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使用心得21页精选文档.docx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使用心得21页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使用心得21页精选文档.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使用心得21页精选文档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使用心得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数学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划分为三个学段,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的开端,也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沿续了第一学段教材的编写思路及特点,大部分内容是对第一学段的进一步拓展。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新理念体现得比较充分,有很多的优点。
但是作为新教材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现将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小结如下: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一、教材内容,体现的是生活化的数学
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注意挖掘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性的问题。
打开数学课本,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生动有趣的、图文并、丰富多彩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示,都是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觉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如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没有接触大数的经验,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一层次,通过主题图,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接着教学含两级的数的读写、改写和近似数。
第三个层次,教学亿以上数的读写。
值得提出的是这两个层次之间穿插一个过渡,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是对亿以内数进行归纳整理,并作为亿以上数的认识的基础,目的是建立数学模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尽多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使数学教学具体、直观、形象。
二、教材内容,体现的是活动化的数学
新教材以数一数,看一看,试一试,说一说,估一估,做一做,比一比,摆一摆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如第二单元的线段、直线、射线与四单元的平行线、垂线等概念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课堂操作活动。
如在四单元第一节中,教材安排了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的活动,感受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接着,在练习中,又安排了“摆一摆”“折一折”等活动,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设计符合小学生好动、好说、好玩的特征的活动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们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互动互学,轻松、愉快地体验和学习数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材内容,体现的是问题化的数学
新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思维、猜想、探索、尝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是本册教材的一大特色。
我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册教材给了我们明确的数量关系式(见课本P54页)。
注意:
涉及到的数量关系,应让学生在大量感悟的基础上给出,同时也要求学生去熟背。
四、教材内容,体现的是认识数学文化价值的教学
新教材的教学除了要求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也体现了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而这种素养的重要方面就是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
本册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渗透。
第一,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材注重挖掘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多方面的应用,实现数学知识的文化价值。
如《大数的认识》突出数学文化,提供素材,培养数感。
第二,感受数学美。
教材在呈现的方式上尽可能给学生以美熏陶,加深学生对数学美的理解。
如七巧板,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等,让学生感受到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和神奇。
在教学中,尽量提供时空,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去设计。
第三,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
教材通过“阅读资料”、“你知道吗”等栏目给学生提供了关于数学在历史上、文化上和现实世界中的作用的实例。
在教学中,我都注意创设时机,让学生去阅读这些栏目,从中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
五、版本的编排太散落
教材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新“新”,留给教师自主的空间大,但是这就给老师在自主发挥时提出了一个限度的问题。
有的老师会发挥得太深太难,有的老师会发挥得太浅太易,这一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另外,新教材也有一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如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例题的跨度有些大,没有跟上相应的练习,给学生的学习无形中带来了一些障碍。
教学注意点
1.认真钻研教材,做到教学前胸有成竹。
根据“探索性大”的教材特点,我们更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做到教学前胸有成竹,特别是交流式的结束性内容,如计算法则、多位数读写法、算盘的各部份名称、商不变规律等内容的语言表述,虽然新教材对此没有太高的要求,但这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点,也是重难点之一,必要的概括还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这对于反映较慢、思维不太敏捷的学生来说,进行概括是很有好处的,同时,又要注意概括的时间不能太早,主要是在练习中感悟、在练习中归纳。
尤其是思考题,更应好好预习,便于指导学生。
2.关注目标定位,力求教学时收放有度。
现用教材,知识面相当广泛,既有必学知识,又有阅读知识和思考题,常常使人迷茫。
关于必学知识的教学目标,老师们相对比较熟悉,再加上教学参考书中均有详细介绍,这里重点谈思考题、数学游戏、你知道吗、阅读资料等知识的目标把握。
第一,对于上述相关知识,虽然不等同于必学知识,但也不能放弃,至于教学形式,可由老师灵活掌握。
第二.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并归类。
有些阅读类知识,是生活中正常用到的,是需要理解的;有些阅读类知识,是属于文化遗产,只要了解一下便可,有些仅仅是为学生的再学习作铺垫的,现在也不需要学生掌握的。
对于必学知识以外的内容,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把握要求。
既不能放弃,也不能要求太高。
3.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数学概念。
如自然数的概念,新教材p20: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0也是自然数。
4.教学中的一些小环节
⑴估算教学,关于估算教学,我们常有不同争议,特别为什么在教估算,学生对估算有多大的需求,估算的结果怎么确定,等等。
这里只表述估算教学的基本理念:
旨在意识培养,重在方法指导,注意目标定位,意在实际应用,力求相对准确,放宽得数范围。
至于具体的教学,老师们应根据班级实际,灵活掌握。
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2)还有一个问题:
“最小的一位数是几?
