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18645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docx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docx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800字1000字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

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以前指出:

“从明治以来,一向到这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个性是战后经济的发展十分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状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

“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超多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

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之后,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最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

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

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

这就应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

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

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

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

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

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

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我。

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

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

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

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

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

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

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

盛田昭夫说:

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

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

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

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思考,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

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

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

首先来论述大国这个概念,所谓的大国并不是指国土面积如何、人口数量如何,而是指一个国家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引导着一个时代或在某个时代起重要作用,譬如历史上的殖民强国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之后居上的美国、德国、日本及冷战中的苏联等,另外中国历史上的唐代也是大国,然而人口占第二位的印度,国土面积第五位的巴西都不算是大国。

日本这个国家封建历史上一向是我们中国的学生,然而十八世纪后中国已经走上了封建社会的末期而日本则及时调整了自我——跟上了资本主义的末班车。

并且日本民族天生有一种嗜血性和侵略性。

他们把侵略作为一种对当地人民的解脱来看待,信仰驱使着他们去战争、去掠夺,而掠夺来的东西又会作为资本积累从而增加。

再者日本人做事比较公瑾认真,做一件小事往往带着信仰去做,诸如包装这种生产环节也是做到尽善尽美,日本产品的质量可见一斑。

日本工业生产师承德国及欧洲发达国家,经济体制也是。

经济体制与技术相辅相成再加上民族的优秀品质,能使弹丸小国跃居世界列强也并非难事。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如果把日本的时代化成几个阶段的话,会发现每个阶段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日本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好一个学生(做好一个学生比做一个好学生容易),明治维新前中华文化在日本影响极广,明治维新后日本用心汲取资本主义较封建主义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

如果说发达的礼貌影响逐渐蔓延,那么日本是在有意识的,加速这种蔓延,并且在这种影响中使自我更加开化强大。

还有一点日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使其获得了大批高技术人才,不管战争对其硬件条件的摧残有多大都不能抹掉这种人才资源的优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

我个人认为小的基数对一个民族的迅速崛起来说有很大优势。

类比清末洋务运动,尽管那是出现了一批能人志士尽管诺大的中国有足够的劳动力和足够的资源,然而我们的体制及几千年构成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尤其清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和愚民政策,不仅仅关掉了与世交流的窗口从而导致落伍而且使人民的思想停留在满足上,要不怎样叫做自给自足的经济小农经济呢?

试想一下中国清末的四亿人口加上大多数的自傲自恋的态度,视外来为蛮夷是先进如幻想,与日本的精简的人口比较那个更容易到达统一的认识构成统一的力量从而迅猛的发展呢?

科学统计中国每年增长的人口就能高出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一个国家是怎样生活的呢?

要吃要喝要穿吧,要理解教育吧,总而言之要消耗资源吧,如果每个人有没有较高的节约意识,光每年的浪费能够养活一个国家吧。

中国发展有这种不利,日本可没有,尽管是个岛国但人口基数少了,总量比上总人口,平均可不小吧,既然每个人都感觉到比较满意(注意:

是满意而不是满足)那么人们会不会用心地建设国家呢,我认为会。

其实谁都能根据资料什么的写出日本为什么崛起,我们毕竟也中国又能借鉴些什么,嘿嘿,我也会。

但是不妨写写自我的认识,尽管浅薄但是一种新的东西。

就像人人都喝琼浆玉露,但我喝点二锅头不也很好吗。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这些镜头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读史使人明智,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这天,也影响着未来。

人类五百年的历史是漫长而又极其复杂的,我在那里稍作窥探。

这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怎样才能快速发展,振兴我国的大国梦?

这部电视剧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一。

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越多,人类对自然的驾驭潜力就越强,人类社会也就越发达,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人类发展史证明,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因此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关键。

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保障,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二。

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状况何其相似?

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

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

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取,为自我的崛起找到了伙伴。

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我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史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代,实践证明只有建立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才能有效社会发展。

人类社会的文化教育是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基矗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三。

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的培养目标、质量、办学模式等,但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育可改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其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教育可促进科技发展,使科学技术及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可改变人的收入分配。

因此,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的与改革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日本,原先比欧美国家落后,此刻不但赶上,而且还超过了欧美国家,连续十多年来一向持续是最大的债权国,其原因就是日本注重国民的文化教育,使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得到了遵重,消除了对抗,使人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携手向前,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大踏步前进。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

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

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突破各种困扰,只求发展“发展”之本身,抛弃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束缚,中国的大国之路必将稳步向前!

