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5582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docx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拓展资源1:

大道传承古今一如

——记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每次到无锡去东林书院都要去东林小学,每次去东林小学也都要去东林书院,因为这古代的书院和现代的小学原本是一体的,尽管数年前无锡地方政府专门建了新校舍,将小学迁出,但在东林小学中依然可以感觉到浓郁的东林之风,当年东林学子秉承“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今天仍然是东林小学的主要办学宗旨。

走进东林书院和东林小学,虽然眼前的景物有古今之别,但其内在的蕴含是一脉相承的:

书院的牌坊、孔庙、园林、厅堂、亭台、廊榭、曲径、泮池等斑斑驳驳、尽染沧桑,然传承“大道”的精神和传统似乎仍具有穿越时空的影响和魅力,感动着每一位前来拜谒和追思的后人;东林小学的面积不大,但活力四射,校长、教师和学生们的精神面貌都是健康向上的,其开阔的视野和求实求真的精神与东林先贤如出一辙。

中国的书院源于中国古代的私学和百家学派,也受到佛教精舍的影响,最初出现于唐末,在宋朝已有了享誉古今的四大书院。

历经宋(辽金)元明三朝近千年的历史,遍及全国各地的著名书院已有很多,但东林书院能卓立不群,享誉全国,是与其成员对书院精神、文人责任和学术独立的坚守分不开的。

东林小学早年运营于东林书院之内,在其传统中也必然有东林书院深刻的烙印。

走进学校,东林先贤的理想依然激励着今天的师生,他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充满活力的精神在同类学校中也是极为突出的。

全校上下在教学和工作中似乎有千年的书院精神在支撑,其所做的诸多改革,包括校本教材编写、学习环境建设、教师校本研讨、学生自主学习、挖掘无锡地方文化和东林书院传统、汲取陶行知教育实验成果、运用名人校友的感召力影响学校文化、改善教与学的现有模式,已经形成了学校突出的特点和风格,不少教育                                     界的同行与领导来到无锡都慕名前往,从某种角度看,在东林小学的身上还可以看到东林书院的影子,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的创新活力。

从书院的产生到东林书院曾有的如日中天的影响,再到今天仍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责任,仍在不断探索进取的东林小学,古今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异同。

但是,直至今日以至在未来,人类文明的遗产、文化教育的传统、教师和教育机构的职责、教育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等,从原则上是没有根本改变的。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当年东林书院创造的“院本”文化,不仅有其独特性,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教育界的普遍认识水平,是那个时代文化教育精神的结晶,也是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注意挖掘和借重的中国“原创”的文化教育资源。

中国的教育要发展,中国的学校要办出特色,在过去一百年中,努力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将中国教育的传统视为过往历史的随葬品;在20世纪60-70年代,一场“文化大革命”,继续全方位地否定中国教育传统及其相关教育理念的基本价值;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人们才逐渐看到并感受到,学习国外经验和理论必须与中国自身的教育实践传统相结合。

如果只以国外的标准为标准、理论为理论、经验为经验,则中国的教育永远不能超越其他国家,更难以超越自我。

中国以往的教育均已传承大道为己任,但十分重视教育的阶段、层次和过程。

从小开始就注重通过“洒扫应对”等养成教育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言行习惯,为每一个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做人、做事、学习、创新的全面的基础;而不是在小学就讲大道理,到成人以后再补基本行为习惯的各种“课程”。

对于今天中国教育的教育改革,各种新鲜、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但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变为学生有效和全面的成长,面临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过于注重考试分数、教育评价僵化、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依然畸形地存在等,都对教育的回归和探索创新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即便在小学的教育之中,这些压力和问题也给锐意改革的校长和教师带来诸多的困扰和无奈。

东林小学在我走访过的诸多小学中是最有意识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的学校,也是学校文化最和谐并富有创新激情的学校,学生和教师不仅对学校的教育理念——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生活奠基——高度认同,而且还有丰富的制度和细节加以保障,在常规的教育教学之外,人类文明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无锡地方文化传承等,是教师、学生丰富知识、养成品格、提高能力的各种“校本”通道。

