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中心主楼工程整理.docx
《行政中心主楼工程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中心主楼工程整理.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政中心主楼工程整理
1.编制依据
1.1投标时地《施工组织设计》.
1.2《工程管理目标责任书》.
1.3工程工程地施工图.
1.4施工合同、现场情况及相关文件.
1.5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及省市有关规定,企业技术标准及管理标准(具体详见附表一表略)
2.工程简况
2.1建设简况
建设单位:
XX行政中心筹建办公室;设计单位:
XX建筑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
XX监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
烟台建设集团第四建安分公司.
工程位于XX城市新区,建筑面积为71762㎡.地下一层,地上十九层,建筑最大高度84.750m,设计±0.000为黄海高程32.95m.
2.2建筑特征
2.2.1建筑构造
2.2.1.1墙体
地下一层为C30、S6地钢筋混凝土自防水剪力墙,地上为加气混凝土砌块.
2.2.1.2屋面
屋面分为上人屋面、非上人屋面和屋顶花园.
2.2.1.3内外墙面
外墙为幕墙体系墙面,分为石材、玻璃和铝板墙面.内墙分为涂料、面砖、花岗石和吸音墙面.
2.2.1.4楼地面
楼地面分为花岗岩、地毯、防滑地砖、树脂水泥和水泥地面.门厅、走廊为花岗岩,会议室为地毯、办公室、卫生间为防滑地砖、楼梯为树脂水泥,设备机房为水泥地面.
2.2.1.5顶棚
顶棚分为涂料、轻钢龙骨防潮石膏板和穿孔铝板吊顶.
2.3结构特征
2.3.1本工程建筑类别为Ⅰ级,设防烈度为7度,安全等级为二级,耐火等级为一级,建筑地下防水等级为Ⅱ级,建筑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建筑耐久年限为50年.
2.3.2结构体系和结构类型
本工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部分梁为预应力结构.
2.3.3基础类型
本工程基础为灌注桩+基础梁+片筏,采用两道防水措施,即:
第一道为2mm地PVC防水卷材,第二道为自防水钢筋混凝土底板.
2.3.4钢筋和混凝土
本工程设计采用I级、II级钢筋.基础:
混凝土基础强度等级为C30,防水底板、混凝土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内掺防水剂,抗渗等级为S6.标高17.950m以下墙柱为C50;梁板为C30,标高17.950~41.950m之间墙柱为C40,梁板为C30;标高41.950m以上墙柱为C30,梁板为C30.
2.3.5变形缝
本工程在2轴、13轴、8J轴和13J轴之间设变形缝.
2.4场地特征
现场较宽阔,无临时道路,无施工用临时水、电.
2.5施工条件
本工程占地面积较大,工期紧,共需设两台TC4208、两台QTZ63塔机,方能将工作面基本覆盖,具体位置详见施工平面布置图.目前临建、水、电已基本完成.
3.施工部署
3.1施工组织机构设置和工程管理人员组成
3.1.1工程部组织机构及职能图(图略)
3.1.2工程部管理人员名单及专业分工如下:
(图略)
3.2施工力量安排
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各工种劳动力,安装与土建密切配合,主要阶段主要劳力计划见附表三《主要阶段劳动力计划表》.
3.3施工区段划分
根据施工地需要,分为两个自然流水段;从主楼地○7轴~○8轴之间地后浇带划分成两个自然段.
3.4施工顺序
3.4.1基础部分:
定位放线→挖土→垫层→防水→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基础→地下层框架柱、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地下层顶板→防水→回填.
3.4.2主体、装饰部分:
框架主体→砌体封闭→预留预埋和安装→屋面、楼地面→内外装饰→门窗安装→竣工清理.
3.5施工重点
本工程施工重点是冬期施工中地混凝土工程、地下室抗渗混凝土工程、地下室防水施工、屋面、钢骨混凝土、玻璃幕墙、室内高级装修.
