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1585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2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安徽名校联盟

安徽第一卷2013届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给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从内容上看,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和纯理论性特征。

如果说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更多地体现了哲学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因而其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么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由于是以“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则更多体现了哲学观念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其理论的现实性特征相当明显。

中国哲学近代转型的历史极短,最多只有不足80年的时间,并且其内容主要局限在历史观和文化观,并初步涉及到政治哲学领域。

这就使得近代形态的中国哲学极不发达,中国哲学以西化的形式进入了现代形态的发展阶段,造成了现代形态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中国哲学之间的某种断裂:

中国现代哲学不再“接着”中国传统哲学讲。

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就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是以“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它并不是哲学反思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直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困境,而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反映。

“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的紧迫性不允许中国哲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其近代形态。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在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生活的根本性变革、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彻底性批判,使中国现代哲学家具有一种自由的活跃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使他们比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和以前的中国哲学家更能深入地研究哲学问题,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问题。

对于同一哲学问题,中国现代哲学家有着不同的回答,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哲学思潮,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就以各种哲学思潮相争论的形式展开的。

无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还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的思潮相互争论、交流和发展。

可以说,众多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就是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促使了中国现代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反复思考这一时代的问题。

不仅如此,能否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还是中国人接受或支持某一哲学思潮的主要理由。

在“科玄”论战中,科学之所以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并不是因为“科学”派从理论上驳倒了“玄学”派,而是人们普遍相信科学比玄学更有助于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可以说,“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实际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衰成败。

(选自《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作者都兰军,有删改)

1.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它的背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大变革和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

B.它的产生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一种反映。

C.它的目的是为了从哲学上回答“中国向何处”的时代问题。

D.它的作用是使得中国近现代历史呈现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开宗明义,鲜明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性问题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B.第二段运用对比,将西方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特点加以细致比较,用意在于突出西方哲学发展比中国哲学发展更具合理性。

C.第三段指出现代形态的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的哲学之所以形成某种断裂,并非全然由于西方哲学的影响,而更多是因为中国现实社会的危机。

D.第四段意在说明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就是众多现代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解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

3.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出中国近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存在的不足。

(3分)

答: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本,舒州宿松人,汉南郡太守瑜之后。

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

本少孤,羁贫,有勇力,尝独格虎杀之。

昊武王起,隶帐下,勇冠三军,每奋跃先登,蒙矢石,身无完肤。

战罢,辄自烧铁烙其创,食饮言笑自如。

累迁至淮南马步使。

武王取江西,抚州刺史危全讽率诸州兵十万来争其地,屯象牙潭,楚人围高安以援全讽。

江西守将刘威警书至,武王谋可将者,列官严可求荐本。

时本从军攻苏州,不能下,耻之,称疾卧家。

可求自往强起本,本日:

“吴门之役,非贼果强,徒以我将帅权轻,下皆专命,故无功。

今必见起,勿用偏裨乃可。

”许之,得精卒七千,晨夜兼行。

武王初命之解高安围,本曰:

“楚人非欲下高安,第为全讽声援尔。

今先败全讽,楚人必弃高安走,何足击哉?

乃驰至象牙潭,急击之,大破其军,擒全讽,楚人亦遁,吉州刺史、信州刺史皆弃城去,江西之地始定。

本之初至也,即挥兵进。

刘威欲留宴犒,不许。

或曰:

“敌兵盛,宜审观形势,何遽如此?

”本曰:

“贼众加我十倍,使我兵知之,战先夺气矣,急乘其锋用之,乃可有功。

”已而果如所料。

武王奇其能,遂用为信州刺史。

吴越将陈璋,据衢州归款,越人围之,武王遣本迎璋。

越人解围出璋,而列兵不动,本遂以璋还。

裨将吕师造日:

“越有轻我心,必怠,请击之。

”本不可。

越人蹑我军。

至中道宿,夜半,本阳惊,弃辎重走,而设伏于旁。

越人果急追。

伏发,前后夹击,尽歼其众。

唐庄宗入洛,吴遣司农卿卢苹往聘,还言:

“庄宗知本名。

”由是召为雄武统军,俄出镇寿州,改庐州,加安西大将军、太尉中书令、西平王。

本不知书,然能尊礼儒士,遇僚属以礼,士民爱之。

性朴拙,无他才,惟军旅之事若生知者。

本晚好饮酒,乐施予。

或日:

“公春秋已高,宜少储积,为子孙计。

”本曰:

“吾系芒履,事吴武王,位至将相,何人所遗乎?

