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28496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docx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话

知己知彼教好普通話

梁雅玲

﹝1997年12月23日「小學普通話科新課程研討會」演講內容﹞

小學一年級自98年起開設普通話課程,這是一件令人挀奮的事。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所得,「兒童學語言最容易進步的時候是在四五歲的階段,過後學語言的速度便逐漸減慢,直到約十四歲左右,學習一種新的語言便會相當困難了。

」孩子最早的智力活動就是學話,並在學話的過程中認識周圍世界,發展思維能力。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每個人說話是自由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但說話選擇什麼材料,遵循什麼規則是不自由的,必須服從社會的習慣。

小朋友五六歲已經可以說簡單的完整的句子了。

他們不僅重覆大人教過的句子,也會自己說出新的句子來。

他們已經掌握了句子結構,並能自然地運用語法了。

香港是粵方言區,大部分孩子能操流利的廣東話。

現在我們教普通話,如果了解共掌握兩種方言的差異,真正做知己知彼,針對難點解決教學問題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首先從語言結構語音、詞匯、語法三方面的難點來分析︰

1、語音方面

﹝1﹞聲母

1.n、l不分

廣東話本來也是n、l分明的,但現在的年輕人卻n、l不分,甚至說英文時也分辨不清。

於是「李先生」就變成「你先生」;「理想」就變成「你想」;「旅客」就變成「女客」了。

要糾正n、l的發音,首先要分析清楚兩個音素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

其次可以教一些常用詞語,輔助練習。

2.z、c、s;zh、ch、sh和j、q、x不分

由於廣州話只有一組舌葉音,舌葉音的音位介於舌尖面前與舌面音之間,所以廣東人說這三音都有一定的困難。

於是「老師」就變成「老西」;「布望」就變成「失望」;「手續」就變成「手術」了。

﹝2﹞韻母

普通話有而廣州話沒有的

1.廣州話沒有單元音e,所以學生往往讀不準帶e的音節。

讓學生明白o和e發音時舌位的高低是一樣的,但o是圓唇e展唇。

可以先教個繞口令把單元音e學好,再教帶e的音節就不困難了。

天上一隻鵝

地下一隻鵝

鵝飛鵝跑鵝碰鵝

2.廣州話沒有介音i、u、u

首先簡單地解釋一下什麼是介音︰介於聲母和主要元音之間的I、u、u就是介音。

廣州話沒有介音,所以發音時含混不清,有介音脫落或不到位現象。

廣州話有而普通話沒有的

1.ng在普通話只能作韻尾;在廣州話可以作韻尾也可以作聲母。

以下的字,廣州話都是ng作聲母的︰銀、牙、矮、咬、硬、餓等。

不過現在年輕人說話,聲母ng有脫落現象。

2.普通話m只能作聲母,不能作韻母;廣州話m可作聲母及韻尾。

廣州話m在普通話都讀n。

如︰今、金、錦、禁、探、貪、痰等。

3.廣州話{oe}一類的韻母是普通話沒有的。

如︰靴、雷、鄰、窗、出、弱等。

這一類字的發音與普通話的差別較大。

4.普通話沒有入聲字

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發展到現代漢語,入聲字已經消失了,但廣州話仍保留著完整的入聲字。

如︰

-p集合涉及

-t熱烈法律物質

-k薄弱積極督促逼迫

有不少廣州話都是入聲字,教師要知道哪些是入聲字,給學生多練習。

如︰學習、讀物、作業、入學、目的、值日、職業、劇烈、食物、藥物、畢業等。

﹝三﹞聲調

1.四聲︰廣州話有九聲而普通話僅有四聲,按說很容易學,其實不然,因為兩種方言的調值並不相同。

普通話第四聲的調值是51,廣州話沒有降至那麼低的聲調。

普通話第三聲是214,廣州話也沒有先降後升的聲調。

再有,廣州話的第一聲可讀55或53,因此“教師”和“教室”不分;“射擊”和“設計”不分。

你試過教學生數目字來練習聲調嗎?