3.6机械设备配置
主体施工阶段设2台TC4208、2台QTZ63塔吊和2台人货两用电梯,2台物料提升机.CJ轴处,2J~3J轴间,18J~19J轴间分设一台人货两用电梯.CJ轴处,7J~-8J轴间,13J~14J轴间分设一台物料提升机,位于A轴处地2台QTZ630型塔吊,坐落于A轴以南地基础底板上,A轴以南部分施工至地下室顶板,暂停施工,待主楼施工完毕,塔吊拆除后进行此部分地施工.装饰阶段设2台人货两用电梯,供9层以上装饰用,另设2台物料提升机,供9层以下装饰用.现场另设集中搅拌机组JS1000及BP800C配套电子计量配料器两组.详见施工平面布置图.整个工程选用主要机械设备见附表四《拟投入本工程地主要机械设备表》.
3.7周转器材配置
详见《周转器材表》
3.8材料供应与管理措施
3.8.1由技术人员确定材料地种类、数量,材料员负责采购.
3.8.2现场材料及加工件地堆放、储备位置见平面布置图.
3.8.3现场地材料按计划、进度实行收、管、发制度.
3.8.4库内、场内地各种材料按规格,型号分类堆放整齐.
3.8.5加强管理,防止材料地浪费、丢失.废料、下脚料等及时回收.
4.施工准备工作
4.1技术准备工作
4.1.1由该工程工程师组织施工技术人员认真学习领会施工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发现问题,纳入图纸会审.
4.1.2制定切实可行地施工方案,并做好各分部分项工程地技术交底,报建设单位、监理审批.
4.1.3做好定位放线,并经规划、设计、建设单位、监理部门验收.
4.1.4准备施工需要地技术资料、图集、规范,施工技术人员必须熟悉施工规范,制定现场施工管理制度.
4.1.7仪器和工具
本工程测量仪器采用校核合格并在有效检验周期内地1台GTS-311全站仪、2台光学J2经纬仪、2台DS2水准仪.
4.2现场准备工作
4.2.1场地及道路
场内按平面布置图地位置,修筑施工临时道路,道路两边设排水沟,表面采用混凝土进行硬化.场地四周按文明工地标准进行围挡.搅拌机场地,按总平面图进行布置,使用前调试至正常运转.
4.2.2施工临建
详见第6.10《临时设施及用地》
4.2.3施工临时用水
详见第6.9.1《施工用水》
4.2.4施工临时用电
详见6.9.2《施工临时用电》
5.土建工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5.1施工测量控制
本工程造型复杂,曲线较多,成立放线小组,由工程部技术负责人直接领导,配备先进地全站仪、经纬仪和水准仪.
5.1.1平面控制网地测设
5.1.1.1北侧5J~16J轴间圆弧定位放线
5.1.1.1.1圆心点坐标计算
根据已知点
X=4168189.510
Y=541502.400
已知条件R=66.149和S=26.756可求出其圆心坐标为
X=4168189.510-(66.149-26.75(6)=4168150.117
Y=541502.400
5.1.1.1.2各轴线交点坐标地计算
根据圆心坐标、图示角度和半径可计算出各轴线交点坐标.
例:
AJ~11J地坐标为:
X=4168150.117+66.149×Cos3.3=4168216.156
Y=541502.400+66.149×Sin3.3=541506.208
BJ~12J地坐标为:
X=4168150.117+73.049×Cos9.9=4168222.078
Y=541502.400+73.049×Sin9.9=541514.959
以此可计算出各轴线交点地坐标.
5.1.1.1.3竖向激光受靶点地选定地原则
1)便于竖向引测;
2)能有效将各被观测点覆盖.
X=4168189.510
Y=541502.400
选在10J~11J、CJ~BJ轴间地点
5.1.1.1.4引测
根据选定地引测点坐标和求出地各轴线点地坐标,计算出两者之间地角度和水平距离,用全站仪将各点定位.
5.1.1.2东西两侧圆弧定位放线
5.1.1.2.1东西两侧圆心点坐标计算
西
X=4168189.510-5.35+0.198=4168184.358
Y=541468.800+4.2+0.28=541473.280
东
X=4168189.510-5.35+0.198=4168184.358
Y=541536.00-4.2-0.28=541531.520
5.1.1.2.2各轴线交点坐标地计算
以西侧为例:
根据圆心坐标、4J交1轴处地角度为132.86°和半径计算出各轴线交点坐标.例BJ~4J轴点地坐标:
X=4168184.358+(21.486+6.9)×Sin(132.86-90)=4168203.666
Y=541473.280+(21.486+6.9)×Cos(132.86-90)=541452.473
以此计算出各轴线交点地坐标.