虽然,东林小学一样要面对种种教育界普遍承受的困扰,也经受过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学校逐渐积淀下来的特色、文化和特有的精神,能使东林小学具备独立坚守和判断的定力;全校师生通过改革实践和校本研究感受到的激励和内在的愉悦,使之能有面对压力和困扰勇于创新的勇气。

在学校的有限校园和清洁的走廊里,一块块知识展板、一处处学习园地、一个个蕴含多元教育意义的美化装饰等,使每一位身临其境的人都会感觉到学校的丰富内涵和四射的活力。

这些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不仅体现了一百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历程和诸多从此走出的科学文化名人的光辉业绩,也洋溢着数百年来东林书院的传统启示。

这样的学校在教书育人,提升教师、学生全面素养方面,不仅可以左右逢源,而且能够充满信心地主动探索。

循着东林书院的传统,东林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并非墨守成规,而是注意汲取古今中外的所有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成为其不断地探索改革的不竭资源。

从古至今,启蒙与成才、学习与生活、实践与思考、知识与方法、学问和做人、严谨与胆识、成家与立业、做事与修养、权利与责任、教师与学生、质疑与创新等等,都是人类的教育传统留给我们的经验和公案,启示今人关注这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之中的关系,在解决矛盾和积极探索的进程中,不断实现人类的教育理想。

在开阔自身创新视野的过程中,不断翻新的国际教育理论和经验受到关注,中国自身的有益经验也是学校锐意改革、和谐发展的主要资源。

除了东林书院的丰富传统之外,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教育改革和著名教育家的探索等,都受到了校长和教师们的广泛重视。

如学校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借鉴就是典型的例证,而陶行知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将国外先进的教育改革理论和经验与中国教育的传统和现实问题紧密地结合。

为此,在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中,既有哲学的思考、宏观的改革思路,更有细致入微的学校设计、管理实践、教材编写、教法创新等,对今天学校的具体办学有着多方面的启发和借鉴。

作为正宗留学、师承西方教育名家的中国学者,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是深刻的和有具体全面的教育实践做参照的,特别在其教育改革和试验中,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被我们今天立足本国、立足本地、立足本校进行深入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参照。

长期以来,东林小学选择了陶行知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榜样,不仅是学习其具体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借鉴其改革和创新的理念和精神。

可见,在教育领域,许多的理想和追求是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不能轻易地割断历史,忽略民族传统的文化教育遗产;而应站在历史的山峰上,再向新的高峰挺进,汲取和重视多元文化中我们自己传统的“本元”,为今后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奠定更为坚实和广阔的基础。

从东林书院到东林小学,中国文化教育的传统在今天依然充满着活力,依然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原创资源。

我们深信,东林小学的经验和道路并非只适用于该校的个案,而应是具备普遍意义的典型,值得关注和学习。

 

拓展资源2:

东林书院精神,引领学校跨越式发展

 

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以“生活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对生活教育的研究,从理论主题到实践模式越来越明晰,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不断饯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有效推动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素质。

“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想也在新课程改革和生活教育课题研究中浮出水面,并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精神追求和目标引领。

自2006年开始,我校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研训一体”教师成长项目校本行动研究。

经过双方的协商和讨论,一致同意将课题研究整合为“通向幸福生活的小学教育行动研究”。

这一轮的研究更加精细化、校本化和规范化,将生活教育细化为“好习惯养成”、“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三个主要的领域。

在“研训一体”项目规划下,我校以幸福生活教育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引领教师的提升和引领学生的成长。

一、好习惯是孩子们通向幸福人生的基石

好习惯的养成对每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他特别强调要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讲,做人的教育更多的是习惯养成教育。

实践表明,有意识地、刻苦地、日积月累地、不厌其烦地去培养各种好习惯,是使人走向成功、拥有健康和快乐的关键,真所谓“习惯改变命运,性格造就未来”。

为此,学校采取了以下行动:

1、彰显学校传统。

学校的前身是东林书院,在百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长出了武术学者名流、国家栋梁之材。

为了更好地彰显学校优良传统,我们在一楼的两个大厅内设计了反映东林八贤与现代东林学子发奋学习的浮雕,悬挂了顾先成先生写的一幅名联以及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给我校六十周年校庆的题词,在五楼大厅展示从学校走出去的名人及学校百年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学校传统,在著名校友的引领下勤奋学习,走向成才。

2、制定好习惯培养序列,编写《小学生生活指导》校本课程,让孩子逐渐养成做人、学习、休闲、劳动和消费等方面的好习惯。

3、继承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培养好习惯的思想,将好习惯培养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始终,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和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从在校一日常规抓起:

“一声问候”,“两个轻声”(说话轻轻,走路轻轻),“三处整齐”(书包、文具盒、课桌内摆放整齐),“四项自觉”(早读、午餐、劳动和自修)。

4、为好习惯养成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整洁的校园环境,无声地教育孩子们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一双双小脚丫,引导孩子们走路靠右行;每个楼层开架式书柜,让孩子们畅游在书的海洋中,迎面拂来的是校园阵阵书香。

5、教师言传身教,为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树立了榜样。

开展案例式校本培训,请专家作专场讲座,参观友好学校,规范了教师的行为习惯,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

6、注重过程评价。

教育科学表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要21天,因此我们特别重视过程评价,形势多样,有自评、家长评、老师评、同学或好朋友评,对孩子养成习惯起督促作用。

学校定期评选出“好习惯之星”、“好习惯示范班”,激励先进的个人和班级,以此带动每一个学生和所有班级。

校内向校外延伸让好习惯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

“小手拉大手,文明除陋习”,将卫生好习惯带到家里,小手拉大手,让家长养成卫生好习惯。

《焦点访谈》节目作了报道;孩子与家长一起观看学校在大会堂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从着装到文明观看,小手拉大手,孩子和家长成为文明的观众,学会欣赏高雅艺术,享受文明给身心带来的愉悦,享受德育。

一天天磨练,一天天强化,一天天巩固,最终成为孩子的习惯,习惯内化为价值观,成就健康的人格,具备诚信、责任感、同情、尊重等品质,为孩子打好幸福人生的基石。

二、幸福的课堂生活关怀儿童生命

随着对人的价值的追求,作为人的生命发展形态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成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生命回归”日益成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同时也表现着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

把教育与生命发展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也是新课程标准指出的新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努力“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家”。

“家”是温馨的情感培植地,是思想自由驰骋、个性充分展现的快乐舞台。

在师生共同构筑的家园里,每时每刻师生都在创造并享受着快乐而美好的生命历程。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就是生活。

作为课题研究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其生命主体是学生。

因此,“生活的课堂”首先我们把孩子看作生命体,把教育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

回归生命、回归生活,日益成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同时也体现着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

在师生共同构筑的家园里,每时每刻师生都在创造并享受着快乐而美好的生命历程。

1、跨越课堂界限,走向自然社会

陶行知先生曾在1939年形象地指出“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丛鸟笼里解放出来”,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毕竟太少,实行了社会即学校这条原理,教育的材料、工具、环境范围都可大大增加,学生和先生也可以多起来,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工程人员都可以成为先生。

长期以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课堂形成了一道人为的厚实的“围墙”:

这道“围墙”把学生圈在教室之内,让学生辗转在令人疲惫的、可以预知一切的课桌前,学生根本不快乐。

我们的教师勇于冲破这道“围墙”,营造开放式的课堂:

(1)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孩子们学习的大课堂,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

老师引导孩子们到生活中去体验、去积累、去发现、去创造。

大自然、超市、银行、书店……都成了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场所。

到银行去,了解最新的储蓄利率;到超市去,了解商品价格,为春游、秋游设计一个合理的购物方案;到社区去,统计大楼居民的用水情况;到家中,记录一个月的生活开支……

在这无限广阔的空间里,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知识无处不有,感受到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起孩子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习成为孩子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迫切需要。

