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2796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docx

胡平平论文的正文

赵树理小说中农民形象的解读

胡平平

绪论

赵树理一位“为民立言”的农民作家,他的作品做到雅俗共赏,把大众化和艺术化统一了起来。

他强调继承民间艺术的传统,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

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进了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

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民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

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独树一帜,他一生都在用生命写作,用心灵写作,他的作品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1.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

1.1小说中的真实与深刻

赵树理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因家贫,小时就参加农业劳动,这使得赵树理非常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疾苦。

对于中国农村与农民的真切了解,使得赵树理在面对一切改革和变化,始终保持着清醒、冷静的头脑严谨地按照革命的现实主义原则进行创作。

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记录了我国农村解放后实现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及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在众多反映农村生活的同类作品中,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

他始终站在社会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中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握农民的思想感情,真实的再现当时社会下农民的心态,敢于面对现实,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挖掘生活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一些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以引起人们重视。

比如说《李家庄的变迁》中铁锁因一颗桑树的归属问题被春喜等逼的亲家荡产、背井离乡。

村中的恶霸拉帮结派欺压无权无势的贫苦农民,深受欺压的农民有理却无处讲,只能默默忍受。

最后铁锁漂泊到太原,真正明白了阶级斗争的道理回乡后团结穷苦的农民兄弟反抗,文章写讲的是一个革命意识如何起源、发生的故事。

他写出了中国几千年农民悲苦的命运,生活在最底层,有他的信仰,他的执着,他的软弱。

当只守着自己三亩七分地的人民接触到新的革命思想,学会用斗争来保护自己的地位时,在新时代的民主环境下,专制独裁是不可能续写其曾经的“辉煌”,时代在变化,如今的农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新生活实现脚步的凌厉气势不可阻挡,展现了生活历史性的变化。

赵树理对于农村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一些“潜规则”做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反映出的问题真实而又引人深思。

1.2根据实际生活刻画人物形象

赵树理在创作中给我们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作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

在赵树理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农村中各种类型的农民基层干部与农民形象,这些人物无论从年龄、性别、个性来说都是多种多样同时是独一无二的。

赵树理本身就是农民的一分子,他不同于此前的写农村题材的作家,不是以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俯视视角来观看农民身上的缺陷或劣根性,而是以“平视”的视角体味农民的喜怒哀乐。

赵树理与他的描写对象在思想感情上完全能融为一体,与小说中的人物血肉相联,他曾自述说他小说中人物流的血,“连我自己也差一点染到里边去。

”赵树理的小说反映的是农民的理想和追求,艺术形式也是农民的,其所使用的语言也是农民的日常口语,小说结构也是符合农民审美心理的传统线型结构,这使他的小说成为真正的农村题材小说。

赵树理的小说有明显的时效性,他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为了配合社会变革而作的,带有鲜明的宣传鼓动性。

赵树理始终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执着地反映社会现实,也并不回避现实矛盾,力求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由此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品。

作品中塑造了王金生、王玉生、王玉梅、范灵芝、王满喜等先进人物的形象。

支部书记王金生坚持党性、一心为公,他那个写着“高、大、好、剥、拆、公、畜、欠、配、合”的奇怪的笔记本便是他热心工作的反映。

王玉生“聪明、肯用思想,琢磨出来的新东西很多”,作者抓住一切机会,通过老一代的农民家,通过干部和群众,通过初中毕业的女学生范灵芝,不厌其烦地从正面和侧面介绍玉生,让读者看到了他的聪明能干和热情无私。

玉生的妹妹玉梅也是一个青年团员,她勤劳、正义、热情,迫切追求进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农村女青年形象。

中学毕业生范灵芝也是作家着力刻画的一个女性形象,作为一个掌握了一定文化的知识青年,她朝气蓬勃,积极上进,是农村中的一种新生力量。

“一阵风”王满喜“在自己的利益上不算细账-在别人认为值不得贴上整工夫去闹的事”,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是新生活的代表力量[1]。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展现,既真实描写农业社在解放生产力、增加农民集体财富方面的优越性,说明合作化的历史潮流无法阻挡,又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这场运动的艰巨性,深刻提出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改造农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在赵树理创造的人物画廊里,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农村中背着这样那样历史包袱的中间、落后人物,那些带有绰号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思想行为具体证明了毛泽东所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伟大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镜子的作用,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将使广大农民引为鉴戒。

