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9737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眼视觉特性HVS.docx

人眼视觉特性HVS

人眼视觉特性

(一)

2248671769@qq

人眼类似于一个光学系统,但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光学系统,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人眼观察图像时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反响及特性:

(1)从空间频率域来看,人眼是一个低通型线性系统,分辨景物的能力是有限的。

由于瞳孔有一定的几何尺寸和一定的光学像差,视觉细胞有一定的大小,所以人眼的分辨率不可能是无穷的,HVS对太高的频率不敏感。

(2)人眼对亮度的响应具有对数非线性性质,以到达其亮度的动态范围。

由于人眼对亮度响应的这种非线性,在平均亮度大的区域,人眼对灰度误差不敏感。

(3)人眼对亮度信号的空间分辨率大于对色度信号的空间分辨率。

(4)由于人眼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从空间频率的角度来说,人眼又具有带通性线性系统的特性。

由信号分析的理论可知,人眼视觉系统对信号进行加权求和运算,相当于使信号通过一个带通滤波器,结果会使人眼产生一种边缘增强感觉一一侧抑制效应。

(5)图像的边缘信息对视觉很重要,特别是边缘的位置信息。

人眼容易感觉到边缘的位置变化,而对于边缘的灰度误差,人眼并不敏感。

(6)人眼的视觉掩盖效应是一种局部效应,受背景照度、纹理复杂性和信号频率的影响。

具有不同局部特性的区域,在保证不被人眼发觉的前提下,允许改变的信号强度不同。

人眼的视觉特性是一个多信道(Multichannel)模型。

或者说,它具有多频信道分解特性(Mutifrequencychanneldecompositon)。

例如,对人眼给定一个较长时间的光刺激后,其刺激灵敏度对同样的刺激就降低,但对其它不同频率段的刺激灵敏变却不受影响(此实验可以让人眼去观察不同空间频率的正弦光栅来证实)。

视觉模型有多种,例如神经元模型,黑白模型以及彩色视觉模型等等,分别反响了人眼视觉的不同特性。

Campbell和Robosn由此假设人眼的视网膜上存在许多独立的线性带通滤波器,使图像分解成不同频率段,而且不同频率段的带宽很窄。

视觉生理学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这些滤波器的频带宽度是倍频递增的,换句话说,视网膜中的图像分解成某些频率段,它们在对数尺度上是等宽度的。

视觉生理学的这些特征,也被我们对事物的观察所证实。

一幅分辨率低的风景照,我们可能只能分辨出它的大体轮廓;提高分辨率的结果,使我们有可能分辨出它所包含的房屋、树木、湖泊等内容;进一步提高分辨率,使我们能分辨出树叶的形状。

不同分辨率能够刻画出图像细节的不同结构。

人眼在可见光谱范围内的视觉灵敏度是不均匀的,它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

1.1色觉向度

光波具有三种可以量化的物理学向度,那就是波长波幅和纯度。

所谓纯度是指同一束光所含光波的种类数。

如果该束光只含有一种光波,即为同质光。

假设含两种以上的光波,就称为异质光或多彩光。

当人眼睛的视网膜受到光的刺激时,所引起的色觉经验具有三种心理性向度,即色彩亮度和饱和度。

色彩之不同,取决于光的波长,而亮度的上下那么与光的波幅成正比,但也与光的波长有关。

在白天,波长550nm左右的光最亮,而在夜晚,波长510nm左右的光最亮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

其饱和度越大,其色彩越鲜艳,反之,越灰暗。

1.2人眼对光谱的灵敏度

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两种视觉细胞,即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

锥状细胞不但可以接受色彩的刺激,还可以感受亮度的刺激。

所以,在白天书画光下,人眼可以同时识别彩色与非彩色的物体,但到了夜间或暗处,锥状细胞即失去感光作用,视觉功能由杆状细胞取代.此时,人眼便无法感觉彩色,仅能区分白色和灰色。

1.3明视觉暗视觉与中介视觉

明视觉

在环境亮度大于10cd.m²时,视觉完全由锥状细胞起作用,最的的视觉响应在光谱蓝绿区间的555nm处,在这样亮度的环境中的视觉特性称为明视觉。

暗视觉

在环境亮度低于10-²cd.m-²时,锥状细胞失去感光作用,视觉功能由杆状细胞取代,人眼失去感觉彩色的能力,仅能区分白色和灰色.在这样亮度的环境中的视觉特性称为暗视觉.