”总能引起老师们的争论。
那就是混淆了“一位数”和“一个数”的概念。
“0”是最小的自然数,所以,“0”应该是一个数。
“一个数”与“一位数”看似相同,但又是有区别的,“位数”有它的要求,就是一个数的最高位不能是“0”。
“0”如果是一位数的话,它的最高位就不能是“0”,从这个意义上看,“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最小的一位数应该是“1”。
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因为好多课外练习题中有),又是没有意义的问题,因此也无需去讨论他。
二、具体做法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是以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学生在第一学段里已经认识万以内的数,而这部分教学内容,虽然是在第一学段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安排,但仍然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万更大的数的机会也很少,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这些数的意义、读写法及改写、求近似数掌握好,对后续学习将起到很大作用。
第一课时
新学期的第一课,要备好课。
一开始就学习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受张齐华执教的《认识整万数》课的启发,我先教学认识整万数,便于学生掌握,第二课时才完成例1例2的内容大数的读法,分散教学,降低了难度,从效果看还是掌握得不错。
《亿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
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认识所有的计数单位。
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教学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读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在设计上遵循新课标的几个基本理念,并体现以下特点
1、创设情景
让情景贯穿课堂始终,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兴趣提升上来。
而且在整节课的过程中利用情境教学,使学习氛围相当浓厚。
2、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在这节课上,我追求评价方式多样化,在上课过程中,我时不时给学生加10分,就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回答问题情况给自己加分,这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
指名学生模仿老师出题让其他同学回答,由出题的同学给回答问题的同学加分,这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最后再由大家给得分高的同学评价。
《亿以内数的读法》的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和正确读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并学习按级读亿以内的数。
在教学过程中,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需要学习比万更大的数,引出新课题。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学生在算盘上拨珠,学习新的计数单位,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亿以内数位顺序表和按四位分级。
第二部分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先学习只有万级的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
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读数规则。
本节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内逐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常见读数错误:
1、数数--九百九十万、九百九十五万、(九百九二十万)、一千零五万、(一千十万)数大数是在万以内数数的基础上拓展的,教材编排对大数的数数不及老教材重视,没有作具体要求和强调。
对于前面的两个错误,前者除了解释为看数不完整,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后者则是读数不规范。
2、读数--如:
90203405400读作九百零二亿三百四十(万)五千四百。
丢亿万级单位还是时有发生的状况如果不是读数不细心(丢三落四)就是读数方法不熟练.班级内总有那么几个学生错误率很高,时而丢写"亿"时而丢写"万".
6708400读作六百七十万零八千四百,关于万级末尾的0,有个别学生会多读。
本单元教学我想说:
让分级成为习惯!
养成分级的习惯,掌握分级的意义和灵活运用,本单元的难点就会逐个不攻自破!
《亿以内数的写法》例3可以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大数的信息。
“你知道吗”可以先不讲,放在后面“数的产生”一起讲系统些。
学生出现的问题:
1、用分级线表示数比较简便,正确率高,批作业的时候好看,但是学生不敢用,总认为不能再数上乱画,还不放心地问:
考试也可以这样吗?
