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23120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

2008级环科

第1章自然资源学—绪论

⏹第一节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对象与分类

⏹第二节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发展与展望

第一节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分类

1.研究对象

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

2.研究内容与任务

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分布规律,弄清分类、属性、分布、结构,探索其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

3.自然资源学的性质

新兴的边缘学科

二.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①.辞海定义

②.1970年联合国文献的定义

③.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

④.英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⑤.我国学者的定义

自然资源的几个共同含义

①客观性

②历史性

③联系性

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几个概念

⏹国土资源

⏹存量资源与流量资源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与能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体系

①.国民经济部门划分

②按所处的位置和地貌类型划分

③英国大百科全书的分类

④.我国学者的划分

3.自然资源的特点

①.综合性

②.整体性

③.区域性

④.变动性与稳定性(即动态性)

⑤.层次性

⑥.多用性

⑦.有限性

⑧.国际性

三.自然资源学的分类体系

自然资源学的分支结构—据蔡运龙

第二节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发展与展望

1.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

时间:

新旧石器时期

特征:

1)人口稀少(500万人)人类对自然界影响不大—自然和谐“亚当,夏娃”式。

2)利用自然资源的规模很小,后期出现原始农业(栽培野生植物),原始畜牧业(驯化动物)。

3)无经验上的总结和记载。

2.自然资源研究的萌芽时期

时间:

特征:

1)人口增加,但对环境未形成很大压力,人口500万-10亿

2)积累了许多自然资源利用的丰富经验,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文字记载。

3)有了自然资源利用的朴素思想。

原始利用时期+萌芽时期=资源科学知识积累时期

3.自然资源科学孕育时期

从自然资源学的角度对自然资源进行研究的时期

时间

特征

1)人口猛增(20亿),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单项自然资源的研究。

2)后期出现了一些综合理论(如生态学)—→形成了自然资源学的理论基础。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认识水平的限制还未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

4.自然资源科学逐步建立与蓬勃发展时期

时间:

特点:

(1)人口爆炸增长

(2)新技术、理论广泛应用。

(3)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国际合作

(4)形成自然资源学科。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学的发展(4个阶段)

1.零星记载时期

时间:

特征:

以地方志的方式为主,记载了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用途及管理保护经验。

由于历史限制,多少带有些迷信色彩

2.科学调查的萌芽时期

时间:

建国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分散的科学考察:

一方面由当时政府和学者组织,如李四光、竺可桢等组织的考察;另一方面由外国学者出于好奇或其他目的的科学考察。

考察单项资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3.大规模的自然资源考察与学科形成时期

时间:

建国后—78年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11届三中全会。

特点:

(1)开展可更新资源的考察与开发,橡胶、热作、森林、菜场;少数为矿产资源:

石油、煤炭、盐矿

(2)地区:

绝大部分地区为边远地区:

内蒙、新疆、西藏.云南、海南等.涉及全国省区三分之二以上。

(3)主持单位来自三方面研究:

1)中科院,科委为主的综合考察。

2)产业部门及所属科研单项资源考察。

3)高校配合教学的小规模专题性调查。

考察队多达30多个,涉及省区三分之二以上。

填补空白(边远山区)初步了解了国情。

4.蓬勃发展时期

时间:

特点:

自然资源研究作为国民经济长远规划计划的组成部分。

涉及的领域与工作:

1)土地科学——国土整治

2)资源数据库建立

3)资源的定量评价

4)可持续发展研究

5)资源开发与产业化

三.我国自然资源学的发展

——面临的使命:

4点

1.资源学科本身的建设

2.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论证及研究

3.普及宣传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思想

4.促进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

四.自然资源学(资源科学)今后的发展趋势

5大趋势

1.全球整体化研究——整体化

2.战略化

3.资源管理科学化—根本方向——管理化

4.理论深入化与应用定量化

5.现代化

第2章资源科学思想与科学史观

2.1古代朴素资源史观

2.2近代资源无限史观

2.3现代人本位资源史观

2.4当代资源可持续利用史观

2.1古代的资源史观

2.1.1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与自然崇拜观

时间:

利用资源:

社会模式:

科技发展:

生存环境:

土地成了农业文明时代的核心资源:

城市国家:

远古文明理所当然地产生于大河流域与绿洲地区。

这样,居住在小块隔开的可耕地上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各自的“城市国家”。

对自然的崇拜:

在诸多自然力量左右人类生存的变幻莫测的世界里,人类只能以迷信和崇拜来保佑自己,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处于浑沌、神秘阶段。

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虽然积累了一些原始的经验,但根本上谈不上总结和记载。

2.1.2古代朴素的资源意识与尊重自然观

背景:

原始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

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

西方的代表性人物和著作: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嘉图-《论农业》、瓦洛-《农业论》、科路美拉-《农业论》和帕拉提乌斯-《农业论》

中国的代表性人物和著作:

《上农》、《任地》、《辨土》、《审时》

贾思勰-《齐民要术》

反物质思想:

2.1.3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禁锢与中国古代农业的因地制宜思想

1.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禁锢

2.中国古代农业的因地制宜思想

代表性著作

《周礼》、《管子》、《礼记》和《齐民要术》

代表性人物:

陈敷《陈敷农书》、王祯《农书》、马一龙《农说》

2.2近代资源无限史观

社会背景:

西方:

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

中国:

思维方式、内容、科学方法

无限史观的形成

世界观、精神生活、经济活动领域

2.2.2对自然资源的记载与描述

1.中国的方志与著作

数量众多、历史悠久的方志所载各种自然资源,是资源科学史的重要内容,虽然它仅是简单的记载描述,但对研究资源与环境变迁、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和资源配置、研究历史上自然资源的分布都具有重要意义。

2.西方的资源研究进展

代表性人物和著作:

林奈、阿格里科拉

2.2.3近代资源无限史观与资源合理利用思想

资源无限史观占主导地位

西方国家:

中国明清时期:

在这一时期,资源尚未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子,人类也基本上没有意识到资源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利用仍是这时期人类发展的主旋律,资源无限史观占据人类认识的主导地位。

资源合理利用思想:

代表性人物:

威廉·配第、马尔萨斯、李嘉图、平楚特、马什、恩格斯

2.3现代人本位资源史观

社会背景:

1.历史背景

2.产业革命

3.人本位资源史观

主要的思想

2.4当代资源可持续利用史观

1.社会背景

2.早期的认识

代表性人物和著作:

福格特、卡尔逊、鲍尔丁、埃里希、马寅初

3.后期的论战

代表性人物和著作:

《增长的极限》、梅多斯、《反对罗马俱乐部》《最后的资源》

4.结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5.当代资源科学思想荟萃

课后作业

⏹简述资源无限论产生的背景、代表著作和主要观点?

⏹简述人本位资源史观产生的背景、代表著作和主要观点?

⏹简述资源有限论产生的背景、代表著作和主要观点?

第3章资源科学研究的相关学科理论

3.1物质循环规律—物质循环理论

3.2能量流动规律

3.3自然节律规律

3.4地域分异规律

3.5生态资源优化定律

3.6若干资源经济学原理

3.1物质循环规律—物质循环理论

⏹定义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营养物质循环

(1)储存库

(2)交换或循环库

3.1.1固体运动的地质循环

3.1.2液体运动的水分循环

水体→蒸发→水汽输送→

凝结降水→径流输送→水体

3.1.3气体运动的大气循环

⏹有相当一部分物质和能量,是通过大气环流的方式实行输移的。

由于气体的自由度最大,运动速度也远较地质循环和水循环快,交换能力也相当强,因此它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也是相当巨大的。

⏹大气环流对调节地理面的温度、湿度状况,以及供给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等方面,均具极大意义。

例如,在赤道发生的环流,平均每秒可以流动空气2×108吨,因此。

它能大规模地改变地理面中的能量、动量、水分和其他物质的分配,也是制约一个地区气候状况的基本因素之一。

3.1.4有机界的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的主体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1.耐性定律

2.最小量定律——最小因子定律

⏹定义: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及整个健康状况都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必需的营养成分。

也就是说,即使只有一种关键的营养元素没有达到足够的数量,植物生长也会停滞。

⏹要在实践中应用最小因子定律,还必须补充两点:

一是Liebig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是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