是個不錯的方法呢。

0、1、2、3、4、5、6、7、8、9、10

1、3、7、8是第一聲

1、10是第二聲

5、9是第三聲

4、6是第四聲

再者,廣州話1、6、7、8是入聲字,3的韻尾是m,都是普通話所沒有的。

中國文人一向很注重「序數美」,舉兩個例子說明一二。

一片一片又一片

二片三片四五片

六七八九十來片

飛入紅塵都不見

傳說是乾隆皇帝出游江南時所作的《吟雪詩》。

又一首是宋代理學家邵康節所作。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2.上聲變調︰學好普通話,發音和聲調同樣重要。

上聲變調是普通話聲調的特點之一。

上聲調有一定的規律︰上聲在第一、二、四聲前,讀半上{調值211};上聲在第三聲前,讀第二聲。

如︰好吃、好玩、好看;好久、好轉、好渴。

3.「一、不」的變調︰「一、不」單獨念或出現在詞語未尾時讀本調。

「一」的變調規律是後面是第一、二、三聲時,「一」讀第四聲;後面是第四聲時,讀第二聲。

例如︰一般、一直、一點兒;一定、一塊兒、一切等。

「不」後面是第一、二、三聲時讀本調第四聲;後面是第四聲時,讀第二聲。

如︰不吃、不能、不好;不會、不去、不要;不好不要、不三不四、不左不右等。

﹝4﹞輕聲、兒化

輕聲、兒話是普通話特點,想說好普通話非學好輕聲、兒化不可。

首先掌握有規律的輕聲詞語,然後再慢慢兒學習沒規律而又習慣的輕聲詞。

輕聲

1.稱謂讀輕聲︰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大爺、叔叔、姑姑、舅舅;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先生、太太、小姐、大夫、護士等。

