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1725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五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

第31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考点1

曲折历程——现代中国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过渡时期——新型教育制度建立

(1)方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措施:

①彻底改造旧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②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办学。

(3)成效: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与发展

(1)性质:

1954年宪法正式确定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

(2)提出: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教育方针。

(3)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4)措施:

①“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

②“两种劳动制度”即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

③多种形式办学。

(5)成效:

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

(1)措施:

“上山下乡”运动,“废止高考制度”等。

(2)影响:

①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②文盲、半文盲人数剧增。

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蓬勃发展

(1)措施:

①拨乱反正:

1977年恢复高考;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②制定方针: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④加快教育立法:

1980年以来,颁行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

(2)成效:

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职教、普教并举;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体系。

5.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其成就

阶段

方针政策

成就及教训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初期

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时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文化大

革命”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

改革开放

以来

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实施义务教育

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

6.新时期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1)教育基础观。

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2)教育超前观。

强调了教育改革不仅要着眼于中国,更要放眼于世界;不仅要考虑当前,更要着眼于未来。

(3)教育优先发展观。

认为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要优先发展教育。

(4)教育条件观。

提出必须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认为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二、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双百”方针:

①背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②内容:

艺术问题上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实行百家争鸣。

(2)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①长篇小说创作繁荣:

如《红岩》《红日》《红旗谱》等。

②电影艺术勃勃生机:

如《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等。

③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如《龙须沟》《茶馆》《蔡文姬》等。

2.“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凋零

(1)“文化大革命”:

①导火线:

1965年,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②“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各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四旧”。

(2)文化凋零:

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

3.实行“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

(1)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有利于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3)有利于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4)有利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探究“双百”方针

史料一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史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史料一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根本目的及直接目的。

(2)史料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变化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落实情况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可见,国家政策和政治环境影响科学文化发展。

(1)根据史料一,指出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

试解:

                           

                              

【提示】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现代科技和繁荣文学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试解:

                           

                              

【提示】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探究2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史料 “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

这种模式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科学人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

于是中共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

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史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模仿苏联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

史料第一句话点明了核心思想。

史料中的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这些做法有何现实意义?

试解:

                           

                              

【提示】 原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意义:

为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工业建设人才。

[素养3—历史解释]

全面认识“双百”方针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

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素养4—唯物史观]

正确理解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2.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3.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国家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1.新中国教育经历了服务于“工农”到服务于“政治”,再到服务于“建设”的转变。

在21世纪初,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后,又回到服务于“人民”,但这绝不是历史简单的轮回。

教育为谁服务的思考和探索,体现出(  )

A.国家中心任务的不断转移

B.国人对教育规律缺乏认识

C.新中国教育方针始终不变

D.党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

D [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党的教育方针也必然要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中党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体现出党对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故选D项;国家中心任务并没有不断转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党对教育为谁服务认识的变化问题,不能说明国人对教育规律是否缺乏认识,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方针,排除C项。

]

2.下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西南地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

一九五七年暑假录取新生

赴校言登

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为他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C.“三个面向”教育指导方针

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D [A项中的“‘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B项中的“《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C项中的“‘三个面向’教育指导方针”提出于1983年,D项提出于1957年。

故由图片中的时间段“一九五七年”即可排除均晚于此的A、B、C三项,故选D项。

]

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

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

这一反差表明(  )

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C [据材料“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可知,人们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各种题材的电影,说明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

]

4.针对“文艺家职责”问题的讨论,1982年《文艺报》发表社论《为开创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局面而奋斗》。

此文发表的意图在于(  )

A.批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专制

B.确定我国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

C.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D.促进社会形成市场经济的共识

C [此文是针对“文艺家职责”问题的讨论而写的,批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专制不符合这一主旨,故A项错误;确定我国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不符合这一主旨,故B项错误;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符合这一主旨,故C项正确;促进社会形成市场经济的共识是在1992年,故D项错误。

]

考点2

大国重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措施

(1)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2)成立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

(3)吸引海外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4)1956年,确定了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2.成就

领域

成就

国防

科技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医学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农业

领域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革”期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拉大。

(2)“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提出:

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

3.意义

(1)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2)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3)“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2.成就

(1)核技术方面:

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农业、科研等方面和平利用。

(2)空间技术领域:

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3)航空航天事业:

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2003年10月,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4)信息技术领域:

1983年,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5)生物工程领域:

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3.意义:

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

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毛泽东

史料二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

(1)史料一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

(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

史料二中的省略号将史料二分为两层意思,分别介绍了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和国际意义。

(1)根据史料一,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分析中国政府作出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

试解: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以及美苏等国的核讹诈。

因此,中国制定“两弹一星”战略主要目的是保卫国家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并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

试解:

                           

【提示】 时代特征:

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重要影响: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素养3—历史解释]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背景

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侧重点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

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影响

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素养4—家国情怀]

助推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5.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1.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

“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C [材料反映了中国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客观上说明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项正确。

]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

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

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

B [材料表明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自力更生不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故C项错误;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

3.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的;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有16位,在国外都有所成就。

材料说明(  )

A.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B.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达世界一流

C.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D.“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C [材料反映了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的元勋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可见近代中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留学教育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表明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

4.2017年12月19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布了年度十大人物,中国量子通信科学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上榜。

《自然》杂志还以《量子之父》为题报道了潘建伟。

潘在量子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其中2017年6月,“墨子号”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记录。

这表明(  )

A.我国量子理论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B.我国在理论物理领域领先世界

C.潘建伟是量子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D.量子理论开始应用于通信实践

A [根据材料“潘在量子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说明,我国在量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故A项正确;通过分析材料只能得出我国对量子理论研究有重大贡献,但是不能说明我国在理论物理学领域领先世界,排除B项;潘建伟对量子理论有重大贡献,但并不能说明他是量子理论奠基人,C项排除;量子理论应用于通信实践并不是首次,故C项错误。

]

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本部分内容是高考冷点,现有题目涉及教育发展变化,主要考查与特定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归纳科技、“双百”方针、教育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2017年全国卷Ⅱ与全国卷Ⅲ设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这说明高考冷点的复习也不能忽视,要求备考时要全面复习,抓好基本功。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命题点: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1.(2017·全国卷Ⅱ)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

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C [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从题干无法判断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提及其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各类人才,这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故D项错误。

]

命题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

2.(2017·全国卷Ⅲ)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C [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场景。

该绘画明显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这一社会现实,C项正确。

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不符合该画的风格,A项错误;同一时期西方流行现代主义,其特点是与传统绘画相对立,绘画着重表现内心的“自我感受”,倾心于形式的新颖,B项错误;该作品内容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是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D项错误。

]

命题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俄文教育

3.(2015·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外交政策没有改变,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

]

[考向扫描·权威预测]

考向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标志性的科技成就

1.(2019·吉林百校联盟联考)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

“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

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C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故答案为C项。

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A项说法夸大了事实,排除;原子弹本身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