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68970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9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docx

北邮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

电子测量与电子电路实践

实验7.5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

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1页共15页

.课题名称: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

二.实验摘要

针对某些电路应用对固定强度(幅度)信号的要求,我们通过采用AGC自动增益控制的自适应前置放大器,使增益能够随信号强弱而自动调整,以保持电路

输出相对稳定。

本实验采用了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在输

入信号0.5mV~50Vrms以及信号带宽100~5KHz范围内,使输出信号限制在0.5~1.5Vrms,变化较小,简单有效地实现了自动增益控制的功能。

关键词:

电子电路自动增益控制直流耦合互补级

1.基本要求:

设计一个AGC电路,设计指标以及给定条件为:

(1)

电源电压:

9V;

(2)

输入信号:

0.5mV〜50mV

(3)

输出信号:

0.5V〜1.5Vr;

(4)

信号带宽:

100Hz〜5KHz

(5)

设计该电路的电源电路(不要求实际搭建)

2.提高要求:

(1)设计一种采用其他方式的AGC电路。

(2)采用麦克风输入作为,8Q喇叭输出的完整音频系统。

(3)如何实际具有更宽输入电压范围的AGC电路。

(4)测试ACG电路中的总谐波失真(THD及如何有效降低THD

4.设计思路、总体结构框图

1.设计思路

1)典型的反馈控制AGC由可变增益放大器(VGA以及检波整流控制组成,如下图:

第2页共15页

2)本实验中电路采用了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从而

简单而有效的实现AGC功能。

如下图,可变分压器由一个固定电阻R

和一个可变电阻构成,控制信号的交流振幅。

可变电阻由采用基极一集电极短路方式的双极晶体管微分电阻实现,为改变Q的电阻,可从一个

有电压源Vreg和大阻值电阻R组成的电流源直接向短路晶体管注入电流。

为防止R2影响电路的交流电压传输特性,R2的阻值必须远大于Rio

对于正电流I的所有可用值(一般都小于晶体管的最大额定射极电流IE:

晶体管Q的集电极一发射极饱和电压小于它的基极一发射极阈值电压,于是晶体管工作在有效状态。

短路晶体管的VI(电压一电流)特性曲线非常类似于PN二极管,符合肖特基方程,即期间电压的变化与直流电流变化的对数成正比。

3)从下图可以看出,短路晶体管的微分电阻与流过的直流电流成反比,即器件的微分电导直接与电流成正比。

在工作状态下,共射极连接的双极型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一般在100或100以上,在相当大的电流范围

第3页共15页

内,微分电阻都正确地遵守这一规则。

图中所示的晶体管至少可以在五个十倍程范围内控制微分电阻,即控制幅度超过100dB

 

2.

总体构架框图

 

5.分块电路和总体电路的设计(含电路图)

1.分块电路

1)驱动缓冲电路

第4页共15页

Cl

TL

CapPoll

R2

I"""~

Kes2

IM

RL

Res2

220

_±C2

■q^capydi

ia(hj

R4Res?

27K

KQ1

^3050

|R3

Res>

T22K

驱动缓冲设计电路图如上图所示,当输入信号Vn驱动缓冲极Q时,它的非旁路射极电阻R3有四个作用:

1它将Q的微分输出电阻提高到接近公式

(1)所示的值。

该电路中

的微分输出电阻增加很多,使R的阻值几乎可以唯一地确定这个输出电阻。

R)仟rbe+(1+Brce/rbe)(R3//rbe)

2由于R3未旁路,使Q电压增益降低至:

Aq1=—BRt/〔rbe+(1+B)R3〕~—Rt/R3

3如公式②所示,未旁路的R?

有助于Q集电极电流一电压驱动的线性响应。

4Q的基极微分输入电阻升至RjBAS=rbe+(1+B)R3,与只有「be相比,它远远大于Q的瞬时工作点,并且对其依赖性较低。

2)直流耦合互补级联放大电路

第5页共15页

图中晶体管Q2为NPNt,Q3为PNP管,将Q2的集电极与Q3的基极相连,构成了直流耦合互补级放大电路,为AGC电路提供大部分电压增益。

R14是1kQ电阻,将发射极输出跟随器Q4与信号输出隔离开来。

必要时,R14可选用更低的电阻,但如果R14过低,则大电容的连接电缆会使Q4进入寄生震荡。

 

第6页共15页

1电路图如图所示,电阻R4构成可变衰减器的固定电阻,而Q6构成衰减器的可变电阻部分。

晶体管Q5为Q6提供集电极驱动电流,Q5的共射极结构只需要很少的基极电流。

2因为电阻R17与C6并联,由于有二极管D1、D2单向导通作用,C6只能通过R17放电,故R17决定了AGC的释放时间。

在实际中,R17阻值可以选得大一的,延长AGC释放时间,方便观察。

3电阻R19用于限制通过Q5和Q6的最大直流控制电流。

4D1和D2构成一个倍压整流器,从输出级Q4提取信号的一部分,为Q5生成控制电压。

这种构置可以容纳非对称信号波形的两极性的大峰值振幅。

5电阻R15决定了AGC的开始时间。

若与C6组合的R15过小,则使反馈传输函数产生极点,导致不稳定。

6反馈原理:

反馈电路在Q4发射极进行电压取样,另一端接C3后面,在输入中电路进行电流相加,由瞬时极性法可判断该反馈类型为电压并联负反馈。

即当输入信号增大时,输出电流也增大,Q6的微分电阻就会跟这变小,由于负反馈的作用,输入信号就会变小,导致输出减小,最终实现了输出信号基本稳定。

反之亦然,从而实现自动增益控制功能。

2.总体电路

当输入信号为0.5〜50mVrmS40dB动态范围),信号带宽为100Hz〜5KHz

使输出信号在0.5〜1.5Vrms(变化不超过5dB)内。

并且,正弦输入信号从

第7页共15页

0.5至50mVrms的步长变化时的AGC开始时间约为0.3s,从50mVrms到0.5mVrms的AGC释放时间约为100s。

6.实现功能说明

1实现功能:

自动增益控制,即根据输入的强弱控制增益大小,保证输出相对稳定于一个较小的范围。

2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先保持恒定的信号频率,将输入信号的有效值从0.5mV逐渐提高到50mV用示波器记录输入输出波形,用交流毫伏表测量输入输出有效值。

输入:

0.5mV-8mV

第8页共15页

10mV-50mV

第9页共15页

 

 

数据表格:

(格内为输出的有效值,单位V)

Vi/mvfHz一-

5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0.5

1.08

1.09

1.08「

1.09

1.09

1.10

1

1.09

1.09

1.09

1.09

1.10

1.10

2

1.10

1.10

1.10

1.10

1.10

1.10

4

1.15

1.15

1.15

1.15

1.15

1.15

第10页共15页

6

1.15

1.15

1.15

1.15

1.15

1.15

8

1.15

1.15

1.15

1.15

1.15

1.15

1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20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30:

1.26

1.26

1.25

1.26

1.26

1.26

40

1.26

1.26

1.26

1.26

1.27

1.27

50

1.34

1.35

1.35

1.34

1.35

1.35

从示波器输出以及数据表格均可看出,在要求的输入以及带宽范围内,输出幅度均在要求范围内,并且变化较小,较好地实现了自动增益控制。

7.故障及问题分析

1•示波器信号输出不稳定

在实验中,波形出来了,也实现了要求的效果,但示波器显示的信号不停地震荡,线条模糊。

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先是换了一条连接示波器的输入线,但不奏效,接下来我猜测是电路中的器件或导线连接得不好,于是我开始对每个器件,每条导线的连接进行检查,而当我检查到电容C3的时候,用手使劲往下压,清晰的波形就出来了,而一放开手,波形又变得模糊。

经过一番仔细研究,原来是电容的管脚减得太短导致接触不良。

8.总结和结论

本次实验进行得还算顺利,连接第一次就已经成功出现了波形,总结成功的原因,我认为是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方式得当。

在连接电路之前,我仔细研究过此电路的原理,并且进行了软件仿真,当对其原理有了一定清晰的了解之后,我才开始连接电路,因此,出现了什么问题,我可以首先从原理入手,分析原因,很快就能解决。

而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方式是连接好一部分测一部分的效果,再连接下一部分,而不是整体连接后再测试,由于采用了这种方法,我很容易就能找到各部分连接出现的问题并较快地解决。

经过这次实验,我深刻地体会到,实验的步骤方式得当是实验成功的核心要素,每当我们进行一个电路实验时,我们首先要清晰了解其原理,而不是照着书本一味地连接电路。

而连接电路时,分块连接并测试是很重要的保证连接正确的方法。

只有我们注重这些方法,才能在实验中学习到更多,而不是在波形出不来的懊恼中浪费时间。

9.PROTE绘制的原理图

1、PROTE绘制的AGCfe路原理图:

第11页共15页

 

2、用PROTE生成的PCB板

第12页共15页

3、9V稳压源电路原理图:

D1

VCC

VCC

4、9V稳压源生成PCB板

第13页共15页

 

十.所用元器件及测试仪表清单

1、元器件清单

元器件

标号

参数

个数

电阻

R1

220Q

1

电阻

R2

1MQ

1

电阻

R3

2.2KQ

1

电阻

R4

27KQ

1

电阻

R5

2.2KQ

1

电阻

R6

300KQ

1

电阻

R7

430KQ

1

电阻

R8

15KQ

1

电阻

R9

560Q

1

电阻

R10

15KQ

1

电阻

R11

27KQ

1

电阻

R12

100Q

1

电阻

R13

390Q

1

电阻

R14

1KQ

1

电阻

R15

15KQ

1

电阻

R16

51KQ

1

电阻

R17

1.8MQ

1

电阻

R18

330Q

1

电阻

R19

3.3KQ

1

电容

C1

3.3uF

1

电容

C2

100uF

1

电容

C3

2200uF

1

电容

C4

0.22uF

1

电容

C5

220uF

1

电容

C6

100uF

1

电容

C7

33uF

1

电容

C8

10uF

1

电容

C9

1000uF

1

电容

C10

1000uF

1

二极管

D1

1N4148

1

二极管

D2

1N4149

1

晶体管

Q1

NPN8050

1

晶体管

Q2

NPN8050

1

晶体管

Q3

PNP8550

1

晶体管

Q4

NPN8050

1

晶体管

Q5

NPN8050

1

晶体管

Q6

NPN8050

1

第14页共15页

若干

2、测试仪器清单

导线

 

名称

型号

编号

作用

函数信号发生器

GFG-8219A

20020915

产生交流信号

示波器

SS-7804

DLZX0022

显示输入输出波形:

交流毫伏表

YB2173F

20104837

测量交流有效值

直流电压表

HT-1712A

510-26

提供直流电压:

万用表

UT61A

11

测量直流电压、电阻值

卜一.参考文献

[1]《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教程》北京邮电大学电路实验中心

第15页共1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