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9427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锡矿山实习报告.docx

锡矿山实习报告

锡矿山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论

一、实习区地理概况

二、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三、实习工作完成情况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

一、区域地层

二、区域构造

三、区域岩浆岩

四、区域矿产

~

第三章七里江地区地质

一、地层岩性

二、地质构造

三、地质演化史

四、围岩蚀变

五、赋存矿产

第四章结束语

一、实习成果、收获

二、实习建议

 

第一章绪论

地质填图实习是我们专业最重要的一次实习,是收获最多、最丰富的一次实习,也是将我们所学课程与野外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习;经过对前人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阅读,对实习区的地质情况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在此基础上,在实习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同学集体赴野外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概括性了解、验证和深化通过资料阅读所获得的实习区地质认识,达到统一思想认识,统一工作方法,为编制地质填图设计、选择实测地质剖面和填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较坚实的实践基础。

让我们亲身经历野外地质实习的辛酸和成果,提升我们把所学的知识和地质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的能力。

实习条件虽然十分的艰苦,但是我们都在一种欢快的氛围中很好的完成了这次实习。

第一节实习区地理概况

实习区位于冷水江市东北郊约16公里处的锡矿山七里江地区(东经110°27′30″-110°30′30″,北纬27°44′30″-27°48′00″),区内有市内公共汽车往返,交通方便(见图6-1)。

实习住宿地方位于南矿的株木山,周边有超市、医院、餐馆,住宿区内还有篮球场、乒乓球场等体育锻炼场所。

冷水江市地处湖南中部、资江中游、雪峰山东麓。

东抵涟源市,南邻新邵县,西北接新化县。

冷水江交通便利,湘黔铁路在市境内设有冷水江东、冷水江西、金竹山3个客货火车站和8条厂矿铁路专用线、7个编组站,且东靠洛湛铁路,形成了联动东西、纵贯南北的铁路运输网。

娄涟新高等级公路连通上(海)瑞(丽)高速公路,拟建中的太(原)澳(门)高速公路南北穿越市境,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到达市区仅两小时的路程。

冷水江市水资源充裕,湖南第二大河流-资江流域面积达平方公里,年过境水量达126亿多立方米,工业及生活用水有充分的保障,四季通航,枯水季节最低也能承载30吨货轮。

航空、铁路、公路、水运,使冷水江的交通形成了通江达海、远涉重洋的立体化格局。

冷水江市是革命老区,早在大革命时期,锡矿山就是中共湘区执委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矿山之一。

风景旅游区除有大乘山――波月洞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周头湖、仙气洞、绿洲公园等。

气象与水文特征

冷水江市地处地球的北温带地区,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宜物,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1648毫米。

全市雨水充沛,气候适宜。

冷水江市水资源充裕,碧波荡漾的湖南第二大河流——资江流域面积达平方公里,年过境水量达126亿多立方米,工业及生活用水有充分的保障,四季通航,枯水季节最低也能承载30吨货轮。

航空、铁路、公路、水运,使冷水江的交通形成了通江达海、远涉重洋的立体化格局。

地形地貌

锡矿山地区地貌类型为侵蚀构造低山地貌,海拔标高最高,位于矿区东北部岳高岭;海拔最低点516m,位于矿区西北部溪沟部位。

矿区地貌具北高南低的特征,往南过渡为丘陵地貌。

地形走向与地层走向一致,勘查区地形走向北东至南西,基本上沿F3断层展布,其东西两侧为正地形,中部为山间谷地,为居民密集区。

历史概述

^

中国最大的锑业基地,位于湖南省冷水江市。

矿区发现于明代末年,当时把锑误认为是锡,所以称为“锡矿山”,但因炼不出锡,遂被弃置。

清光绪十六年(1890)经化验始知是锑也。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南巡抚陈宝箴主持设新化锑矿行政局,实行民采官收官炼,后因技术匮乏和缺乏资金改为商办。

当时矿区有采锑公司130余家、炼厂30余座,美、俄、德、英、法、日、西、葡等国也设了“多福”、“开利”、“合利”、“修和”等洋公司。

1908年清政府购买了法国赫氏炼锑法专利,1909年用低品位辉锑矿炼出纯锑。

1941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设立锡矿山工程处,建立了北矿区实验炼厂和南矿区炼厂,收砂炼锑。

