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69366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试题精选汇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15.李诗比课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

(6分)

14A(“触龙门”只是在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15、两首诗均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李白诗的悲剧意味更体现在

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气势,及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除了妻子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侧面烘托出狂夫的悲剧。

李诗还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1,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2,辛苦向天涯。

[注]1戎昱:

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

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

2残漏:

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漏壶,古代计时器。

 3骠骑:

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写除夕守岁,诗人直坐到三更已尽。

“尽“赊”二字表现出作者浓重悠长的乡思和离家万里的处境。

B.颔联乃诗人于忧愁之中凄然入睡,梦回故园所见之景。

思乡情重,诗人在梦中甚至听见寒夜里雪落竹丛之声。

C.诗歌的最后一联与首联相呼应,点出诗人宦游在外,归途漫漫,岁暮不得归的原因,并以此收束全诗。

D.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诗人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辅以环境气氛的渲染,呈现出隽永含蓄、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15.诗歌中间两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多之情。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B【解析】“雪声偏傍竹”一句所言雪落竹丛之声并非诗人梦中听闻之声。

15.(6分)【答案示例】①融情于景。

(1分)以雪落竹林之声、残夜滴漏之声和孤灯断碎的灯花,渲染了冬夜冷寂凄寒的气氛,寄寓了诗人悲凉孤寂的思乡之情。

(1分)

②虚实结合(虚写、想象)。

(1分)在雪落竹林的飒飒声中,诗人梦到了家中的情景,一实一虚,强化了思乡之情。

(1分)

视听结合。

(1分)诗人梦醒后再难入眠,卧听漫漫长夜的滴漏之声,静看青灯照壁、灯芯燃烬,一闻一见,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孤独寂寥的心境。

(1分)

桂州腊月戎昱

译文

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

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

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

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注释

桂州:

唐代州名,治今广西桂林。

腊夜:

除夕之夜。

赊:

遥远。

傍:

靠。

这里指雪花飘落。

角:

号角。

分:

区分。

漏:

漏壶。

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

简称“漏”。

碎花:

喻指灯花。

北周庾信《灯赋》:

“蛾飘则碎花乱下,风起则流星细落。

骠(piào)骑:

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

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

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

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

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

前句说醒,后句说睡。

“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

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

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

“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

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

“晓角分残漏”。

写所闻。

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

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

“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

“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

“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

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

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

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

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表现了这首诗含蓄隽永、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戎昱在唐代宗广德至大历(763—779)年间,先后在荆南卫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职,大历后期宦游到桂州(州治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这首诗是他到了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

这首诗就作于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

飐(zhn):

吹动。

文身:

身上刺的花纹。

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初到柳州,即登高遥望朋友们的贬所,抒发了自己难于明言的愁思。

B.颔联写诗人近处所见,疾风骤雨中的芙蓉与薜荔,它们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

C.颈联又写远景,这是颔联近景所触发的联想:

自己境况堪忧,朋友们又是如何呢?

D.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写自己虽牵挂好友望而不见,尚且可互通音信,聊以劝慰。

15.本诗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表现了对友人的牵挂,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6分)

14.D.(诗人与友人共同被贬,“滞一乡”可见连音书都无法送到,更显沉郁悲慨。

15.答: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俗飘逸。

多用口语,直叙其事,通俗直白;后两句运用想象,让明月将自己的牵挂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飘逸潇洒。

本诗含蓄悲慨(沉郁顿挫)。

中间两联比兴(借景抒情)的运用,委婉含蓄;尾联承前联的互访不易,更写音书难通,沉郁悲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

②孔子曾说: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15.诗的颔联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14.C“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错。

“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

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15.①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

②运用比喻(双关)的手法,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

③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夜雨述怀

王十朋①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

浇肠竹叶②频生晕,照眼银釭③自结花。

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

【注】①王十朋(1112——1171):

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

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曾因直言不讳批评朝政遭压制。

②竹叶:

指竹叶青酒。

③银釭(gāng):

指银灯,古人认为结灯花为报喜之兆。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三、四句借“庄生梦蝶”和“杯弓蛇影”的典故真切地表现了诗人夜半乍醒时的烦恼。

B.颈联“照眼银釭自结花”一句,描写灯芯结花的景象,以报喜的灯花反衬诗人内心无喜可报。

C.结尾两句直接表明因常年羁旅在外,子规啼唤,触动乡思之情,突出表达自己实际愁苦的缘由。

D.本诗即景抒怀,通过深夜风雨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忧时的心境以及报国无门、有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15.结合全诗,请对首句“夜深风雨撼庭芭”作简要赏析。

