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鹿柴》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5551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鹿柴》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鹿柴》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鹿柴》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鹿柴》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鹿柴》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鹿柴》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鹿柴》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鹿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鹿柴》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鹿柴》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鹿柴》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鹿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i,鹿柴是地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

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

《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l))柴返(f3n)景复(f))照青苔(t2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

床逋迹?

潦?

洌?

胂朊烤涫?

档氖鞘裁匆馑肌?

br(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

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

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

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

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鲈(l*)鱼君(jn)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

鲈鱼:

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

君你

  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

遇到下雪;宿:

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

诗人投宿的人家。

  刘长卿,唐代诗人。

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

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

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

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

有《刘随州诗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逢(f6ng)芙(f*)蓉(r$ng)刘长卿(q9ng)

  日暮(m))贫(p0n)穷犬吠(f8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

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盖着破烂的茅屋。

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教案点评:

  初读中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看图、读诗句,整体感知每句诗的大意。

学习理解诗句、诗意时能抓住重点字,感情朗读等体会古诗韵律、语言,想象诗中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背诵以达到语言的积累。

  探究活动

  1、同学们,学习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你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看到主人家的生活环境,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听到主人回来的声音,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什么样的动作?

什么样的语言?

请你在眼前展示一幅画面,然后用诗歌形式变画为话。

  2、做个小诗人。

  说起写诗,同学们一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诗离我们很近。

想想吧,你最早接触的就是诗了因为当你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妈妈就给你唱歌谣了。

那些有趣的、好听的歌谣,就是诗,要读懂诗,写好诗,必须明白诗歌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去读、去写。

  感情健康、观点鲜明,是诗歌写作的第一个要求。

诗贵含蓄,但含蓄并非扑朔迷离,模棱两可,使读者摸不着头脑。

儿童诗应抒发健康明朗之情,它应借助艺术形象清晰而不朦胧、鲜明而不晦涩地表达美好的思想感情。

  构思新颖,富于情趣,是诗歌创造的第二个要求。

写诗不能抽象、空泛地抒情,要借助外界的形象抒发表达浓郁的感情。

如一首题为《海带》的小诗,以奇特有趣的想象,用短短的四句话,满含感情地渲染了大海的美,充分表现了大海的神韵:

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着。

/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

意境优美,含蓄隽永。

再如这样的诗句:

一只蝴蝶从篱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

/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

想象别致,充满诗意,天真有趣。

  语言明快,富于音乐美,是诗歌写作的第三人要求。

由于它的押韵和分行,读起来节奏感特别强。

这也就是我们常在中队会时,喜欢朗诵一些诗篇的原因它的浓郁感情色彩,它的琅琅上口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使我们能受到强烈感染,给人以力量,并给我们的集会带来一种节日气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