1949年共有9家冶炼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根据南矿区为硫化矿、北矿区为氧化矿与硫化矿各半的特点,分别进行扩建,各自建成了选矿和冶炼工艺不同的采、选、冶生产系统,生产有很大发展。

主要产品有各种品号的精锑、铅锑、生锑、一号和特号锑白、硫化锑等;产量占中国锑产量的%。

锡矿山七里江地区主要企业为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位于湖南省冷水江市,是我国锑工业的摇篮和锑品的主要出口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锑采、选、冶和深加工联合企业。

其主要产业—锑的生产开发于1897年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公司全民在册职工7800余人,现有锑业生产能力30000吨,其中精锑8000吨,锑白2000多吨,所产“闪星”牌锑品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的荣誉,出口免检,其生产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锑矿山素以储量大和品质优良而号称“世界锑都”,是我国锑业的龙头,世界锑业中锡矿山锑业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司生产的锑系列产品包括精镶、三氧化二锑、锑原料、硫化锑、原生氧化锑、筛分锑白、氧化锑母粒料等。

第二节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本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学会地层剖面的实测方法和作图方法,通过地层观测、初步掌握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方法,采集并鉴定测区的主要古生物化石;学会地质填图方法,包括观测线、点的布置和定点方法,地质界线的勾绘方法,观测记录方法以及野外资源的整理、清绘方法等;学会地质构造现象的观测,分析方法。

掌握实习区内中、小型尺度各种构造现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面理和线理等,观测、描述和形成机制的分析方法;学习较大型的构造的识别方法;实习区各种类型构造的相互关系的学习,它们形成时的说应力、应变情况和构造发生史的综合分析方法;掌握实习区主要矿物、岩石的野外肉眼鉴别特点;学会编制正规地质图件:

剖面图、柱状图、地形地质图;学会编写完整的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主要以现场地质条件为基础,对地区内所涉及到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浆活动、矿产构造、矿床分布、古生物特征等所有地质现象进行认真观察,仔细描述,还要进行素描图的绘制。

十一月十八日下午三点我们在南矿招待所四楼会议室进行了标题为“七里江地区地质填图实习”的第一次野外实习课程,在本次课程中,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本次实习的具体时间安排和每个时间段内的工作任务,具体的安排内容如下:

一、路线踏勘计划用时3天。

全班同学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5-6名成员。

在路线踏勘期间,主要学会地形图的判读、罗盘的使用,知道如何对构造、岩性界线点等进行描述。

大致的熟悉七里江地区的岩层及要填图地区的地形地貌,能够独立判断出断层的存在,为接下来的剖面测量和地质填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测剖面计划用时2—3天;主要内容是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主要工作地层是上古生界泥盆系上泥盆统,包括锡矿山组和佘田桥组;要求对其进行划分和对比、绘制剖面图件。

三、地质填图计划用时5天;主要内容是把所有的地质现象填绘到地形图上,最后形成地形地质图,其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

四、报告编写计划用时21天;具体要求是:

格式必须完全相同,封面全体一致,达到格式规范,用方格纸书写,内容全面;

课堂上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每天早上八点必须准时集合上车,每天晚上十点之前必须归宿休息,以保证第二天的精力;财产妥善保管,工作和休闲期间务必注意人身安全。

2、及时做好资料整理(个人资料、小组的资料),及时发现错误,确保现场问题现场解决,并及时交老师审阅、确保零错误。

3、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并于12月25日递交。

4、每天野外实习必带工具有地质包、地形图、地质罗盘、地质锤、记录本和记录本,实测剖面时必须带剖面记录纸、测绳、皮尺。

5、每天实测剖面的野外作业完成后,立即进行内业计算,填写剖面测量计算表格。

之后再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作出剖面图。

同时匡老师对我们的总要求(或最基本的目的)是:

通过实习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包括:

普通地质学、矿床学、地层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等专业知识;学会对一般地质现象的观测和地质填图方法,使大家具有独立的进行地质工作的能力(其是工程勘察和矿产勘查的最基本的技能)。

未达到这几个要求或者基本目的,必须有基本的方法和基本的技能;

基本方法:

a、以现场的地质条件为基础,对区内所涉及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浆活动、矿产分布、岩相、古地理特征、古生物特征等所有地质现象,认真观察、仔细描述;b、素面图的绘制(每天4—5张);

