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5351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 苏教版.docx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谈新课程下初化学教学衔接苏教版

谈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现代认知心理学已经揭示出认知学习呈现等级性或累积性的规律,也就是说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

所谓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所表现出来的基础性、前提性和适宜性。

这种准备可以有效的保证学习的成功,并使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和合理[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学。

根据准备性原则,可以说初中的化学教学是高中的化学教学必需的学习准备,高中化学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延续和提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新课标的实施,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变化大

浙江省自1993年开始,将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综合,在初中开设自然科学课程。

自2003年起,四门学科又进一步进行整合,开设了科学课程。

几年时间,教材变化很大。

而高中化学虽然依然与物理、生物等分科教学,但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几年教材变化也很大。

经过多年的教材改革,初高中教材的严重脱节,已有所改进,但目前初高中教材中还有知识的断裂层和重复面。

而教师往往在短时间内很难把握这些变化。

总之,由于初高中都全面使用新教材,执行新课程方案,对初高中教师在短时间内认真“备教材”带来难度。

(二)初高中化学内容有跨度,学生学习难度大

初中阶段的化学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学习感性的、比较浅显的化学基础知识,是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

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学,将初中阶段化学的知识加以综合、概括和提高。

化学学科既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又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

只有将初高中的化学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才能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系列。

初中化学内容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分散在六册科学教材中,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化学内容的知识体系。

因此对于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高中化学较难学,内容抽象微观,不易理解,经常有学生反映即使把教材的内容全看会了,一到练习时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应用;许多高中教师也反映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具备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高中化学教学难度大。

(三)初中、高中分校而设,教师间交流少

随着近几年教育体制的改革,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将初中、高中分校而设,教学中“备学生”环节初高中严重脱节。

加上初中与高中教师之间缺乏交流,这样的一种情况,使得中学阶段的化学教学各自为阵,高中不知道初中教了些什么,反过来说,初中不知道高中需要什么,要求初中作好什么准备。

有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感觉。

因为许多高中老师不太清楚初中的教材、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法等,很容易造成教学上脱节的现象。

这种不衔接给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也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障碍。

(四)重点高中不断扩招,生源状况趋于复杂多变

同一年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各不相同。

为了让学生有个共同的学习起点,并能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整理,温故知新,着重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指导,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十分必要。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发展,培养真正既具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加特长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改变不同学段各自为战的弊端,加强学段联动,实现初高中教学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改革,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由于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目标不同,初、高中两个阶段的化学教学内容,既有所分工,又要互相衔接。

正因为如此,对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对于完善化学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所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衔接成为高中化学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将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是缩小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距,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步骤和手段。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对策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衔接

化学课程目标是化学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的“标准”,它是教材编写、化学课程实施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教师应十分明确初高中的化学课程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引导自己的教学。

在确立化学教学目标总取向的前提下,在区分各阶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实现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衔接的对策。

[2]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而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重视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分解一些化学问题。

因此,高中阶段在知识传授上,需要学生掌握的东西比初中更深、更广。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而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用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等;而在高中阶段要求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等;

另外在能力方面: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实验上有一定的能力要求。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会或掌握化学基本实验技能,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而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实验能力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掌握组装实验仪器、安全的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绘制装置图等技能,及能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价。

可以看到,相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每个部分都反复强调课程应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义、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3]这样,由于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紧密衔接,共同构成一个连续完整的化学教学目标系统,主干突出而又相互关联,能够很好地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总取向。

(二)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

随着多年中学化学教学者的共同努力,随着化学新课标的实施,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情况比以往有较大的改善,下面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3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1》、《化学2》(下文简称苏教版《化学1》《化学2》)与浙江省现在初中在使用的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下文简称浙教版《科学》)的化学部分总结一下衔接情况。

1、初高中共有知识面

通过认真钻研初高中化学教材,熟悉初高中教材的体系和内容,可找出如下一些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

物理变化:

融化;凝固;汽化;液化或凝结;沸腾;升华;凝华;溶解;潮解;

化学变化:

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

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中和反应;氧化反应;燃烧;爆炸;缓慢氧化;着火点;自燃;

能量变化:

吸热、放热;

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硬度;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

酸性;碱性;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等;

物质的构成:

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离子;元素;同位素;分子的热运动;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分数;质量比;

物质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金属及非金属单质;有机及无机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

分散系:

溶液;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分离:

过滤;蒸馏;蒸发;结晶;

指示剂:

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蓝色石蕊试纸;红色石蕊试纸;

简单有机物:

甲烷;甲胺;尿素;醋酸;酒精;乙酸乙酯;汽油;甲烷正四面体结构;

材料:

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陶瓷。

玻璃);有机合成材料(高分子化合物如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新型材料(光电子信息材料、现金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等);纳米材料;赛璐珞

金属的锈蚀和防腐蚀(油漆、抹油、干燥剂);

实验安全:

浓硫酸溅到皮肤;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腐蚀等;

实验技能操作:

用pH试纸测物质的酸碱性和酸碱度;可燃性气体验纯;甲烷气体燃烧产物检验;

