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1760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6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中考化学适应性考试试题

2019-2020年中考化学5月适应性考试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

原子质量:

H—1N—14O—16Cl—35.5K—39

一、选择填空。

(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成语含化学变化的是

A.掩耳盗铃B.死灰复燃C.刻舟求剑D.冰雪消融

2.某含铁盐溶液能够在高浓度的碱性环境下长期稳定存在,且具有较强的灭菌消毒功能,该盐是一种绿色、无污

染的净水剂,其化学式为Na2FeO3。

则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A.+2B.+3C.+4D.+6

3.下列物质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

A.氯化钠固体B.氢氧化钠固体C.浓硫酸D.浓盐酸

4.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完全对应的是

A.氯化钠食盐NaClB.碳酸氢钠纯碱NaHCO3

C

.氢氧化钙熟石灰CaO

D.氢氧化钠火碱NaOH

5.下列各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氧气、大理石B.生铁、食盐水

C.金刚石、碳酸钠D.干冰、冰水混合物

6.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B.过滤C.加热液体D.稀释浓硫酸

7.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湿衣服晾干——分子不断运动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分子间间隙变大

C.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变化D.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8.将相同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滴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X>Z>Y

B.产生氢气的速率顺序为

X>Y>Z

C.反应完成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顺序为X>Y>Z

D.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

9.类推是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类推成立的是: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B.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酸溶液的pH小于7,所以醋酸溶液的pH一定小于7

D.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10.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A.Na2CO3NaHCO3HClB.NaCl、AgNO3、HNO3

C.NaNO3KCl、NaOHD.Ca(OH)2、BaCl2、H2SO4

二、填空与简答。

(每空1分,共16分)

1.选择H、O、C、Cl、Ca、Na六

种元素中的适当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在空格中:

(1)常用来改良土壤酸性的碱__;

(2)在人体内被称为胃酸的酸__;(3)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盐。

2.人们生产、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1)地下水硬度过大会影响生产和生活,应软化后使用,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2)如果某地地下水钙、镁离子含量过高(假设主要以CaCl2、MgCl2形式存在),可先加入适量的熟石灰,再加入适量的纯碱后生成沉淀,即可将水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吸烟对人体有害。

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3.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用铁锅煮粽子主要是利用铁具有良好的__

______性

;煮完粽子的锅内有油渍,可用洗洁精洗去,洗

洁精所起的作用叫做__________。

4.用氢氧化钠中和一定量的硫酸时,溶液的pH与加入的氢氧化钠质量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当加入mg氢氧化钠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5.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汽车经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叠氮化钠迅速分解为两种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6.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升高温度,接近饱和的______物质溶液会变成饱和溶液。

(2)10℃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__________。

7.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它们都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右图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其中,A为食盐的主要成分,

B中含钡元素,D为有颜色溶液,E为蓝色溶液,其它物质的溶液都为无色;反应⑤和⑥为置换反应,其它均为复分解反应。

(1)写出物质C的化学式。

(2)反应②的现象为。

(3)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实验与探究。

(每空1分,共8分)

1.根据实验装置图

,回答下列问题:

ABCDEFG

(1)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2)实验室制取CO2,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

(3)如装置F所示,点燃两支短蜡烛,然后沿烧杯内壁倾倒二氧化碳时,看到F中的实验现象是

(4)某同学选用G装置进行实验,看到与上一步实验F中

完全相同的实验现象,他由此得出与上一步实验完全相同的结论。

此结论(答“合理”或“不合理”)。

2.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

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呈碱性。

【对固体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

想Ⅲ.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说明氢氧化钠(填“已经”或“没有”)变质。

(2)若A是CaCl2溶液。

①现象a有白色沉淀产生,现象b无色酚酞不变红色,则猜想成立。

②猜想Ⅲ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四、分析与计算。

(第1题2分,第2题4分,共6分)

1.硝酸铵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常用化肥,请回答:

硝酸铵中N、H、O元素的质量比是,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2.称取—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放人大试管中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为止。

实验测得固体混合物质量随加热时间变化的相关数据如右图所示。

为了分离回收二氧化锰和氯化钾,他们在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加入85.1g水,使其中的氯化钾完全溶解,然后通过过滤使二氧化锰与液体分离。

请计算:

(1)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2)得到的滤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二氧化锰在水中难溶)?