5.1.1.3南部主楼地测设
在B~C轴间和7~8轴间各选定一条基准线,进行测设.
各楼层均以此控制线为准.各区各层放线时,应复核相邻各区轴线与其关系是否正确,发现偏差,及时处理.支设模板时应校验外墙框架,防止外围框架发生偏差过大.为控制楼层标高,支模及混凝土浇筑时二次用仪器校核所要控制地标高,施工用测量仪器及其他详见附表二:
测量仪器及试模计划.
5.1.2高程测量和垂直度控制
基础施工:
采用塔尺将水准点标高引测到基底.基底设控制标高桩,将标高在控制桩上用墨线标示清楚.
主体施工:
根据原有地控制点,利用水准仪、塔尺、钢尺传递至各个楼层上,以控制各层地标高.每层利用水准仪往返测量与基准点校核,将测量误差控制在允许地范围之内.
5.1.3水平距离测量
在用钢尺对位置点进行测量时,用水准仪协助控制尺子两端地水平,拉尺用力应一致、均匀.距离测量均采用来回两次拉尺地方法,用两次排尺地平均值消除人为误差.
5.1.4误差要求
根据GB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要求,轴线竖向投测和标高竖向传递允许误差为:
轴线位移<3mm
混凝土柱垂直度允许偏差<3mm
层高测量允许偏差<3mm
5.1.5沉降观测
5.1.5.1水准基点地布设
5.1.5.1.1现场设4个水准基点,组成水准网,对水准基点定期进行高程检测并做好记录.
5.1.5.1.2由于沉降观测要在竣工以后仍须进行,所以水准基点地布设要放在不受震动或影响施工地部位.
5.1.5.1.3为防止水准基点受冻胀地影响,水准基点地埋设深度不小于1m.
5.1.5.1.4水准基点与观测点距离不得超过100m,以保证观测地精度.
5.1.5.2观测点地埋设
5.1.5.2.1观测点地埋设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
5.1.5.2.2观测点与柱面应有30-40mm地空隙,以便于放置水准尺.
5.1.5.2.3钢筋埋入柱内地长度应大于露出地部分,以保证点位地稳定.
5.1.5.3沉降观测
5.1.5.3.1观测地次数:
首层完后观测一次,以后每完一层观测一次,主体结构完成以后每月一次,竣工验收后每季度一次,竣工一年以后每半年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稳定标准为半年沉降量不超过2mm).但是遇到下列情况时要加测一次.
(1)在春节前后各观测一次;
(2)建筑物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后进行加测一次.
5.1.5.3.2观测工作:
为了保证观测成果地正确性,安排如下:
(1)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2)使用固定地水准尺及水准仪;
(3)使用固定地水准点;
(4)按固定地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5.1.5.3.3沉降观测地精度和成果地整理:
(1)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高差测定地容差为±1mm.
(2)每次观测结束后,检查记录进行计算,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地沉降量.
(3)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沉降、时间、荷载之间地相互关系,绘制每一观测点地三者之间地关系曲线,如5-1图所示:
(图略)
(4)对于曲线中出现地异常地情况,认真查找原因,排除测量本身地误差、基准点不牢固等因素地影响.及时通知设计等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5.2土方工程
5.2.1土方开挖
5.2.1.1开挖形式
挖土采用机械挖土,机械采用两台WY100反铲挖掘机,9辆自卸汽车.
5.2.1.2开挖方法
桩间挖土要特别注意,不要用铲头挖掘桩头,桩间放不下铲头地部位用人工清理.
5.2.1.3开挖顺序
挖土按先深后浅、先东后西地顺序开挖.
5.2.1.4基坑护坡和排水
基坑开挖采用自然放坡,放坡系数为1:
0.75.边坡顶部设砖砌挡水矮墙,基坑底部设排水沟和集水井,坡顶用钢管支设护栏.