(2)将生动的生活场景引进课堂

   教学中,教师常常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角色迁移,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

低年级的数学学科组以“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为课题,以“活动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为主题,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了实践研究;语文学科组着重开展了“在生活情境中大量识字”和“生活作文”等子课题的研究。

英语学科组的老师则致力于“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英语会话能力”的实践探索。

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通过在情境中的操练,书本知识得以内化,生活技能得以提高,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

(3)将即时生活话题用于课堂

教师十分关注在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等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将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焦点话题带进课堂,充实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感受生活;引导孩子成长为社会人、世界人。

“美伊战争”、“2008奥运会会徽的设计”、“神州五号飞天成功”等国际、国内大事被请进了课堂。

课堂走向生活,生活走进课堂,使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这样的课堂是最活跃的,儿童的学习是快乐而多彩的。

2、跨越学科界限,走向综合教学

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我们应向学生呈现关于个人、自然、社会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世界,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增强学科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学生扩展视野及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完整地认识世界,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应关注整个人的发展,促进学生对他所生存的世界形成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构建。

教学中,我校教师尝试向学生呈现关于人、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体世界,淡化学科界限,增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以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例如:

一年级美术《我乘大船去旅游》的教学,老师将美术与世界地理、人文等知识融合,孩子们乘坐自己绘制的游船来到世界五大洲,再用彩笔描绘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这节课,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勾线、涂色,还学会了放眼世界,激发起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此时,美术成了表达孩子们对美好世界的憧憬和向往的独特方式。

学科间的融合,抛弃了乏味、单调的课堂生活,促进了学生对生活世界的整体感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综合思考与判断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3、跨越成人思维,走向儿童文化

课程是由成人计划实施的,因此往往以成人预设的标准将已成定论的知识或准则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儿童的喜好:

为什么孩子们上课的时候要在课桌底下偷偷翻阅卡通书?

为什么一下课男生就在谈论数码宝贝、灌篮高手?

……这些就是儿童文化。

让这些儿童文化走进课堂,散发着儿童文化气息的课堂必然是儿童所喜爱的。

我们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属于孩子的精神家园,让学习世界成为儿童喜爱的世界。

我们的美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进行创作卡通形象,语文老师让学生创编《铁甲小宝》的故事,低年级的数学老师让天线宝宝、机器人走进课堂等等。

我们全体教师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我们必须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蹲下来,走进儿童的世界,去理解他们,去指导他们、丰富他们、充盈他们,提升孩子们的生活境界。

生活的课堂,已日渐成为一个由活动与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家”。

这个“家”,属于学生自己熟悉的领地。

在这儿学生敢说真话、实话,不必掩藏自己;在这儿面对两难问题师生、生生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不必恐惧教师的尊亚;儿童放飞理想,展现个性;在这儿启迪着儿童的智慧和心灵……

三、“研训一体”校本培训助教师专业发展一臂之力

教师是教育的资源,是学校发展的资本。

让每一个教师都获得充分发展,是学校追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

学校要发展,首先要有教师的发展,教师和学生都发展了,学校才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只有充满智慧、富有理想的教师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实现理想。

因此,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充满智慧的教师队伍成为学校工作的核心。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组、备课组的力量,依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训一体”教师成长项目专家组的指导,逐步形成了“课题引领,研训一体”的校本培训模式。

1、课例解读式培训

课例解读式培训是以一堂课为范例,老师们经历自己备课——与专家对话——上课(听课)——自己评课——听专家点评——自我反思的系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考、实践、体验、领悟、提高。

课例解读已成为教师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各年级各科的研究课层出不穷,中层干部、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月月开展。

有时,老师们对同一教材进行不同教法的研究。

有时,大家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进行探讨。

一个个多彩的课例,都成为校本培训的有效教材。

教师们在鲜活的教学案例研究中感悟、反思和提升。

特别是最近,引进了香港教育学院的“课堂学习研究”模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首先,对学生进行前测和访谈,落脚点变了——从原先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关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关注课堂的氛围,关注采取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已有知识能力水平、关注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来设计教学,意在通过这样的教学流程来引发学生有效地学习。

