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79594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率先发展意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励精图治,奋发进取,成功化解了“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经济发展速度跃上新平台,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新特点,城市综合实力攀登新高峰,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使“十五”开局以来国民经济稳步上行的良好局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增速加快,人均水平再上台阶。

据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00.2亿元,按可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4.5%,增幅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成为自1995年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3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519.1亿元,增长16.5%,其中工业468.9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333.8亿元,增长13.3%。

二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为5.2:

57.7:

37.1,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7%,达到26110元,相当于3150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大关。

  财力总量明显扩大,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2003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1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8.5亿元,增长43.5%。

财政收入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占GDP的比重也稳步上升,达到15.1%,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83.8亿元,增长39.9%。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再创新高,投资拉动成效明显。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6.6亿元,比上年净增196.6亿元,增幅高达78.6%,较上年提高47.5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0亿元,同比下降3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0%,其中工业完成投资250.8亿元,增长102.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85.5亿元,比上年增长52.2%,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52.8亿元,增长28.7%。

一年来,围绕建设特大城市和制造业基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投入规模明显扩大,全年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74.0亿元,制造业完成投资222.1亿元,分别增长55.1%和98.8%。

与此同时,民间投资方兴未艾,重大工程明显增多,对全社会投资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市完成民间投资266.7亿元,增长84.5%,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9.7%,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全年实施亿元以上投资工程146个,比上年增加73个,共完成投资177.4亿元,增长185.7%,占全市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39.7%。

年内溧阳新钢制钢有限公司、常州依维柯客车有限公司、魏村水厂等一批企业新增了生铁、客车、自来水等生产能力。

 

价格

  市场物价逐步升温,价格指数走出低谷。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7,价格水平较上年上升0.7%。

八大类商品价格“三升五降”,上升的三类分别是烟酒及用品类(上涨5.5%)、居住类(上涨3.7%)和食品类(上涨2.8%),下降的五类分别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6.1%)、衣着类(下降2.6%)、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6%)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0.3%)。

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0亿元,比上年增长3.5%。

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调减,全市播种面积为244.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9.2%。

粮食总产量达103.5万吨,下降15.7%;油料产量为7.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奶业、特种水产、名优畜禽等特色优势养殖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年奶牛饲养量3500头,水产品产量12.5万吨,家禽出栏1999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21%、3.8%和5.1%。

经济林果发展形势喜人,新增经济林果面积1万多亩,总面积近14万亩;新增茶叶种植面积5200多亩,总面积突破8.4万亩,其中无性良种茶种植面积达8053亩,名特茶比重达到52.5%。

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数量不断增加,全市获得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86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达19只,共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近80万亩。

农业科技化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又启动建设16个农业科技示范区,累计达126个。

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03.5

-15.7

油料总产量

万吨

7.3

基本持平

肉类产量

万吨

9.7

-8.9

#禽肉产量

万吨

3.0

2.0

水产品产量

万吨

12.5

3.8

#鱼类产量

万吨

10.3

3.3

虾蟹类产量

万吨

1.6

11.9

禽蛋产量

万吨

2.4

-21.0

茶叶产量

2669

-0.8

水果产量

万吨

6.0

61.9

牛奶产量

万吨

1.9

67.6

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重化趋势日趋明朗。

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141.5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527.3亿元,增长30.9%。

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720.8亿元,外商及港澳台资企业完成产值32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7%和41.9%;轻、重工业分别完成产值556.4亿元和970.9亿元,分别增长17.9%和39.7%。

冶金、工程机械制造等行业增势强劲,工业重化趋势更显明朗,重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3.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冶金工业完成产值169.3亿元,增长121.5%,对全市产值增量的贡献份额达25.8%。

全年工业用电量91.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3.3%。

  经济效益不断改善,企业亏损有所下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66.5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510.8亿元,实现利税114.4亿元、利润6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0%、33.0%和43.0%。

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3.4,比上年上升8.8个点。

企业产销衔接良好,亏损状况有所好转。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2.6%,下降0.5个百分点;亏损额为5.9亿元,下降0.8%。

