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57409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docx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稿

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五日

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我省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农产品市场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牧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牧区消费、推动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确保农村牧区经济稳定增长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省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和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青海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成就、经验和分析“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制定《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农牧民收入增加速度最快、广大农牧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全省上下以党的十七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两大任务,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取得全面发展,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为“十一五”全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和综合集贸市场为骨架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据农牧部门统计,2010年,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集市数将达已达390家,年交易额达120亿元。

批发市场达到97家,年交易量达到160万吨,交易额达55亿元。

市场数量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2.9%和6.5%,交易额分别增长0.2%和8.3%。

二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规模,初具特色。

“十一五”期间各地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扶持力度,特别是省财政从2000年以来先后安排产业化资金600万元,重点扶持了雪舟三绒畜产品批发市场、仁杰粮油批发市场等7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我省的1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家农资批发市场被农业部认定为定点批发市场,定点批发市场交易棚面积64.5万平方米,年交易成品粮16万吨、蔬菜122万吨、牛羊肉6万吨,农产品交易额近32.3亿元,目前在省内外已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批发市场已经成为我省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流通的稳压器和蓄水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是市场冷链贮藏设施有了进一步发展。

截止2010年底,全省有冷藏、恒温保鲜库72家,其中:

肉类冷藏库56家,存储能力6万吨,蔬菜、水果恒温保鲜库16座,总库容8.63万吨。

为平抑农产品市场价格,调剂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市场服务设施及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各地相继加强了对市场进行了扩建改造,对市场内的交易大厅进行了改建,部分市场建设了大屏幕信息发布系统,农业部、省级财政先后投入200万资金对定点批发市场农药残留检测点、信息服务设施建设进行扶持,批发市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从整体上来说,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基础薄弱,市场布局不合理、规模小、设施简陋、有市无场局面依然存在,市场冷链体系及市场信息服务及电子结算等设施还很不完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农村牧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不足。

 

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市场建设多头管理,缺乏统一协调机制。

省发改委、省农牧厅、商务厅和供销联社都在管理都在投入,市场建设发展缺少统一性指导性意见,市场投入、选址、类型确定和规摸控制上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和重复性;二是市场吸呐能力和辐射能力不够。

我省的批发市场规模小、结构单一,我省作为五大牧区之一,至今没有一家在西北地区占据较大份额的畜产品交易市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需求;三是市场交易设施简陋,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方式原始。

相当部分是季节性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以马路和街道为市的居多,加工、保鲜、运输及信息服务设施不配套,交易方式落后。

经营户数量大,规模小,交易方式落后,交易行为不规范,哄抬物价行为突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技能亟待提高;四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检验检测中心、废弃物处理中心和基础设施等工作滞后。

二、“十二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以服务现代农牧业发展和服务农牧民生活为宗旨,以深化市场流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拉动农牧区消费、稳步推进农牧业增效,保障农牧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城乡统筹、秩序井然的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为加快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和繁荣农产品市场流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省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农产品、生活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等流通网络日趋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较快发展,流通组织化水平明显提高;农牧区内需经济稳步扩大,消费环境全面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力;特色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经济建设助推作用明显增强。

(三)建设目标

2011年—2015年,在区域性蔬菜、畜产品等产业聚集区,依托已具规模的生产养殖基地,进一步完善农畜产品产地市场基础设施和功能,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以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体系,具体目标为:

1、支持建设大型产地批发市场3个,中、小型批发市场41个,专业市场4个,特色农畜产品展销中心1个,完善县乡综合农贸市场。

2、以西宁为中心,沿兰青-青藏铁路建蔬菜保鲜库总库容10.65万吨,马铃薯窖总库容2万吨;在产地建设低温保鲜库和预冷库总库容16.37万吨,枸杞保鲜库总库容1万吨;在同仁、海晏、玛沁三个州府建设市场配套型蔬菜保鲜库总库容0.11万吨。