其他:

晶体、非晶体;结晶水合物;结晶水;相似相溶;原子结构模型史;催化剂;触媒;湿法炼铜;物质转化规律图(八圈图);质量守恒;

以上总结的是初高中化学教材中都有的知识面,但这不能说只是简单的重复,虽然初高中涉及的知识面有很多相同部分,但有些知识的深度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

例如,初高中都要求了解金属的腐蚀和防腐,但初中只要求学生了解金属腐蚀需要的条件,如水和空气等,并以此推出防腐的条件即为隔绝空气或水,而高中对金属腐蚀的认识要求是从原电池角度深入的,要求学生清楚纯净的金属并不容易腐蚀,不纯净的金属内由于形成原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因而使腐蚀的速率加快,并要求会书写电极反应式。

显然在要求上高了许多。

再如初中也提及了相似相溶,但只要求学生了解水和油(有机溶剂)是相对立的两类溶剂,某物质若易溶于水则将难溶于有机溶剂,而高中对相似相溶的理解升高到分子结构上,通过共价键极性及分子空间构型的分析来理解溶质分子的极性和溶剂分子的极性相统一而互溶的意义。

这显然是初中的了解要求无法比拟的。

这些都不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简单重复。

当然,有些知识点初高中教材的编写中并没有明显的深度区别。

例如原子结构模型史等,高中老师就没有必要累赘复述了,往往是高中教师并不清楚这些内容是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兀自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教学,造成教学效率降低。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一定要把握好初高中对于知识点具体要求的层次,把握好教学的深度,不能一堂高中化学课与初中的没什么区别,也不能完全脱离学生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拔得太高。

高中老师尤其不能把学生的起点想得太高,认为有些知识初中已经学过,高中与初中是重复的,学生应该已经掌握,高中可以一笔带过,甚至不讲,其实不然。

一方面由于初中化学知识以识记为主,学生为了应付中考,往往只是临时记住而已,不是真正理解,所以,在高中教学中不能忽视初中已学过的知识。

2、初高中断档的知识点

当然,初高中化学知识不都是有相同的知识面的,还是存在某些知识点断档的现象。

比如,初中的《科学》中有关于“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介绍,然而教材中出现的“物质转化规律图”(俗称“八圈图”)中,分别用“某些金属氧化物”一词来代替“酸性氧化物”及“碱性氧化物”概念,由此初中学生并没有能够掌握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及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这些典型基本反应类别。

到了苏教版《必修1》《必修2》中,相关的概念仍然没有出现。

但是在学习硅硫等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镁铝铁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等化学性质时,这些物质类别之间的典型基本反应类别却相当重要。

没有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这些概念的系统归纳学习,化学性质将被肢解为一个个独立的反应方程式,这对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是有害无益的。

另外,酸性氧化物不完全等同于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完全等同于金属氧化物,也是值得学生研究的概念。

因此,在高中没有系统介绍的情况下,为了学生知识的完整性,我们也需要做适当的补充。

再如初中的《科学》中有关于元素周期表相关概念的介绍,其中包括原子的微观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同位素的概念及应用等。

苏教版《必修1》中,有关的概念不再出现。

但是学生对以上知识的掌握情况却差异很大,往往对微观结构记忆深刻,高中教师不再需要重复,而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本质却不能深入理解,对同位素概念则几乎仅仅只有个印象而已了。

然而在高中学习中,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与摩尔质量这个重要概念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间有相似处也有区别处,是学生需要着重理解的,如果没有初中的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做基础,这些比较区别将无从谈起。

因此高中教师必须做适当的复习和补充讲解。

在高中学习中,更进一步的涉及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这不仅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概念有关,还需要同位素概念的配合,可以说缺一不可,高中教师千万不能以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因而粗略带过,那样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

再如初中的《科学》中有关于溶液中电解质电离的介绍,然而高中对电解质的电离情况要求相当高,除了区分熔融状态下的电离和在水中的电离情况以外,在水溶液中,由电解质是否完全电离来推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更是十分重要,并且涉及到弱酸的分步电离,强酸酸式盐、弱酸酸式盐的不同电离情况,学生在短时间内要掌握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高中教师还是应当从零起点开始系统的为学生讲解相关概念为佳。

当在面对某些断档的知识点时,尤其需要教师放慢上课节奏,给学生更多巩固的机会。

3、初高中教材知识衔接实例分析

有关物质的结晶,初高中化学教材中都有一节内容介绍。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生活中的水”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中有所介绍。

全文如下:

自然界中的水不论是河水、海水、井水,还是湖水、江水,都不是纯净水,都使溶有多种溶质的溶液。

如何将这些溶质从水中提取出来呢?

海水中的盐又是如何提取的呢?

我们在前面已学过晶体,硫酸铜、云母、食盐也是晶体。

请观察它们的形状。

这种有规律形状的固体就是晶体。

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来的。

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渐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晶体还会在其他情况下形成。

[活动]1.配制一杯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

2.利用滴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

3.仔细观察(或用显微镜观察),有没有晶体出现?