  重点企业支撑强劲,规模经济效应明显。

全市纳入统计的280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达2104家,占总数的75.0%;完成工业总产值1479.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6.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273家,比上年增加73家;完成产值916.3亿元,同比增长34.3%,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其企业数量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7%,产值所占比重却达到60%。

全市有6家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加2家;4家企业年产值超过30亿元,比上年增加3家,新组建的常林工程机械集团成为全市首家总量规模攀上70亿元台阶的企业集团。

  农村工业增势强劲,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全市乡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38.3亿元,同比增长29.7%,增速较上年加快7.3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1441.0亿元,同比增长31.9%,增幅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06.4亿元,增长37.0%,其中利润总额59.6亿元,增长47.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万M

70649.3

3.1

印染布

万M

53014.7

7.1

服装

万件

23757.2

10.1

发电量

亿千瓦时

52.2

12.1

烧碱

129128

2.8

化学农药

26887

6.4

塑料树脂及共聚物

万吨

21.8

15.9

油漆

33363

11.0

化学原料药

559

-18.2

合成纤维

110208

16.0

水泥

万吨

1064.4

45.1

成品钢材

万吨

186.3

56.5

铜盘条

129923

19.7

电力电缆

公里

50686

10.9

柴油机

万千瓦

2261.3

16.6

小型拖拉机

78275

-22.2

汽车

4395

-36.9

摩托车

54749

60.0

自行车

万辆

206.4

2.3

变压器

万千伏安

5278.5

43.4

激光视盘机

万台

390.0

-35.7

空调器

万台

107.7

8.1

装载机

7048

57.4

挖掘机

6409

68.4

 

建筑业

  建筑企业发展平稳,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003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0%;外出施工总人数达9.3万人,比上年增长5%。

全年建筑企业实现施工产值190.1亿元,增长18%;完成施工面积1740万平方M,增长12%;竣工面积946万平方M,增长5%。

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0.5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6%。

有16项建筑工程被评为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市一院门诊楼申报鲁班奖通过省级考评。

金融保险业

  金融形势健康稳定,资金运转效率提高。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170.6亿元,贷款余额为799.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9.4%和42.7%,当年现金累计投放量达76.2亿元,同比增长9.6%。

全市外汇存款余额6.5亿美元,比年初下降2.2%,外汇贷款余额5.0亿美元,比年初增长128.0%。

金融对全市工业经济、个私经济和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新增工业类贷款150亿元、个私贷款86.8亿元、个人消费贷款35.2亿元,在新增贷款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达62.7%、36.3%和14.7%。

证券市场稳步发展,15个证券营业部全年证券交易总量达469.4亿元,其中,A股交易量417.2亿元,基金交易量6.0亿元,B股交易量1.9亿元,债券交易量44.3亿元。

年底全市证券营业部的资金帐户总数为28.5万个,持有A股股票市值为74.9亿元。

  保险市场稳步开拓,保险意识逐步增强。

全市共有保险公司10家,全年保费收入31.9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人寿险26.2亿元,增长33.8%,财产险5.7亿元,增长1.3%;保险赔款支出4.7亿元,上升34.5%。

各大保险公司努力加大营销力度,新型险种销售形势良好,全年健康险增长41.0%,机动车辆险增长15.0%。

国内商业

  城乡市场稳中趋旺,消费热点持续升温。

全年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6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47.0亿元,增长12.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8.2亿元,增长21.6%;其他行业零售额5.5亿元,增长3.9%。

分地域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41.4亿元,增长13.6%;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9.3亿元,增长8.1%。

汽车、通讯器材、商品房等一些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有力地推动了消费市场的稳步上升。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重点市场规模扩大。

年末各类市场达433个,新增23个,其中亿元市场52个,成交总额359.0亿元,比上年增长8.7%。

十大重点市场实现成交额19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湖塘针纺织品市场、邹土区灯具市场、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新长江自由贸易中心、钢材现货交易市场、溧阳苏浙皖边界市场等10个市场的成交额均超过10亿元。