赵树理就是这样以满腔的热情关注农村变革,又以冷静的态度揭示生活矛盾,在其一生中一贯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强调文学为“农民服务”,坚持用文学作品启蒙教育农民、陶冶农民、满足农民的精神和文化需要,其小说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的巨大变革,弘扬了我国优秀民族文艺传统,促进了革命文艺的大众化发展,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3赵树理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当代意义

赵树理是一个真正的农民作家,因为从小生于农村,他对农村的一切早已印在脑海。

他自己本身就是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农民化了的作家,他同劳动农民有着最深刻的生活记忆,同时深爱着这片土地上勤劳、淳朴的农民,他要向他们学习,他想和他们一块成长,他想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联系在一起,他想他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因为有了这些想法所以才成就了赵树理这位“为民立言”的农民作家。

赵树理对于他的拟想读者和描写对象达到了烂熟于心的程度。

正如赵树理自己所说的:

“他们每个人的环境、思想和那思想支配的生活方式,我大体能推测出他能说什么—有时候和他开玩笑,能预先替他说出或接他的后半句话”正是因为赵树理对农民的命运、思想、心理有深刻的了解,才能站在农民大变革的历史情景中深入地观察、把握农民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地写出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学作品。

新文学史上,“五四”时期出现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小说流派,三十年代有以矛盾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农村小说,赵树理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三代作家,他继承了文学史上描写农村生活、探讨农民问题的传统。

但不同的是,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作家大多是侨寓在北京或上海的知识分子,他们是站在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上审视农民身上的愚昧和麻木,得出的是农民必须接受先进思想启蒙的主题。

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则是站在先进阶级的立场上观察农民社会,探讨的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农民的出路问题。

赵树理所生活的是已经实行了民主改革的根据地、解放区的农村生活,他笔下展示的是不同于五四和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这里有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和新的政权。

赵树理把党领导下根据地农村的巨大变化、人民政权下农民生活的日新月异及新时代新风尚下农民的精神状态作为表现的主题,把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作为主要任务,这是赵树理为新文学史所作的开拓性的贡献[2]。

赵树理摆脱了以往农民作家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直接与农民对话。

通过再现他们真实的生活,来表现他们自有的个性,展现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

2.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笔下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各种类型的农民基层干部和农民形象,让我们印象深刻,他根据当时农村的现实情况,理智的把农民划分为两大类。

一是“老一代农民”形象,一是“年轻一代农民”形象。

2.1“老一代农民”

“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和三仙姑、《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登记》中的“小飞娥”等。

赵树理通过组织精密的小故事和细致入微的细节的描写,形象贴切的展示出“老一代农民”的形象。

写出了他们的封建迷信、保守迂腐、胆小怕事,同时又真实的刻画出他们的质朴善良。

赵树理借助生活中的小故事,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述,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也使读者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和中心思想。

在赵树理的小说中我们能清楚的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他们都背着沉重的封建主义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与痛苦。

赵树理往往写他们的落后的同时也写他们的质朴、善良、并常安排或暗示了他们的转变与新生。

我们就拿《小二黑结婚》中“老一代农民”形象二诸葛为例做简要分析,文章开头就介绍了二诸葛名字的来历和他的忌讳“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岛黑道。

”他不似三仙姑的“假迷信”而是深受传统封建思想的荼毒的“真迷信”,正因为自己的迷信思想而延误了栽种的最佳时期而被邻家笑话,“不宜栽种”成为神仙的忌,并且事事都要算卦占卜讲个吉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迷信的二诸葛。

在对待小二黑婚事上,二诸葛不同意的原因“第一小二黑是金命,小芹是火命,恐怕火克金;第二小芹生在十月,是范月;第三三仙姑的声名不好”,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封建迂腐的二诸葛,小二黑被捆时,二诸葛只能跪在兴旺面前哀求:

“兴旺!

咱两家没什么仇!