基本技能:

a、学会地层剖面的实测方法和作图方法,通过地层观测,初步掌握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对比,采集并测定主要的古生物化石;b、学会地质填图,包括观测点的分布、观测线的分置(追索法、穿梭法),学会定点、地质界线的勾绘、规范地记录(记录格式和内容内容)、剖面的素描、地质现象的照相;c、学会地质构造现象的观测,对比中小型构造现象(褶皱、节理、断层、面理、线理)进行观测描述,并分析其形成的力学机制,对比较大型的构造现象能够识别,观测各个构造点的相互关系;d、主要矿物岩石的野外肉眼鉴定特征;e、学会编制正规的地质图件(剖面图、柱状图、地形地质图),编写正规完整的地质报告。

一、路线踏勘的目的和任务

路线踏勘又叫野外踏勘,是在室内对研究区基本地质情况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野外实际综合地质考察。

进行路线踏勘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

概略了解工作区内自然地理和经济概况,通过路线踏勘对全区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岩石、地层、古生物、构造、岩浆活动和工程地质问题、矿产等)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并对主要地质问题和基本工作方法取得共同认识,使下一步的实测地质剖面和地质填图计划的编制更符合实际,以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

通过踏勘,要达到以下目标:

①实际观察研究区地层、岩石的基本性质、特征和构造轮廓,选择实测标准地质剖面路线;②初步研究地层划分方案,统一岩石命名和野外工作方法;③通过踏勘,核查前人工作成果和已有资料可利用程度及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以确定工作重点,制订总体工作规划。

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

(1)一般应安排一条踏勘路线,通过区内的主要制高点对全区进行眺望,鸟瞰全区地形、主要交通干道和居民点分布。

核对准备使用的地形图质量和精度。

(2)根据已有地质图,选择几条能够控制全区的踏勘路线进行观测,对以下地质情况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A、了解和掌握工作区内正常的沉积地层层序、岩层的岩性组合、所含化石、厚度及其变化,提出实测地层剖面的条数和位置;初步确定地层界线、标志层和填图单位;在岩浆岩和变质岩发育区,还要了解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分布范围、种类、活动时期等。

B、主要构造特征,包括地层主要产状、接触关系、褶皱、断层的主要特征(含展布方向、规模、性质、相互间关系等)。

在构造复杂区,初步确定实测构造剖面的位置。

C、了解工作区物理地质现象的类型及其分布特点,了解区内人类工程活动的状况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情况,特别是所造成的地质灾害情况。

D、第四纪覆盖层的分布及水文地质的简单情况,如河流、水库、岩溶、井泉,以及主要含水层和隔水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3)为了取得资料、加深印象、方便研究,要采集一定的岩石、地层、化石、矿层和构造等标本,必要的应照相、素描并编号。

(4)根据路线踏勘所掌握的情况,结合前人工作的成果,提出本次工作的重点和所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

|

二、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和要求

实测剖面是沿选定的野外地质观察路线逐尺测量、综合观察、真实描述客观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并绘制剖面图的过程。

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地质问题,可测制地层、构造、侵入岩、第四纪等不同类型的剖面。

该项工作是野外工作量大、综合性强、费时多的重点工作之一。

测制目的和内容包括:

(1)研究工作区地层的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及其厚度变化。

(2)观察沉积特征、原生构造、化石和产出状态以及古生物组合,分析岩相特征和沉积环境。

(3)观察地层的变形特征,确定褶皱、断裂、新生面状、线状构造要素的类型、规模、产状及其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点,分析形成次序及其叠加,改造关系。

(4)研究侵入岩的岩石特征,结构构造、捕虏体和析离体在岩体内的分布;接触变质和交代蚀变作用及含矿性;观察原生和次生构造,划分岩相带;确定岩体产状、与围岩关系、剥蚀程度、侵入期次和形成时期等。

(5)研究第四纪沉积物的性质及其特征、厚度变化、成因、新构造运动及其表现形式。

(6)研究对工程有不良影响的地层的分布规律。

野外填图工作全部结束后,经野外检查合格便转入最终的室内整理及实习报告的编写。

这—阶段是地质填图工作的最后而又十分重要的阶段,也是一项繁重而又细致且综合性很强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同时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技术水平、总结经验,从感性认识上习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把搜集的各种原始素材、野外观察的实际资料全面系统的汇集,并找出其中的规律,编写出能准确阐明地质特征的总结报告和编制相应的成果图件。

