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869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两句诗句描写了________的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下列选项中,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句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冲突。

B. 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C. 作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增加了信心。

D. 作者想和“姜尚”和“伊尹”一样过着悠闲洒脱的生活。

【答案】

(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2)D

【解析】【分析】

(1)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思是: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两句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D.有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2)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2.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阴阳”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时惊叹它的雄壮险峻。

        

B. 颔联写近望泰山赞叹其神奇秀丽巍然耸立。

C. 颈联写久望层云归鸟而心胸激荡眼眶欲裂。

        

D. 尾联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壮志豪情。

【答案】

(1)山北;山南

(2)A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牢记文化常识。

“阳”为山南水北,“阴”为山北水南。

在本诗中。

山是泰山。

“阴阳”的意思分别是山北和山南。

(2)A项“远望泰山时”错误。

首联“泰山怎么样呢?

齐鲁大地也容纳不尽它那青郁的山色。

”以自问自答的诗句极写泰山的高大。

故答案为:

⑴山北;山南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3.古诗词赏析。

落花

唐·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_______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________的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暮春;喝酒赏花

(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

(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花下醉》也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和“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为谁零落为谁开"一句,"零落"所代表的失意与"花开"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

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

《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诗歌先以寻花开篇。

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

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

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

可谓爱花之至。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⑴暮春;喝酒赏花;

⑵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

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

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

(1)ABC赏析正确。

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

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

⑴D;

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 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

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 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 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答案】

(1)C

(2)①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

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②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③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解析】【分析】⑴C项,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故选C。

⑵这两句写了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而且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

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②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③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

6.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氛垢:

雾气和尘埃。

(1)诗歌的前三联写出了雨后原野的什么特点?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显得活泼、生动。

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案】

(1)空旷,清新,秀美。

(2)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解答此题时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

前三联的意思是: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写出了雨后原野空旷、清新、秀美的特点。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生动写出初夏田间农忙劳动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⑴空旷,清新,秀美。

⑵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要理解诗歌的的内容,准确概括出要点。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手法和表现形式等,注意诗人的情感。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做简要赏析。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 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 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关键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答案】

(1)对偶、比喻、拟人。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作“银蛇”,把高原比作“白象”,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雪覆盖下的群山高原连绵起伏、活泼奔放的气势与勃勃生机。

(2)C

【解析】【分析】

(1)①修辞手法判断。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是对偶修辞。

“舞”和“驰”把山河原拟人化,“比高”把山、原拟人化,是拟人修辞。

把“山”比成银蛇,把“原”比成蜡像,比喻修辞。

②作用分析。

对偶:

字数相同,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

比喻:

把“山”比成银蛇,把“原”比成蜡像,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山与原的色彩,是白色,形态,连绵起伏,活泼奔放,充满生机。

拟人:

“舞”和“驰”把山河原拟人化,“比高”把山、原拟人化,化静为动,把没有情感的山、原赋予了情感,生动形象写出了山的连绵,原野的磅礴,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2)C项,本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写景,下阕是议论和抒情。

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

⑴对偶、比喻、拟人。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作“银蛇”,把高原比作“白象”,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雪覆盖下的群山高原连绵起伏、活泼奔放的气势与勃勃生机;

⑵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眼。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_______和________,词中划线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 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C

【解析】【分析】

(1)结合小序的具体语句分析,“丙辰中秋”交代时间,“兼怀子由”点明写作缘由,结合前面句子分析,可知“此事”指的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ABD赏析正确。

C错在“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故答案为:

⑴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9.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请你根据对本诗的理解,为本诗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2)说说“东风无力百花残”中“残”字妙在何处。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相思。

理由:

本诗主要表现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故可拟题为“相思”。

(2)“残”字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情景交融,渲染了离别的氛围,给人一种凄楚的感觉。

(3)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象征对爱人的真挚情感;借助“丝”与“思念”的“思”谐音,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4)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

【解析】【分析】

(1)可以从诗歌内容或诗歌的主旨这两个角度拟写标题,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

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据此可给这首诗拟写一个题目为:

相思。

(2)“残”,伤害。

这里指凋零。

“百花残”,意思是百花凋零。

“百花凋残”表示已经是暮春时节, 结合前一句诗歌内容分析,第一句诗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百花残”,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3)“蜡炬”和“春蚕”相对,“成灰”和“到死”相对,“泪始干”和“丝方尽”相对,因此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4)尾联。

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据此可知,这两句话表达的感情是:

 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

故答案为:

⑴相思。

理由:

本诗主要表现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故可拟题为“相思”。

⑵“残”字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情景交融,渲染了离别的氛围,给人一种凄楚的感觉。

⑶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象征对爱人的真挚情感;借助“丝”与“思念”的“思”谐音,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⑷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给诗歌拟写标题的能力。

诗歌标题的作用有:

①概括诗歌主要内容;②作诗歌线索;③作者诗歌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诗的诗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拟题皆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

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

答题的一般形式是:

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10.此次诗歌朗诵会,小语想要选择《阳光在远处》进行朗诵,但她觉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透彻,请求你的帮助,请你从下面两个角度任选其一进行赏析,帮助小语理解这首诗。

①对比   ②意象

阳光在远处

艾青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

旅客的心啊。

——阳光嬉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1932年2月3日 苏伊士河上

【答案】示例一:

我选对比,“阳光在远处”是静的、亮的,“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是动的、暗的,阳光在远处嬉笑,而旅客的心却是“暗的”,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一乐一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极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孤寂苦闷和对美好光明未来的期盼与向往。

示例二:

我选意象,阳光、暗云、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心为本诗的意象,阳光是独立的一组,其余为一组。

阳光象征光明、温暖,可它却在远处。

另一组为暗云等“暗物质”系列,种种累加,越来越沉重,沉重到无以复加。

通过两组意象的对比,极好的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孤寂苦闷和和对美好光明未来的期盼与向往。

【解析】【分析】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可以从意象、表现手法方面进行赏析,《阳光在远处》巧妙地利用了对比,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索空间。

并将诗人心中的愁苦和向往,极好地表达出来。

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如选择对比“阳光在远处”是静的、亮的,“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是动的、暗的,阳光在远处嬉笑,而旅客的心却是“暗的”,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一乐一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极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孤寂苦闷和对美好光明未来的期盼与向往。

选择意象, 阳光、暗云、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心为本诗的意象,阳光是独立的一组,其余为一组。

阳光象征光明、温暖,可它却在远处。

另一组为暗云等“暗物质”系列,种种累加,越来越沉重,沉重到无以复加。

通过两组意象的对比,极好的表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