二是要考虑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3.2能量流动定律

能量守恒原理:

能量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

可表述为

△E=△H—△ω

式中:

△E是封闭系统的能量增量,△H是该系统的热量增量,△ω则为系统对周围环境所做的功。

该定律是普适性的,它也适用于所有生物学反应,包括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生化能),肌肉做功(生化能转化为机械能),神经传导(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等。

它也适用于涉及到与生物有机体的整个群落有关的能量流的过程,如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3.2.2能质蜕变原理

能量蜕变原理:

任何能量转化过程的发生都必然伴随着能质的部分蜕变,能量从集中、有序状态过渡到一种分散、无序的状态。

这一过程中,系统中有用能量的丧失与熵值s成正比。

公式表述为:

式中:

△G为有用能量(称自由能)的变化;△H为与环境中的热量交换;△S为熵的变化;△T是这一过程发生时的绝对温度。

•林德曼定律(LindemanLaw):

在一个生物群落中,抵达一个给定营养水平级上的能量,被传送到一个较高的营养水平级别上时,每一级以不超过10%的能量沿着箭号的方向被传递,又称十分之一定律。

•这个原理的必然结论是:

在一个食物链中能量利用效率与食物链长度成反比。

食物链越短,总的能量利用效率越大。

•因此,有利于满足全人类营养需要,人类所处的营养级应该是食草动物而不是食肉动物。

否则,就必须增加从植物中获取能量的数量。

3.3自然节律规律

按照所涉及的地理环境的特点

可以分成5大类

(1)固相循环周期性

(2)液相循环周期性

(3)气相循环周期性

(4)生物循环周期性

以上四类循环的周期性互相交叉,其中生物循环中受其它循环的影响,总称自然界的循环和周期性。

(5)社会循环周期性

按照所涉及周期变化的特点可以分为3类

(1)周期性节律:

(2)阶段性节律:

生物进化节律

(3)旋迴性节律:

以一定的旋迴阶段为周期。

冰期节律、地质旋迴节律、地貌旋迴节律

自然节律性的特点

1.叠加性

2.分级性

3.变异性

3.4地域分异规律

 

3.5生态资源优化定律

少投入,多产出——优化组合

☞主要内容:

无论是矿物元素还是有机分子而言,“资源成分”有效性的增加,不可能使资源生产力无限制的增加。

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

☞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的是英国威廉·配第(1623~1687)。

他发现:

一定面积的土地生产力都有一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土地的生产量就不可能随劳动的增加而增加。

☞法国理论家杜尔阁(1727~1782)最早对土地报酬递减律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

☞1836年英国人西尼尔(1770~1864)给这一规律添加了一个前提条件“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使这一规律得以成立。

土地报酬递减律的表述

☞表述: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一定土地面积上,当一个可变要素同不变要素相配合进行生产时,如果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总产量的变化先是递增,然后转为递减。

☞对于所有自然资源是:

凡将某一变动生产要素连续投入附加到另一有限的固定要素上时,逐渐会达到一点,在此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的附加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并且最终成为一个负数。

3.6若干资源经济学原理

☞17世纪的威廉•配第

☞18世纪-2O世纪初,亚当•斯密、李嘉图、马歇尔

☞1924年,R.T.Ely和E.W.Morehous土地经济学原理

☞1931年,H.Hotelling可耗竭资源经济学

☞2O世纪7O年代末,C.W.Howe自然资源经济学

☞2O世纪8O年代,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

☞近年来,重点是资源环境的价值计量、制度政策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6若干资源经济学原理

☞资源最优耗竭理论

☞共享资源与外部性理论

☞高斯定律与资源产权制度

1.资源最优耗竭理论

对于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之最优耗竭利用速度和条件的理论。

多数自然资源是不能再生和更新的耗竭性资源,如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其蕴藏量虽大,但存量不会增加,其长期永续利用是一个重大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H.霍特林和R.索洛认为自然资源优化利用有两个基本条件。

资源最优耗竭理论的第一个条件

索洛认为:

要使社会从一种资源存量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净现值,资源价格不应与资源边际成本相等,而应等于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这种资源未开采时的影子价格。

资源价格=资源边际生产成本+资源影子价格

边际成本:

增加一单位的产量而产生的成本增加量。

影子价格:

资源最优使用效果的价格。

它包括有形的经济效果和无形的经济效果。

资源最优耗竭理论中第一个条件的另一个表述是:

自然资源产品生产最大效率的必要条件是:

产品价格=边际生产成本+环境成本+时间成本

资源最优耗竭理论中的第二个条件

☞霍特林在“可耗竭资源经济学”中,将导数和微分应用于资源存量的时间配置,得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矿区的使用费必须与利率增长比率相同。

也就是社会持有存量资源稀缺地租的增长率应等于社会长期利率。

☞社会长期利率的高低对资源耗竭速度产生影响。

当社会利率提高时,资源耗用会加快,相反,如社会利率降低,则会减少资源的流失而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

其实质是根据效率最大化原则,任何时间的资源耗用与其获利水平都是一样的,即资源耗用的时间机会成本为零。

2共享资源与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

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资源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单地说,外部性是一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另一种资源或环境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不只是存在于两种资源活动之间,也可存在于资源与环境之间,或者是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之间,或两种消费活动之间。

外部性理论实际上已经是对市场理论的某种修正。

外部性的影响

当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直接效应时,就存在外部性。

外部性造成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

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价格。

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外部经济性的典型事例:

上游居民种树,保护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得到保障,这时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

外部不经济性的典型事例:

上游伐木,造成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

对下游的种植、灌溉、运输和工业产生不利影响。

在自然资源利用中,外部性是与共享资源密切相关的。

在自然资源系统中,共享资源种类繁多。

它包括荒原上的野生动植物、公共水域、地下水域、地下水层、大气层等。

由于这类自然资源可以共享,因此产生了种种问题,如不能促使使用者节约使用资源,使用者便可以把人类共同拥有的大气层和水体当成了个别集团和个人的当然排废场所而不顾忌环境后果。

3高斯定律与资源产权制度理论

高斯(科斯)定律:

高斯第一定理是: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论产权的初始配置状态如何,私人交易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或者说,在交易成本为零或相当低的情况下,不管选择何种规则,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界定的,都会出现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

这一陈述被称作。

什么是产权?

作为完备的产权它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系列权利,其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等三大类权利。

使用权是指在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使用财产的权利。

收益权就是指直接从财产本身或经契约关系从别人那里获取得益的权利。

转让权就是指通过出租或出售把与财产价值有关的权利转让给其他人的权利。

上述这三大类权利都可进一步细分。

例如,一片水域资源可以用来通航,也可用来养殖、捕鱼、饮水、引水灌溉等。

它的使用权就可以分为航行权利、养殖水产权利、捕鱼权利、饮水权利、引水灌溉权利等。

资源所有权、资源产权与产权制度

通常所说的所有权(ownership)与产权是有区别的:

(1)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者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

产权则是指一个社会所实施的选择一种产品的使用权利。

它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效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

(2)所有权只是初始的产权结构,在产权内容分离的情况下,所有制并不对资源配置起直接作用。

对资源配置起直接影响的是产权制度。

资源产权制度的定位

一种资源到底采用那种产权制度,主要视该资源在当时的制度环境下对于不同产权制度的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或交易成本的大小)而定。

比如,社会发生了争夺稀缺资源的现象。

另外,一些公共物品性质较大的资源(如水域)采取集体产权(或社团产权)制度,往往会比采取私有产权制度更有效率(或只需要低交易成本)。

因而,社会就对这些资源采取集体产权(或社团产权)制度。

第4章资源科学的研究方法

4.1资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4.2资源科学研究程序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4.3资源科学研究中的定量方法与信息系统方法

4.4自然资源评价方法

4.1资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1.实证论方法

目标是追求“真实性”,这类方法适用于资源发生学、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等。

2.规范论方法

目标是追求“合理性”,这类方法适用于资源规划论、资源经济学、资源管理学、资源法学和资源伦理学等。

3.形式化方法

目标是追求“简明性”,这类方法适用于资源名词术语的统一性研究、资源制图学、资源信息学与资源物理学等。

4.2资源科学研究程序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资源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可大体上分为六大步骤:

①资源调查,以收集和整理资料为主;