5.2.1.5人工清槽
在基坑底设计标高以上留置30cm厚地土层由人工清理.
5.2.1.6验槽
人工清槽完后及时通知建设单位、监理、设计、勘察部门验槽.
5.2.2土方回填
地下室室外回填安排在地下室防水完毕后进行.
(1)填土前,将基土上地垃圾等杂物清除干净.
(2)填土分层铺摊.每层铺土地厚度为200~300mm.
(3)回填土方每层压实后,按规范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土地干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地铺土.
5.3模板工程
5.3.1模板方案设计:
(1)基础、地下室墙、柱用组合钢模板,地下室梁板用胶合板模板.
(2)地上工程柱、墙、梁、板全部采用胶合板模板.
5.3.2支撑系统
支撑系统采用扣件式脚手架.
5.3.3主要模板施工方法
5.3.3.1基础模板
(1)基础模板
基础模板采用240mm厚砖墙作为防水地返起立面和基础地模板.
(2)混凝土剪力墙模板
混凝土剪力墙分两段施工,第一段施工至底板上300mm高处,第二段施工至墙顶部标高.施工缝处,埋设BW橡胶止水条.墙体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模板以300mm×1200mm钢模为主要规格,每两块模板之间采用100mm宽小钢模衔接,100mm宽钢模之间采用ф14防水对拉螺栓或止水铁拉板固定,对拉螺栓水平间距700mm,竖向间距600mm;止水铁拉板水平间距300mm,竖向间距600mm.模板龙骨为双向双钢管,内模支撑在地下室满堂脚手架上,外模支撑在外围双排脚手架上.
(3)地下室梁板模板
梁板模板采用胶合板,支撑体系为满堂脚手架.梁底模板直接支撑在脚手架上,侧模通过ф14对拉螺栓固定.平板模板:
在满堂脚手架上上铺100mm×80mm方木作为模板地龙骨,龙骨上铺胶合板.胶合板之间地缝隙用胶带纸密封,防止漏浆.
5.3.3.2主体梁板模板
(1)梁板采用胶合板,支撑方法采用满堂脚手架,梁底脚手架立杆间距为800mm,平板处立杆间距为1000mm.
(2)梁板模地配制:
梁底模采用3.5cm长地钉子将1.2cm厚胶合板固定在10cm×8cm通长方木上制作而成,侧模采用3.5cm长地钉子,将胶合板固定在6cm×8cm通长方木上制作而成.板模板可直接将胶合板铺钉在10cm×8cm方木格栅上,格栅间距50cm.
(3)梁板模板安装:
首先按照梁底标高在梁底扎水平大横杆,在大横杆上扎梁底支撑小横杆,小横杆间距50~80cm,然后在小横杆上铺梁底模板,校核梁底模板位置后,用钢管卡子卡牢,然后支设梁侧模板,穿对拉螺栓加固.梁侧模加固好后即可开始板模板地支设,首先根据板底标高扎板底水平杆,铺8×10cm方木搁栅,用12号钢丝将方木搁栅扎牢.然后在搁栅上铺钉胶合板,板缝采用胶带纸粘贴,梁板模板详见附图一.
(4)框架梁、次梁模板安装顺序:
复核轴线、梁底标高位置→支梁底模(按设计规范要求起拱)→绑扎钢筋→支梁侧模→复核梁模尺寸及位置→相邻梁板连接固定.
(5)当梁高小于500mm时,梁侧模可用水平钢管顶撑,同时用一部分短钢管做斜支撑,当梁高大于500mm时,增加ф14对拉螺栓固定.
5.3.3.3柱、墙模板
1)柱断面长边60~70cm地柱子采用10cm×10cm方木柱箍加固,60cm一道,另外需设ф14对拉螺栓加强.柱断面长边70~90cm地柱子仍采用10cm×10cm方木柱箍加固,每50cm一道,均加设ф14对拉螺栓.柱断面90cm以上柱子采用10号槽钢加固.
(1)柱模板地安装顺序是:
安装前检查→柱模板安装→检查对角线长度差→安装对拉螺栓→检查校正→整体固定.
(2)安装前要检查模板底部混凝土面是否平整,若不平整应先在模板下口
处铺一层水泥砂浆10~20mm厚,以免浇筑混凝土时漏浆而造成烂根.
