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8599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7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docx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中)(13-24)(有答案)

初三古诗文复习(13)---《王顾左右而言他》《如梦令》

作答时间:

20分钟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

“弃之。

曰:

“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

“已之。

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一)解释词语。

①托其妻子于其友()②比其反也()()

③则冻馁其妻子()④已之()

(二)句子翻译。

1、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2、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3、王顾左右而言他。

(三)常识和内容理解。

1.

(1)孟子的三个问句的共同点,是都用了_______句式。

(2)孟子的三个问句不能换序,其理由是               

2.顾左右而言他”原因是,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齐宣王的样子,齐宣王这么做是想要。

3.孟子巧问诘难齐宣王,其根本目的是。

4.与本文不是出自同一本书的篇目是_________、_________

 A.《天时不如地利》 B.《公输》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为学》

5.下列内容与《孟子》无关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B.记录孟子言行C.编年体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出处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孟子对齐宣王的问题中,可看出他敢于批评时政,关心民生。

B、孟子采用层层推进的类比说理方法,最终使齐宣王心服口服。

C、从齐宣王态度的前后变化中可看出他认识到了错误

D、文章启示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时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直接批评。

7.下列本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文的作者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B.孟子史称“圣人”,《孟子》一书正是记录其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C.孟子的三问语气都十分平淡,且前两问都是闲笔,实际意义不大。

D.孟子是一个机智勇敢、关心民生、敢于批评时政又善于设问的人。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B.文中传神地写出了齐宣王的尴尬和可爱。

C.孟子从国君生活中的事情入手层层诘问。

D.孟子最终目的是劝说齐宜王治理好国家。

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如梦令【】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词语解释。

①雨疏风骤:

②浓睡:

③绿肥红瘦:

④卷帘人:

2、本词作者以与侍女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的细腻感情。

惜花实际上是惜,惜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浓睡”的意思是睡得很久,睡得很香。

B.“卷帘人”的回答让作者感到非常意外。

C.“知否”三句是作者对“卷帘人”的嗔怪、启发。

D.作者在词中以花自喻,赞叹自己青春如花。

4.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疏风骤”是这首词叙事、抒情的背景。

B、“试”刻画出词人心系花事不忍见花落的心理。

C、“知否,知否”是词人对卷帘人说“海棠依旧”嗔怪。

D、词中的“却道”与“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道”语境义相同。

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短小精悍,意境层进,表达了作者伤春惜花之情。

B.“试问”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矛盾心理。

C.“却道”写出了“卷帘人”回答主人时的漫不经心。

D.昨夜雨疏风骤”意思是昨夜雨点稀疏,晚风径拂。

6.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

B、这首词是作者晚期的代表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C、结尾“绿肥红瘦”揭示题旨,惜春之意,尽在言中,且回应篇首。

D、本词构思精巧,语言清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创造出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

13.王顾左右而言他》《如梦令》(答案)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

“弃之。

曰:

“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

“已之。

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一)解释词语。

1、托其妻子于其友(妻子儿女)2、比其反也(等到)(同“返”,回来)

3、则冻馁其妻子(饥饿)4、已之(止,罢免)

(二)句子翻译。

1、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有个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而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的人。

2、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对他怎么办?

3、王顾左右而言他。

齐宣王环顾左右,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

(三)常识和内容理解。

1.

(1)孟子的三个问句的共同点,是都用了_疑问_句式。

(2)孟子的三个问句不能换序,其理由是 这三个疑问句运用了层层推进的类比说理手法,从生活事件入手,推到中层官吏行为,再推到一国之君的国家治理,(1分)体现孟子对齐宣王缺乏治国之责的批评。

(2分)(方法十目的)

2.“王顾左右而言他”原因是他意识到这一问是针对自己的,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齐宣王毫无退路的尴尬、胸无城府的可爱、理屈词穷却没有降罪于孟子的明理的样子,齐宣王这么做是想要转移话题。

3.孟子巧问诘难齐宣王,其根本目的是希望齐宣王能做好君王的本分,对百姓负责。

4.与本文不是出自同一本书的篇目二项式(B,D)

 A.《天时不如地利》 B.《公输》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为学》

5.下列内容与《孟子》无关的一项是(C)

A.儒家经典B.记录孟子言行C.编年体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出处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从孟子对齐宣王的问题中,可看出他敢于批评时政,关心民生(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B.孟子采用层层推进的类比说理方法,最终使齐宣王心服口服。

(从王顾左右而言他中看出他没有采纳孟子的观点)

C.从齐宣王态度的前后变化中可看出他认识到了错误

D.文章启示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时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直接批评。

(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法,有时间接批评逼直接批评要有效得多)

7.下列本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上文的作者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战国时期)”