分从教学来说,是培养学生析研究地质资料的能力,从理论上年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步骤。

因此必须保证充足的时间,集中精力、认真负责地完成。

第三节实习工作完成情况

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按期完成了实习任务。

前三天的路线踏勘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实习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这三天理,我们到同峪湾民居处进行了地形图的判读,也掌握了罗盘的使用方法,还对那些基本的构造现象能够大致的进行一些基本知识的认识和分析,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野外鉴别,还有褶皱、节理、断层等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实测剖面中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都很好的完成这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用了绘制剖面图件4要素(图名、图例、比例尺和剖面方位)分别对独立小屋北东向小路、烈士塔两个地方的地层进行了很详细的分层和对比,由此对这两个地方的地层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也把这两个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构造变化进行了一定的学习,如断层、复式褶皱、膝折构造等都画了素描图(详见野外记录本)。

$

在第三阶段中我们每个大队的组员跟随自己的组长进行了这个地区的地质填图工作,就是把所有地质现象填绘到地形图上,最后形成一张完整的地形地质图(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和矿床构造等)。

因为地形图与实际地貌有一定的出入,所以我们在填图过程中要学会目测和探讨,大家一起努力把这次填图顺利地完成。

虽然在第一天找不到什么头绪,甚至还误入它途,但接下来的几天就慢慢的适应了,每天每个人都带上干粮在山上吃午餐,用节省出来的时间来完成接下来的任务。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干地质工作的都是要能吃苦耐劳的主,每个人都必须很好的适应这样的生活,不能因为自己而耽误了整个组的工作进程。

在整个实习期间我们总共上了三次室内课,第一堂课由刘老师给我们讲解实习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工作安排及进程。

第二堂课由曹运江老师给我们讲解实测剖面的方法及绘制剖面图以及本次实习要完成的各种地质图件以及它的编制方法,我们要完成的图主要有实测地区的剖面图及导线图,节理玫瑰花图,还有一个柱状图。

第三堂课继续由曹云江老师讲解实习报告的编写。

这三堂课让我受益匪浅,之前的好多知识都得到了巩固和加深。

在野外实习中,我们掌握了地质野外工作的基本放啊和基本技能:

a、学会地层剖面的实测方法和作图方法,通过地层观测,初步掌握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对比,采集并测定主要的古生物化石;b、学会地质填图,包括观测点的分布、观测线的分置(追索法、穿梭法),学会定点、地质界线的勾绘、规范地记录(记录格式和内容内容)、剖面的素描、地质现象的照相;c、学会地质构造现象的观测,对比中小型构造现象(褶皱、节理、断层、面理、线理)进行观测描述,并分析其形成的力学机制,对比较大型的构造现象能够识别,观测各个构造点的相互关系;d、主要矿物岩石的野外肉眼鉴定特征;e、学会编制正规的地质图件(剖面图、柱状图、地形地质图),编写正规完整的地质报告。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区域地层

