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793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

“看,这是什么?

”(生:

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

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

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

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

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

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

(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

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

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

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

(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

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

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

晶体是怎么形成的?

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

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

(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3、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

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

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

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

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

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

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

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

如何放得更大?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

(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

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

(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

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

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

(师演示)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

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

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

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

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

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

细胞的作用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教学过程】

一、生物细胞的观察

1、师:

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

(在黑板上张贴洋葱表皮细胞的手绘图片,尽量细致,用于给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2、提供给四人小组两张相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称,组与组之间尽量不同。

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一张白纸。

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再用粗记号笔,画到A4纸上。

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张贴在黑板上。

4、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

5、交流我们的发现

1) 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

2) 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3)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阅读16页资料。

二、细胞的作用

1、师:

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

2、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

3、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

如:

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

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

三、小结: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教学目标】

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4、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

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

“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

“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

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

“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

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

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

他惊叹地记录道:

“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

”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 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 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 轻轻盖上盖玻片

5)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 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 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

b) 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

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

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 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 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 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

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

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

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

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

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

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

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

(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

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

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

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和之前一样么?

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

(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

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

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

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

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

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

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

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

依据是什么?

怎么做来证实?

建议:

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

思考:

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

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

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

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

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

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板书:

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

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

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

填在表格中。

3、实验:

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

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

引导明了:

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板书:

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

(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

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

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

米饭是甜的么?

说明了什么?

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

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

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

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

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

是一种新物质么?

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

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

神秘信件

活动:

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

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