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2999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部分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单元一年级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江南

教学目标:

1.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制作荷叶、荷花、小鱼头饰。

(教师)

2.

(1)预习生字、新词。

(学生) 

(2)读熟课文。

(学生) 

教学重难点重点:

收集有关江南和荷花的图片或诗句。

(学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启发谈话:

同学们去过江南吗?

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

(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

  2.过渡:

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

(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

  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

     

(1)导学:

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

怎么拼读?

     

(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3)导学:

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4)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的好办法。

     (5)在电视上或班级的点名册上认识“江”。

     (6)导学:

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演变的。

(课件出示“江”的汉字演变过程。

     (7)课件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跟着课件演示书空。

     (8)引导学生扩词并说一句话。

(如,江水:

我看过江水滚滚向前的样子。

江边:

小孩子最好不要在江边玩耍。

  2.学习“南”。

     

(1)提出自学要求:

先读准字音,然后看清字形,再想一想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2)学生按要求一步一步地自学“南”。

     (3)交流自学情况。

重点交流识记方法。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

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

(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

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贴图片。

   3.导学:

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

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4.学生自由介绍。

  5.感知内容。

     

(1)过渡:

作者是怎么写江南的荷花的呢?

让我们走进诗歌吧!

     

(2)导学: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4)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

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5)导学:

你感觉江南怎么样?

(学生自由说出读文后的感受。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

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单元一年级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四季

教学目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

(学生)

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出示能够明显体现四季特征的事物的带字图片

教学过程

1、画面渲染,激情导入

  1.教师引言:

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出示多媒体课件:

秋天的景色)

  2.教师配乐朗诵:

听,这悠扬的笛声;看,那满山遍野充满了红色和金色,这里简直成了花的海洋、火的世界。

瞧,那一棵棵高大的白桦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挺拔。

金灿灿的叶子随风摆动,那一片片枫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耀眼。

瞧,那鲜红的山楂多么可爱!

叶子红了,果实也熟了。

那一串串水晶似的紫葡萄,更是惹人喜爱。

还有这不知名的果实也挂满了枝头。

这不,就连那小小的蘑菇也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了。

一阵风吹来,一片片金色的叶子慢慢地飘落下来。

  3.教师引学:

看了画面上的景色你们想说点什么呢?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板书:

秋)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教师引问:

秋天,除了我们刚从画面上看到的景色之外,你还能看到什么?

一年之中,除了秋季,还有哪些季节?

(板书:

春、夏、冬)真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板书:

四季)

   5.学生齐读课题。

2、自主读书,合作探究

   1.教师引学: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主识字,用圆形画出会写的字,用三角形画出会认的字。

(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教师引导:

同桌交流,如果遇到困难要相互帮助。

   3.教师巡视,组长检查,总结方法,练习说话。

   4.教师引导学生汇报生字认读情况。

     

(1)做游戏识字。

多媒体课件出示能够明显体现四季特征的事物的带字图片(柳树、荷叶、菊花、梅花、雪人、草芽、谷穗、桃花、橘子、麦苗、杨梅等),让认识的学生上来说说这些事物是属于哪个季节的。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卡片上的生字。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3)学习多音字“地”。

     (4)开小火车:

每个同学和每个生字打个招呼,先开小火车读,适当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

     (5)记忆比赛:

以课件的形式快速出示生字,一次四个,看谁记得准,读得好。

     (6)扩词比赛: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每个生字进行扩词练习,重点用“尖、说、弯、春”扩词。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词汇的积累)

     (7)练习说话。

用“是”练习说一句话。

(注重说话训练)

  5.自由读文。

(在读中体现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引言:

同学们把生字学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更棒。

我们先自由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最熟练、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

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

     一读:

咬字准确,声音响亮。

     二读:

读通句子,语速稍快。

     三读:

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6.学生赛读,师生评价。

     

(1)每组选一名代表,读后师生评价。

     

(2)组与组齐读,评出优胜组。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单元一年级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

1.通过自主拼读、对比发现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反义词的奥秘,激发学习的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认读四季及景物名称的词语,激发学生说出喜欢的词语,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说话。

教学重点:

通过《展示台》,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七字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教具准备:

 1.制作相关课件。

(教师)

2.2.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字词句运用”和“日积月累”的内容。

(学生)

教学过程 :

一、点明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我们都学习完了,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语文园地四,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活中到处都是学问。

谁能说说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学习拼音和汉字的?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评)

二、学习“识字加油站”

   1.导语:

拼读音节很有趣,因为能考查出哪个小朋友最细心,最认真。

请看屏幕中的这几个音节,谁能准确地拼读并发现生字间隐藏的小秘密?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书中的“趣味识字”。

  2.学生独自拼读音节,并找一找其中的秘密。

   3.组内拼读音节,交流自己的发现。

(组内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把音节拼读准确。

   4.班内交流:

比一比谁拼读得准,发现生字间的秘密。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拼读,其他同学指出这些字一对一对的,都是反义词。

    

(2)评出最佳合作组,奖励一个笑脸。

    (3)随机指名说出一个字,同桌说出它的反义词,其他生做评委。

(引导学生从拼读的速度、是否正确以及同桌反应的程度三个方面做出评价。

  5.拓展练习。

 三、学习“字词句运用”

   1.导学: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证明你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下面老师要继续考考你们,看谁的眼睛最敏锐。

(课件出示书中的“读一读说一说”中的词语。

)读读这些词语,不会的可以请教他人,也可以查找工具书。

你读后有什么发现?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词语。

     

(1)导学:

这些词语你喜欢吗?