写好数字之后也可以用分级线检查,强调一定用。
2、写数时还是有个别人少写0或多写0,有数位表时还很少出错,脱离了数位表,就错得较多,强调在头脑中形成数位顺序表的记忆。
3、对数位、计数单位总是不清楚,而且一直整个单元结束不明白,还有一些语言如最高位是十万位,是几位数,这是把位数和数位混淆,这个易纠正,熟了就行了。
练习中有一个重点练习关于0的读写。
P12.16*要分析此类题的结构,便于学生明确0的读法。
写数--中间丢0。
如三十亿四千万零四写成3040000004(其中缺写一个0的较多)
十亿零五百万写成100500(读数不完整)其中学生大致是因为对“数位‘和’位数”没有引起注意,如最高位是十亿位却写了9位数甚至更少的数位。
例4数的大小比较,简单,可以和例5改写成整万的数放在一起上,当时我的两个班一班是用一节课上完,二班分两课时,作对比试验,发现内容简单,效果一样。
前提是前面强调用分级线。
例6求近似数
比较难,易出错,考试经常考到。
由于“四舍五入”法学生已经明白,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的方法上。
两个对比班这样上的:
一班先复习省略“百”“千”后面的尾数的方法,再将四舍五入法,最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备课时以为这样做铺垫,又复习又渐进的,会好一些,而实际上课效果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点,效果不好。
二班改变了顺序,先看万位,再看千位,然后类推到省略百、千位、亿位后面位数的方法,这样效果好多了。
练习二p17.5、p18.7两个表格题,上面一栏有单位万/人,填表时不写单位了,学生不理解认为数小了。
近似数---是本单元掌握的难点,错误不可划一。
基本上可分为:
1)对取近似数的不理解,操作技能不熟练,错误百出.2)对题意不理解。
如:
省略万后面尾数有的学生误解为把万位也舍去。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数的产生意义,数学文化的渗透,渗透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并相互促进。
十进制计数法,系统整理,形成科学的认知结构,对分数、小数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课堂的亮点:
1、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是一一对应思想。
2、老师可以查一下资料,介绍课外知识时,学生听得特别认真,还可以让学生刻下继续查资料,进一步探究,作为一个实践性作业。
3、我自己在查阅“巴比伦数字”、“罗马数字”、“中国数字”的发展起源时,也有一些灵感与生成,与学生共享时,心情格外舒畅。
巴比伦数字有几,就用几个表示,中国数字中第六个数字有了替代思想,用“-”代替5,T就表示5+1=6的意思,到了罗马数字中发展到“4”就有了减法的含义,有了数序,如V表示5,Ⅳ表示5前面一个数就是4,Ⅵ后面一个数就是6。
一直到后来的阿拉伯数字,这样的发展史贯穿。
20页十进制介绍其他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等
亿以上数的读法可以由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过来,学起来比较轻松。
《亿以上数的写法》的教学反思
1.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
本节课是让学生根据读法用数表示出来,也就是写数。
新课标中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而拨珠就是连接读数和写数的桥梁和纽带,以往的教学经常是教师在前面示范拨珠,学生便跟着写数。
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何而来?
本节课,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拨珠,计数器哪里来?
自己动手制作。
我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就让学生自己制作计数器,用黄瓜、胡萝卜等切成段,用铁丝穿在一起,简单、实用,学生对自己制作的学具很感兴趣,而且在制作学具的同时学生对数位顺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课上拨珠游戏的进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数与读法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亿级、万级、个级的数有了直观形象,为学生独立探索写数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2.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亿以上的写数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亿以内的数写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先设计了猜数的游戏,让学生根据读法拨珠并写数,这主要是找准思维的连接点,让学生感悟到亿级数与个级数在读法和写法上的相似之处;然后再进行写数游戏,让学生独立的发现并掌握写数的方法和要点。
这样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而且因为新知的获得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得来的,所以他们会对自己获得的知识产生一种亲切感,在头脑中会构建出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学。
教学的效果应该说是不错的,虽然没有精心的环节,巧妙的安排,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完全投入了自主探索、讨论的状态,最后学生都独立探索出了写数的方法,掌握了新知,我想随堂课要的也许就是这个效果吧。
改写和省略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我也是两个班作了对比教学,在一班是先复习四舍五入法,然后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发现这样做,反而重点不够突出,造成时间的浪费,二班改进教学环节,把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方法迁移过来,很顺利,看来知识的迁移对学生学习新知来讲很重要。
建议老师们根据自己班的学生情况灵活处理教学环节试一试。
准确数近似数(17页类似的题目)如:
浙江省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千米,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719.57万人,全省生产总值11243亿元。
全省有内河道1.04万千米,题目中2019是不是准确数?
其它数据呢?
2019是年份应该是准确数,至于其它数据(面积、人口、产值和长度等)是近似数,虽然,它这样的表示是准确数据的表示法,没有加上“约”字或“大约”.