 

宜城市2015年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填空。

(每小题1分,共10分)

1.B2.C3.B4.D5.A6.C7.D8.C9.C10.C

二、填空与简答。

(每空1分,共

16分)

1.

(1)Ca(OH)2;

(2)H2CO3(HClO、HClO2、HClO3……);(3)Na2CO3【CaCO3Ca(ClO)2】

2.

(1)煮沸(烧开水)。

(2)Ca(OH)2+MgCl2=Mg(OH)2↓+CaCl2CaCl2+Na2CO3=CaCO3↓+2NaCl

(说明:

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错误不给分,没有配平、“↓”或“↑”符号错误、条件错误共扣0.5分,后面的题目同此题要求)。

(3)CO(一氧化碳)。

3.导电性;乳化作用

4.H2SO4和Na2SO4。

5.2NaN3撞击2Na+3N2↑

6.

(1)C。

(2)B>A=C(

A=C<B)。

7.

(1)HCl;

(2)产生白色沉淀;(3)Fe+CuCl2=FeCl2+Cu

三、实验与探究。

(每空1分,共8分)

1.

(1)B;

(2)E;(3)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4)不合理”。

2.

(1)稀盐酸(或稀硫酸);已经。

(2)①Ⅱ;②现象a有白色沉淀产生,现象b无色酚酞变红色。

四、分析与计算(第1题2分,第2题4分,共6分)

1.28∶4∶48(7∶1∶12

);35%。

2.解:

设原混合物中含氯酸钾质量为X,反应后产生氯化钾质量为Y。

由题图可知反应中生成的氧气质量为(32.0g-22.4g)9.6g

2KClO3

2KCl+3O2↑(1分)

24514996

XY9.6g

(1分)

245∶96=X∶9.6g

X=245×9.6g/96=24.5g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24.5g/32.0g×100%≈76.6%(1分)

149∶96=Y∶9.6g

Y=149×9.6g/96=14.9g

得到的滤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14.9g/(14.9g+85.1g)×100%=14.9%(1分)

答:

(略)

(说明:

无设或答扣0.5分;设错或化学方程式错误该题得0分。

说明:

其他答案,只要正确合理,均可酌情给分。

 

2019-2020年中考化学“选拔性试题”的备考策略

2014年南昌市中考化学对各考点的要求分为3级,即“知道”、“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而命题的难度设置是4级,即“容易题”(占30%)、“较容易题”(占40%)、“中等难度题”(20%)和“较难题”(10%)。

四类试题,前两类的试题,几乎没有梯度,属于水平考试类试题,后两类试题有较大的区分度,属于升学考试试题。

《化学科考试说明》特别提到,整卷的难度值预设为0.6。

对比一下,“四类试题的比例”与“预设难度0.6”这两项,“容易题”占30%和,“较容易题”占40%,这两类试题分值共占70%,而整卷的难度值预设为0.6。

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容易试类题10%的正答率去哪儿了。

去哪儿的10%,加上“中等难度题”的20%和“较难题”的10%,共占全卷的40%,分值为24分。

这部分试题,承担着全卷的区分度功能,含有一定量的“综合性试题”和“选拔性试题”,

今天,与在座的老师,就“选拔性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及数学工具在中考化学解题方面的应用,作个交流,其目的是与大家一起共享中考化学备考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第一部分关于“选拔性”试题

《化学科考试说明》命题原则有5条,其中第1条:

“命题应尽力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且要在此基础上试题体现选拔功能”;第2条:

“试题设计应增强情境性和灵活性”;第4条“命题要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考试内容与要求的五栏都有很细化的要求,各栏最后都是“以上内容的简单综合”。

从《化学科考度说明》看,“选拔功能”、“灵活性”和“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及“简单综合”这些要求,给我们暗示了与“选拔性”试题相关的信息。

一.“选拔性试题”特征

选拔性试题有以下特征

1.与高中学习紧密相关的重点知识——未来发展需要。

2.高中学习用到的跨学科思维方法——未来发展需要的技能。

3.解题方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技巧性和灵活性

4.试题多知识点组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简单综合和选拔功能。

二.“选拔性试题”在试卷结构中的比例

选拔性试题,在中考化学中,从题目的数量上看,一般是选择题设1至2小题,填空题设2至3个空,实验探究题中设2个点,计算题中设1小处,有时计算题没有“选拔性试题”。

在南昌中考化学试题中,试题总分60,选拔性试题的分值,一般在8至10分,这10分不是一个档次的难度,分级设置。

三.“选拔性试题”的试题设置的原则

首先试题不超越《考试说明》,在经典和原创性的结合下,素材选自与高中化学背景相关的初中化学情境,选用解题方法,来自非常基础的数理方面基本工具。

例如2010年南昌第17题.

“84消毒液”可用于灾区防疫。

制备其主要成分次氯酸钠(NaClO)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X==NaClO+NaCl+H2O,则X的化学式为;(1分)。

命题素材取自高中化学卤素的内容,解题方法要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方程”,考点限在“守恒”框架内,没有超出考试说明。

四.“选拔性试题”解题方法选择的原则

解题方法要求是认识自然科学过程中通用的方法,可用于高中化学学习,源于初中其他学科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数学学科工具占大多数,含有逻辑推理的部分方法。

第二部分关于跨学科知识在中考化学中的应用

一.文学方面

与化学相关的古诗文或成语,用化学的观点来理解。

选拔性试题中没有此考项。

二.物理方面

气体的压强、溶液的导电性、正负电性等。

中档题中体现。

三.数学方面

中考化学中可用的数学工具很多,有以下这些:

1.一次函数表达式,y=kx;2.数轴,定点与区间

3.十字交叉4.图象与曲线

5.差值6.不等号

7.方程8.同比

9.整数解10.待定系数法

11.交叉组合12.归一法

13.拆分法14.平行线

许多数学方面思维方法,常常用来解答化学难题,命题时常常融贯在选拔性试题中。

第三部分图象与曲线的应用

近5年南昌市中考化学试题中“图象与曲线”相关的试题情况。

年份

选择题

填空题

计算题

所占分值

2009年

第14题(2分)

第18题(3分)

5分

2010年

第15题(2分)

第18题(3分)

5分

2011年

第15题(2分)

第19题(3分)

5分

2012年

第8题(1分)

第15题(2分)

第22题

(1)(1分)

5分

2013年

第11题(2分)

第15题(2分)

第22题

(1)(1分)

6分

从表中看出,分值稳定在5分或6分,分值接近全卷的10%;难度,较大的是2分或2分以上,不超过4分。

可见图象与曲线题解答成败,直接影响到高分档的学生成绩。

综观近几年南昌市中考化学试卷,图象题与曲线都是必考的题型。

命题老师为什么热衷于图象与曲线题呢?