(6分)

答:

14.(3分)C【解析】选项中“羁旅在外”“触动乡思之情”说法有误。

作者此时身在故乡,并非旅居在外,尾联直接表明自己没有思乡之情。

15.(6分)

答:

诗句借景抒怀(或融情于景)。

(2分)深夜寂寞,风雨凄凄,庭中芭蕉本显清冷,在风雨撼动下,更是凄凉萧瑟,引起诗人的身世感怀和无限愁绪。

(2分)既照应了题目,又为全诗营造了悲愁的感情基调。

(2分)

【评分意见】(如能从意象、意境的选取角度;炼字(“撼”字用得精妙)的角度来分析鉴赏,意思符合本诗内容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14-15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释:

①耿:

微明的样子。

14.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璧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5.“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6分)

14.A

15.相同点:

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

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重阳后菊花二首

范成大

其一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其二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①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注】①垂车:

又称悬车,指悬挂车子,不再当官上朝。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首句写重阳节后菊花无人观赏,借用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指出吟咏对象。

B.第一首诗中,“湿露华”是说菊花带着湿露,鲜嫩可爱;“金靥”用来形容金黄色的菊蕊。

C.第二首诗中,首联写“登高”过后菊花尚新,但“酒徒”与“诗客”都已不再来赏菊花了。

D.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重阳节后菊花无人欣赏的无限悲叹。

15.这两首诗均创作于作者致仕家居石湖时,请分别从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思想感情三方面赏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6分)

14.D(第二首诗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

15.(6分)①第一首诗先描写菊花的美丽而寂寞,无人欣赏,再议论世人没有超脱的情趣,不懂赏花。

语言风格较含蓄,表达了对庸俗从众的世人的讽刺之情。

(3分)

②第二首诗先叙述菊花尚新却无人来赏的状况,再议论类比退士居家后,亲交故旧都不再到门拜访的相似处境。

语言直白,表达对势利的酒徒诗客、亲交故旧的讽刺之情。

(3分)

14.(3分)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发端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

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

B.三、四两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

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C.颈联实写友人过黄牛峡时和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D.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

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

15.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

(6分)

答:

14.C项“实写”错。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15、【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意对即可。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了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小题。

春夕①

崔涂②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③烟景有谁争。

注:

①.《全唐诗》此诗题下注:

一本下有“旅怀”二字。

②.崔涂是江南人,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

《春夕》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

③.五湖:

春秋时,范蠡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之后,辞官,乘扁舟泛五湖而去。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渲染了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用我送春归去,表达诗人凄楚的情怀。

B.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的愁苦,溢于言表。

C.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的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15.颔联“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造语新奇,后人评价这两句诗为“以景传情,仅十四个字,却写得极有层次”。

请简要赏析此联。

(6分)

14.B

15.这一联上句巧用梦境,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郁结成梦,梦已回故园,然而毕竟像庄周梦蝶那样虚幻而短暂;下句写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啼叫,更加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加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层层加深,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二)古代诗歌阅读。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9分)

念奴娇·登建康①賞心亭,里史留守致道②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接,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何处是?

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实石③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④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建康:

今南京,曾为六朝国都。

②史正志,字致道,时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

③安石:

即谢安,字安石,早寓居会,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符坚,晚年位高遭忌被疏。

④宝镜,唐李濬《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吊古”之作,大都借以抒发感慨或鸣不平。

辛弃疾这首吊古伤今的词作,写得尤为成功,感人至深。

写景时,感情色彩极其浓郁:

抒情时,笔调极为深沉悲凉。

B.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

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闲愁千解”是形容愁苦极多,所谓“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

C.上阕四、五两句,采用反问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在问答中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

“兴亡满目”,“兴亡”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

D.最后两句,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

用长江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

15.词的上片主要抒发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14.C(C项,“采用反问的方式”说法错误,应该是设问)

15.①抒发关心国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终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忧愁。

“闲愁千斛”,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其实是抗金之志不得伸产生了很重的压抑。

②流露今不比昔的悲凉。

“虎踞龙婚何处是”是说建康形势很险要,而今哪里是这样。

③表达词人对国家前途的优虑“兴亡满目”,“外斜阳”五句,渲染了国势渐衰的悲凉气氛,传达出深沉的爱国之情。

④隐含着对南宋朝廷软弱的谴责。

“虎踞龙蜡何处是?

”,饱含感情地发问,异常生动地勾画出词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气愤填的形象。

(任意三点满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