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1719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docx

高二历史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

高二历史中国古代史部分

时期(阶段)

社会领域

春秋以前(主要是西周)

——奴隶社会时期

秦(含战国时期)至鸦片战争前(农业社会)——封建社会时期(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经济方面:

(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各经济部门发展情况等)

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古代农业模式:

小农经济;农业及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影响、手工业及商业发展情况、表现)。

必修2第一单元

耕作方式的演变: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

唐代曲辕犁。

必修2第一单元

政治方面:

(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行政机构等)

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含义、特点、作用)必修1第一单元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皇帝制度、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特点、影响)。

必修1第一单元

思想文化方面:

(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即统治思想、)

宗法观念

汉武帝以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汉武帝以后一直是儒家思想(思想演变按朝代顺序记忆)(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意义)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影响;书法、国画、了解各时期文学样式;元曲、京剧的情况。

必修3第二单元

政治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①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⑷代表:

燕、鲁、宋

(5)分封制的作用(影响):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

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3、中国早期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提示2

【拓展】:

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①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

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

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二、封建社会的制度

制度

趋势

皇帝制度

确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发展

强化

顶峰

君主专制加强

中央集权加强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频繁更换

“中朝”

三省六部政事堂

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中书省

御史台

枢密院

废丞相

设内阁

司礼监

军机处

地方官制

郡县

州郡县

道州县

路州县

行省(腹里、宣政院)

路府州县

土司

省府县

改土归流

密折制

省道府县(理藩院)

改土归流

监察制度

御史大夫监御史

御史大夫刺史

御史台

提点刑狱司

御史台

“厂卫”

都察院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科举制

科举制

科举制(八股取士)

科举制(八股取士)

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经济

一、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⑴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汉代普及

拓展:

①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古代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进步的原因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2)确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3)特点:

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建国初结束);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小农经济的含义及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⑶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⑷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⑸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1)特点:

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计成本和奢侈性、

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各种行业的封闭性、劳动者缺少积极性、

(2)“工官”制度的利弊。

利:

“工官”工场的经营由政府支出,它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弊:

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的,往往导致失传。

匠户世代承袭,没有人身自由,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四种主要经营形态的比较: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田庄手工业

豪强地主控制经营

满足田庄需要

剩余部分出售

2、手工业成就

⑴纺织业:

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就已经萌芽。

汉朝:

技艺高超、远销地中海(丝绸之路的意义)。

明朝:

此领域率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⑵冶金业:

①冶铜业:

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大发展时期(司母戊鼎体现的信息)

②冶铁业:

春秋末期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春秋晚期至战国时已有钢;东汉杜诗发明鼓风工具—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北宋的烧煤炼铁。

⑶陶瓷业:

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青邢白、景德镇、大邑、铜官窑。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

清代发明粉彩瓷和珐琅瓷工艺。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

3、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经济是基本形式)。

(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经营形态主要有:

官营、私营、农民家庭等

(3)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且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

(4)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业

1、“市”的形成和发展

(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

(2)西汉:

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3)隋唐:

长安城市和坊仍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但繁华,已有“夜市”“草市”。

(4)宋朝:

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1)主要的商业城市:

西汉:

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隋唐:

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

宋代:

开封、临安。

元代:

大都、杭州。

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2)著名的商帮:

明清出现商帮。

如,徽商、晋商(商帮出现的意义)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3)商业的发展对封建经济的冲击较少。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6)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始终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7)“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政策。

拓展: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政治: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前提);经济:

农业、手工业发展(物质基础);

政策:

统治者相对宽松的政策;交通:

水陆交通的便利;金融:

货币、金融机构的出现。

四、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

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

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

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

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政策

(1)内容:

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影响: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想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

1、出现的原因:

社会大变革时期,各阶级各阶层有不同的见解和的方案

2、派别:

道、儒、墨、法

3、意义: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②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2、过程:

孔子——仁与礼、为政以德、教育、学术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3、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①政治大一统的需要;②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③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过程: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4、结果:

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要点补充]1、隋唐以后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

以思想统一实现政治统一

三、宋明理学

(一)宋朝的程朱理学

1.北宋:

(1)代表:

五子

(2)思想:

开辟道路、气学一派、最高范畴

2.南宋:

(1)代表:

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2)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

(3)思想:

理气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4)影响——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3、评价:

①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二)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首创“心学”,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守仁)大大发展了心学。

(1)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2)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发明本心”,不须格物致知。

(3)核心是“致良知”。

人天生就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不必外求,只在克服私欲,唤醒良知便能成为圣贤。

(性善论、仁爱,主动、发奋)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相同内容:

(1)主体思想内容相同,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属儒家学派。

(2)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3)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同影响:

(4)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5)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6)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四、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代表作:

《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

2、思想主张

⑴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提出童心学说

⑵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⑶诗文:

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4)儒家经典不是万事之至论

3、评价

⑴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⑵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⑶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二)三位进步的思想家

1、共同的生活背景:

政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根源)

思想:

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

经历:

都参加了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2、主张:

⑴相同主张:

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思想上: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⑵不同主张:

1)黄宗羲:

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②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③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

2)顾炎武:

①批判君主专制②提出“众治”的主张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3)王夫之:

①政治思想:

循天下之公②哲学思想:

唯物观点

3、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1)是明末清初反理学的儒家思想代表。

(2)他们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革新、求真求是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他们掀起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思想解放的洪流,具有进步性。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科学技术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表现:

四大发明为代表

(一)造纸术:

1.书写材料的演变:

①秦汉时期:

竹木简牍和丝织品;

②西汉早期可能发明书写用纸;

③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发明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

2.意义:

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①战国——司南②北宋、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2.指南针的传播:

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1)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①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运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②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火药的发明历程:

涉及因素:

(1)实践经验:

①炼丹制药;②冶金实践:

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2)知识积累: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2.火药的应用

(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2)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多种火药配方。

(3)明朝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影响:

(1)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

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2)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四)印刷术的进步

1.印刷术的进步:

(1)隋唐: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868年)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①发明:

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泥活字)、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清使用铜活字。

②作用:

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2.印刷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1)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

14世纪末欧洲出现了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刷书籍。

(2)推动了社会进步: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影响

(1)传播:

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向欧洲传播。

(2)影响:

造纸术: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

推动远洋航行。

火药:

推动武器的发展。

促进采矿业和冶金业的发展。

印刷术:

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提示:

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思想、对外和民族交流、科学家个人角度去分析。

1.源泉:

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4.政策:

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6.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1.经济:

自然经济的束缚。

2.政治:

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

3.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的禁锢。

(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4.对外:

“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四、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文化

一、中国古代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汉字起源:

起源于绘画,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称为“文字图画”。

(2)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书—楷书—行书。

◆汉字的演变趋势:

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艺术

(1)含义:

以中国汉字的字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独特艺术。

(2)特点:

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即,线的运动)

(3)书法五种字体的特点

字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特点

小篆

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

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楷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演变的主流)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4)书法的发展历程

魏晋时期书法开始成为艺术。

代表:

王羲之——“书圣”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隋唐时期:

书法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代表:

秦李斯、东晋王羲之、草书:

张旭、怀素

楷书: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欧体、颜体和柳体(“颜筋柳骨”)。

北宋:

个性化,平民化。

代表: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頫、明文征明、董其昌

二、国画艺术

1.分类

(1)以题材的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2)在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区别。

2.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远古时期:

中国的绘画艺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2)夏商周时期:

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3)秦汉时期:

绘画艺术走向繁荣,主要是帛画和壁画。

(4)魏晋南北朝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这一时期的绘画以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最具有代表性,其代表作《女使箴图》、《洛神赋图》卷轴画摹本,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成为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

(5)隋唐五代时期:

是中国画走向成熟的时期(高峰),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隋代画家展子虔以《游春图》这一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而被载入史册,在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意义。

阎立本是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画家,其代表作《步辇图》是一幅工笔重彩画,阎立本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

人物画家吴道子是盛唐时期中国最负盛名的画家,被历代誉为“画圣”《送子天王图》是宋人对他作品的临摹本。

(6)两宋时期:

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7)元明清时期:

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杰出。

“扬州八怪”中最有名的是郑燮。

郑燮,号板桥,擅画竹、兰、石。

三、古代戏曲的发展---京剧

(1)形成:

a、乾隆末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