一部《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掀开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迅速崛起的神秘面纱,也掀开了我对日本这个岛国的探索之帷幕。

我承认我对日本的认知不够全面,甚至对其存在着偏激的看法,那是因为我看过《东京审判》,看过《南京大屠杀》,看过《金陵十三钗》、《小兵张嘎》、《抗日华军》等等一系列日军侵华的影片,不断闪此刻脑海的残忍画面激起了我的爱国之心,虽说还不到想对其盲目报复的程度,但打心底里我是鄙夷和怨恨他们的。

我相信,即使是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的这天,仍有很多国人是瞧不起甚至厌恶日本的,尤其是当他们否认在华犯下的滔天大罪的事实时,必将会引起我国人民的一片哗然和国人对其的谴责。

我们确实不能也不就应容忍犯了错的人仍不知悔改,却还在事实面前狡辩。

然而,日本这个面积不及我国二十六分之一,人口不及我国十分之一的岛国,经济实力却如此强大,工业化程度如此之高,那他们就必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日本,1853年的“黑船事件”震荡了整个日本社会,虽说日本因此被迫打开了国门,但开明的日本人民却从中看到了新的期望,几乎是以欢迎的姿态迎接“侵略者”,最终使日本的一批有识之士崛起,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明治政府,走进了传奇而又令人钦佩的明治维新时期。

但我们遭到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时,我国清政府仍夜郎自大,民众也尚未觉醒,仍一昧依靠“天朝”,最后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可即便如此,我国清政府仍在睡梦中惶恐,为一己之利牺牲了千千万万个爱国将士,向侵略者妥协,最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明治维新时期的代表人物大久保利通,涩泽荣一,伊藤博文,木户孝允还有提出“脱亚入欧”的日本著名教育家福泽渝吉很是让我敬佩。

敬佩他们远大的志向,敏锐的思维还有坚定的意志,最终带领日本走向了富强。

但在我看来,明治维新的成功归根究底都脱离不了明治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日本人谦卑学习强者的态度,这正是我国清政府和民众所没有的,所以一个能够拿起鞭子防御自我欺负弱者,另一个却仍在被挨打中向前摸爬滚打,这并不是我们能够嘲笑和蔑视别人的姿态!

众所周知,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虽然我喜欢它的浪漫与清丽,但由于之前内心对日本存在偏激的念头在作祟,从而对樱花也存在偏见。

但在这天看来,樱花确是美和灿烂,日本确是强大,日本人民确是谦卑有礼和睿智,这些都是值得赞赏和学习的地方。

我们更就应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

樱花在日本仍开得缤纷浪漫,因为那是日本的樱花。

而樱花的日本,也像樱花一样,缤纷浪漫,生生不息。

读史使人明智,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这天,也影响着未来。

人类五百年的历史是漫长而又极其复杂的,我在那里稍作窥探。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这些镜头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对于日本,或许很多热血的中国青年都会想起中国被其欺压凌辱的那段不堪回首历史,为何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智慧的中国会被一个只有弹丸之地、以前蒙昧落后的日本欺压半个世纪之久呢?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在看了《大国崛起》之后,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首先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

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以前指出:

“从明治以来,一向到这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个性是战后经济的发展十分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状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

“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超多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

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之后,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最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

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

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

这就应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再说说日本崛起过程中自下而上的社会改革。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上。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改革封建身份、废除封建俸禄、地税改革、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召开国会,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用心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

最后日本崛起,还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

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

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

盛田昭夫说:

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

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

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

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思考,仔细研究。

个人觉得日本能到达这种兼容并蓄的程度和国民一是有十分的关系,正是其国民的国民意识强所以在表面上如火如荼光明一片的威信改革之时能持续清醒的头脑,有自我的想法,而且敢于吧这种想法反馈到国家领导你那去,正让我想起了昨日文革史老师说的——要有纠正上司领导的错误的潜力。

这点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十分需要学习的。

抛开战争时期日本对于邻国的侵略事件不谈,能够在几十年时间内从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自我的国家,中间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何等不易?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

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

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突破各种困扰,只求发展“发展”之本身,抛弃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束缚,中国的大国之路必将稳步向前!

首先来论述大国这个概念,所谓的大国并不是指国土面积如何、人口数量如何,而是指一个国家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引导着一个时代或在某个时代起重要作用,譬如历史上的殖民强国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之后居上的美国、德国、日本及冷战中的苏联等,另外中国历史上的唐代也是大国,然而人口占第二位的印度,国土面积第五位的巴西都不算是大国。

日本这个国家封建历史上一向是我们中国的学生,然而十八世纪后中国已经走上了封建社会的末期而日本则及时调整了自我——跟上了资本主义的末班车。

并且日本民族天生有一种嗜血性和侵略性。

他们把侵略作为一种对当地人民的解脱来看待,信仰驱使着他们去战争、去掠夺,而掠夺来的东西又会作为资本积累从而增加。

再者日本人做事比较公瑾认真,做一件小事往往带着信仰去做,诸如包装这种生产环节也是做到尽善尽美,日本产品的质量可见一斑。

日本工业生产师承德国及欧洲发达国家,经济体制也是。

经济体制与技术相辅相成再加上民族的优秀品质,能使弹丸小国跃居世界列强也并非难事。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如果把日本的时代化成几个阶段的话,会发现每个阶段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日本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好一个学生(做好一个学生比做一个好学生容易),明治维新前中华文化在日本影响极广,明治维新后日本用心汲取资本主义较封建主义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