看在我老汉面上,请你们诸位高高手……”到“恩典恩典”,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二诸葛。

从“不宜栽种”到“恩典恩典”的一串故事中,二诸葛的形象跃然纸上,他身上背负着封建思想的包袱、本身的落后与腐朽,赵树理对此进行了批判,但他并没有完全的否定他,赵树理在写二诸葛的封建迷信、腐朽懦弱、胆小怕事时,还写出了二诸葛的勤劳和朴实善良,还有就是真心希望儿子以后能够幸福。

在批判的同时又辩证的肯定他身上拥有的农民最根本的朴实善良。

2.2“年轻一代农民”

年轻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

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他们都是试图开始掌握自己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自然植根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有深厚的生活根据。

郭沫若认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作风,新的文化”。

《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与小芹,《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李家庄的变迁》中铁锁,《孟祥英翻身》中的孟祥英,《小经理》中的三喜,《传家宝》中的金桂,都是新型农民形象。

他们有的在推翻农村封建主义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有的在翻身后的新生活中显示了勇于开拓的才能。

在赵树理的小说中到处都洋溢着对“新一代农民”的赞美之情,就如《小二黑结婚》中的新青年小二黑和小芹。

小二黑和小芹都是带着新人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中的。

在恋爱婚姻的问题上,他们完全摆脱了封建迷信思想和传统旧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公开,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要求。

二诸葛给二黑收了一个八、九岁的童养媳,二黑不愿意,就直接地拒绝。

他对父亲说:

“你愿意养就养着,反正我不要。

”小芹也不承认她母亲给也订的婚事,把彩礼扔了一地,说:

“我不管!

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给人家去!

”当然,小二黑和小芹敢于为自己的命运而斗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有了新的政权。

二黑对小芹说:

“我打听过区上同志,人家说只要男女本人愿意,就能到区上登记,别人谁也作不了主。

”这表明他们已经能自觉利用新生的政权,为自己争取合法的权利。

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他们是解放区农民中的一代新人,他们的思想行为,甚至在今天的一些落后地方的婚姻上,也难能可贵的。

在《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李有才板话》中的民间艺人李有才是农村那种受尽经济、政治上的剥削却较少受到精神毒害,用自己清醒的头脑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他的家庭贫寒,无田无地,是个替人家放牛和看庄稼的无产者,孤身一人,却又乐观开朗,幽默风趣,对生活对世事洞察分明。

对农民兄弟感情深挚,对地主恶霸嫉恶如仇。

他利用手中的快板,说出农民心中的不平和反抗情绪,启发青年人的反抗意识,鼓舞他们站起来,同封建势力作斗争。

李有才实际上是当地革命的宣传者。

赵树理通过这一形象生动地概括出了农民中先进分子的反抗性格和思想智慧。

这一点上,赵树理走在同时代乡土作家的最前面。

虽然李有才以快板为武器,深刻、辛辣地揭露、抨击阎恒元的统治,成为“小”字辈的贴心人和参谋顾问,也成为恒元的眼中钉。

但须要提出的是,李有才身上也存在着受迫害给他的思想带来的局限性。

如广聚在“文地”的事被李有才揭短后,打发人把有才叫到村公所大骂了一顿,命令他“滚蛋”,“永远不许回阎家山来。

”李有才就只好搬出阎家出走。

而后一直没有再活动,一直到老杨到来,听到他编的快板,让人去找他,他才再次出场。

在这一点上,他同小二黑,小芹相比就缺少了斗争性。

在赵树理的笔下,李有才也只是一个对旧势力的批判者而不是推翻者,是对新生力量的支持者而不是真正的参战勇士。

这样的形象,才是一个真正深受封建迫害的老农民,不仅显示出独特的视角分析也说明了赵树理严格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

通过对两类人物的形象分析,应看到赵树理对于农村题材的新的开掘和独特的发现。

3.农民形象分析

赵树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广泛的影响,他是继中国文坛鲁迅、郭沫若、矛盾这些新文学奠基人之后与巴金、丁玲、老舍等人齐名的又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大家”,是“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的奠基人和杰出领袖。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生活和农民的精神面貌,而且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

他的小说经常采用农民群众民间语言,从艺术的角度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落后人物的成功塑造。

这些人物分别通过情节发展,语言、形体动作,细腻的外部描写及辨证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3]。

赵树理小说在艺术上的成就在于创造了一种新颖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

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农民形象,特别是对农民落后人物的成功塑造。

这些人物无论其是否达到了典型人物的水平,都是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

据统计,在他的小说中人物不下百人,给人留下难忘印象的也有几十人,如“三仙姑”、“二诸葛”、“吃不饱”、“小腿疼”、“常有理”、“惹不起”……等等,几乎成了“典型共名”,常常被作为与其有相似特征的人们的代名词。