中介视觉

当景物的亮度增加到10-²cd.m-²以上时,除明亮度增加外,还可以发现三个效应。

首先,中心凹的发觉开始变得和边缘局部的发觉一样容易。

其次,可以感觉到颜色,开始时弱,其后增强。

第三,随着亮度的变化,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对视觉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

1.4明适应暗适应和比视感度

明适应

人由暗处走到亮处时的视觉适应过程,称为明适应。

当人由暗处走到亮处时,人眼一时无法识别清物体,需要大约一分钟的调整适应时间,其调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瞳孔缩小,减少光线的进入。

(2)锥状细胞敏感度逐渐增加。

(3)杆状细胞敏感度迅速降低。

暗适应

人由亮处走到暗处时的视觉适应过程,称为暗适应。

当人由亮处走到暗处时,人眼一时无法识别物体,需要大约三十分钟的调整适应时间,其调整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

(1)瞳孔放大,增加光线的进入。

(2)锥状细胞敏感度减弱,感光度逐渐增加。

(3)杆状细胞敏感度迅速增加,以取代锥状细胞,担负视觉功能。

比视感度

可见光的波长约在380至780nm之间,其中黄绿色对人眼的视觉感度最高,设定为100%,那么波长为480nm的蓝色光和波长为650nm的红色光的比视感度就只有0.1左右了,所以这两种光的视觉感度较差。

所以,在汽车防雾灯和道路照明中采用能发出黄绿光的光源,为的就是增加人眼的视觉感度来提高照明亮度,从而保证平安行车。

视敏函数曲线

相对视敏度

人眼视觉特性

(二)

lymex转自:

牧夫天文论坛

一、导言

人眼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感觉器官,非常完善、精巧和不可思议,是生命长期进化到高级形式的必然产物。

在人感觉的外界信息中,有90%以上是通过眼睛获得的。

我们天天在用自己的眼睛,很多与视觉有关的事情习以为常,往往对其特性反而不了解,或者自认为很简单的知识或问题,但实际上存在误解。

在天文观测中,了解自己的眼睛,尤其是了解人眼的暗光特性,会更好的进行观测。

人眼的特性主要取决于人眼的构造,包括光线如何会聚、如何检测和视觉信号如何传导。

另外,神经系统的特性尤其是人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文屡次用到亮度的概念,这在上一期?

夜空亮度?

一文中有详细的定义和描述,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

亮度是光度学概念,是描述物体外表明暗程度的。

亮度概念与照度、发光强度、光通亮是分别不同的光度学概念,单位也不同。

亮度的单位是尼特。

这个概念就像能量、功率和重力都是不同的概念一样。

一个40W的日光灯,照射在距离其下面2米远的白纸上,白纸的亮度大约为25尼特。

猎户座大星云M42的中心局部,大约是0.02尼特。

满月外表是3000尼特,木星外表是800尼特。

满月照射下的白纸为0.05尼特。

二、人眼的构造

人眼的构造相当于一架摄像机或照相机。

前面,是由角膜、晶状体、前房后房、玻璃体所共同组成的具备镜头功能的组合,把物体发出的光线聚焦到后面的相当与胶卷的用于检测光线的视网膜上。

角膜,为一直径11mm的透明膜,镶嵌于巩膜前面圆孔内,其中央部的曲率半径为8mm,周边部比拟平坦。

角膜的屈光指数为1.376,为眼球的主要曲光媒质。

晶状体,为一形似双凸透镜的透明组织,由小带纤维悬挂于瞳孔后面,睫状肌收缩时小带松弛,晶状体依靠其本身的弹性而变厚,前后外表的曲度增加,整体屈光度增加,利于看清近处物体,称为调节。

在角膜和水晶体之间为虹膜,中间开有一个可以自动控制大小的孔,让适当的光线进来,称为瞳孔。

前房、后房。

前房为角膜后面、虹膜和晶状体前面的空隙,充满着房水。

后房为位于虹膜后面、睫状体、晶状体周边部之间的空隙,也充满着房水。

房水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眼内压,并维持晶状体的代谢。

玻璃体,为一透明胶样组织,充填于视网膜内的空间。

占眼球4/5的容积。

具有保护视网膜、缓冲震动的功能。

视网膜是接近黑的深红色,反光很弱,其上面布满感光细胞。

正对眼球中心有一个直径约2mm的黄色区域〔折合6度视角〕,称为黄斑。

黄斑中心有一小凹,称为中央凹,面积约1平方毫米。

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一种叫做视锥细胞,另一种叫做视杆细胞,均以它们外表的形状命名。