3、支持建设省级大型农贸批发市场的肉类配套冷库1座,分别在海东、果洛、玉树、海南、黄南、海西以及海北等“六州一地”建立肉类配套冷库7座。

建设和改造县级农贸市场配套肉类冷库39座;新建和改造农牧区屠宰厂配套冷库4.4万吨。

4、初步建立畜禽果蔬冷链流通信息管理与质量溯源体系,完善市场的交易展示、交通运输、仓储保鲜、电子信息、环境卫生等设施,实现农畜产品产地快速集散与及时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传播。

5、建立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批发商、代理商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市场服务企业;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畜产品经营企业。

6、建立适应我省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政策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市场建设投资体系,建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管理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政府监督服务体系。

三、“十二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布局与建设内容

合理布局我省农畜产品市场与保鲜冷藏设施建设,对加快农畜产品产地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根据全省城市发展、交通建设、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流向的实际需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相互补充的农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

(一)市场建设

1、西宁市和海东地区蔬菜主产区各建设1个大型产地蔬菜批发市场。

西宁市建设1个大型畜产品批发市场。

配套大型保鲜、冷藏库3个。

2、在西宁3县、海东5县、6州州府所在地及格尔木蔬菜果品产地依据实际各建设1个中型农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配套建设中型保鲜、冷藏兼用库。

3、在全省其余25个县依据实际需要,建设产销结合,以销为主的小型农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配套小型保鲜、冷藏兼用库。

4、在全省县以下蔬菜产地建设小型农贸市场,建设产地小型保鲜库50个。

5、在马铃薯、枸杞、虫草、绒毛等主产区各建设1个专业综合交易市场。

(二)冷链体系建设

1、蔬菜

1)以西宁为中心,沿兰青-青藏铁路建示范带动效应的冷链物流体系和工厂化的贮藏保鲜配送中转基地,优先推荐在西宁、格尔木、玉树、民和、乐都、平安和互助建设低温保鲜库及相应的冷链物流设施,新增库容量10.65万吨。

2)在产地建设低温保鲜库和预冷库,减少产地果蔬损失,提高产地经济效益,优先选择地点为:

尖扎、德令哈、乌兰、都兰、平安、湟源、循化、贵得、格尔木、大通、民和、黄中、乐都、互助、华隆、门源、共和,建设新增库容为16.37万吨。

3)在同仁、海晏、玛沁三个州府建具有市场服务型的低温保鲜库,满足当地及周边市场需求,新增库容为0.11万吨。

4)为缓解我省牧区纯牧业县群众吃菜难吃菜贵甚至雪灾无菜吃的状况,在杂多,泽库囊谦等19地设立市场配库蔬菜保鲜库尤为必要,建设县市批发市场配套蔬菜保鲜库,新增库容5700吨。

5)配合特色优质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在海东建设马铃薯贮藏窖群2万吨;在海西建设枸杞保鲜库1万吨。

2、畜产品

到2010年底,全省有冷藏肉类冷藏库56家,库容达6万吨。

“十二五”末,全省肉类产量将达到36万吨计,按肉类冷库周转系数为2.5-3计算,全省需要肉类冷藏库12万吨,冷库库容缺口达6万吨。

库容分配方案

A、主销区冷库建设

1)西宁市:

“十二五”期间,西宁市每年畜禽屠宰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西宁市肉类冷库需要4万吨库容,目前西宁市已有肉类冷库库容2.6万吨,需增加库容1.4万吨。

新增库容主要作为省级大型农贸批发市场的配套冷库。

总库容4万吨,其中新增库容1.4万吨。

增容方式:

新建。

2)六州一地:

海东、果洛、玉树、海南、黄南、海西以及海北等“六州一地”需要分别建立7个总库容为2000吨的肉类冷库。

新增库容主要作为州级大型农贸批发市场的配套冷库。

总库容1.4万吨,其中新增库容0.4万吨。

增容方式:

新建0.4万吨,改造1万吨。

3)全省各县级城市

在全省39个县级城市建设肉类冷库,新增库容主要作为县级大型农贸批发市场的配套冷库。

其中人口低于30万的34个县分别建设500吨的肉库,人口超过30万人的大通、民和、黄中、乐都、互助5县,分别建设1000吨的肉类冷库。

总库容2.2万吨,其中新增库容2万吨。

增容方式:

新建2万吨,改造0.2万吨。

B、农牧区屠宰厂

依据全省畜牧主产区各级龙头企业、定点屠宰厂建立改造配套冷库,库容据产能而定。

重点牧区的屠宰厂肉类冷库以改造为主,包括三江源地区的果洛、玉树州全部县乡,海南州兴海、同德县,黄南州的河南、泽库县及海西州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环湖牧区的海北州海晏、刚察、门源、祁连县,海南州共和县、贵南县;柴达木牧区的海西州德令哈、格尔木市和乌兰、都兰、天峻县;沿黄河湟水流域农牧区包括西宁市郊及所属3县,海东地区6县,海南州贵德县,黄南州同仁、尖扎县等屠宰厂冷库以新建为主,新建屠宰厂冷库主要用于满足沿黄河湟水流域“十二五”期间生猪、肉鸡屠宰量增加所带来的库容需求。

总库容4.4万吨,其中新增库容1.6万吨。

增容方式:

新建1.6万吨。

四、建设资金估算

(一)市场建设

建设资金估算9.8亿元,建议政府引导补助(贴)资金0.98亿元(10%)。

1、建设大型蔬菜批发市场2个,建设资金估算0.8亿元。

2、建设大型畜产品批发市场1个,建设资金估算0.4亿元。

3、重点地区建设中型农畜产品产销批发市场14个,建设资金估算2.8亿元。

4、县级农贸市场25个,建设资金估算2.5亿元。

5、特色优质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0个,建设资金估算0.8亿元。

(二)冷链体系建设

1、蔬菜

建设资金估算8.556亿元,建议政府引导补助(贴)资金2.4794亿元(1000以下补助40%,1000吨以上含1000吨20%)。

1)建设库容300吨保鲜库325个,建设资金估算2.925亿元,政府补助40%(1.17亿元)。

2)建设库容500吨保鲜库39个,建设资金估算0.5655亿元,政府补助40%(0.2262亿元)。

3)建设库容1000吨保鲜库33个,建设资金估算0.924亿元,政府补助20%(0.1848亿元)。

4)建设库容2000吨保鲜库31个,建设资金估算1.674亿元,政府补助20%(0.3348亿元)。

5)建设库容4000吨保鲜库17个,建设资金估算1.768亿元,政府补助20%(0.3536亿元)。

6)建设2万吨马铃薯窖群一个,建设资金估算0.4亿元,政府补助30%(0.12亿元)。

(7)建设1万吨枸杞保鲜库一座,建设资金估算0.3亿元,政府补助资金30%(0.09亿元)。

2、肉类

建设资金估算2.586亿元,政府补助资金0.9832亿元

1)建设库容500吨低温冷藏库73个,建设资金估算1.168亿元.政府补助40%(0.4672亿元)。

2)建设库容1000吨保鲜库5个,其中改建1个建设资金估算0.15亿元.政府补助20%(0.03亿元)。

3)建设库容2000吨保鲜库9个,其中改建7个,建设资金估算0.436亿元.政府补助20%(0.0872亿元)。

4)建设库容10000吨保鲜库1个,建设资金估算0.32亿元.政府补助20%(0.064亿元)。

5)配合农牧区屠宰厂新增库容1.6万吨,建设资金0.512亿元政府补助30%(0.1536亿元)。

五、实施进度与年度资金测算

(一)市场建设

1、2011年建设大型蔬菜批发市场2个,大型畜产品批发市场1个,中型农畜产品产销批发市场3个,县级农贸市场5个,小型农贸市场10个,特色优质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个,政府补助2050万元。

2、2012年建设大型蔬菜批发市场2个,大型畜产品批发市场1个,中型农畜产品产销批发市场3个,县级农贸市场5个,小型农贸市场10个,特色优质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个,政府补助2050万元。

3、2013年建设大型蔬菜批发市场2个,大型畜产品批发市场1个,中型农畜产品产销批发市场3个,县级农贸市场5个,小型农贸市场10个,特色优质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个,政府补助2060万元。

4、2014年建设大型蔬菜批发市场2个,中型农畜产品产销批发市场3个,县级农贸市场5个,小型农贸市场10个,特色优质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个,政府补助1920万元。