②分类与区划,在大量数据和文字资料基础上;

③资源评价,为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提供可靠科学依据;

④资源规划,以追求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为基础;

⑤资源预测,以预测未来资源变化趋势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为主的;

⑥资源决策研究,以提供可供选择的若干方案,供决策者参考为前提的等。

不同阶段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1.资源调查方法

资源调查方法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多种形式,如实地考察、访问、收集资料、建立实验站点和遥感调查等。

资源调查者多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考察方法:

(1)在定性考察的同时,尽力采用遥感技术、系统工程与计算机等最新手段;

(2)实行室内分析与野外考察相结合,既吸收前人成果,又实地获取第一手资料;

(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要全面考察,又要典型调查,必要时实地观测;

(4)运用各种测试手段,通过采样、取标本、量测、分析化验、编绘图件等工作获取定量的成果资料;

(5)组织精干小分队,对考察区进行踏勘、以制定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考察计划;

(6)采取灵活机动的野外活动形式,一种是“野外定点,设立队部,集中管理、分组考察”,另一种是“统一安排、分组考察,期中小结、集中总结”。

有时还可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地方和考察队的小型会战。

2.资源分类与区划方法

区划则是指在区域上划分的资源类型。

由于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为揭示这些客观存在的分布规律而对区域进行的逐级划分称之为资源区划。

无论是类型划分还是区划,均是按一定的原则和一定的等级系统,选取一定的指标体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划分。

资源类型划分与区划可分为单项和综合两类,常用的方法有归纳法、聚类分析方法、主因子分析方法和最优分割法等。

在综合类型划分和区划中,对所有资源进行分类和区划,需要将它们用同一量纲的指标来度量和划分,这就需要资源的统一计量法,如用能量单位或货币单位计量等。

3.资源评价方法

资源评价的程序步骤:

(1)确定评价工作的目标,整理已有的资料数据,拟定工作计划。

(2)进行资源适宜性评价。

(3)进行资源特征的评价。

(4)将划分结果与利用上的要求进行比较

(5)对评价划分的各等级资源利用方式进行具体规划,提出可行性方案。

4.资源规划方法

资源规划是指根据需要和可能及未来发展的目标要求,对资源开发的各种方案进行最优化,以使资源开发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综合最优的结果。

包括单项资源开发规划、产业资源开发规划、区域资源综合规划类型。

最优化规划方法是俄罗斯科学家康托罗维奇最先发明的。

线性规划法为最优利用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而通用的手段,它不仅使最优计划的制订成为可能,也使一组与最优计划相协调的指标有可能制订。

由于在实际问题中,非线性的存在更为广泛,因此,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非线性最优规划法。

除此之外,动态规划、目标规划、整数规划、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等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5.资源预测方法

资源预测方法分为三类:

1)机制类模型:

是指在大量试验基础上,根据物理的、生物的变化机制研制的模型,包括实验模型、物理模型、生化模型等;

2)统计模型:

是根据数理统计学原理在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研制的,如回归预测模型、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谱分析与方差分析预测模型等;

3)系统类模型:

是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利用数学物理方法研制而成的,包括线性系统预测模型、非线性系统预测模型、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等。

6.资源决策方法

资源决策是资源研究的最后一步,也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项研究,它直接服务于资源系统的开发与管理。

它要解决资源开发方案的选择,开发时序的确定、区域开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一系列的决策。

常用的方法有:

风险决策、层次分析方法和专家系统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资源决策一定要综合考虑专家意见和定量计算结果,偏废哪一方都将可能出现偏差。

4.3资源科学研究中的定量方法与信息系统方法

1.资源科学研究中的定量化方法

定量方法包括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模型方法等3类

其中数学方法是基础,系统方法是分析手段,而模型方法是最有力的应用武器

2资源信息系统方法

资源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小结

1)资源科学研究中原始资料的获取离不开资源调查方法,而遥感技术的应用使资源调查的方法改进了一大步;

2)资源科学研究中普遍使用定量方法,是资源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原因,这已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3)信息系统的建立更使资源科学研究可以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为资源开发、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4自然资源评价方法-概述

目的:

从整体上揭示自然资源的优势与劣势,提出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的建议,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