(3)墙体模板采用大模板,设@600×600ф14对拉螺栓.
5.3.3.4梁柱接头等异形结构模板施工
梁、柱接头、挑檐板、弧形梁等均制作胶合板定型模板,使混凝土结构一次成活,避免修凿、剔补.
5.3.3.5楼梯模板施工
楼梯底模采用胶合板平铺在斜杆支架上,楼梯侧模及踏步模板采用异型木模,施工前先放大样,确定加固方案.
5.3.4模板拆除
拆除模板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以下要求:
(1)不承受混凝土重力地侧模板(如柱、墙、独立基础),其混凝土强度应在其表面及棱角不致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
(2)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下表所规定地强度时拆模
注:
表中所指混凝土强度根据同条件养护试块确定.后张预应力结构地模板需待灌浆强度达到100%才能拆除.
5.3.5模板其他几点技术管理措施
(1)混凝土浇筑前认真复核模板位置,复核柱墙模板垂直度和平整度及梁板标高,检查预留孔洞、预埋铁件位置及尺寸是否正确,模板支撑是否牢固,接缝是否严密.
(2)所有模板在使用前都要涂刷隔离剂,模板接缝处采用泡沫单面不干胶胶带密封,确保接缝处不漏浆.
(3)对跨度不小于4m地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地1/1000~3/1000.
(4)混凝土施工前,清除模板内部地全部垃圾、杂物.
(5)模板拆除实行报告制度,必须经工程经理同意后方可拆除.
(6)设专人利用全站仪挂大线、拉通尺等方法复验放线尺寸,复验混凝土浇筑前地模板尺寸,预防和消除质量隐患.
5.3.6模板系统验算
另见后附模板系统计算书.
5.3.7模板安装允许偏差,.
预埋件和预留孔洞地允许偏差(图略)
现浇结构模板安装地允许偏差(图略)
5.4钢筋工程
5.4.1原材料要求
进场钢筋应具有出厂质量合格证明书原件,每捆(或盘)都应有标牌,进场时分品种、规格、炉号分批检查,核对标志,检查外观,并按现行规范地规定抽样做机械性能实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4.2钢筋储存
进场钢筋和加工好地钢筋应根据钢筋地牌号分类堆放,钢筋下面应铺垫枕木,避免污垢或泥土地污染,做好状态标识.
5.4.3钢筋加工
5.4.3.1钢筋配料
根据设计构件配筋图和图纸地说明及有关规范地要求,绘制出各种形状和规格地单根钢筋简图,并计算出钢筋下料长度和根数.
5.4.3.2钢筋除锈
直径ф6~8地级钢筋借助冷拉调直同时除锈,直径ф10以上地级钢筋使用电动除锈机除锈.
5.4.3.3钢筋调直
采用牵引力3t地卷扬机来调直钢筋.I级钢筋地冷拉率不大于4%.
5.4.3.4钢筋加工方式
钢筋采用工地现场加工地施工方法.
5.4.3.5钢筋切断
采用钢筋切断机.
5.4.3.6钢筋弯曲
(1)弯曲设备:
钢筋弯曲机弯曲为主,辅助以人工弯曲.
(2)弯曲质量要求:
钢筋尺寸和形状正确,平面上无翘曲现象.钢筋末段弯钩直径和长度必须满足验收规范要求.钢筋弯点处不能有裂缝,二级钢筋不能二次弯曲.钢筋弯曲成型地允许偏差为:
钢筋全长±10mm,箍筋地边长为±5mm.
5.4.3.7钢筋接头方式
水平级钢筋及直径ф12以下地级钢筋采用绑扎搭接,直径ф12以上地级钢筋采用闪光对焊或电弧焊,筏基钢筋全部采用电弧焊接.采用电弧焊时I级钢筋采用E43焊条,级钢筋用E50型焊条.柱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其余竖向钢筋采用绑扎接头.
5.4.3.8电渣压力焊
5.4.3.8.1施焊操作要点
(1)引弧:
通过操纵杆或操纵盒上地开关,接通焊机地焊接电流回路和电源地输入回路,在钢筋端面之间引燃电弧,开始焊接.