大卖场、连锁店、直销店、主题商场等新型业态又有新的发展,溧阳华地百货有限公司等2家大卖场年内相继开张营业。

邮电通讯和交通运输

  邮电通讯增势不减,信息社会发展加快。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收入2.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发送各类函件6342.6万件,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特快专递103.5万件,增长11.5%。

全市电信业务收入25.1亿元,增长15.2%,固定长途电话通话量2.0亿次,增长26.5%,其中国际及港澳台次数226.3万次,增长14.1%;年末本地网固定电话用户13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0.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1.7%和30.1%;全市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37.5部,拥有移动电话46.4部。

邮电通信设施不断更新完善,“数字常州”工程稳步推进,全年布放光缆83.7千芯公里,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为162.8万门,增长11.2%;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为208万门,增长24.2%。

无线市话(小灵通)一、二期工程全面完成,建成基站5000多个。

全市已开通181个小区的宽带接入,年末因特网用户21.6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5.1万户,增长1.5倍;数字数据用户4899户。

  交通运量小幅增长,运输能力继续上升。

全年完成客运量11396.8万人,比上年增长1.6%,其中,公路10820万人,增长2.1%;铁路576.8万人,下降4.3%;航空16.1万人,增长8.1%。

完成旅客周转量47.9亿人公里,增长0.9%。

完成货运量5437.1万吨,比上年增长5.8%,其中,公路4040万吨,增长6.8%;铁路254.1万吨,增长3.3%;水运1143万吨,增长2.9%;航空0.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完成货物周转量29.2亿吨公里,增长6.2%。

  港口建设成效明显,外贸吞吐高速扩张。

全市港口吞吐量2672万吨,增长37.4%。

特别是长江常州港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吞吐量达251.7万吨,增长99.8%,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47.6万吨,增长158.5%;集装箱吞吐量2.8万标箱,增长40%。

全年接待外贸船舶923艘次,增长175.5%,其中外籍轮255艘次,增长119.8%。

房地产业

  房产地业快速发展,住宅空置面积下降。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645万平方M,增长22.6%,其中新开工面积374.4万平方M,增长56.8%;本年竣工面积249.2万平方M,比上年下降8%,其中住宅商品房竣工190.5万平方M,同比减少16%。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05.9万平方M,比上年下降17.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70.4万平方M,下降23.8%。

房屋空置数量呈逐月下降态势,年末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为25.2万平方M,同比下降50.2%,其中住宅空置8.8万平方M,同比下降74%。

旅游业

旅游经济健康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1.1万人次,增长36.7%;接待国内旅游者817.1万人次,增长20.1%;市民出境旅游人数3466人,增长4.5%。

全社会旅游总收入77.0亿元,增长25.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70.1亿元,增长24.7%;旅游外汇收入8264万美元,增长35.5%。

实现旅游增加值31.3亿元,增长25.7%。

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完善,接待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年末全市共有旅游星级饭店55家,新增5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6家;旅行社总数50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国内百强旅行社2家。

景区景点建设又取得了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旅游区(点)27家,比上年增长28.6%,其中国家4A级景区(点)4家,2A级景区(点)10家,新增8家。

年接待100万人次以上的旅游区(点)3个,分别是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中华恐龙园和亚细亚影视城。

二、改革开放

企业改革改制

  全市紧紧围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强力推进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革,列入全市改制重点考核目标的41户企业年内基本完成改制任务。

国有资产经管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组建成立了交通产业集团、城建投资集团、工业投资公司等资产经营公司,为资本运作和经营城市提供了新的载体;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有24户完成改制转企,11户进入改制程序,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融资改革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继续推进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年内基本完成国光信息、兴荣高科等公司上市辅导。

个私经济

  个私经济快速增长,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3万户,新发展私营企业9027户,比上年增长13.2%。

年末全市个私经营户数达13.0万户,增长14%,其中私营企业2.9万户,增长21.8%;个私企业注册资金329.2亿元,从业人员63.3万人,分别增长72%和30%,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10.7亿元,从业人员48.3万人,分别增长75.4%和44.7%。