2.語氣詞讀輕聲︰呀、哇、哪、啊、嗎、呢、吧、嘍、罷了等。

3.結構助詞讀輕聲︰的、地、得。

4.時態助詞讀輕聲︰了、、過。

5.趨向補語讀輕聲︰站起來、坐下來、走進來、回家去、上學校去、買東西去等等。

6.附加成分讀輕聲︰腦袋、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巴掌、指頭等。

兒化

1.區分詞性︰畫兒﹝名﹞、蓋兒﹝名﹞、尖兒﹝名﹞、花兒﹝名﹞、笑話兒﹝名﹞、玩兒﹝動﹞。

2.表示小、可愛的感情色彩︰小孩兒、小花兒、小金魚兒、小狗兒、小貓兒、小球兒、小玩意兒等。

3.表示程度︰一點兒、快點兒、慢點兒、肥點兒、瘦點兒、長點兒、短點兒。

4.作狀語︰好好兒地、快快兒地、慢慢兒地、早早兒地、悄悄兒地。

2、詞匯方面舉例

﹝1﹞同一詞語,詞素的順序不同。

廣州話︰韆鞦、經已、擠擁、人客、率直、宵夜、緊要、飯盒

普通話︰鞦韆、已經、擁擠、客人、直率、夜宵、要緊、盒飯

﹝2﹞雙音節詞,普通話廣州話各取其中一字。

詞語

廣州話

普通話

堵塞

塞車

堵車

疼痛

肚痛

肚子疼

派發

派講義

發講義

肥胖

好肥

很胖

兇惡

好惡

很兇

寬闊

好闊

很寬

臉面

賞面

賞臉

﹝3﹞實詞︰包括名、動、形、數、量、代,其中代詞與量詞的差異較明顯。

1.人稱代詞︰

我、你、他、我們、你們、他們。

「你」的敬稱是「您」,但是沒有「您們」。

2.指示代詞︰

「這」「那」是最基本的指示代詞。

「這」是近指;「那」是遠指,其餘都是派生的。

如︰這裡、那裡;這麼、那麼;這樣、那樣;這麼樣、那麼樣等。

3.疑問代詞︰

a.問人、事物︰誰、什麼、哪。

b.問性狀、方式︰怎麼、怎樣、怎麼辦。

4.量詞︰舉例

廣州話

普通話

一間屋

一所房子

一齣戲

一部電影

一架單車

一輛自行車

一隻錶

一塊錶

一對鞋

一雙鞋

一粒糖

一塊兒糖

﹝4﹞虛詞︰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象聲詞。

兩種方言之間的差異較大,下面舉例來談。

1.副詞

(1)「也」和「都」

廣州話

普通話

你去我都去。

你去我也去。

我都要食。

我也要吃。

校長亦都有

校長也來了。

普通話「都」有概括的意思,如「你是廣東人,他是山東人,我是山西人,我們都是中國人。

(2)「先、多、少、快、慢等」

以上的副詞廣州話用在謂語後面,而普通話的副詞一定用在謂語前面。

如︰

a.我先走了。

b.氣象台說明天降溫,別忘了多穿件衣服。

c.你少喝點兒汽水吧。

d.快點走吧。

e.慢點吃吧。

2.介詞︰普通話有些介詞,廣州話口語很少用。

(1)表示時間、處所和方向︰打、衝、自、順等。

a.你打哪兒來。

b.出了地鐵站衝北走就到了。

c.自小兒他就喜歡畫畫兒。

d.順這條路走到頭兒就看見了。

(2)表示對象、範圍、關聯︰把、被、替、跟等。

a.我把小明找回來了。

b.小明被我找回來了。

c.你替我給老張寫封信。

d.你再跟老劉研究一下合約的問題。

3.連詞︰跟、以及、還是、要麼‥‥‥要麼。

a.我跟你們一起玩兒好不好哇﹖

b.中國小朋友以及全世界的小朋友都熱愛和平。

c.明天是你來,還是你的姐姐來呀﹖

d.要麼坐地鐵,要麼坐公共汽車都行。

4.助詞︰包括結構助詞、動態助詞、詞氣助詞等。

(1)結構助詞︰的、地、得。

(2)動態助詞︰了、、過。

(3)語氣助詞︰啊、唄、嘍、罷了、而己、來等。

a.比賽就比賽唄,有什麼大不了的。

b.我不過說說罷了。

c.這只是個座談會而已。

d.我剛才說到哪兒來﹖

5.嘆詞︰

a.嚄(huō)﹗好大的蘋果。

b.哎呀(āiyā),我的書包不見了﹗

c.呦(yōu),你也來啦﹗

d.誒(ēi),別喝生水﹗

6.象聲詞︰

a.汽車嘎(gā)的一聲在前面停往了。

b.小猴兒噌(cēng)的一下攛上了樹枝。

c.嗖(sóu)一顆子彈從耳邊擦過。

d.一隻小蛤蟆撲通(pūtōng)一聲跳到水裡去了。

下面講一段小故事,看看能不能帶出以上的問題。

小朋友,今天咱們先講「石猴出世」這段故事,是《西遊記》裡邊兒開頭兒的一段,它要告訴你孫悟空是哪兒來的。

話說在大海邊有一座花果山,山頂上有一塊大石頭柱子,這塊石頭有三丈六尺多高,兩丈六尺多粗。

有這麼一天,這塊石頭忽然轟隆(hōnglōng)一聲裂開了,砰(pēng)從裡邊蹦出一個大石球兒來,這個大石球兒車古轆車古轆(gūlūgūlū)一滾,風一吹,它往上一跳變成一個石猴兒了。

你說怪不怪﹖工夫不大,這個石猴兒的眼睛睜開了,嗯(m)﹖他活啦,往地上一跪,朝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就拜開啦﹗拜完了,就跳下山去了。

到山底下一瞧,有好多好多的猴子,在那兒又蹦又跳,他就蹦過去了。

「哎(āi),我跟你們一塊兒玩啊﹗」大伙兒一看都挺高興。

呵(hē),他們就在一塊兒開了,成了好朋友了。

這段故事裡有哪些是廣東人的難點呢﹖

第1、難音有西遊記(Xīyóujì)、出世(chūshì)、山(shān)、三(sān)、六(liù)、四(sì)、尺(chĭ)、丈(zhàng)、粗(cū)等。

第2、輕聲和兒化︰

「輕聲」如,故事、石頭、這麼、工夫、眼睛、猴子、咱們等。

「兒化」如,裡邊兒、哪兒、大石球兒、石猴兒、那兒、一塊兒、玩兒、大伙兒等。

第三、象聲詞和嘆詞

「象聲詞」︰轟隆、砰、車古轆車古轆。

「嘆詞」︰嗯、哎、呵。

第四、語法和句型

1.今天咱們先講「石猴出世」這段故事‥‥‥

﹝普通話副詞「先」位於謂語之前﹞

2.砰﹗從裡邊蹦出一個大石球來。

﹝趨向補語讀輕聲﹞

3.a.風一吹,它往上一跳變成一個石猴兒了。

b.呵,他們就在一起玩開了,成了好朋友了。

句子的「了」表示情況改變,「了」是不可缺少的。

其實,「啦」的用法也一樣,因為「啦」是l+a的合音。

由於兒童語言的學習過程是自然的,小朋友的模仿性強,他們在聽故事講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語音、詞匯、語法,以及句型的運用了。