一只眼睛里面大约分别有7百万视锥细胞和1亿两千万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是像一个玉米的锥形,尖向外,只对较强的光敏感,至少有分别感觉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视锥细胞存在,因此能够感知颜色;视杆细胞只有一种,因此没有颜色感觉,但灵敏度非常高,可以看到非常暗的物体。

视锥细胞在黄斑里面非常集中,尤其是在中央凹里面最为密集,是产生最清晰视觉的地方。

视杆细胞恰好在黄斑里面最少,除此之外分布的比拟均匀,距离中心10~20度的范围内相对集中些。

人眼前面等效与一个比拟理想的镜头,其焦距为17mm〔物方〕和23mm〔像方〕,相对光圈为f/2.1~f/8.4〔对应2mm~8mm的瞳孔大小〕。

眼球前后直径与像方焦距相同,为23mm,也相当于+43D曲光度。

三、人眼的特性

1、衡量人眼分辨力的参数:

视力

与望远镜的分辨力类似,视力说明人眼能够分辨两个距离很近物体的能力。

通常采用兰道尔环,如下图,在5m远处观察直径为7.5mm、环粗和开口均为1.5mm的环,此时该开口形成1角分的角度,如果刚好能够分辨,那么视力为1.0。

假设刚好能够识别比这大一倍的环,那么视力为0.5。

2、分辨本领

通常我们所说的人眼的视力,是指在明亮环境下,注视点的视力,也叫中心视力。

注视点对应人眼的黄斑,是人眼视觉细胞最密集的地方,因此也是视力最好的地方。

偏离中心2度的角度,那么视力下降为1/2,偏离中心10度,那么下降为1/10。

这是因为,对于明亮物体,主要是视锥细胞在起作用,而视锥细胞主要集中在大约半径为3度的黄斑里面,外边分布比拟稀少,因此分辨本领不佳,在偏离中心20度的角度时,视力不还到0.1。

右图说明视力是如何随角度而变化的,是在亮度为5尼特时的标准特性。

尽管周边视力不佳,但对于运动物体和闪动非常敏感。

例如,直接观察日光灯管的一端,不会看到50Hz的闪动,而用余光观察,一般可以看到闪动。

在比拟黑暗的地点,例如在亮度为0.01尼特的情况下,视锥细胞就不再起作用,只能是分布广而相对稀疏的视杆细胞起作用,因此人眼的分辨能力大为下降,中心黄斑局部视力下降到0.05,反而不如黄斑以外〔因为中心黄斑几乎没有视杆细胞〕,非黄斑区域视力根本不变,最好视力在黄斑边缘附近,大约偏离中心15度左右,为0.1。

这时的视力,称为暗视觉。

但由于视杆细胞只有一种,因此是分辨不出物体颜色的,因此我们观察星云时〔其外表亮度大多在0.01尼特以下〕,看不出颜色。

有关视力与亮度之间的关系,是逐渐变化的,见本文章的第四局部。

人眼的这个视觉曲线,是与感觉细胞的密度直接相关的,换句话说,视力曲线上的某一点与视网膜上相应的感觉细胞的密度有换算关系。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在5尼特的亮度情况下人的瞳孔直径约为2.5mm,因此,根据瑞利判据,其理论分辨力为140/2.5=56角秒,这与人眼中心的最正确视力是非常匹配的。

但是,假设光线变暗,瞳孔直径会变大,尽管理论分辨能力也会提高,但人眼光学系统不是理想系统,像差会随光圈的增大而加大,不过恰巧人眼的后部感觉细胞在这个时候分辨能力也随之下降,因此感觉不到这样的像差。

这一巧妙的配合,是眼睛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适应的。

3、视觉角度

人的眼同时可以看到前方物体的角度,称为视角。

从小到大排列,共有5小类:

A、单眼视角。

一只眼睛,看正前方,眼球不可转动,头向前方不可动。

那么〔以右眼为例〕上面可见50度,下面70度,左边60度,右边100度。

B、同上,但头可以动。

这样,可以比拟完整的表现眼球的视觉范围而把眼框、鼻子的遮挡去掉。

其结果是,上面可见55度,下面75度,左边60度,右边100度。

奇怪的是,左右角度没有变化。

C、同A但为双眼视角。

那么上下角度一样〔共120度〕,左右分别为100度〔共200度〕。

D、同B但为双眼视角。

那么上下角度一样〔共130度〕,左右分别为100度〔共200度〕。

E、单眼视角,眼球可以转动,但头不可动。

那么〔以右眼为例〕上面可见70度,下面80度,左边65度,右边115度。

F、双眼视角。

同上但为双眼,那么上下一样〔共150度〕,左右分别为115度〔共230度〕。

G、注视视角。

双眼,头不可动,眼球可以转动,视觉中心可以到达的范围。

上面40度,下面50度,左右各55度

在这些视角中,C代表不经意可以见到的最大范围,用于作为动物本能的“防范〞;F代表头不动时可以发觉到的最大范围,用于动物本能的“进攻〞。

4、视觉曲线

人眼的视觉曲线是指对于不同波长〔不同颜色〕的光,主观亮度的相对值曲线。

如右图,右边的曲线称为明视觉曲线,是在明亮的环境下〔5尼特〕的光谱响应。

可以看出,人眼最灵敏的点是在555毫微米的黄绿色光。

对于475毫微米的蓝色光和650毫微米的橙红色光,需要10倍的强度才能引起与这黄绿色光

相同的亮度感觉,而对于685毫微米的红色光,灵敏度就更下降到1%了。

左边的曲线,被称为暗视觉曲线,是在0.001尼特以下的亮度下测定的。

可以看出,峰值已经转移到510毫微米的绿色光,相应10%灵敏度的点分别为420毫微米和585毫微米。

这是杆状细胞在起作用。

四、人眼视觉特性与各种外界条件的关系

1、视力与亮度的关系

视力随着被观测物体的亮度变化是非常显著的。

在一般情况下,视力随亮度的增加而提高。

右图为亮度与视力关系曲线,横轴为亮度〔尼特〕,纵轴为白地黑圈兰道尔环视力。

可以看出,直到3000尼特,视力都在随亮度而上升。

而且,从0.1至300尼特的亮度范围内,视力与亮度的对数成正比〔直线关系〕,这符合韦伯-费希纳定律。

我们往往在看细小物体时要走到窗前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说明,晚间看书写字时,保持一定的照明是非常必要的,防止由于亮度降低而引起的视力下降,进而必须把书本移近眼睛才能看清楚,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近视。

从图上也可以看到,在0.01尼特以下的亮度,人眼的视力将变得很差。

不幸的是,大多数星云的外表亮度都小于0.01尼特,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视力只有大约0.14,即只能分辨出7角分〔而不是平常所说的1角分〕的物体。