正如鲁迅称赞果戈里所说的:

“名号一出,就是你跑到天涯海角,他也要跟着你走,怎么摆也摆不脱。

赵树理认为“小说的重要人物不是写事而是写人,要通过人去教育人”。

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也是形成赵树理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关于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他说:

“突出写人物无非是语言和形体,再没别的办法”。

3.1情节发展自然展示人物性格

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赵树理小说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尽量不由作者出面介绍、分析、评价,而让人物自己“亮相”,并且通过语言、行动自我表演展现性格。

赵树理小说中,矛盾一提出,人物就立即活动起来。

《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的神课”一节,三仙姑与二黑娘的龙虎斗及二诸葛的占卦,这一系列的情节中所发生的冲突鲜明地表现了三个人物的性格。

这一节中读者就像看戏一样,看到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所做的精彩表演,从中进一步认识他们。

正如赵树理自己所说:

“要极简练地写好一个人物,无非挑人物最有代表的几个情节,串连起来就是了。

3.2语言、形体动作展示人物性格

在赵树理的小说中,他总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表现他们的思想情绪。

关于人物,并没有像以往小说中那种大幅描写,而是使用了语言、形体来微妙地展示人物心理活动,进而突出人物性格。

正如赵树理谈论自己作品中描述心理特点时说: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不仅没有单独的心理描写,连单独的一般描写都没有。

”赵树理在这里所说的“单独”的心理描写,并不是不进行心理描写,恰恰相反,赵树理不仅对写人物心理很重视,而且对人物心理描写得很细致,很有特色,这种特色即“通过语言、形体展示人物心理,进而揭示人物性格[4]。

首先,以人物语言为例,赵树理的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多能体现出他们自己独有的特点。

例如二诸葛开口“千里姻缘一线牵,”闭口“命相不对”,说岁数必先讲属相等等,这些话本身带有职业特点,相对比较容易掌握。

有些语言,我们必须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来理解才能看出它的特点。

再看看形体与语言相结合的例子。

在《李家庄的变迁》中,铁索和他的妻子二妞被春喜他们捆起来要往县里送。

二妞的弟弟白狗抱着她的儿子小胖孩站在二妞旁边这一节,在这里我们看到二妞的感情变化和心理活动是十分激烈的。

而赵树理只用了人物的两个动作(动手——手被绑着——一瞪眼),一句话(“摔死他!

要死死个干净”),一个表情(眼里滚下泪来),便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见,赵树理在用语言、形体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进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确实独具一格,同时也看出作者对人物性格把握之深。

3.3外部描写展现人物性格 

在描写中,一般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和通过描写人物有关的景物来刻画人物形象。

在描写人物外貌方面,由于赵树理继承的是现实主义手法,他从人物性格出发写外貌。

有的成为难得的肖像画,因为十分富有个性特征,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像老杨同志出场时的穿着及三仙姑的外貌特征,所有这装扮,都是人物的内在因素的外观,看了这外表,便可使我们深深地知道了各个人物的内心奥秘。

在写景方面,主要是“以景写人”,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在赵树理小说中,许多环境描写不仅起到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而且连人物的神情风貌和思想特征都赫然在目。

在描写过程中不仅使作品中的人物由境入情(像灵芝对玉生那样),而且在描写中洋溢着作者自己的感情,从而也把读者的感情不知不觉带了进去。

比如《三里湾》中对马家大院的描写,这里写马家的狗,马家的门,马家与村里人不相往来的关系,都是为了写马多寿其人,而把写环境与写生活习惯融合在一起,就更有利于烘托人的性格。

那个碗口大的腰栓,木楔子,顶门杈,再加上那条见人就咬的大黄狗,无不打着马多寿性格的烙印。

就像是他手下的四大金刚一样,替他守护着山门。

这里写的是门,是如何关门,却表现了马多寿如何把他的家弄成个密封的罐头,以阻止革命影响的渗入,使他家成为一个顽固的堡垒,反映了马多寿与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协调。