小朋友學習注重內容和意義,不注重形式,不是有意識的獲得語法知識的。

同時,通過講故事,讓小朋友了解中國的文化,進行思想教育是最好的方法。

小朋友不但愛聽故事,也愛自己講故事。

講故事是訓練口才的好方法。

三、句子結構舉例

1.「比」字句︰普通話用「比」來比較兩件事情。

a.我比你高。

b.今天比昨天冷。

c.今年的學習成績比去年提高了很多。

d.香港的孩子比國內山區的小朋友幸福多了。

﹝廣州話在形容詞後加「過」.表示比較」

2.雙賓語︰普通話間接賓語在前,直接賓語在後;廣州話剛好相反。

a.我送他一本書。

b.他送我一盆花兒。

c.勞駕,給我一杯白開水。

d.勞駕,借我五塊錢。

3.選擇疑問句︰兩種方言,問法不同,回答也不同。

a.今天你看沒看報﹖或者今天你看報了沒有﹖

肯定︰看了。

否定︰沒看呢。

b.你買沒買漢語詞典﹖或者你買漢語詞典了沒有﹖

肯定︰買了。

否定︰沒買呢。

c.你玩兒過過山車沒有﹖

肯定︰玩兒過了。

否定︰沒玩兒過呢。

d.你喜歡不喜歡吃漢堡包﹖

肯定︰喜歡。

否定︰不喜歡

e.這個禮堂坐得下坐不下五百人﹖

肯定︰坐得下。

否定︰坐不下。

4.動詞+「着」﹝表示狀態持續﹞

a.客廳裡放着一套沙發。

b.教室的門關着,窗戶開着。

c.窗台上放着一盆花兒。

d.牆上掛着一個鐘。

5.動補

(1)動詞+“住”

a.誒,拿住了,別把碗摔了。

b.看住他,別讓他跑了。

c.記住了,一到了就打電話回來。

d.憋住氣,不要動。

(2)動詞+「懂/會」

a.他說的話我聽懂了。

b.這個故事我看不懂。

c.我學會游泳了。

d.我學會溜冰了。

(3)動+「開/成/到」

a.打開書,翻到第二頁。

b.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學不到。

c.你把老虎畫成貓了。

d.他的英勇故事在學校傳開了。

6.能願動詞「會」「能」+動詞

a.我會說上海話。

b.他能說地道的普通話。

c.我會划船。

d.我能一口氣游5000米。

7.動詞+趨向補語

a.輕輕地走過去。

b.大步地跑過來。

c.抬起頭來。

d.挺起胸來。

8.動詞+“着”zhao﹝表示達到或有結果﹞

a.這個謎語太難了,我猜不着。

b.我打着那隻蚊子了。

c.燈太高了,我夠不着。

d.碗放得太遠了,我拿不着。

9.詞尾“着”(zhe)

a.湯很熱,小心燙着。

b.椅子不穩,爬上去小心摔着。

c.不能游到深水的地方去,小心淹着。

d.不要玩電門,小心電着。

10.來着﹝述說已經發生的事,讀輕聲﹞

a.他剛才還在這兒來着。

b.我說到哪兒來着﹖

c.去年暑假,我們去哪兒旅行來着﹖

d.去年春節,我還見過他來着。

其次,從語言技巧︰聽、說、讀、寫來談它們彼此間的關係。

學語言「聽」、「讀」是被動的;「說」、「寫」是主動的。

我們先學會「聽」,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

「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正音,並豐富我們的詞匯,學習閱讀又可以從中學到句子結構。

我認為句子結構和詞匯的關係就好比我們身體的骨架和肌肉的關係。

先要有端正的骨架,再慢慢鍛鍊肌肉,由瘦削至豐滿結實。

再談「說」和「寫」的關係。

語言是文字的基礎,只有掌握了生動活潑的語言才能寫出好文章。

普通話最大的優點是「言」、「文」一致,怎麼說就可以怎麼寫,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口」。