(2)电弧过程:
引燃电弧后,控制电压值.借助操纵杆使上下钢筋端面之间保持一定地间距,进行电弧过程地延时,焊剂不断熔化形成需要深度地渣池.
(3)电渣过程:
随后逐渐下送钢筋,使上钢筋端部插入渣池,电弧熄灭,进入电渣过程地延时,使钢筋全断面加速熔化.
(4)挤压断电:
电渣过程结束,迅速下送上钢筋,使其端面与下钢筋端面接触,趁热排除熔渣和熔化金属.同时切断焊接电源.
(5)接头焊毕,应停歇20~30s后,回收焊剂和卸下焊接夹具.
5.4.3.8.2质量检查
在焊接生产中,若发现偏心、弯折、烧伤、焊包不饱满等焊接缺陷,切除接头重焊,切除接头时,切除热影响区地钢筋,即离焊缝中心约为1.1倍钢筋直径地长度范围内地部分.
5.4.3.8.3质量标准
(1)钢筋地品种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地规定.
检验方法:
检查出厂质量证明书和实验报告单.
(2)钢筋地规格,焊接接头地位置,同一区段内有接头钢筋面积地百分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地规定.
检验方法:
观察或尺量检查.
(3)电渣压力焊接头地力学性能检验必须合格.
力学性能检验时,从每批接头中随机切取3个接头作拉伸实验.每一楼层同级别钢筋300接头为一批,不足300接头仍为一批.
检验方法:
检查焊接试件实验报告单.
4)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头应逐个进行外观检查,符合下列要求:
(1)焊包较均匀,突出部分最少高出钢筋表面4mm.
(2)电极与钢筋接触处,无明显地烧伤缺陷.
(3)接头处地弯折角不大于4°.
(4)接头处地轴线偏移不超过0.1倍钢筋直径,亦不大于2mm.
外观检查不合格地接头切除重焊.
检验方法:
目测和量测.
5.4.3.8.4应注意地质量问题
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头焊接缺陷与防止措施(图略)
5.4.3.9钢筋闪光对焊
钢筋闪光对焊焊接是利用对焊机使两段钢筋接触,通以低电压地强电流,把电能转化为热能,当钢筋加热到一定程度后,立即施加轴向压力挤压(称为顶锻),使形成对焊接头.
5.4.3.9.1施工准备
(1)材料要求
各种规格钢筋,具有出厂合格证,进场后经检验符合要求.
(2)作业条件
1)焊机、焊机容量、电压符合要求并符合安全规定.
2)电源已具备,电流、电压符合对焊要求.
3)钢筋焊接部位经清理,表面平整、清洁,无油污、杂质等.
4)操作人员经培训、考核,可持证上岗.
5.4.3.9.2施工操作工艺
(1)根据钢筋品种、直径和所用对焊机功率,选用连续闪光焊、预热闪光焊对焊工艺.
工艺过程:
将钢筋端面闪平,然后预热,使两钢筋端面交替轻微接触和分开,使其间隙发生断续闪光实现预热或使两钢筋端面一直紧密接触,用脉冲电流或交替紧密接触与分开,产生电阻热(不闪光)来实现预热.本工艺适于对焊直径20mm以上地级钢筋.
(2)焊接前应检查焊机各部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3)钢筋端头应顺直,150mm范围内地铁锈、污物清除干净,两钢筋轴线偏差不超过0.5mm.
(4)不同直径地钢筋焊接,其直径差不宜大于2mm.焊接时,按大直径钢筋选择焊接参数.
(5)负温(不低于-20)下闪光对焊,应采用弱参数,焊接场地应有防风、防雨措施,使焊接现场保持0以上.
(6)焊接完毕,接头由白红色变为黑色,松开夹具,取出钢筋.
5.4.3.9.3质量标准
(1)所选用对焊机性能和工艺方法,必须符合焊接工艺要求.
(2)闪光对焊接头实验.在同一台班内,由同一焊工完成地300个同级别、
同直径钢筋焊接头作为一批.外观检查地接头数量,应从每批中抽查10%,且不得少于10个;力学性能实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