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1189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8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docx

重庆市高级兽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

系统:

器官、组织、细胞

畜体:

头、躯干、四肢

生命活动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

体液约占体重的60%,细胞外液(内环境)约占体液的1/3(占体重的20%)。

成年动物的血量占体重的5%-9%,组织间液约为体重的15%。

稳态:

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神经调节特点:

作用迅速、作用准确、作用时间短暂和表现自动化。

体液调节特点:

传导较慢、作用面广泛、作用持久、经神经传导的时间长得多,而且随血液流向全身各个部位。

自身调节特点:

影响范围小,效应也小,对刺激的敏感性较低。

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系统。

细胞:

是动物体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遗传基本单位。

体内所有的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及其产物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

组成:

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功能:

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功能、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及接受刺激细胞产生兴奋性和生物电等现象,肌细胞还有收缩功能。

细胞膜:

由双层脂质分子、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组成。

功能:

屏障功能、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模式)、信号转导功能等。

细胞质:

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细胞核:

内含大多数遗传物质(DNA)。

骨:

骨膜骨质骨髓(红、黄骨髓)

骨:

长骨扁骨短骨不规则骨

骨:

有机物(骨胶原)、无机物(磷酸钙、碳酸钙)

骨:

头骨、躯干骨、四肢骨

前肢骨:

肩带骨、前臂骨、前脚骨

后肢骨:

髋骨、股骨、膝盖骨(髌骨)、小腿骨、后脚骨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兴奋性是一切活动组织都具有的共性,传导性是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共性,而收缩性是肌肉组织独有的特性。

关节:

关节面、关节软骨、关节囊、关节腔、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运动系统:

骨、骨连接、肌肉三部分组成。

肌肉:

板状肌、多裂肌、纺锤形肌、环形肌

肌肉:

动力肌、静力肌、动静力肌

肌肉辅助:

筋膜、黏液囊、腱鞘、滑车、籽骨

皮肌:

面皮肌、颈皮肌、肩臂皮肌、躯干皮肌

躯干肌肉:

脊柱肌、颈腹侧肌、胸壁肌、腹壁肌

前肢肌:

肩带肌、肩部肌、臂部肌、前臂部肌、前脚部肌

后肢肌:

臀部肌、股部肌、小腿肌、后脚部肌

头部肌:

面部肌、咀嚼肌(闭口、开口肌)

被皮系统:

皮肤、皮肤衍生物

皮肤腺:

汗腺、皮脂腺、乳腺

皮肤

分类:

表皮(复层扁平上皮)、真皮(致密结缔组织)、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

功能:

感觉、分泌、保护深层组织、调节体温、排泄废物、吸收及贮存营养物质。

内脏

定义:

机体内部器官。

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

组成:

1、管状器官:

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管道,有管腔,一端或两端与体外相连。

2、实质器官:

肺、肝、胰、肾、睾丸、卵巢,无管腔,由实质或间质组成。

管腔(内向外):

黏膜(上皮、固有膜、黏膜肌)、黏膜下层、肌层(内环、外纵肌)、浆膜。

消化系统

口腔:

唇、颊、软腭、硬腭、口腔底、舌、齿

咽生理:

吞咽、呼吸、保护和防御功能、共鸣作用。

食管:

反刍动物瘤胃、网胃、瓣胃均由食管演化。

胃:

反刍动物前胃(瘤胃80%、网胃5%、瓣胃7-8%),起贮存食物和分解粗纤维的作用;皱胃7-8%(真胃),有消化腺,能分泌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吸收作用。

犊牛特点:

哺乳期皱胃特别发达,瘤胃和网胃相加的容积约等于皱胃的1/20。

禽胃:

前为腺胃,能分泌消化液;后为肌胃,也叫砂囊。

组织结构(内向外):

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单胃运动方式:

容受性舒张、蠕动和紧张性收缩。

复胃运动方式:

1、反刍:

包括逆呕、再咀嚼、再混唾液、再吞咽。

成年牛一昼夜约6-8次,每次40-50分钟;2、瘤胃气体的产生与嗳气:

牛每小时约17-20次。

胃液的成分及功能:

1、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经盐酸激活成有活性。

2、壁细胞分泌盐酸:

⑴有利于蛋白质消化;⑵有一定杀菌作用⑶进入小肠,能促进胰液和胆汁分泌,并刺激小肠运动;⑷使食物中的Fe3+还原为Fe2+,与铁和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有利于吸收。

3、黏液细胞分泌黏液、碳酸氢盐:

与胃黏膜分泌的HCO3-一起构成了“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4、内因子:

促进VB12吸收入血。

肠: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肓肠、结肠、直肠)

小肠壁结构:

黏膜、黏膜下组织、肌层、浆膜

大肠壁结构:

黏膜、黏膜下组织、肌层、外膜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主要机制是通过内容物的简单扩散和主动吸收等。

迷走神经兴奋加强小肠运动,交感神经兴奋则抑制小肠运动。

肝:

最大的腺体,分泌胆汁,参与消化。

胰:

呈淡红黄色。

1、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多种酶,进十二指肠,参与消化。

2、内分泌部称胰岛,分泌激素,对糖代谢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消化概念:

机体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通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分类:

机械、化学、细胞内、细胞外消化(效率更高)。

消化系统:

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总称。

组成: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和消化腺(唾液腺、胃腺、小肠腺、胰腺和肝脏)。

功能:

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出食物残渣。

消化定义:

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酶的催化进行水解。

吸收定义:

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经肠黏膜细胞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的过程。

生物转化器官:

肝(主要)、肾、胃肠道、肺、皮肤、胎盘。

生物转化反应的类型:

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结合反应等。

呼吸系统

辅助器官: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器官及胸膜腔。

呼吸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肺:

气体交换的场所(器官)。

肺容量:

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

包括:

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肺总量。

鼻:

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及音色,鼻毛起过滤空气中的灰尘作用。

喉:

上通咽,下接喉。

也是发音器官。

组成:

由喉软骨(4种5块,包括环状、甲状、会厌和成对的杓状软骨)、喉肌、韧带组成。

功能:

呼吸、发声、保护、吞咽。

气管和支气管:

软骨、肌肉、结缔组织和黏膜构成。

功能:

空气通道,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及防御功能。

呼吸: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过程:

1、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2、气体运输;3、内呼吸或组织呼吸(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气体分压差、容解度和分子量;2、呼吸膜面积与厚度;3肺通所/血流量比值。

泌尿生殖系统

泌尿系统:

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

复肾(鲸、熊、水獭)、有沟的多乳头肾(牛)、光滑的多乳头肾(猪、人)、光滑的单乳头肾。

膀胱:

贮存尿液的器官。

雄性生殖器官:

睾丸、附睾、输精管和精索、雄性尿道、副性腺、阴茎、包皮和阴囊组

生殖腺:

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生殖管:

附睾、输精管、雄性尿道

交配器官:

阴茎、包皮。

副性腺:

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

雌性生殖器官:

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阴道前庭和阴门组成。

生殖腺:

睾丸

生殖管:

输卵管、子宫

交配器官:

阴道、阴道前庭、阴门

尿的生成: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

食肉动物尿液呈酸性,食草动物尿液呈碱性。

初乳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仔畜必须在出生后24-36小时及时从乳中获取免疫球蛋白,建立起被动的免疫体系。

心血管系统

组成:

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构成。

心脏:

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每分钟的心动周期即为心率。

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第一心音(心缩音):

发生于心缩期的开始,音调低、持续时间较长。

原因主要是心室肌收缩,房室瓣关闭及射血开始引起的主动脉管壁的振动。

第二心音(心舒音):

发生于心舒期的开始,音调高、持续时间较短。

原因主要是半月瓣关闭、血液冲击瓣膜及主动脉血液减速引起的振动。

第三心音:

出现在第二心音之后,音调低。

与血流快速流入心室引起心壁与瓣膜的振动有关。

第四心音(心房音):

很弱,仅心音图上可见。

心房收缩引起的。

动脉:

将血液由心运输到全身各部的血管。

静脉:

将血液由全身各部运输到心的血管。

毛细血管:

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肺循环(小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输出,经肺动脉、肺毛细管、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

体循环(大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输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运输到全身各部,通过毛细血管、静脉回流到右心房。

中心静脉压:

临床观察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受心的泵血功能、循环血容量及体循环静脉系统血管紧张度三个因素的影响。

对了解有效循环血容量和右心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微循环:

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循环单元:

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等7个部分组成。

微循环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来影响血流量。

组织液:

是血浆毛细血管壁面形成的。

影响组织液生生的因素:

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淋巴回流、毛细血管通透性。

心脏的神经支配:

传出神经为心交感和心迷走神经。

血液

概念:

是在循环系统中心脏和血管腔内流动的一种结缔组织。

组成:

由血浆(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等)和血细胞(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组成。

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为1.050-1.060,呈弱碱性,Ph值为7.35-7.45。

血浆的功能与作用: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清蛋白。

2、维持血浆正常Ph值—缓冲功能。

3、运输功能(脂类、Hb、胆红素,激素、维生素、金属离子、药物)。

4、免疫作用(免疫球蛋白及补体)。

5、催化作用(血浆功能酶、外分泌酶、细胞酶)。

6、营养功能。

7、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及球蛋白——凝血因子)。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白细胞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血小板具有凝血功能。

血红蛋白的作用与特点:

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

血量:

成年动物的血量占体重的5%-9%,一次急性失血20%就会影响动物生命活动,一次急性失血超过30%动物就会死亡。

血浆与血清区别:

在于血清纤维原蛋白。

血浆蛋白有白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0.9%的氯化钠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

红细胞生理:

形态和数量、渗透性、血沉、生理功能。

血沉:

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沉降速度。

溶血:

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子会渗入红细胞内,膨胀成球形,胞膜最终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

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主要原料:

蛋白质和铁是主要,VB12、叶酸和铜离子是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主要物质。

白细胞:

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三类。

生理功能:

主要有生理性止血、凝血功能、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和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等。

凝血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凝血酶的形成;3纤维蛋白的形成,最终形成血凝块。

维生素K缺乏可以导致凝血障碍。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纤溶酶的激活、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抗凝物:

1抗凝血酶Ⅲ、2肝素、3蛋白质。

淋巴系统:

由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

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可产生淋巴细胞,通过淋巴管或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参与机体的免疫活动。

主要是防御系统。

中枢淋巴器官:

胸腺具有培育、选择和向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输送T淋巴细胞的作用,还有分泌胸腺激素、胸腺生成素、胸腺肽等多种激素。

骨髓:

是所有免疫细胞的来源,也是B细胞分化、发育的部位。

分为红骨髓(能产生血细胞)和黄骨髓(当贫血时可产生红骨髓)。

腔上囊:

鸟类的特有结构,中枢免疫器官,产生B淋巴细胞,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来完成特定的免疫应答。

周围淋巴器官:

脾由被告膜和实质构成,具有造血、滤血和贮血等作用。

神经系统

定义:

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

组成:

由脑、脊髓、神经节和分布于全身的神经组成。

分类:

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

指由中枢发出,且受中枢神经支配的神经。

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脊神经:

为混合物性神经,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由椎管中的背侧根(感觉)和腹侧根(运动)形成,其感觉纤维始于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

植物性神经:

主要分布于内脏器官、血管、皮肤的平滑肌和腺体等,主管感觉(传入)与运动(传出)。

因不受意志支配,故称自主神经。

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谢神经主要功能:

瞳孔扩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升高,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起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经:

1增进胃肠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

2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存能源。

3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

主要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特征:

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

脑:

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6部分组成。

脑干:

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

脑神经:

共12对。

感觉神经:

嗅、视、位听神经。

运动神经:

动眼、滑车、展、副和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

三叉、面、舌咽和迷走神经。

内分泌系统

组成:

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其它器官的内分泌细胞

内分泌定义:

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基础,通过血液循环或扩散到相应的细胞调节其生理功能的过程。

内分泌腺:

没有分泌管的腺体,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

激素对机体各器官的生长发育、机能活动、新陈代谢起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内分泌器官:

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

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

腺细胞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泡状、不具排送分泌物的导管,毛细血管丰富。

没有排泄管;腺内富有血管,激素由毛细血管或血窦进入血液。

激素的分类:

按化学性质分为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脂肪酸衍生物类激素。

激素的一般特性:

相对特异性、高效生物活性、协同作用或颉颃作用、充许作用等特性。

激素作用机制:

含氮激素是第二信使学说,类固醇激素是基因表达学说。

腺垂体激素:

腺垂体是体内的内分泌腺,能分泌7种激素,属蛋白质或肽类激素,具有调节生长、代谢、生殖等作用。

1、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作用,主要促进骨骼和肌肉生长。

2、催乳素:

促进乳腺发育生长,引起并维持成熟乳腺泌乳。

3、促激素:

包括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4、促黑色激素。

神经垂体激素:

升压素、催产素。

甲状腺激素:

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蛋白质代谢、糖代谢、脂肪代谢。

2、产热效应:

可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增加产热量。

3、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成熟。

特别是对脑和骨骼。

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功能亢进,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低下时,兴奋性降低。

表现出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嗜睡等症状。

5、心血管系统活动影响:

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外周阻力降低。

甲状旁腺激素:

主要功能是调节脊椎动物体内钙和磷的代谢,促使血钙水平升高,血磷水平下降。

肾上腺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作用;2、参与应激反应;3、其它功能。

胰岛激素:

胰岛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从而影响机体对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感觉器官:

是机体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的一类器官。

主要有眼、耳、鼻、舌皮肤等。

眼:

眼球由巩膜、脉络膜、网膜组成。

由外向内分为纤维膜、色素膜、视网膜。

附属器:

眼脸、结膜、泪器、眼外肌、眼眶。

耳:

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

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包括外耳(耳廓、外耳道、鼓膜)、中耳(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骨迷路和膜迷路)。

家禽解剖特点:

禽类盲肠基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盲肠扁桃体,是禽病诊断的主要观察部位。

公鸭鸣管形成膨大的骨质鸣泡,故发声嘶哑。

禽类泌尿系统由肾和输尿管组成,没有膀胱。

尿在肾脏中生成后,经输尿管直接输送到泄殖腔与粪便一起排出。

公禽生殖器官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和交配器官组成。

母禽只有左侧卵巢和输卵管正常发育,具有繁殖机能,生殖器官只有卵巢和输卵管。

输卵管依其形态和机能不同可顺次分为了5部分:

喇叭部、膨大部、峡部、子宫部和阴道部。

胸腺:

黄色或灰红色,鸡约14叶(鸭约10叶)。

幼龄时很发达,接近性成熟时最大,随后逐渐退化,到成年时仅留残迹。

主要功能是产生T细胞,后转移到脾脏、盲肠、扁桃体和其它淋巴组织中,在特定的区域定居、繁殖、参与细胞免疫。

腔上囊(法氏囊):

是禽类特有的淋巴器官。

鸡在4-5月龄最发达,鸭在于3-4月龄最发达。

到性成熟后开始退化,10月龄基本消失。

功能与体液免疫有关,是产生B淋巴细胞的初级淋巴器官。

后转移到脾脏、盲肠、扁桃体和其它淋巴组织中,在抗原刺激下,转变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脾脏:

具有免疫功能,还有制造和储存血液的功能。

淋巴结:

鸡没有,鸭等水禽有两对(胸腺和腰淋巴)。

主要作用是产生淋巴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结内的细菌与异物,参与免疫活动。

第二章动物生理学

概念:

研究正常健康动物机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任务:

提示动物体的生命活动规律,解释各种生理现象;掌握动物体的生命活动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更有效的改善动物的生产性能,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保护动物资源,促进畜牧和水产等养殖为的发展。

新陈代谢

定义:

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

物质代谢:

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的物质的转换过程。

分为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和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能量代谢:

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的能量的转换过程。

分为同化作用(储存能量)和异化作用(释放能量)。

功能:

1、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2、将外界引入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需要的结构元件,即大分子的组成前体;3、将结构元件装配成自身的大分子;4、分解有机营养物质;5、提供生命活动的一切能量。

体温:

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

散热方式:

辐射、对流、传导、蒸发、热喘呼吸散热及其它散热方式。

第三章动物生物化学

组成生命物质的主要元素

1、碳、氢、氧、氮四种,占细胞的99%,是构成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元素。

2、含硫和磷的化合物在生物细胞的基团和能量转移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3、金属元素在保持组织和细胞一定的渗透压、离子平衡、细胞的电位与极化中有重要作用。

生物体内的大分子:

主要有糖原、核酸、蛋白质。

三磷酸腺苷被称为能量货币。

蛋白质

构成:

主要元素C、H、O、N、S5种。

其中N元素的含量稳定,占蛋白质的16%,测定样品中的氮的含量就能算出蛋白质的量。

基本结构单位:

氨基酸

核酸

定义:

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分类:

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

核糖核酸(RNA):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分布在胞液。

1、转移核糖核酸(tRNA)起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2、信使核糖核酸(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3、核糖体的核糖核酸(rRNA)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脱氧核糖核酸(DNA):

是储存、复制和传递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

主要存在细胞核内。

碱基:

1、DNA有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2、RNA有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尿嘧啶(U)

糖类(碳水化合物)

定义:

是多羟基醛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是一切生命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分类:

单糖、双糖、多糖、复合糖。

功能:

供给能量,提供碳源,构成组织细胞成分,糖的磷酸衍生物,可以形成许多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动物体内糖的来源:

1、消化道吸收;2、非糖物质转化而来。

血糖:

指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分布于红细胞和血浆中。

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只有胰岛素可降低血糖。

生物催化剂——酶

定义:

由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能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

功能:

1、是生物催化剂,能在机体中十分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率的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促进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2、生命活动中的消化、吸收、呼吸、运动和生殖都是酶促反应过程。

3、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细胞新陈代谢包括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

特点:

催化高效性、专一性、活性可调节性、易变性等。

分类:

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合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

酶的作用原理:

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在一个化学反应体系中,只有能量已达到或超过了该反应所要求的“能域“水平分子,才能发生反应,这样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活化分子越多,反应速度越快。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2、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3、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4、Ph对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和可逆抑制作用)。

生物氧化定义:

把糖、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为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脂类定义:

是脂肪(由甘油的三个羟基和三个脂肪酸合成,又称甘油三酯)和类脂(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及其酯)。

必须氨基酸:

指动物必不可少而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包括赖、甲硫、色、苯丙、亮、异亮、缬和苏氨酸。

氮的代谢:

生成尿素、生成尿酸、生成谷氨酰胺。

物质代谢:

指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运转、分解等与生理有关的化学过程。

特点:

1、各种物质代谢过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2、不断受到精细调节。

3、各组织、器官物质代谢各具特色。

4、各种代谢都具有共同的代谢池。

5、ATP(三磷酸腺苷)是机体储存能量和消耗能量的共同形式。

6、NADPH(还原型辅酶Ⅱ)提供合成代谢所需的还原量。

代谢的划分:

消化吸收、中间代谢、排泄。

核酸技术

定义:

是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的发现为基础的DNA重组技术。

特点:

1、在体外DNA水平上操作。

2、目的基因在宿主体内的细胞水平上表达。

转基因技术:

是一种特定的外源基因转移表达的基因工程技术。

酸碱平衡

定义:

机体调节酸碱物质含量及其比例,维持血液PH值在正常范围的过程。

正常动物血液的PH值恒定在7.35-7.15之间。

调节:

机体通过体液的缓冲体系,由肺呼出二氧化碳和由肾排出碱性物质来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

缓冲体系:

碳酸氢盐缓冲体系(能力最大)、磷酸氢盐缓冲体系、血浆蛋白体系和血红蛋白体系。

第四章动物病理学

疾病

定义: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基本特征:

1、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

2、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3、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和转化。

5、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变化和一定的因果转化关系。

6、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