这段景物描写包含着作者的爱憎,也唤起了读者对马家封建“遗风”的唾弃。

这就是赵树理通过外部环境的烘托来写人的一种艺术手法,他把这叫做“烘云托月”[5]。

4.农民的形象特征

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上,他都有所创造,形成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

这既是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也是民族的、大众的风格。

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是赵树理对新文学发展所增添的又一新因素。

赵树理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他没有对这些人物作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

他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

从“不宜栽种”到“恩典恩典”的一串故事中,把二诸葛的迷信、迂腐、懦弱但又老实、厚道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

从“米烂了”到精心梳装打扮,赶到区上去闹,则表现三仙姑假装迷信、泼而且赖的特征。

同样两个落后人物,放在同样环境中,却能将其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凸现出来。

由于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因而寥寥数笔就能把人写活,很有以笔传神的功夫。

《催粮差》中旧衙役的走狗特性,《刘二和与王继圣》中地主少爷的凶顽而又娇弱的性格,《小经理》中老管账的油滑世故,都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一些次要人物,也能一两笔写活。

于福牵驴送三仙姑上区,张得贵抱着笔砚算盘随阎恒元丈地,只用一个动作就把他们的身份、地位、性格点了出来,颇可耐人寻味。

就是老槐树下的那些“小字辈”,或热烈,或冷静,面目也不雷同。

赵树理的小说较少大开大合的情节,激烈动荡的场面,因而人物往往不是在起伏很大的动作中完成性格,而多在日常生活细节中,通过朴实、简炼但却细腻的描写去展现。

像孟祥英、李成娘等都是在日常家庭生活细节中表现她们的。

细节的真实,颇能表现赵树理的精确描绘生活图画的长处,并使他的小说具有严格的现实主义的特色。

《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的神课、三仙姑的装扮,《李有才板话》中“小字辈”的称呼和他们过“添仓”节吃黏米糕的细节,《邪不压正》中下聘礼的具体入微的描写,《李家庄的变迁》中树木和侧所所有权的诉讼、吃烙饼的陋规,《刘二和与王继圣》中的给关老爷唱戏的活动……,这许许多多细节,不但与人物塑造有密切关系,而且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它们都是地道的中国的,说得更确切一些,都是十足的中国北方农村的;即使从民俗学的角度去读,也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赵树理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故事性强,讲求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常常采用大故事套着几个小故事的手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作品的开头总要设法介绍清楚人物,而后随情节的发展展开人物的性格,最后必定交代人物的结局、下落,做到来龙去脉,都有头有尾。

注重故事性,还使他的小说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

那些用白描手法所作的细腻的描写,往往是最为引人入胜的段落。

赵树理在语言上更有杰出的创造。

在他之前还很少有人完全做到使用北方农民的口语来写作。

不但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就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了。

无论讲述故事或评论人物、事件,都使人觉得是一个农民在说话。

但这又是经过提炼的,纯粹、质朴、平易,描情状的,绘影传神,都能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之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

没有这种独具色彩的语言,也就没有赵树理的特殊的艺术风格[6]。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他的高度的群众观点的表现。

他在写作时首先考虑使群众听起来顺当,读起来习惯。

写成一篇小说,往往先念给周围的农民或基层干部听,以检验实际效果。

凡是农民听不惯的就设法修改。

他不认为这是牺牲艺术性去俯就群众,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真正在广大群众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他并没有迁就、迎合某些落后、狭窄的趣味,而是在群众口语、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提炼加工。

他的作品做到雅俗共赏,把大众化和艺术化统一了起来。

他强调继承民间艺术的传统,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

他清醒地看到民间的传统文艺存在着“缺陷”,需要加以“补充”改造。

5.结论

赵树理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有一定的“时效性”,给我们研究留下了真实宝贵的素材。

赵树理的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农民的生活情况,还提出了当时社会下农村中真实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他的作品中不仅融合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述风格而且把中国传统的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

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

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

他以一位农民作家的身份说农民想说,做农民想做,真正做到理解和关心农民的切身利益。

 

注释

[1]王献忠《赵树理小说的艺术风格》[M],国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

第50—72页

[2]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322—415页

[3][4][5]王雪萍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学刊[J],2010年6月,第106页

[6]黄修己《赵树理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87页

 

参考文献

[1]赵树理著《赵树理选集》.[M].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年

[2]杨志杰著《赵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