图象与曲线题的命题背景,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数形思维在各学科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二是高中化学涉及无机化学及能量等方面重要知识点,许多是用图象来描述的。

图象题在中考中理所当然成了必考的题型。

[三个经典问题]

1.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怎样,用图象表示。

(大家可先动手试画一下)

2.给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四种物质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

3.等质量Zn、Mg、Fe、Al四种金属分别与足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液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关于图象题的教学,如果能让学生完全明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后,再碰到各式各样的图象题,解答的正答率得分率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一.图象题要点

1.横、纵坐标的含义

纵向:

反应物的质量、生成物的质量、生成气体的体积、质量分数,溶解度、混合物的质量等。

横向:

加入反应物的质量、反应时间、温度、混合物的质量等。

2.坐标内曲线的起点、拐点、交点和水平线

起点:

表示启始的量;有三个位置:

纵轴、原点和横轴。

拐点(或折点):

表示反应发生了转折(指前一反应或过程结束或另一反应开始)。

交点:

表示量相等。

水平线:

表示“纵向量”不再发生变化(往往是某一反应物完全反应,水平表示的量与纵向量无关了)。

4.曲线的角度和水平线的高低

曲线的角度(或变化率)越大,说明反应越快。

水平线高,说明生成的量多。

二.图象题的基本类型

第一类:

起点不同

1.往一定量的不饱和食盐水里加入食盐(或往酸中不断加水后,加入水量与PH值的关系等)。

 

2.往稀盐酸中加入碳酸钠(或加入活泼金属等)。

3.给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加热时间与生成氧气的质量关系。

第二类:

变化方向不同

1.给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加热时间与生成氯酸钾的质量关系。

2.往碱溶液里不断加水。

蜡烛(足量)在盛有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也符合上图的情况。

 

第三类:

单线型

1.水平线:

(1)给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二氧化锰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

(2)当温度不变时,往饱和食盐水中加入食盐,质量分量与加入食盐的关系。

2.下倾线

当活泼金属过量时,稀盐酸中HCl质量分数变化情况

3.上升线

往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原溶液中水的质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

第四类:

多折型

给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混合物中Cl元素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

三.几个重要图象

1.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1)单反应物、生成物和催化剂与t(时间)的关系

2KClO3

2KCl+3O2

(2)等质量不同种金属与足量酸液反应时

 

(3)多反应物、生成物与反应物间的质量关系

例如:

向变质的烧碱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以下各点处,溶液中有哪些离子?

ab

cd

e

2.与质量分数相关的特别曲线图

在常温下,往80g饱和石灰水中加入20gCaO,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如何?

 

四.与溶液、溶解度相关的基本图象

1.单曲线图像(基本图像)

正变图

 

负变图

 

2.认知方法

(1)给曲线图象分区

分为三部分,即:

线上区、在线和线下区。

在线:

表示恰好饱和

线上区:

饱和且有剩余

线下区:

不饱和

(2)溶液是否饱和的判别

看“给定溶质”与“给定溶剂”的比值与溶解度的关系

即:

比值>溶解度,在线上区,即饱和有剩余;

比值=溶解度,在线上,即恰好饱和;

比值<溶解度,在线下区,即不饱和;

(3)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

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问题,成了数学图形上的区域问题,常用“直角边移动法”

水平移动:

即改变温度。

降温水平前移,升温水平后移。

向下移动:

改变比值。

(4)化学上的操作有两种途径:

一是改变“给定溶质的量”,增加溶质或是分离剩余的溶质,增加是竖直上移,减少是竖直下移;

[讨论]此时下移会越线吗?

二是改变“溶剂的量”,蒸发溶剂竖直上移,增加溶剂竖直下移。

直角边与曲线的交点为饱和点。

[例1]如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图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

(2)t2℃时,将30gA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3)t3℃时,将等质量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析出晶体质量较大的是;

(4)t3℃时,将25gC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C的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溶剂量的前提下,将其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5)若将三种t2℃时饱和溶液升温到t3℃时,溶液中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解(3)小题,比较剩余质量,即比较图中的线上区的线段。

解(4)小题,向左平移,恰好与曲线C相交,即降温至t2℃。

解(5)小题,向右平移,关于C,再向下移动与C相交。

变温或“变质”转化为平移或竖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方法

第四部分各种数学工具在中考化学解题时的应用

1.“一次函数表达式y=kx”的应用

[例2]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最多的是()

A.FeB.AlC.MgD.Zn

分析:

置换反应的本质,是“强挤弱”的“等价”置换。

即一个金属原子形成离子后,置换出“等价个H”

有如下关系:

Fe——2H,Al——3H,Mg——2H,Zn——2H

如果都换出一个H呢?