學生學會普通話以後,中文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一定能夠提高,各位老師我們拭目以待吧。

下面我想講到老師都關心的問題︰如何讓學生在第一節課就開口說話﹖條件是老師要知道學生的能力所在︰哪些問題是他們已經了解的。

我們要教給學生談到這些問題所需的基本詞匯和簡單的句型,他們就可以開口說話了。

別忘了,五六歲的孩子已經可以說簡單的完整的句子了。

好﹗現代我們來設計第一節課說什麼﹖我們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姓名,年齡,家裡幾口人,家庭成員,職業,家住在哪兒,電話號碼是多少等等。

那麼,我們要教給學生哪些詞匯呢﹖

每個人的姓名;數目字0-10;稱謂;職業等。

句型︰填空式

我叫_____________。

今年____歲。

我家裡有___口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我。

我爸爸是________,媽媽是_______,姐姐是________,哥哥是_________,我是______年級小學生。

我家往在_______,電話號碼是_____________。

學生有話可說的內容很多,只要教師善於引導,不愁沒有可談的話題。

如,

1.如何請求他人幫助﹝練習雙賓語﹞

2.描述一個現場﹝我家的客廳/教室/學校/遊樂場/公園等﹞

3.敘述一件事﹝生日會/過年/過節/在地鐵所見所聞等﹞

4.描述一個人﹝家庭成員/老師/同學/朋友等﹞

 

第三,談談語言和文化的關係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個人說話反映了他的思維過程。

兒童在學話的過程中認識周圍世界,發展思維能力。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源遠流長,研究中國文化浩如煙海,簡直有研究不完的課題。

文化學家通常把文化分為三個層面︰

表層,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質和精神的產品,如建築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戲曲文化、曲藝文化、文物文化等等。

中層,即制度文化,包括人際關係中各種體制規範,禮儀習俗、行為方式等。

深層、即觀念文化,包括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傳統文化、社會心態、價值觀念、風土民情、審美情趣等。

這三種層習面的文化是從不同概念來分類,並非表層文化就淺顯,深層文化就深奧。

下面舉例說明︰

表層

建築文化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皇宮,面積有72萬平方米,由大大小小的庭院組成。

有宮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間。

重要的宮殿安排在中軸線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等,按封建社會「前朝後寢」的習慣設計。

低班的同學可以用簡單淺顯的成式介紹中國建築。

給小朋友看兩張圖片比較一下北方的房簷兒和南方房簷兒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房簷兒比較平,向下傾斜;南方的房子,特別是亭子,房簷兒各上高高翹起。

為什麼呢,因為北方下雪,房簷兒向下傾斜便於雪滑下法,不至積壓太厚。

南方多雨,翹起的房簷兒可使雨水在較遠的地方滴下。

戲曲文化

世界有三種古老的文化︰一是希臘悲劇和喜劇,二是印度梵劇,三是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成熟較晚,到了12世紀才形成完整的形態。

現在在中國各地上演的劇種有300多種。

近年來,香港市政局相當重視推廣戲曲文化,今年戲曲節就介紹了崑、京、川、婺、晉等不同劇種的節目。

中國戲曲以唱、念、做、打綜合藝術見稱。

曲藝文化

中國曲藝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之一。

中國曲藝曲種目前約有400個左右,大部分傳統曲目的題材與戲曲相同。

曲藝主要的藝術手段是說和唱,它利用說唱化了的語言來講述故事,描繪人物,抒發感情。

如,相聲、評書、彈詞、山東快書、京韻大鼓等。

都是廣為大眾歡迎的曲種。

今年藝術節這些曲藝節目也曾與香港的觀眾見面。

文物文化

97年12月16日至98年3月1日,在藝術博物館展出「國寶中國歷史文物精華展」,值得一看再看。

此次展覽80%為一級文物展品,其餘為二級展品,實屬罕見。

現在介紹其中幾件展品︰新石器時代的「玉龍」,証明中國在1萬4千年前已存在龍的文化。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劉勝的金縷玉衣反映中國精湛的手工藝。

春秋﹝公元前770-476﹞時期的銅編鐘﹝一套26件﹞,反映中國極重視文化禮儀的習俗。

還有罕見的3米高的銅人等等。

中層

禮儀習俗、行為方式

中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極深,即使2500年後的今天,儒家思想對我們仍有一定的啟發性。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仁」,「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總綱。

次於「仁」的德育內容就是「禮」。

孔子提出「視、聽、言、動」,都必須合乎「禮」;合乎「禮」就算是「仁」。

在「普通話課程綱要」徵求意見時,有的學校反應「學生坐的姿式和學語言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要提?