B.孟子史称“圣人”,《孟子》一书正是记录其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亚圣)。

C.孟子的三问语气都十分平淡,且前两问都是闲笔,实际意义不大。

(三问一环紧扣一环,前两问是最后一问的铺垫,层层深入引入正题)

D.孟子是一个机智勇敢、关心民生、敢于批评时政又善于设问的人。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从文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B.文中传神地写出了齐宣王的尴尬和可爱。

C.孟子从国君生活中的事情入手层层诘问。

(臣子的生活)D.孟子最终目的是劝说齐宜王治理好国家。

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如梦令【宋】李清照号:

易安居士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词语解释。

①雨疏风骤:

雨点稀疏,晚风急猛②浓睡:

酣睡

③绿肥红瘦:

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④卷帘人:

侍女

2、本词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伤春惜花的细腻感情。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浓睡”的意思是睡得很久,睡得很香。

B.“卷帘人”的回答让作者感到非常意外。

C.“知否”三句是作者对“卷帘人”的嗔怪、启发。

D.作者在词中以花自喻,赞叹自己青春如花。

(感叹自己青春易逝)

4.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雨疏风骤”是这首词叙事、抒情的背景。

B、“试”刻画出词人心系花事不忍见花落的心理。

C、“知否,知否”是词人对卷帘人说“海棠依旧”嗔怪。

D、词中的“却道”与“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道”语境义相同。

(前者却道的是花事,后者是言不由衷,顾左右而言他)

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词短小精悍,意境层进,表达了作者伤春惜花之情。

B.“试问”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矛盾心理。

C.“却道”写出了“卷帘人”回答主人时的漫不经心。

D.昨夜雨疏风骤”意思是昨夜雨点稀疏,晚风径拂。

(急猛)

4、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

B、这首词是作者晚期的代表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早期作品)。

C、结尾“绿肥红瘦”揭示题旨,惜春之意,尽在言中,且回应篇首。

D、本词构思精巧,语言清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创造出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

初三古诗文复习(14)---《公输》《诉衷情》

作答时间:

20分钟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②公输盘曰:

“夫子何命焉为?

 ③子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④子墨子曰:

“请献十金。

”  

⑤公输盘曰:

“吾义固不杀人。

 ⑥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⑦公输盘服。

(一)解释加点字:

①为楚造云梯之械()()②不可谓知类:

()

③夫子何命焉为()()④公输盘不说()

⑤吾义固不杀人()()⑥闻子为梯()

(二)句子翻译: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2、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3、子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三)常识和内容理解:

1.本文选自《》,是家的经典著作。

作者。

“”和“”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2.文章开头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而“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又表现了墨子的精神。

墨子与公输盘论辩时,以假设之事诱使公输盘说出“        ”之后,从“智”、   、“忠”、   、“知类”五个方面,劝阻公输盘攻宋,体现了他的          的思想

3.上文体现了墨子___的精神和_的思想。

4.在与公输盘的论辩过程中,墨子首先故意激怒对方,使其说出_;再以__的反问点明此战的本质(以上两空均用自己的话回答);最后连用五个“不可谓”进行反驳,其中“__”一句最直观地指出了对方的言行不一。

5.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

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①鲁班:

     ②墨子:

     

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输》主体部分叙述了墨子与公输盘的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的经过。

 B.《公输》充分体现了《墨子》散文论辩性强、富有逻辑性的特色。

 C.墨子勇于面对问题,说服公输盘。

这说明,对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D.《公输》通过对话,充分体现了墨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思想。

7.子墨子否定公输盘所说的“义”,下列理由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宋国无罪,却要造云梯去攻打它。

B.自己从来不杀人,却要去杀很多人。

C.攻打宋国是不仁义之举,去向楚王据理力争。

D.杀伤自己不足的民众去争夺他国的土地。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解释词语

①关河:

②梦断:

③胡:

④鬓先秋:

⑤天山:

⑥沧洲:

2.这首词的作者是朝诗人。

“诉衷情”是词的。

词中“梁州”和“天山”都代指。

3.上阕前两句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再现了的情景。

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B.“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下片主要通过两个生活场景来抒发作者的悲愤感情。

 

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地悲愤与感慨。

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

 

B.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借班超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这首词运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D.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是内心独白,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6.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觅封侯”写出了诗人当年建功立业的抱负B.“尘暗旧貂裘”流露出诗人消极颓废的情绪。

C.“胡未灭”三句写出诗人悲愤.不甘等复杂感情。

D.这首词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慷慨和悲壮。

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词中“觅”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自信和坚定执著B“关河”两句表明作者长期受到重用,征战前线长

C这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D“此生”三句内心独白,表达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14.《公输》《诉衷情》(答案)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②公输盘曰:

“夫子何命焉为?