即:

Fe——H,

Al——H,

Mg——H,

Zn——H

得到不同金属与H2的质量关系:

Fe——H,

Al——H,

Mg——H,

Zn——H

28——19——112——132.5——1

比喻成生活中的实例

即:

用28gFe能换来1gH2,其余类比。

(“价”低的换回来多)

这个“28”规定为Fe的K值,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K值。

常见的K值如下:

=28,

=9,

=12,

=32.5,

不反应或是反应不产生H2的K值为“无穷大”,用符号“∞”表示。

=∞,

=∞。

当酸足量时,金属质量y与产生H2的质量m存在着如下关系:

y=km

当金属质量y是个定值或是等量时,k值与产生H2的质量成反比。

本题中寻求“产生H2的质量最多”,即去找“k值”最小的金属。

答案为

=9,选B项。

要点:

y=kx

y(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k(不同金属k值不同)·x氢气的质量

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当等质量金属与足量酸反应时

y为相同定量,则k大,x氢气质量小

(2)当要求产生相同质量时

X氢气质量为相同定量,则k大,y也大

(3)当金属都有剩余时

与k无关,仅与酸有关

[例3]为了测量镁合金的成分,取20g镁合金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收集到氢气的质量为1g,这种合金中不可能含有()

A.CuB.AlC.FeD.Zn

2.“数轴“的应用

规律:

“取两头,混中间”。

即Al不可能。

答案:

选B项。

另问:

(1)若是镁铁合金,则这两种金属的质量比是

3.数学中“十字交叉”的应用

[例4]10g铝镁合金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收集到1gH2,此合金中铝镁的质量比是

 

规律:

大减中,中减小。

比例关系:

头比等于尾比

即:

=

4.图象与曲线(第一部分已讲述)

5.“差值大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1)反应先后的判断

向混有碳酸钠的烧碱溶液中加入稀盐酸问题,为什么一开始没有气体生成?

规律: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PH差值大反应先进行

所以,盐酸与氢氧化钠先反应完再接着进行与碳酸钠的反应。

又如:

往稀盐酸和硫酸铜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还是用这条数轴解释

7

 

(2)溶液质量多少的判断

综合题

[例5]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

B.c点溶液中溶质为Zn(NO3)2

C.若取c~d段溶液,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

D.取d点的固体,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这类问题,借助数轴来分析,就一目了然了。

[分析]先按金属活动性排序,再用差值法解答。

 

溶液的质量,用“等价替换法”看“差值”多少或正负的方法解答。

折算成“等价”关系如下

Zn——Cu——2Ag

65——64——236

第一阶段反应时,溶液里,进65,出236,溶液质量减少;

第二阶段反应时,溶液里,进65,出64,溶液质量增加;

6.不等号的应用

[例6]关于A、B、C、D四种金属活动性的实验研究过程如下:

(1)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D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A、C表面出现D物质,B表面没有现象。

(2)取大小相等的A、C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相同的稀盐酸中,A、C表面都产生气泡,但A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比C的快。

则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A>C>BB.C>A>BC.C>B>AD.A>B>C

解释:

(1)得A>D,C>D,D>B

(2)得A>H,C>H,A>C

连接,A>C>D>B

先用同向不等号表示,再同向头尾连接。

7.解方程的应用

[例7]酒精监测仪中的反应原理为:

(2011年第7题)

C2H5OH+4X(红棕色)+6H2SO4===2Cr2(SO4)3(绿色)+2CO2↑+9H2O,

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

A.CrO3B.Cr2O3C.Cr2S3D.CrSO3

列原子方程式:

2C+6H+O+4X+12H+6S+24O=4Cr+6S+24O+2C+4O+18H+9O

解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