其次,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专家和同行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教师再次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修订,并再次实施课堂教学。

然后,对学生进行后测,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最后,教师开展对整个循环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以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2、专题研究式培训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逐步深入,一个个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个个问题都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现场,都是值得思考、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困惑,学校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科组、备课组的作用,在校领导、教科室、教导处老师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通过实践与研讨,分专题进行实践和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认识到专家引领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开展了在专家引领下的专题研究式培训。

近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吴安春研究员和程方平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郝京华教授、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徐建成交教授、特级教师蔡剑秋、丁谷怡等一批专家和优秀教师来校就学校课题研究和新课程实施工作进行指导。

特别是,成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训一体”教师成长项目的实验基地,得到了中央教科所专业的引领和帮助,并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式研究,如“好习惯养成”的德育研究,“幸福生活的教育研究”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课堂学习研究”等。

这些问题都源自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植根于教师的工作实际,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总结新的教育教学经验,实现了实践+反思的成长。

3、论坛式培训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专门设立了“新课程论坛”。

我们认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教学业务能力,还要学会学习和总结,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能以丰厚的知识积淀为基础,谈理想、说理念、论教法,在于同行、专家的充分交流中碰撞起更多的思维火花。

在教科室的组织和安排下,我校教师先后开展了以“我谈学生评价”、“我看师生关系”、“生活化作业的布置”、“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共话教育幸福”、“我看惩罚”等为主要议题的教师论坛。

形式有分学科的沙龙式论坛,有全校性专题式论坛,有专家参与式的骨干教师的论坛等。

教师牢固的专业化思想,先进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是课改成功的保证,是引领学生走向智慧人生的保证。

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促进了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的转变,再次构建并提升了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专家的引领、实践的探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每学期开展的“东林杯”中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校本教研杂志《东林书苑》的创办为广大教师提供了研究、交流、反思和展示的平台。

在多层次、多样式的校本教研活动中,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得到转变,教学行为进一步提升。

学校还建立了教导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以教导处为中心,层层负责,逐级推进,校级领导分工负责各学科教研组。

每个学科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定时间、定人员、定内容,有检查、有记录、有总结。

   两年多以来,我校教师在“研训一体”教师成长项目研究中辛勤耕耘,在实践与反思中提炼升华,不断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策略,取得一定的成绩。

   一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意识在不断增强。

全校教师一心一意抓教学,聚精会神搞课改,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和课改研究之中,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

二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得到了提高。

每学期的基本功考核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一次比武与展示,更是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专业素质提高的机会。

多名教师获得荣誉称号。

三年多来,已培养了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5名市级教学能手,2名市级教学新秀,校级教学能手8人,教学新秀7人。

教师共有160多篇论文、案例在市级以上杂志上发表或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奖,有25位教师在市级以上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

三是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教师正在茁壮成长。

一批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教师正在涌现,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有自己的专业方向,时刻鞭策自己,从不懈怠,爱岗敬业,执着追求,许多教师都写下了自己的诤言,他们说“教育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事业。

”……

四、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儿童在体验中成长

学生发展的过程是他们参与生活,与环境积极和富有创造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

“如果我们承认小孩子也是活人,便须让他们做。

小孩子的做是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建设、小生产、小破坏、小奋斗、探索小出路”为此,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劳动、信息技术、社区活动等整合一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研究。

1、依托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探究“东林渊源”

东林小学是一方具有百年历史的学苑沃土,“东林”就是一个品牌。

我们通过思考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特别是独一无二的学校课程资源,将“东林”这个无形资产做大。

为此,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依托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是形成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路:

在起步阶段,每学期让学生做一个课题,在第二阶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后每学期做多个课题,其中一个是校本课题;二是构建了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的框架:

每学年的上半学期进行“东林渊源探究”,下半学期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