5、2015年建设大型蔬菜批发市场2个,中型农畜产品产销批发市场2个,县级农贸市场5个,小型农贸市场10个,特色优质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个,政府补助1720万元。

(二)冷链体系建设

1、蔬菜保鲜库

1)2011年建设库容300吨保鲜库65个,建设库容500吨保鲜库8个,建设库容1000吨保鲜库8个,建设库容2000吨保鲜库7个,建设库容4000吨保鲜库4个,政府补助4840万元。

2)2012年建设库容300吨保鲜库65个,建设库容500吨保鲜库8个,建设库容1000吨保鲜库8个,建设库容2000吨保鲜库7个,建设库容4000吨保鲜库4个,建设2万吨马铃薯窖群一个政府补助6040万元。

3)2013年建设库容300吨保鲜库65个,建设库容500吨保鲜库8个,建设库容1000吨保鲜库8个,建设库容2000吨保鲜库7个,建设库容4000吨保鲜库4个,建设1万吨枸杞保鲜库一座,政府补助5740万元。

4)2014年建设库容300吨保鲜库65个,建设库容500吨保鲜库8个,建设库容1000吨保鲜库8个,建设库容2000吨保鲜库7个,建设库容4000吨保鲜库4个,政府补助4840万元。

5)2011年建设库容300吨保鲜库65个,建设库容500吨保鲜库7个,建设库容1000吨保鲜库1个,建设库容2000吨保鲜库3个,建设库容4000吨保鲜库1个,政府补助3334万元。

2、肉类

1)2011年建设库容500吨低温冷藏库15个,建设库容1000吨保鲜库1个,建设库容2000吨保鲜库2个,建设库容10000吨保鲜库1个,配合农牧区屠宰厂建设低温冷库,政府补助1734万元。

2)2012年建设库容500吨低温冷藏库15个,建设库容1000吨保鲜库1个,建设库容2000吨保鲜库2个,建设库容10000吨保鲜库1个,配合农牧区屠宰厂建设低温冷库,政府补助1734万元新增库容1.6万吨,政府补助30%(0.1536亿元)。

3)2013年建设库容500吨低温冷藏库15个,建设库容1000吨保鲜库1个,建设库容2000吨保鲜库2个,建设库容10000吨保鲜库1个,配合农牧区屠宰厂建设低温冷库,政府补助1734万元。

4)2014年建设库容500吨低温冷藏库15个,建设库容1000吨保鲜库1个,建设库容2000吨保鲜库2个,配合农牧区屠宰厂建设低温冷库,政府补助1520万元。

5)2015年建设库容500吨低温冷藏库13个,建设库容1000吨保鲜库1个,建设库容2000吨保鲜库1个,配合农牧区屠宰厂建设低温冷库,政府补助1296万元。

六、组织实施保障

(一)项目的申报与审批

建立严格的规范化、程序化的项目申报、评审和审批制度,严格项目审批,提高立项质量。

1、项目申报。

农畜产品产地冷链体系建设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按照属地原则由州(地、市)农牧局根据本规划,统一向省农牧厅申报。

上报项目时需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审批文件、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落实文件,改扩建项目中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和投资概算等。

2、评审制度。

省农牧厅聘请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信息、质量检测和市场管理、项目建设和财务分析的专家,对全省各州(地、市)推荐的项目进行筛选评审,提出立项与否的建议和各级财政扶持投资数额。

3、项目审批。

省农牧厅对州(地、市)农牧局上报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评审,评审的重点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方案的可行性、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对项目组织进行实地考察,确定拟扶持的项目和扶持投资数额。

4、立项公示。

省农牧厅通过青海省农牧业信息网对项目及项目单位予以公示,公示期15天后如无异议,省农牧厅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下达项目投资计划。

(二)项目的实施

建立完善的项目执行、管理、评估和验收制度,成立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当地农畜产品产销组织代表、有关专家等参加的三方项目建设监督委员会,对项目法人的项目建设实施全程监督。

1、建立配套投资落实、监督责任制。

2、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

3、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

4、建立定期检查和中期评估制度。

5、实行竣工验收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