最喜欢哪个词语?

说说原因。

     

(2)学生自由说喜欢的词语,和喜欢的原因。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五单元一年级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3.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

教学过程           

1、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

(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2.教师引学:

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

会认这四个字吗?

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

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

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

读一读。

哪些字不认识?

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

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

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

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0个生字。

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

“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

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

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

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

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

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

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

大家背得不错!

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

(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

是呀,真有点怪!

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

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

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

哪位同学见过“山”?

说说“山”是什么样的。

(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

“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五单元一年级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大小多少

教学目标:

  1.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熟读课文,预习生字。

(学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看图说话,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激趣:

小朋友们,今晚的夜色真美,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

老师听说你们在上学前就认识了许多汉字,现在老师就考考你们,看看这几个汉字,你们会不会读。

只要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这颗星星就送给你了。

  2.随着学生认读,把带有动物或水果图片的生字归类贴在黑板上。

(如黄牛、小猫、鸭子、小鸟;苹果、大枣、杏子、桃等)

二、结合图画、韵文,学习生字

  

(一)学习韵文,识记“大”“小”。

  1.过渡: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些字都能读出来。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两组字,看看有什么发现。

(板书:

上、下;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汇报)

   2.同学们,这是重大发现。

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到田野中看一看。

(出示田园风光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美丽的田野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黄牛和猫、鸭子和鸟、苹果和大枣、杏子和桃。

   3.学习韵文。

     引言:

它们谁大?

谁小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韵文吧!

     

(1)老师范读,同学认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3)这个小韵文里第一、三小节藏着一对反义词,谁找到了?

(出示“大”“小”的字卡)

     (4)黄牛和猫比,谁大?

谁小?

(学生比较后汇报)

     (5)苹果和枣比呢?

(学生比较后汇报)

  4.用“大”“小”练习说一句话。

     如:

爸爸的手大,我的手小。

     飞机大,汽车小。

   5.指导朗读。

把“大”“小”两个生字宝宝送回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二)学习“多”“少”。

   1.(多媒体展示第二组图)请同学们观察第二组图,从图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发现了什么。

     如:

左边的鸭子多,右边的鸟少。

左边杏子多,右边桃少。

   2.引学: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识记“多”“少”这两个字?

(加一加、记笔画等)

   3.用“多”“少”练习说一句话。

     如:

我的铅笔多,他的铅笔少。

     这边的蘑菇多,那边的蘑菇少。

   4.像这样的反义词你还知道哪些?

(黑—白、里—外、上—下、左—右)(生汇报拓展)

 三、游戏形式,巩固识字

     反义词对对碰。

     师:

我们做个“说反义词”的游戏吧!

     师:

我说大。

 生:

我说小。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五单元一年级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小书包

教学目标 :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与课文中生字相关的实物图片)。

(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

(学生)

教学重点: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与课文中生字相关的实物图片)。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

(课件出示谜语)

     

(1)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

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

(铅笔)

     

(2)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

(橡皮)

     (3)小方盒,薄又薄,里面知识可真多!

(书)

     (4)有方有圆,有高有矮,肚里有笔,书包中藏。

(笔袋)

   2.铅笔、橡皮、笔袋它们都藏在哪里?

今天我们就和朝夕相处的“小书包”一起来学习生字。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

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

     ①观察“书”字,我们用拆分的方法,可以把“书”字分成三部分:

由横折、横折钩组成了一个楼梯的形状,还有一个竖和一个点。

然后编小口诀记住“书”字:

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②观察“包”字,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

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

     预设:

学生列举“句”“勺”等字。

     ③说一说记住这两个字的方法。

     预设:

用“加一加”的方法、“联想”的方法。

     (3)组词识记,多种形式读词。

 二、合作学习,活学活用

   1.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文中的六个词语。

已经认识的字,你就大声地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就先借助拼音再多读几遍。

   2.教师请一名同学领读,大家跟着一起读。

   3.师:

这么多的字宝宝要和我们做朋友,我们可要热情地迎接它们,现在就大声地读一读它们。

   4.学生汇报生字认读的情况。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单元   第1学时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20年9月18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三位数乘两位数(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小组内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8.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85×2=18×8=250×8=

2.估算。

19×5≈21×7≈898×2≈

8.笔算。

24×12=

从刚才的计算中,你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二、新授。

1.情景导入。

同学有没有看过火车呢?

那你们有没有坐过火车啊?

李叔叔要坐火车去北京,但是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好不好?

2.教学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

某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理解题意:

每小时145千米,用了12小时

题析并列出算式:

145×12=(千米)

估算:

估算一:

把145看成150,把12看成10,150×10得1500。

估算二:

把12看成10,145×10=1450。

(1)探索计算方法

先独立计算,再在小组交流算法,最后全班共享。

可能出现:

①口算:

先算10小时:

145×10=1450(千米)

再算2小时:

145×2=290(千米)

加在一起:

1450+290=1740(千米)

②口算:

145×12=145×4×8=580×8=1740(千米)

③竖式计算

(2)讨论归纳。

讨论:

在这么多的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归纳: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8.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新知。

笔算。

184×12176×47425×86287×82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单元第2课时主备人:

投放日期2020年9月18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8.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6×2”时,将因数2写成了2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

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

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

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题8。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

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8)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除以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除以2。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除以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除以4。

(4)概括规律。

提问:

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8.验证规律。

引导:

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

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

(2)交流验证的情况。

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

提问: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

引导学生发现:

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九”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九”第6题。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8.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九”第8、9、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