”既卒,太常言:

“准令,废朝三日。

”唐烈祖以本旧将,命有司讲求优典。

礼官言:

“前朝尝为汾阳王郭子仪废朝五日。

”诏用之。

谥恭烈,葬给卤簿。

(选自《南唐书·周本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为全讽声援尔第:

只是

B.越人蹑我军蹑:

跟踪

C.吴遣司农卿卢苹往聘聘:

聘用

D.准令,废朝三日准:

按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驰至象牙潭B.本之初至也

乃不知有汉顷之未发

C.惟军旅之事若生知者D.何人所遗乎

若入前为寿当其欣于所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本虽是名将之后,但自幼家境贫寒,一生功业都出于自身奋斗,所以他希望子孙也能自己去努力打拼。

B.周本从军以来,用兵如神,可谓“攻必克,战必胜”,曾先后在苏州、象牙潭和衢州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C.周本指挥作战,智勇兼备,象牙潭一役击破十倍之敌,重在写其勇;而衢州一役欲擒故纵,重在写其智。

D.周本没有读过书,他的军事才能更多的是出自天赋,但他依然尊敬儒士,礼待僚属,赢得了士民的爱戴。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吴武王起,隶帐下,勇冠三军,每奋跃先登,蒙矢石,身无完肤。

(6分)

译文:

(2)至中道宿,夜半,本阳惊,弃辎重走,而设伏于旁。

(4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巢山

【宋】陆游

短发巢山客,人知姓字谁?

穿林双不借①,取水一军持②。

渴鹿群窥涧,惊猿独袅枝。

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

【注】①不借:

草鞋的异名。

②军持:

装水的瓶子。

8.这首诗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巢山?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答:

9.这首诗的颈联非常精妙,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①,②?

③,④;⑤;6。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②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秦论》)

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⑥,枉用相存。

(曹操《短歌行》)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云雀之歌

【日】薄田泣堇

“吱吱嘎嘎,吱吱嘎嘎……”

三月上旬的一天午后,我到田里整地,头顶上忽然传来银铃般美妙的歌声。

不用说,这是云雀离开附近麦田里的巢,逐渐飞上高空时的《出征谣》。

我抬头仰望天上,光耀夺目的太阳下,一只云雀直上云霄。

“吱吱嘎嘎,吱吱嘎嘎……”

和着旋律急速的歌唱,两片小而黑的羽翼迅疾地扇动着,而每一次扇动都将阳光像金粉一般洒向空间。

云雀是歌的精灵,它们在麦田的土块间筑巢,作为慈爱的父母,辛勤劳作,用心抚育后代。

它们天生的敏锐的感觉,最先迎接春的回归:

它们艺术家的气质,不许自己长期守着儿女,凭着一股向往艺术的欲望.振翅直上蓝天。

只有天空,才是这些“歌的精灵”梦寐以求的灵场。

鸟儿到达那里才能忘却一切,专心唱出自己的歌。

“吱吱恰恰,吱吱恰恰……”

空中的歌不住变换着调子。

我用沾满泥土的手遮着前额,目不转睛地望着天上。

阳光如芳醇美酒一般弥漫天空,我终于寻到那小小的黑点儿。

这位“歌的精灵”在那恰到好处的高度,唱出了充满情怀的“春的欢歌”。

云雀不再往更高处飞翔,那小小的羽翼一直停留在那片独自欢乐的天地里尽情歌唱。

是的,它是独自欢乐。

远远望去,只是小小的一丁点儿,而那小小的一丁点儿,却包含着一个激烈震动的胸膛,一个极度兴奋的灵魂。

“吱吱恰恰,吱吱恰恰……”

犹如水晶盘内的玉珠、金珠急遽转动,这是一串串美妙而甜润的音的连续,是热情的火花。

这火花以迅猛的速度自由自在洒向空间,同阳光交流、融合,雨雾般细密地降落在大地上。

云雀是天才的优秀的艺术家,和众多艺术家一样,它十分陶醉于自己的艺术。

它高高挺起胸脯,歌声如喷泉般进发出来,那样快活,那样圆润,叫人永远听不够。

“吱吱恰恰,吱吱恰恰……”

它在空中忘情地歌唱,那响遏行云的歌声,既非为着异性,亦非为着幼雏,完全是为着善于歌唱的鸟儿自己。

但是令人担心的是,在自我陶醉之余,这位“歌的精灵”会不会跑了调儿,将美妙的音律无端地浪费?