计算工具的认识与运用
课前布置学生查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课堂让学生来讲一讲。
这是我们本学期的一个特点,现在的教材要求学生不仅要认识,而且要运用。
这个运用,重点是解决两个问题:
一、比较大的数据的计算;二、探索一些规律。
通过计算器的运用,简化一些在具体计算上所花的时间,有利于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探索规律上。
用计算器计算很简单,在探索规律上学生主要是不会用语言表达计算的结果。
关于计算器的使用
教师用书上说,这册是整数四则运算的终结,学生面对多位数的乘除法时,计算就非常苦恼,学生把计算器当救星,我们应该理解,但我们不能放任,用计算器来代替口算估算笔算,那是行不通的。
对于亿这样比较大的计数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感?
对于一些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如万、亿),如何建立相应的数感?
确实成为教师们教学中的困惑。
首先要说明一点,为了叙述方便,这儿所讲的数感仅仅指对一个数量相对大小的感觉(事实上,数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指的是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
数感的培养不是一两堂课就能达到目标的。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时时处处进行这方面的渗透,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100这个数的感觉,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看百羊图、数100粒花生、数100根小棒、估计一堆水果的数量等活动,来建立相应的数感。
由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数感的培养不可能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空泛地让学生说一说“1万有多大?
1亿有多大?
”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应该借助大量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某种具体事物某个数量的相对大小。
即便是借助直观的物体,学生也未必能建立起很好的数感。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由1000(10×10×1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感受1千有多大,也可以让他们看十个这样的正方体,感受1万有多大,但如果想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建立1亿的数感,恐怕在操作层面上是难以实行的。
要建立1亿的数感,需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凭借生活经验,形成一种大致的感觉就可以了,教学时要求不宜过高。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范例,教学时可以参考借鉴。
例如,第12页的第15题,让学生通过一些数学策略和生活经验判断某个数据信息的合理性,就是一种很好的建立数感的方式。
再如,第4页的“你知道吗”以及第33页的“1亿有多大”,都是借助一些具体活动,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感受1亿的相对大小。
但要感受1亿,并不像较小的计数单位那样,仅仅凭用眼看、用手摸等直观活动就能达到目的,还需要学生能更好地利用数学工具,同时,要具备很好的长度观念、质量观念、时间观念,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想像能力,所有这些,都可以辅助学生较好地建立1亿的数感。
例如,1亿名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学生虽然不可能对地球赤道的长度有亲身体验,但可以利用想像和简单的科学知识,进行粗略的感受。
除了教材上提供的这些素材以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行选择素材,设计各种活动,感受丰富多样的“1亿”,如:
一亿名小学生站在一起,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1亿粒大米有多少;1亿粒黄豆有多少;1亿滴水有多少;等等。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单元教学建议:
教参中有详细说明就不讲了。
第一课时直线、射线、角
本节课是一堂概念教学课内容很多,要求教师要用规范的数学概念语言讲解。
先学习的认识,然后认识角。
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借助表格一目了然。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两个端点,可以度量
射线
一个端点
无限
长
直线
没有端点
之后让学生画一画:
从一点出发可以画几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这也是“做一做”的部分题目,有了这个铺垫,你们能画几个不同的角吗?
学生画角。
师:
(指画过的图)刚才我们从一点出发画了那么多射线,其实这里从一点出发的每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描出其中的两条射线)。
那究竟什么是角、下定义。
我还特意出了一些练习,例如出一些判断题,判断:
一条直线长6厘米(),或者问:
一条射线长8厘米。
在教学之后,发现对射线不难理解,问题主要在p36做一做操作题上。
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重点讨论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外圈刻度线有什么用?
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中间那个点对准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
从看0刻度线作为一个突破口,决定看里圈还是外圈。
我也是采用了对比教学,一班一节课讲了两个内容量角、画角(移到前面)。
二班按照课本量角、用量角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从效果看,一班好一些,为什么一节课讲了两个内容却比一个内容要好呢?
分析:
1、量角与画角本身关系密切,会量就会画,2、在一班只对重点内容讲解,其他没有过多浪费时间。
3、一班学生素质整体比二班强一些。
4、我在后续的教学中对一班又有补充。
P38“做一做”第3题和练习四第4题都是让学生先估再量,是让学生对角度建立一个初步的表象。
练习四:
第5题,用纸折角量,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正方形里的特殊角45度、90度、135度。
第6题,三角尺拼角,使学生对三角板上的角有更深的了解。
布置家庭作业时要做活动角,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第7题,通过观察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的大小关系,使学生初步体会对顶角相等,初步体会互补。
为后面学习平角作准备
《量角和画角》的反思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