这个实验是采用了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的。

[讨论]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得到晶体?

事实上,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实验]硫酸铜晶体的生长内容略[阅读]结晶水合物内容略

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的第二单元是“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教材中同样介绍了物质的结晶。

全文如下:

过滤和结晶是分离和提纯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例如,在提纯粗盐时,常先加入适当的试剂,将其中的杂质离子沉淀,经过滤后,再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得精盐;在提纯混有氯化钾的硝酸钾时,常先将混合物在较高温度下溶于水中形成浓溶液,再通过冷却结晶、过滤获得硝酸钾晶体。

初看一下,会觉得初高中有部分内容是重复的,但比较教学目标后,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教学中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初中《科学》中有关结晶的教学目标是:

了解溶液的组成,了解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使溶质析出结晶;掌握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了解结晶。

高中《必修1》中的教学目标是:

初步学会过滤、结晶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

从分析初高中对结晶这同一知识面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目标上,不是简单的重复,还是有比较好的衔接、递进的。

初中主要要求学生了解在蒸发溶解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溶剂和溶质之间出现过饱和而析出这样的情况。

而高中阶段的重点已远不止这些,高中更要关注的是不同的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则应该选择适合的不同方法来获得晶体,以及当溶质相互混合需要分离时应当采取的适当方法,并且明白结晶与过滤操作的相互配合等。

例如,对于氯化钠溶液的结晶,初中只要求能说出蒸发溶剂可以获得结晶。

而高中阶段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不用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这些上,教师只要稍微点一下,学生就能回忆起来(如果高中教师不了解初中教材,往往会在这些学生易掌握的知识上放过多的精力)。

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如果对氯化钠溶液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否是适当的结晶方法?

如果此氯化钠溶液中有少量硝酸钾杂质,蒸发溶剂是否也会导致硝酸钾晶体的析出?

在氯化钠和硝酸相混合的情况下,氯化钠多硝酸钾少或氯化钠少硝酸钾多或氯化钠和硝酸钾几乎等多的情况都分别应该采取怎样的结晶分离方法是合适的?

另外,教师应借着研究结晶,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如漏斗、玻璃棒、烧杯、滤纸等的操作,进一步关注实验设计,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需要指出的是,高中《必修1》关于物质分离的基本知识学习,将为《实验化学》中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实验化学》中课题3硝酸钾晶体的制备,分别有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结晶和重结晶、影响晶粒生成的条件三块知识学习内容,此处教学目标明显比《必修1》中的要求更高。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衔接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是解决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

广义上的学习概念,不但包括人们的一切认识活动,而且也包括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不但包括人们对于间接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人们对于直接知识的学习;不但包括人们对于已有知识的继承性的模仿性的认识和掌握,而且也包括人们对于未知知识的探索性创造性的认识和掌握。

[4]

面对素质教育,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养呢?

研究者们认为: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化学教育应该协同其他自然学科,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使命。

研究者把科学素质分成若干个构成要素,其主要观点有:

⑴把科学素质分成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要素;⑵把科学素质分成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品质和科学观六要素;⑶把科学素质分成知识结构(包括知识体系结构和学科结构)、智力结构(包括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或动手能力)和非智力结构(包括道德结构、意识结构和审美结构)三大结构体系;⑷把科学素质分成科学知识、科学感情、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意识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七方面。

[5]

基础教育虽然已经叫了几年素质教育了,但往往还是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该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可以说,关于课程的全部问题,其实都是围绕着培养人这种本体功能展开的,都是以如何有利于培养人为准则的。

[6]我们要彻底抛弃单纯重视尖子学生、忽视一般学生,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书本、忽视实践,重视灌输、忽视启发,重视死记、忽视思考,重视传授、忽视自学,重视接受、忽视创造,重视课堂、忽视课外,等等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

应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以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我们可以从“回归”的角度理解新课程。

新课程从书本向人本回归,从知识向能力回归,从存储向创新回归,从重考向重学回归,从贵族向平民回归,从精英向大众回归,从利己向利国利民回归。

[7]

3、树立正确的角色观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作用应该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并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并且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可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以及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

[8]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总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

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学生应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9]因此,学生对老师的教育影响能否接受,接受多少,总是根据他们自己的认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来做出选择的,并通过自身的内部矛盾斗争做出相应的反应。

所以,教师无论是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或者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都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活动,都需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基本条件。

4、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我们要转变升学者是人才,唯升学才能成才的人才观,应确立多渠道成才,多渠道育才的人才观。

[10]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别、多结构的,不仅需要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更需要能进行实践的有一技之长的大量的能工巧匠。

素质教育是优质教育,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适应其能力与能倾同社会要求相一致,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教育,是旨在人人成功、各个发展的教育。

在苏联课程理论中,个性及其结构是研究普通教育内容体系的基础。

这不仅因为人性的发展是苏联教育的目的,而且也与在几个世纪的实践,人们已经认识到形成个性的某些品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的必要性和意义,这些品质实际上构成个人经验的主干部分。

智育、德育和其他基本方面的教育的重要性就是从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