我用手打着眼罩向空中张望,发现刚才一直盯着的那个小黑点儿急速晃动起来。

云雀唱累了,它忽然又看到大地上一望无垠的麦田,想起那里有自己的巢,于是缓缓地搏动双翼,向着麦田飞旋下来。

“恰依恰克恰,恰依恰克恰……”

这是《凯旋歌》,较之刚才如喷泉般醉心高唱的《穿云歌》,此刻是一连串忧郁而沉闷的声音——这是没办法的。

因为这位“歌的精灵”毕竟不过是一只老鸟,当它在空中突然想起青草丛中的自家时,自然不能不为度世的艰辛而忧心忡忡。

相当于云雀同一族群的麻雀,在漫长的春天里,一支山曲也不唱,一心为育雏和生活而忙碌。

云雀比起麻雀之类的乌儿,未免太艺术化了。

为了考验自己的技艺,它不管做什么都要升上高空。

还有,杜鹃鸟把蛋生在别的鸟的巢里,外出也没有固定的地方。

云雀为了避免这种浮浪的性格,又未免有些儿女情长了。

它时而在空中高歌,又时而飞旋下来。

这完全是因为那份难舍难分的亲情。

其实,它这一生就是来往于麦田和高空之间,也就是来往于亲情和艺术之间。

“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嘴里嘀咕着,又弓下腰来继续铲土。

11.作者笔下的云雀唱了几首歌曲,各有什么特点?

(6分)

答:

12.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云雀的形象,请简要加以说明。

(6分)

答:

1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4分)

犹如水晶盘内的玉珠、金珠急遽转动,这是一串串美妙而甜润的音的连续,是热情的火花。

这火花以迅猛的速度自由自在洒向空间,同阳光交流、融合,雨雾般细密地降落在大地上。

答: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文章最后两个划线句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3分)

答:

(2)有人说,这篇散文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探讨了生活与事业之间的联系。

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见解。

(5分)

答:

第II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鳜鱼(guì)夙兴夜寐(xīng)修葺一筹莫展

B,强迫(qiáng)戮力同心(lù)装璜一笔勾消

C.蹊跷(xī)暴殄天物(zhēn)蝉连不记其数

D.翘首(qiào)心宽体胖(pán)愁怅解甲归田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本届博鳌论坛践行绿色环保理念,致力于在细节上斤斤计较,在餐饮和住宿等方面也厉行节约,力争将论坛办得“既豪华又绿色”。

B.作为大学的管理者、领航者,大学校长应当摆脱行政化的牵绊,以破除“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为终极目的。

C.无论是奇瑞概念车斩获年度最佳概念车奖,还是“观致”品牌一亮相就引爆欧洲汽车圈,都意味着“中国设计”已渐获世界认可。

D.佩德罗的进球再一次拯救了危难中的斗牛士军团,对于缺少优秀前锋的西班牙队而言,佩德罗就是他们问心无愧的“西班牙梅西”!

17.下列名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之间的友谊终生保持着,他们谦逊而又相互尊重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成为近代以来科学史中的楷模。

B.联邦快递已经为两只熊猫准备了著名的“熊猫快递飞机”,飞机搭载熊猫从成都起飞后,将飞往多伦多,整个行程会十分安全。

C.华西村传奇书记吴仁宝的葬礼,克制而又不失隆重,遵照了老书记的后事从简,这也可以说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与时俱进”了。

D.国人热议的“例外”服饰在借“第一夫人效应”拓展市场后,国货品牌自身应向高品质方向发展,其当务之急是要树立自身形象。

18.阅读下面文字,概述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4分)

近期一些地方卫生部门建议服用板蓝根冲剂等中成药预防H7N9禽流感,导致部分地区板蓝根脱销。

对此,钟南山等国内医学专家表示,板蓝根不是灵丹妙药,不要盲目服用来预防H7N9病毒感染,板蓝根对H7N9到底有没有作用,并没有经过医学检验,不提倡人们盲目吃这个药作为预防。

应该说,专家的表态是非常严谨的。

毕竟H7N9病毒是一个新发病毒,人们对其特性还不是很清楚,在一个新发的病毒面前,建议人们用一个不确定的药物作为预防的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19.人们对古典诗歌的感悟,往往因为对某个词语理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任选一题,不超过60字)(6分)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一词,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解释为“辉煌灿烂的阳光”比“黯淡苍白的阳光”更好,你觉得他这样理解的依据是什么?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只是”一词,有人理解为“正是”,你觉得这样的解释给诗歌的意蕴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20.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情景补充人物的对话,要求简洁得体。

(5分)

主持人:

您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画吗?

嘉宾:

①。

主持人:

老人为什么喃喃自语这句话?

嘉宾:

②。

主持人:

您觉得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嘉宾:

③。

主持人:

④?

嘉宾:

最重要的是,还要常回家看看。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2年“年度汉字评选活动”在青岛揭晓,“微”字脱颖而出。

推委会认为,“微”指的是微博的“见微知著”、微信的“造微入妙”、微公益的“积微成著”,指的是北京暴雨中152位民工奋力救人时发出“我们不要钱,我们是来救人的”的“微言大义”、指的是上升乏力、集体焦虑的弱势群体的“身微力薄”。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