」因為語言和文化有關係,文化和文化修養有關聯,所以就要提了。

再舉一個實例︰一次坐地鐵,當車停站時,走進來一個拐著拄著棍兒腳步蹣跚的老婆婆,向空的座位走過去。

正在這時,有一家三口從車門衝進來。

那個七八歲的男孩子搶先坐在座位上,然後父母在孩子兩旁坐下。

那位老人家還沒走到座位旁,座位已經被那一家三口佔了。

我沒有聽見那個父親對孩子說什麼,但從他摩挲孩子頭部的親昵動作,可以估計是對孩子的讚賞吧。

「聽其言而觀其行」有時即使我們僅觀其行,也可以了解一個人的思想。

深層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習慣和西方人不盡相同。

中國人見面常問「吃了沒有?

」、「上哪兒去?

」、「你結了婚沒有?

」、「有幾個孩子?

」等,表示對朋友的關心。

如果發現對方還沒成親,就表示願作大媒了。

在西方社會,這些閑話家常可是禁忌,涉及他人隱私﹝廣東話說「私隱」﹞。

談到社會心態︰香港人一窩蜂地排隊買紀念郵票;到銀行擠兌;到餅店排隊,一天之內用餅卡換領三十多盒糕點。

凡此種種,反應香港人什麼心態呢?

再舉一例,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了一個電視的訪問節目。

訪問中、港、台三個年齡11歲的小朋友,讓他們分別談談個人的理想。

此京的女孩子說︰「我要社集體做事,我要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台灣的男孩子說︰「中國總有一天會統一的,我要在這方兩作出貢獻」。

香港的男孩子顯得最老成,他說︰「我長大了要作科學家,很少人作的那種。

那麼,我就可以賺大錢,買大房子」。

我看了這個節目感觸萬端。

香港的教育是否欠缺了些什麼?

值得大家深思。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並不是一句空洞的話,一個人說話反映了他的思想,他的修養,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是教育水平高低的表現。

結語

我們推廣普通話肩負著推廣民族共同語的重任,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有知識、有文化、富有民族情感的中國人,讓他們掌握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語文教育對一個人提高情操、修養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每個人終身教育所不可缺少的。

向學生弘揚中華文化,我們本身也要不斷地學習,讓我們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願與各位老師共勉。

謝謝﹗

 

參考文獻

1.張志公(1985)︰《現代漢語》中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2.呂叔湘(1987)︰《語文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3.歐陽覺亞(1993)︰《普通話廣州話的比較與學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孫敬修、肖軍(1990)︰《怎樣講故事》,甘肅人民出版社。

5.孫敬修(1989)︰《孫敬修講話故事》,甘肅人民出版社。

6.張德鑫(1996)︰《中外語言文化漫議》,華語教學出版社。

7.宋玉柱(1996)︰《現代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8.梁雅玲(1996)︰《方言區﹝香港﹞普通話教材編寫初探》,收入《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

9.梁雅玲(1996)︰《談普通話與廣州話常用句型對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

10.梁雅玲(1996)︰《談普通話與廣州話常用句型對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

11.辭典(1983)︰《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典、曲藝,中國大百科仕書出版社。

12.辭典(1983)︰《孔子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作者簡介

梁雅玲女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

現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系中國語文學部。

在港大教授導外漢語多年,並曾在美國明德大學教漢語。

是世甲漢語教學學會會員。

梁女士近二十年專心研究普通話的教學工作,著有《普通話》﹝上、中、下冊﹞及《普通話與廣州話常用句型對譯》,並發表多篇論文,包括︰《廣東人學普通話》、《香港的語文教學——教學媒介與語文教學的關係》、《談普通話教學中的——說》等。

自80年代開始歷任香港課程發展委員會及課程發展議會的普通話科科目委員會委員,致力於推廣普通話的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