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195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9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docx

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四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得分

阅卷人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把选项填在答题卡上)

1.下图描绘隋朝大运河的起止地点是()

A.北达涿郡,南至洛阳B.北达涿郡,南至江都

C.北达涿郡,南至余杭D.北达涿郡,南至邗沟

2.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

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鸿恩大德,前古未比。

”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重大的影响是()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加强北部边防

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巩固隋朝的统一

3.《北京晚报》2014年4月10日报道:

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年号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

B.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C.在他统治时期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

D.589年,他在位期间实现了国家南北统一

4.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这个年代还可以表述为()

A.公元6世纪80年代B.公元5世纪80年代

C.公元6世纪90年代D.公元5世纪90年代

5.唐太宗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人是()

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姚崇

6.某同学利用右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C.唐朝创新中央官制D.明朝加强专制统治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A.《汉律》B.《隋律》C.《贞观政要》D.《唐律疏议》

8.“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有()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艺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②遣唐使来唐学习。

③令东突厥首领管理旧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9.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

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0.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开元盛世”是在()统治时期。

A.唐高祖B.武则天C.唐太宗D.唐玄宗

11.武则天是我国唯一的女皇帝,以下不属于武则天施政措施的是()

A.重用酷吏,打击元老B.颁布《贞观氏族志》

C.注重减轻农民负担D.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12.以下关于唐朝盛世繁荣时社会风貌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

A.国人饮茶之风盛于唐朝,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B.妇女以穿着男装、幼年缠足、骑马出游为时尚。

C.各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在中原受到追捧。

D.长安城里云集边疆各族和世界许多国家的留学生。

13.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

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最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4.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朝B.康朝C.明朝D.清朝

15.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的作用时指出:

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

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

该制度(

A.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B.不利于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C.为普通士人提供了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的机会D.提高了高门权贵子弟的地位

16.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佳话

反映的是()

A.唐与南诏的关系B.唐与吐蕃的关系

C.唐与突厥的关系D.唐与回纥

17.“可汗”是我国古代西北各部对君主的称呼,被他们拥戴为“天可汗”的人物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

18.我国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A.汉朝和匈奴的关系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C.唐朝和吐蕃的关系D.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19.下列不属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马可.波罗来华B、传教士C、遣唐使D、文成公主入藏

20.唐朝时,长安、洛阳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回鹘”是下列哪个民族的祖先?

()

A.藏族B.满族C.维吾尔族D.白族

2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

”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D.结束了分裂局面

22.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创设了科举制度D.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3.唐太宗说: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下列与之含义最接近的选项是()

A.任用贤才,虚心纳谏B.勤于政事,戒奢从简

C.轻徭薄赋,发展生产D.重视人才选拔,扩充国学规模

24.“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①实行科举取士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③提倡节俭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5.“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盛况?

()

A.唐高祖统治时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前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隋唐创设的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分)

 

(2)唐朝时,我国科举制度日趋完善,请指出在完善科举制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三位皇帝。

(3分)

 

(3)我国封建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

(2分)

 

(4)科举考试对今天我国发展人才战略有何启示?

(4分)

 

27.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他是唐朝具有开明思想和

政治远见的皇帝,他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毛泽东评价唐朝一位皇帝:

“她的确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也有人说她任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

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而她的石碑上却没有刻字,功过是非让后世去评说。

材料三:

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

请回答:

(1)材料中描述的皇帝分别是谁?

(3分)他们的统治分别称为什么?

(3分)

 

(2)材料一皇帝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2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原则?

(4分)

 

(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的这首《忆昔》诗,描绘了大唐盛世的富庶景象,为开创这一盛世,材料三中的“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4分)

 

28.(6分)有唐一代平等友好的民族政策造就了融洽的民族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步辇图》

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朕”指哪位历史人物?

此材料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4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

的友好关系?

据材料二、三列举

唐朝与这个民族密切交往的两个事例。

(5分)

 

(3)材料二所示《步辇图》是唐代哪一位画家的代表作?

(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共12分

请回答:

(1)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图一中的人物是谁?

她是哪位皇帝的皇后?

(4分)

 

(2)简要叙述她的政绩。

(4分)

 

(3)图二是该人物留下的“无字碑”,据传是取其功过是非让后人评价之意。

假如让你用一句话对她进行评价,你该怎么说?

(4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起止点。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民工,从605年起开通

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如图),全长两千多公里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故选C。

2.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这条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故答案选C。

3.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的有关知识。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它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

可见ACD和隋炀帝无关,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发生在隋炀帝在位期间,故选B。

4.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纪年法相关知识,属理解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公元纪年法,与公元纪年相关的两个概念是“世纪”和“年代”。

每一个世纪为100年,人们常把某个100年的最后一年作为下个世纪之首,如公元100年,人们并不把它作为一世纪的最后一年,而是把它作为二世纪的最初一年。

如把100年做为二世纪第一年,即二世纪变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纪变成200年—299年,这样公元581年属于6世纪;因为80—89年属于80年代;故隋朝建立时间应为A项公元6世纪80年代。

5.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最著名的谏臣。

唐太宗在位时注意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故选A。

6.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唐朝的相关史实。

唐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在皇帝以下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7.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又名唐律、唐律疏义、故唐律疏义,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