 ③子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④子墨子曰:

“请献十金。

”  ⑤公输盘曰:

“吾义固不杀人。

 ⑥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⑦公输盘服。

一、解释加点字:

①为楚造云梯之械(替,给)(这种)②不可谓知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③夫子何命焉为(教导,告诫)(呢,语助词)④公输盘不说(“悦”高兴,愉快)

⑤吾义固不杀人(崇尚仁义)(本来,从来)⑥闻子为梯(制造)

二、句子翻译: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从鲁国起身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2.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杀伤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

3.子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墨子先生说:

“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我希望依靠您的力量去杀了他。

”公输盘很不高兴。

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甘心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说是明白类推的道理。

三、内容理解:

1.本文选自《墨子•公输》,是墨家的经典著作。

作者墨子及其弟子。

“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2.文章开头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造云梯之械”,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势很危急;(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而“行十日十夜”既表现时间紧急,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践行“非攻“思想的精神。

墨子与公输盘论辩时,以假设之事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之后,从“智”、仁、“忠”、强、“知类”五个方面,劝阻公输盘攻宋,体现了他的非攻     的思想

3.本文体现了墨子_艰苦实践_的精神和_反对不义的战争的“非攻”_的思想。

4.在与公输盘的论辩过程中,墨子首先故意激怒对方,使其说出我崇尚仁义从不杀人_;再以_宋国有什么罪呢的反问点明此战的本质(以上两空均用自己的话回答);最后连用五个“不可谓”进行反驳,其中“_义不杀少而杀众_”一句最直观地指出了对方的言行不一。

5.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

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①鲁班:

班门弄斧②墨子:

墨守成规

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公输》主体部分叙述了墨子与公输盘的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的经过。

 B.《公输》充分体现了《墨子》散文论辩性强、富有逻辑性的特色。

 C.墨子勇于面对问题,说服公输盘。

这说明,对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D.《公输》通过对话,充分体现了墨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思想。

(非攻、兼爱)

7.子墨子否定公输盘所说的“义”,下列理由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C)

A.宋国无罪,却要造云梯去攻打它。

B.自己从来不杀人,却要去杀很多人。

C.攻打宋国是不仁义之举,去向楚王据理力争。

(这强调的是“忠”)D.杀伤自己不足的民众去争夺他国的土地。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解释词语

①关河:

指山川险要处②梦断:

梦醒③胡:

本指北方西方的少数民族,此指金兵

④鬓先秋:

鬓发早已斑白⑤天山指抗金前线⑥沧洲:

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2.这首词的作者是宋朝诗人陆游。

“诉衷情”是词的词牌名。

词中“梁州”和“天山”都代指抗金前线。

3.上阕前两句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再现了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以及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B.“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下片主要通过两个生活场景来抒发作者的悲愤感情(上片) 

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地悲愤与感慨。

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 

A. “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

 

B.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借班超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苏秦)

C. 这首词运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D.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是内心独白,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6.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觅封侯”写出了诗人当年建功立业的抱负B.“尘暗旧貂裘”流露出诗人消极颓废的情绪。

(对前线的关切,对脱离军队的遗憾)

C.“胡未灭”三句写出诗人悲愤.不甘等复杂感情。

D.这首词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慷慨和悲壮。

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词中“觅”字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自信和坚定执著。

B.“关河”两句表明作者曾长期受到重用,征战前线长。

(长期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D.“此生”三句是内心独白,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初三古诗文复习(15)----《曹刿论战》《丑奴儿》

作答时间:

20分钟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解释词语。

①齐师伐我()②曹刿请见()③衣食所安()

④牺牲玉帛()⑤神弗福也()⑥公将鼓之()

⑦又何间焉()⑧何以战()⑨再而衰()

(二)句子翻译。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常识和内容理解。

1.《曹刿论战》选自《》,这是我国著名的史书,叙述的是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

2.用文中的词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请战”的主要原因是

②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③“忠之属也”具体是指

④在曹刿看来,反击的有利时机应是;追击敌军的有利时机应是敌方、

3.从第①段的论战中可知,取胜的关键是,从第②段的战斗经过中可知,取胜还要。

4.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曹刿论战》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叙述了历史事件。

C.题目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B.从本文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D.曹刿认为“彼竭我盈”是追击的最佳时机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记述了齐军以弱胜强的一场战役。

B.此役证明:

只要取信于民,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

C.曹刿的“论”战集中出现在战前、战后两段。

D.与曹刿之间的几番问答表达了庄公的贤明和虚心。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分析鲁庄公治理国家的特点。

B.交代了鲁齐两国作战的具体时间。

C.分析了作战前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D.交代了曹刿请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1.解释词语①不识:

②层楼:

③强:

④识尽:

2.这首词的作者是朝词人。

3.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4.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上层楼”是指年少志高,目光远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