根据湖南地层横向的发育特征,尤其是古生界的变化情况,可大致将其分为湘西北和湘中-湘南两个差异明显的地层区,前者具有扬子区的特点,后者是华南区的一部分。

湘中区位于武陵山过渡区以南,其北界即为不同时期的武陵山过渡区南界,其南界西起东安,向北东东沿祁东、衡阳一线直抵省境,该界线相当稳定,在整个寒武纪均未见明显移动。

湘中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第四系地层发育完整。

一、寒武系

湘中区寒武系下部为小烟溪黑色板岩、中部探溪灰岩、上部白水溪带状板岩、上部白水溪带状板岩以及整合于小溪黑色板岩之下的留茶坡燧石层,且白水溪带状板岩属寒武-奥陶系。

本区早寒武世以硅质、炭质建造为主,中、晚寒武世则以碳酸盐建造为主。

总的看来是处在海水相对较深和宁静的还原或弱还原环境,反映在沉积物性质上是色深、多炭质及硅质、富黄铁矿,是一种离岸较远的滞流海盆地沉积。

生物群主要是营飘游方式的或具浮游能力的三叶虫,集中产于在、晚寒武世,本系与上下地层一般为整合接触,但在“江南古陆”上则被石炭系中、上统或泥盆系中统超覆。

湘中区下分雪峰山小区与涟源-双峰小区,二者的分区界线为靖县-桃江的连线雪峰山小区沉积物颗粒极细,硅质、炭质含量较高。

生物群以球接子类和营飘游生活的三叶虫为主,在中统开始繁盛,上统则极为丰富,由于海水较为宁静,三叶虫个体往往得到完整的保存。

下统极少有化石发现。

本小区内寒武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下统:

小烟溪组;中统:

探溪组;上统米粮坡组、田家坪组。

涟源—双峰小区碎屑岩成分增加,沉积物质的颗粒较粗;化石稀少,下统仅见海绵骨针,中、下统有少量三叶虫。

寒武系各统之下建组命名尚感困难,因此“统”之下暂以“上组”、“下组”称之。

下统下组:

深灰色、黑色含炭质硅质板岩,炭质板岩夹石煤层或石煤线,下部夹薄层硅质岩,底部含磷结核,厚90-207米;上组:

黑色,风化后灰白色之薄层炭质板岩、硅质板岩,局部夹灰色薄至中层状灰岩。

中统小区北部主要为灰黑色泥灰岩、粉质泥灰岩,夹薄层灰岩、炭泥质板岩;往南,砂泥质增加,很少含有灰岩,由炭泥质板岩、硅质炭泥质板岩石、条带状炭泥质板岩夹炭泥质硅质板岩、薄层硅质岩组成。

上统下组:

深灰色薄至中层状含炭泥灰岩、泥质灰岩、含炭质板岩、硅质板岩,夹粉砂质板岩和少量泥质白云岩;往南泥砂质增多,以炭泥质板岩、硅质板岩、砂质板岩为主;下组:

深灰、灰黑色泥灰岩,钙质板岩夹薄层灰岩、白云质灰岩、条带状灰岩。

南部泥砂质、炭质成分均逐渐增多。

二、奥陶系

{

湘中区奥陶系沉积物以碎屑岩为主,间夹碳酸盐岩。

生物群以笔石为主,三叶虫、腕足类次之,属混合相,厚500—1000米,顶、底与志留系、寒武系均为整合接触。

区内奥陶系划分为下统:

白水溪组、桥亭子组;中统:

烟溪组、磨九溪组、南石冲组;上统:

“五峰组”。

但在长沙、新化、靖县以南的一些地区,由于岩性变化较大或研究程度不够,而未能将中统进一步再分。

三、志留系

湘中—湘南区散布于宁乡、安化、溆浦、洞中、绥宁、城步等县。

区内亦公发育下统,为巨厚的类复理石沉积,普遍浅变质,下部为纯笔石相,上部未获化石。

与下伏奥陶系整合接触,与上覆中泥盆统跳马涧组或半山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区办本系厚度变化为723-4000米左右。

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组三段,各组,段间全为连续沉积,无明显岩性分界标志,时代为早志留世。

将区内志留系周家溪群划分为下组和上组,下组又进一步划分成三段。

湘中—湘南南区以新晃、麻阳、沅陵、常德、岳阳、临湘一线与湘西北区分界,包括省内大部分地区。

四、泥盆系

湘中区一般均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覆于前泥盆系之上。

下统上部为陆相至滨海相碎屑岩,仅分布于江永、江华、宁远、道县、双牌等地。

中统下、中部属滨海—陆相碎屑沉积,自中泥盆统下部至下泥盆统,主要属浅海相碳酸岩盐,由南往北,碳酸盐沉积减少,泥砂碎屑沉积相应增加,相变为滨海至陆相碎屑沉积。

中泥盆世晚期及晚泥盆均可分为江永-耒阳小区、邵阳-醴陵小区、安化-浏阳小区。

但中泥盆世晚期和晚泥盆世各区界线不尽相同。

本区为一复杂多相沉积区,早泥盆世晚期,首先在西南局部地区接受了陆相至滨海相碎屑沉积,称源口组。

至中泥盆世,这一类型的碎屑沉积逐渐扩大,沉积了半山组和跳马涧组。

自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海侵遍及全区,中泥盆世晚期在不同相区沉积了棋子桥组、沙河组、茅冲组;晚泥盆世早期,在不同相区沉积了马鞍山组、佘田桥组、云麓宫组;晚泥盆世晚期,在不同相区沉积了木井塘组、锡矿山组、岳麓山组。

