生生活在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在“应试”教育发展的时期度过自己的学习生涯,他们因为学业上的优异而更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呵护,没有或很少经受过处逆境时的锻炼。

因此,当他们处顺境时,常常能够心安理得,真正处逆境时,就很少能够坦然面对。

(3)现今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中国独生子女的综合症在他们身上开始呈现。

有的贪图享乐,很少顾及他们家人、社会;有的以自我为中心,心安理得地享受更多的关怀。

在他们身上,靠个人的奋斗去赢得自立、自强,并以自我最大的努力甚至牺牲去为他人、家庭、社会作贡献的精神较以往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培育大学生不怕困难的心理承受力。

中国文化培养人的勇敢精神,其中最重要就是培养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力。

人才成长的规律显现:

在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信念、意志力、进取心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要让大学生明白:

当人生的目标确定之后,接下来就需要用汗水和毅力去浇灌,人越是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就越可能达到成功的顶点。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一段名言:

“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不算是好汉。

”当前,要培养大学生以自己的双手赢得自立为荣,以严重地依赖、只求安逸为耻的荣辱观,倡导大学生自强奋斗,奋斗自强,并能将这种精神带给青年一代,带给21世纪的中华民族。

如果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的身上,那么,大学生无疑是最根本的希望之所在。

作为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的努力必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所以,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塑造必须是严格而又能见成效的。

做人是成才之本,立业之本,只有扎实的行动,培养教育才能成就人才,立业固本。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念,更应该有这样的行动。

  试论高校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王 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