全年个私工业完成总产值91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7%,较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个私商贸、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1.2亿元,增长18.9%,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57.4%,提高2.9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单位达6439户,人员43.5万人,净增4.2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达98%,提高1个百分点;支付养老金15.2亿元,增长9%。

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为49.8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1.5亿元,增长7.1%;发放失业保险金1.3亿元,下降0.3%。

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4.2万人。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年末共有5883个单位、57.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26.7%和18.4%。

全市现有定点医疗机构157家,定点医务室(所、站)141家,定点零售药店109家,均比上年有较大数量的增加。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稳步上升,外向依存度继续提高。

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进口17.2亿美元,增长36.4%;出口35.3亿美元,增长32.9%,外贸依存度由上年的42%提高到48%。

至年末,全市新批获进出口权的企业312家,比上年增长84.6%,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56家,其中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9家。

在全省自营生产出口企业前十强中,新科电子和晨风集团分列第一和第五位。

出口产品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全年机电产品出口额17.3亿美元,增长41.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9.1%,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5.2亿美元,增长24.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4.7%,提高1个百分点。

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出口的国别和地区达到171个,美国、日本、欧盟三大市场继续保持我市出口份额的前三位,出口比重分别达27.8%、21.7%和15.9%。

吸收外资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2003年,全市新签外商投资工程533个,协议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同比增长68.2%;实际到帐外资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4%。

外商投资呈现工程总体规模扩大、外资控股比例上升、平均经营年限延长的良好格局,全年新签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大工程144个,比上年增加68个;协议外资1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7%。

年末在常州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86个。

外资企业整体效益状况良好,全市投产开业的三资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52家,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企业41家。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外经合作稳步推进,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金额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完成外经营业额1.2亿美元,增长25.8%;年末在外劳务人员4822人,其中当年新派出1509人。

全市拥有外经权的单位达16家,外经合同额超1000万美元的单位7家,营业额超1000万美元的单位6家。

全年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工程76个,合同金额1.3亿美元。

外事

  对外交流日趋频繁,友好往来日益增多。

全年共接待邀请外宾71批526人次,其中,副部长级以上团组9批159人次,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16批77人次。

全年接待来访外国记者14批50人次。

至年末,共有11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来访团组18批142人次,我市组织14个团组103人次出访友好城市。

全年派遣出国研(进)修生3批40人次。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年末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开发区,当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2.1亿元,累计达109.6亿元;新开发面积20.2平方公里,累计达68.4平方公里。

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885.6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90.9亿元,增长38.8%。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93个,合同利用外资15.0亿美元,增长50.1%,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2.9%;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增长119.5%,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1.2%;自营出口12.8亿美元,增长49.9%,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6.3%。

  高新区开发步伐加快,窗口作用日益体现。

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继续加快电子产业园、环保产业园、软件园、滨江化工区等特色专业园区的建设步伐,较好地发挥了全市招商引资的“窗口”作用。

全年引进外资工程174个,比上年增长74%,其中,超亿美元工程2个,超1000万美元工程51个。

新批合同外资金额8.8亿美元,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101.0%;自营出口4.0亿美元,增长42.9%;实现财政收入18.3亿元,增长30.5%。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全年共组织实施市级重点科技和产学研工程50项,新上省级以上科技计划工程116项;各级政府科技经费投入1.4亿元,其中市级科技计划经费979.5万元,争取上级各类科技经费3010万元。

科技进步对工业和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4%、56.4%,分别比上年提高1.2个和0.3个百分点,科技进步监测评价得分位居全省第四位。

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新型涂料、新北区“三药”科技、武进新材料等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正式挂牌,金坛农药、金坛合成材料及助剂、溧阳精细化工新材料等3个市级产业基地得到认定。

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3家,累计达220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25只,累计达942只,高新技术产品完成产值573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8%,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全年专利申请1647件,专利授权92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7.7%和13.0%。

  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技术交易日趋活跃。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7万人,增加1.3万人;引进各类人才1.1万人,增长20%,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208人,增长63.8%。

全年签订科技经济合作协议330项,技术贸易达5.5亿元,组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14次,专业人才境外培训67次,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0项。

教育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办学质量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