五、石炭系

湘中-湘南区可分为:

涟源-临武小区,发育完整,除测水段为含煤碎屑沉积外,其余均为浅海碳酸盐沉积,厚途2000米。

下石炭统赋存烧碱、铁、磷、石膏等多种矿产。

富含多门类化石,以珊瑚类、腕足类、蜓类最为重要,所建化石带或生物组合可作为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

系内各统、阶与段之间多为连续沉积,局部地区可见超覆现象。

与下伏泥盆系一般呈整合接触;溆浦-浏阳小区,北与湘西北区分界,南邻涟源-临武小区。

区内石炭系发育不全,北部沅陵、常德、平江等地未见分布,南部所见为不同层位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六、二叠系

湘中-湘南区的邵阳—耒阳小区,以其自底至顶基本上都是连续沉积,底部无含煤碎屑岩,下统上部主要是独具特色的含铁锰质的硅质岩和页岩,其上为很棍子的含煤碎屑岩和最顶部为产头足类化石很多的硅质泥质岩石为特征,大别于湘湘西北区;至于划属湘中-湘南区的新化-浏阳小区,则是以其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底部无含煤碎屑岩、上统下部为含煤碎屑岩等特征相似于邵阳-耒阳小区,钽也以下下统之间有明显沉积间断、下统下部为碳酸盐岩而非含铁锰质硅质岩,上统上部大多为碳酸盐岩而非硅质岩等特征接近于湘西北区

七、三叠系

湘中区内下统多保存不全,为碳酸盐岩及砂、页岩等,相变大,局部地区有中统分布,以碳酸盐岩为主。

化石丰富;下统以又壳类、菊石为主,中统以双壳类为主,个体较小。

八、侏罗系

湘中区下侏罗统下部亦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下侏罗统下部至中侏罗统为陆相沉积,总厚701-1201米。

本区下侏罗统一般含可采煤层。

地层发育较好,动植物化石丰富。

第二节区域构造

横亘于湘北、湘中地区,即北纬27°20′-30°00′附近。

省境内东西长约400-450千米,南北宽约260千米,由三条褶(穹)断带组成。

(一)石门-华容-临湘东西向褶皱带

出露于北纬29°25′—30°00′,东经113°30′-113°40′范围内。

西自东山峰往东经临湘与赣北的“瑞昌—湖口凹褶带“东西向构造相接。

西段在东山峰、石门、鄂南五峰等地较集中醒目,中段被洞庭拗陷掩覆形迹不清,东段华容、临湘断续出露,东西长310千米,南北宽75千米。

1、褶皱:

十分发育,本带西段,主要集中出露于慈、石门之北,古生代至早三叠世(部分中三叠世)地层中。

2、断裂:

不甚发育。

以北东东-东西走向压性、压扭性断裂为主,同褶皱轴走向基本一致,多出现于背斜的南翼,常伴有近南北向张扭性断裂和北北西,北北东向二组伴生剪切断裂相随。

(二)安华-宁乡-浏阳东西向褶皱带

出露于北纬28°-28°40′附近。

资水的安化-桃江似乎受其影响。

由呈东西走向的褶皱、断裂及武陵期、雪峰期中酸性岩体组成,它们成群成带展布。

1、断层:

呈近东西走向,被新华夏系之断裂和北东走向复合性断裂切截而不完整。

规模较大者有沩水压扭性断裂,樟树塘压性断裂、牛行山压扭性断裂、道林压扭性断裂等。

2、褶皱:

主要有泉塘冲向斜,油草铺背旗湖-良金桥向斜、麻田向斜,四龙山背斜等。

它们轴面走向近东西,呈不规则的圈闭。

出露于晚古生代地层中的一些褶皱,以及山侏罗系组成的断陷盆地,其总体展布为向南寄语出的弧形,以花明楼复合向斜最为显著。

(三)宁乡-邵阳新华夏系隆起带

见于宁乡、涟源、邵阳一带。

自晚三叠世后处于相对隆起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