因此,我们在直接观察星云时,需要大的口径,以便在保持亮度的根底上有一定的放大倍数,才能观测到细节。

2、反差比照识别与亮度的关系

把两个不同亮度的物体相临的放在一起,为了区分它们的不同,其亮度应该有一定的差异,小于这个差异,就区分不出来。

当亮度大于1尼特时,只要有1.5%或更小的亮度差异,人眼就可以分辨出来。

在0.1尼特时,需要5%的差异才能分辨,在0.01尼特时,需要10%的差异,在1毫尼特时,需要25%的差异,而0.1毫尼特就需要60%的差异了。

到了最极限的情况,就是一个全黑的物体和一个30微尼特的物体,人眼刚刚能够分辨,因此,这30微尼特也就成为人眼绝对灵敏度的一种表示方法。

3、视力与观察时间的关系

视觉并非是一瞬间的事情,为了清楚的看见物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

与相机一样,如果露光时间不够,那么视力下降。

一般来讲,越亮的物体,就可以曝光时间越短。

5尼特亮度的物体,至少需要1/10秒才能到达1.0的视力,曝光1/25秒只能到达一半的视力,而1/50的曝光视力只有0.1。

对于暗物体,一般需要成反比的加大曝光时间才能够分辨。

4、视力与明暗适应的关系

我们都有过从亮处突然进入暗处而看不到任何东西的经历〔例如,电影已经开演后才进入电影院内〕。

这说明,人眼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暗适应后才能看清暗物体,称为暗适应。

人眼的暗适应分三种,一个是瞳孔放大,是个相比照拟的反映。

从2mm放大到5mm很快,但进一步散大需要长一点的时间。

第二是视锥细胞的适应,中等速度,需要在5分钟的时间才能到达大约0.1尼特的感觉下限。

最后是视杆细胞的适应,速度最慢,需要长达25分钟才能到达或接近30微尼特的感觉下限。

另一方面,是从暗处到达亮处的明适应。

尽管人眼感觉不舒服,但会在很快的时间〔1分种之内〕恢复原来的不灵敏状态。

但是,经过长期〔几天〕不见光的环境后,人眼高度灵敏,直接突然暴露在强光下会造成永久性伤害。

因此,从无光的山洞里走出来的人,需要逐步见光才可以,否那么将造成眼睛永久性伤害。

5、色彩感觉与亮度的关系

由于人眼对色彩的感觉要依赖与三钟分别感知蓝、绿、红色光的视锥细胞,而视锥细胞的灵敏度比拟低,因此造成人眼在低亮度物体下失去颜色感觉的先天缺陷。

在1尼特以上,人眼可以容易的识别颜色,而亮度下降到0.1尼特时,已经接近视锥细胞的最低灵敏度,开始对亮度失去感觉,下降到0.01尼特时,主要是对颜色没有感觉的单色杆状细胞在起感觉作用,就根本上没有颜色感觉了。

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中的星云,都是没有颜色的。

6、人眼对亮度的适应

人的眼睛能够适应的最高亮度,大约为3000尼特。

这个数值,是与白天天空的亮度以及阳光下比拟深色物体的亮度〔如土地、植物〕是相符合的,也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所必须的。

超过这个亮度,人眼就无所适从,长时间暴露在高亮度的环境下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例如,登山运发动在有雪的高山上一定要带上深色眼镜,否那么高海拔太阳本来就非常强烈,再加上白雪的反射,会使人很快患上雪盲。

本来地球地面的反光是比拟弱的,无论是原始的黑土地,还是绿色植物,但现在在城市里的很多人造物体往往违反这个规律,例如大面积的浅色的地砖、明亮的建筑物玻璃幕墙。

因此,夏天长时间户外活动也应准备一副墨镜,以便保护自己的眼睛,不受强光的刺激,以便在夜晚观测时保持高度的灵敏。

五、误区

1、人眼是个理想的光学系统

人眼的光学系统其实很简单,并非是理想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色差。

人眼是有色差的。

之所以很难区分出色差,是因为

a)人眼焦距小,因此色差相对小;

b)人眼相对光圈小,尤其是高亮度的情况下,因此色差难于观察出来;

c)人眼最主要的感觉区域—黄斑直径相对很小,只利用像的中心一小局部。

而边缘即便有色差,人眼的分辨能力也不够,因此感觉不出来;

d)大脑对色差有补偿作用。

其实,从人眼的简单结构就可以看出,色差是不可防止的。

人眼在进行手术后,仍然可以保证没有色差,并非是自调节作用很强,而是主要是因为人眼的结构造成原本对色差就不敏感。

B、调焦范围不够。

主要指近视、远视。

C、光学质量有问题〔主要指散光〕。

人眼视觉特性(三)

人眼的视觉特性

1、在一般情况下,如有两种光谱成分不同的光,只要三种光敏细胞对它们的感觉相同,那么主观彩色感觉〔包括亮度和色度〕就相同。

2、格拉斯曼定律—复合光的亮度等于各光分量的亮度之和。

3、人眼的视觉范围有一定的限度,明暗感觉是相对的。

4、韦伯-费赫涅尔定律—亮度感觉与亮度L的对数成线性关系。

5、一方面,重现景物的亮度无需等于实际景物的亮度,而只需保持二者的最大亮度与最小亮度的比值不变;另一方面,人眼不能发觉的亮度差异,在重现景物时也无需精确复制出来。

6、人眼分辨景物细节有一极限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能力远比对亮度细节分辨力低。

7、视觉的空间频率响应具有低通滤波器性质。

8、人眼存在视觉惰性—电影、电视放映的生理根底。

临界闪烁频率取决于亮度、亮度变化幅度、观看距离等。

一、人眼的亮度感觉

1.人眼的光亮感觉

光也是一种电磁辐射,人眼对780~380纳米之间电磁波的刺激有光亮的感觉,故波长在这个范围内的电磁波称为可见光。

2.人眼的彩色感觉

人眼对780~380纳米之间的光还有彩色感觉,具体如图1-1所示。

3.人眼的视敏特性

人眼对380~780纳米内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称为人眼的视敏特性。

衡量描述人眼视敏特性的物理量为视敏函数和相对视敏函数。

1〕视敏函数在相同亮度感觉的条件下,不同波长上光辐射功率

的倒数可以用来衡量人眼对各波长光明亮感觉的敏感程度。

为视敏函数。

2〕相对视敏函数实验说明,人眼对波长为555纳米的光最敏感,因此把任意波长的光的视敏函数

与最大视敏函数值K(555)相比的比值称为相对视敏函数,

记为:

二、人眼亮度感觉的特性

描述人眼对光亮差异的感觉特性。

1.亮度

光源或反射面的明亮程度,亮度的单位为

〔坎德拉/平方米〕。

2.亮度视觉的范围

人眼总的感光范围极其宽广,明视觉的亮度感觉范围为

量级

,而暗视觉的感觉范围为千分之几

到几个

3.光亮感觉的特点

1〕人眼的主观亮度感觉与周围环境亮度有关。

2)主观亮度感觉S与亮度值B的对数成比例关系:

,其中

和K是常数。

3)主观亮度感觉是心理量而不是物理量,故其单位是以实验得出的变化级数〔S〕来表征的。

实验说明,在不同的亮度B值下,人眼能觉察的最小亮度变化

并非定值。

B大,

也大;B小,

也小,但是

/B的值是大致相同的。

将可觉察的最小相对亮度变化

/B称为比照度灵敏度阈,用

标记,其值通常在0.005~0.05之间。

人眼的亮度感觉并非决定于绝对亮度变化,而是决定于相对亮度变化。

故重现景物的亮度无须等于实际景物的亮度,而只需保持最大亮度

与最小亮度之比值相同,就能给人以真实感。

4.比照度和亮度层次

1)比照度

指光源或发光面的最大亮度

与最小亮度

之比值。

用下式表示:

外界景物的比照度不超过100:

1,显象管图像的比照度为30:

1。

实际观看图象时,其比照度会受到环境光

的影响而下降,图像实际的比照度为:

2)亮度层次

概念:

亮度层次指画面最大亮度和最小亮度之间可分辨的亮度级差数,也称为灰度层次,用n标记,

亮度层次是图像质量的重要参数。

亮度层次多,图像显得明暗层次丰富,柔和细腻;反之,亮度层次少,图像会显得单调生硬。

3)亮度感觉

亮度视觉范围:

人眼能够感觉到的亮度范围。

这个范围很大,可达109:

1。

人眼总的视觉范围很宽,但不能在同一时间感受这么大的亮度范围。

当平均亮度适中时,亮度范围为1000:

1;平均亮度较高或较低时亮度范围只有10:

1;通常情况下为100:

1;电影银幕亮度范围大致为100:

1;显像管亮度范围约为30:

1。

人眼对景物亮度的主观感觉不仅取决于景物实际亮度值,而且还与周围环境的平均亮度有关。

人眼的明暗感觉是相对的,在不同环境亮度下,对同一亮度的主观感觉会不同。

三、人眼的视觉惰性和闪烁感觉

描述人眼对光亮变化连续性感觉的特性。

1.视觉惰性

当有光脉冲刺激人眼时,视觉的建立和消失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即具有一定的惰性。

光源消失以后,景物影响会在视觉中保存一段时间,称为视觉暂留或视觉惰性现象。

视觉暂留时间在0.05~0.2秒。

实验说明,假设景物以间歇性光亮重复呈现,只要重复频率大于20赫兹,视觉上始终保存有景物存在地印象。

该重复频率可称为融合频率。

人眼感觉的连续性是活动画面有连续感的前提。

在荧光屏上,电视图像是几十万个象素按一定顺序轮流发光形成,然而人们看到的是每幅完整的画面在整体的发光,获得一幅幅连续画面印象的感觉,正是视觉暂留效应的结果。

2.闪烁感觉和临界闪烁频率

1)闪烁感觉

如果周期性重复的脉冲光源作用到视网膜上,当脉冲光的重复频率不够高时,人眼会对之产生一明一暗交替变化的闪烁感觉。

这是因为光源在有光和无光间变化时,人眼在亮度感觉上能辨识出它们的差异所致。

2)临界闪烁频率

把不再引起闪烁感觉的光源的最低重复频率称为临界闪烁频率,常用

表示。

临界闪烁频率的值与很多因素有关。

其中,脉冲光源亮度

、背景亮度

和明亮时间占空比三者的影响较为明显。

有如下经验公式:

,其中,a和b是和许多因素有关的常数。

对于电视荧光屏,a=9.6,b=26.6,得出=45。

8Hz,这就是电视图像不闪烁的最低重复频率。

这个值对电视场频的选择提出了根本的要求。

图1-3给出了不同频率的闪烁情况。

四、人眼的分辨力

1.视角、分辨角和分辨力

1)视角:

观看物体时,人眼对该物体所张的角度。

〔能清晰的观看出视场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