如果说发达的礼貌影响逐渐蔓延,那么日本是在有意识的,加速这种蔓延,并且在这种影响中使自我更加开化强大。

还有一点日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使其获得了大批高技术人才,不管战争对其硬件条件的摧残有多大都不能抹掉这种人才资源的优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

我个人认为小的基数对一个民族的迅速崛起来说有很大优势。

类比清末洋务运动,尽管那是出现了一批能人志士尽管诺大的中国有足够的劳动力和足够的资源,然而我们的体制及几千年构成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尤其清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和愚民政策,不仅仅关掉了与世交流的窗口从而导致落伍而且使人民的思想停留在满足上,要不怎样叫做自给自足的经济小农经济呢?

试想一下中国清末的四亿人口加上大多数的自傲自恋的态度,视外来为蛮夷是先进如幻想,与日本的精简的人口比较那个更容易到达统一的认识构成统一的力量从而迅猛的发展呢?

科学统计中国每年增长的人口就能高出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一个国家是怎样生活的呢?

要吃要喝要穿吧,要理解教育吧,总而言之要消耗资源吧,如果每个人有没有较高的节约意识,光每年的浪费能够养活一个国家吧。

中国发展有这种不利,日本可没有,尽管是个岛国但人口基数少了,总量比上总人口,平均可不小吧,既然每个人都感觉到比较满意(注意:

是满意而不是满足)那么人们会不会用心地建设国家呢,我认为会。

其实谁都能根据资料什么的写出日本为什么崛起,我们毕竟也中国又能借鉴些什么,嘿嘿,我也会。

但是不妨写写自我的认识,尽管浅薄但是一种新的东西。

就像人人都喝琼浆玉露,但我喝点二锅头不也很好吗。

在我的印象里,管理学就是用来管理班级、企业、国家的一门学科。

从没有想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崛起和发展也离不开管理学。

日本是一个面积只有27外平方公里的小国,但它更是一个经济排行世界第二的强国。

日本的繁荣强大不得不让人重视管理学的重要性。

1853年的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然而它经过了200多年的闭关锁国只透过长崎这一通商口岸与外界联系,最终被美国的佩里用武力打开了大门。

但出人意料的是日本国民并没有对此深恶痛绝,反而以欢迎的态度迎接佩里的登陆并虚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他们的这种求学精神让我吃惊但又觉得合情合理,如果当年的中国也有如此意识又何愁不强大呢。

可见日本的崛起不是没有道理的。

1871年,日本高层组织了一个以岩仓为首的使节团从横滨出发前往欧克里,沿途考察了12个国家,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文化等,为本国的发展带给模版。

始闻岩仓使节团,我不禁想到了当年的郑和下西洋。

当年郑和带着超多金银珠宝、丝绸布匹,一路西行。

他向沿海诸国宣扬了我们做为天朝上国的繁荣强大,但并没有借鉴、学习他国的文化和先进技术。

中国领先日本远航,却没有他们的远大意识,反而在“固若金汤”的城墙内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我不由叹息,继而又感到一个好的管理理念对一个国家的崛起真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历史的见证下,我们明白人才在国家的崛起中至关重要。

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出现了超多的人才,如涩泽龙一、大久保利通等。

他们为推动日本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虽然在任职期间做出过错误决策,但他们的贡献不可忽视。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日本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战后最初几年,日本国民要靠各国的资助才能维持温饱。

然而才过20多年,日本就实现了经济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攀升。

如今日本早已跻身世界大国之列,经济更是超过了英、法等老牌国家,仅次于美国。

我认为日本的腾飞最重要的是靠软实力的增强。

日本作为一个面积仅有27外平方公里的岛国,人口不多,军事防御相对薄弱,但它的科技很发达,很多高科技产品位列世界顶端。

日本十分重视教育,仅1910年95%以上男子,90%女子经受教育。

日本的文化经过百年维新大多与其它国家结合,如歌舞伎、浮世绘,但作为日本的代表和服却保留了下来,成为日本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怏怏大国---中国,旗袍却只有极少数人穿着。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是很喜欢日本,但我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强大的民族。

日本拥有发达的科技,一流的人才,国民素质较高、拥有创新精神。

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日本的民族意识相当强烈,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先进。

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值得称道的是对内为人民带来幸福,对外为世界带来和平与平安。

而管理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