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

故本题答案选D。

8.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

根据题干,唐太宗

的那段话“贵中华,贱夷狄,”夷狄指少数民族。

①与吐蕃和亲,③令东突厥首领管理旧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属于民族关系。

而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都属于对外关系。

故本题答案选D。

9.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农业发展的内容。

唐朝在农业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

地动仪、罗盘针属于科技成就,故选D。

10.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考查。

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开元盛世”是

在唐玄宗统治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选项B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不符合题意;选项C是出现“贞观之治”。

故选D。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武则天的施政措施。

武则天在位时期,在用人上,武则天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在经济上,武则天提出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以保障农时;《贞观氏族志》是唐太宗时期的政策。

故本题答案选B。

12.B

【解析】

试题解析:

考查学生对唐朝衣食住行状况的掌握。

可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回忆课本可知:

A、C、D都是唐朝的生活状况,故C项符合题意。

古代的女人裹脚普遍于宋朝,所以B错误。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依据题文材料“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科举制是用分科考

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和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从“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

”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科举制不是政府玄关的主要来源。

所以答案选B

14.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考查。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隋炀帝时期,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故选A。

15.C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里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提高了官员素质;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故选C。

16.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

所以答案

选B。

17.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天可汗”是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

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太宗表示拥戴。

故尊之为“天可汗”。

唐王朝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对太宗亦沿用此称。

所以答案选B

18.

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两个政权。

唐朝与吐蕃是“和同为一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远嫁吐蕃,8世纪初,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故选C。

19.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古代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

注意是否定式的选择题。

此题要学生区分理解的是对外开放和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

马可.波罗来华、外国传教士来华、日本遣唐使来中国都属于对外开放;唐朝与少数民族吐蕃和亲所以出现了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交往。

故此题选择答案D。

20.C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中提到的“回鹘”又叫回纥,是维吾尔族的古称。

从646年回纥汗国建立,到840年汗国灭亡的近200年里,通过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和亲、马绢贸易等方式,回纥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从而成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故选C。

2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历史作用的准确认识。

材料大意为:

往北可以通道河北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他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旨在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故选A。

2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历史贡献。

隋朝时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故A正确;隋开凿了大运河,B正确;隋炀帝创设了科举制度,C正确;雕版印刷术是唐朝出现的,故本题答案选D。

23.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的认识。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

唐太宗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他继位后,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故选C。

24.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共同点。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汉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唐朝吸取隋亡的教训;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文景之治”的出现与实行科举制度无关,因为当时还没有创立科举制,所以答案选D。

25.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杜甫的诗所描绘的是何时的盛世景象。

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使得大唐经济迅速发展,天下大治,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增多,国家财政收入稳定。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杜甫诗中也提到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故本题答案选D。

26.

(1)隋炀帝设进士科

(2)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3)选拔的读书人都为其所用,维护封建统治。

(4)如:

通过考试可以选拔国家需要的各种人才;通过考试制度选拔政府工作人员,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赋予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隋唐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生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度正式诞生。

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2)此题考查唐朝完善科举制的相关知识点。

唐朝时,我国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还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

(3)此题考查我国封建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目的。

唐太宗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说明了我国封建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目的是,通过考试选拔出优秀的读书人都为其所用,维护封建统治。

(4)此题考查科举考试对今天我国发展人才战略的启示。

科举制选拔的是人才,人才是民族发展的未来,我国应得坚持人才强国战略,通过考试可以选拔国家需要的各种人才;通过考试制度选拔政府工作人员,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赋予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等。

27.

(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6分)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

(6分)

(2)吸取隋亡的教训,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4分)(任意两点即可)

(3)评价历史人物一定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后世所起的作用;一分为二的原则等。

(4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4)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财政、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出自唐太宗李世民。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重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

她的石碑上却没有刻字,功过是非让后世去评说。

唐玄宗统治的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所以材料一、二、三描述的皇帝描述的皇帝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他们的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分别称为“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和“开元盛世”。

(2)此题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中的皇帝是唐太宗,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主张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重视发展生产;皇帝要注意任用

贤才,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3)此题考查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及对武则天的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后世所起的作用;一分为二的原则等。

用一句话来评价武则天,可以用“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来概括。

(4)此题考查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

根据“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杜甫的这首《忆昔》诗,描绘了唐朝开元盛世的局面。

为开创这一盛世,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财政、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

28.

(1)唐太宗(或李世民);开明(或平等/友好)

(2)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吐蕃/嫁到吐蕃/进藏

(3)阎立本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为综合问答题,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题共设三个材料分设三个小问进行考查。

(1)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民族政策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是唐太宗说的。

他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古以来都只重视汉族,看不起少数民族,而我都一样爱护他们。

从唐太宗的话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改变了以往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开始实行开明、和平、友好的民族政策。

(2)此题主要考查唐朝和吐蕃的相关知识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

《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继文成公主入嫁吐蕃后,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又入嫁吐蕃,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给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是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

30.

(1)武则天(2分)唐高宗(2分)

(2)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共4分)

(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言之有理即可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片联系所学可知,这个人是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又被称为武则天或武后,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2)武则天其功:

1、政治较清明。

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

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

2、经济有发展。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

她继续推行均田制。

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

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国力很强盛。

武则天执政的时代,对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4、文化已发达。

武则天在位时裁文史,光耀文史。

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

(3)武则天执政时期,她的每一项政绩的取得都伴随着矛盾冲突。

但是无论如何,武则天统治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